阿爾及利亞歷史

阿爾及利亞歷史發生在北部非洲。阿爾及利亞有肥沃的沿海平原,尤其是突尼斯的西邊,常被稱作馬格里布(在阿拉伯語中有「西方」之意)。在古羅馬時期的努米底亞大致與阿爾及利亞範圍相當。

現代阿爾及利亞主要講阿拉伯語,但有部分人使用新石器時代存留至今的本地語柏柏爾語,其歷史中最大的影響來自伊斯蘭教的傳播,阿拉伯化,鄂圖曼帝國法國殖民統治,以及獨立鬥爭。

史前

編輯

早期人類在今阿爾及利亞活動的證據是由1992年在Ain Hanech地區發現的180萬年前奧都萬石器時代的工具。[1]1954年,由C. Arambourg在Ternefine發現的化石Homo erectus有著70萬年的歷史。在公元前6000至2000年間,新石器文明在撒哈拉和地中海馬格里布地區發展。

北非歷史上起到歐洲去往中東的通路作用,這裡的居民受到這兩個方向的影響。儘管受到從海邊而來的迦太基羅馬拜占庭的征服和殖民的影響,在混合文化下發展而來的柏柏爾人的語言文化仍然主宰著大部分的地區,直到伊斯蘭教的傳播和阿拉伯人的征服。

伊斯蘭化

編輯

在北非(或馬格里布),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響始於公元7世紀。新的信仰和新的語言使得社會和經濟關係發生了變化,建立了同豐富文化的聯繫,引入了有力的政治表述和政治組織。從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王朝的偉大柏柏爾王朝到1990年代致於力建立伊斯蘭國家的軍政府,回到純正的伊斯蘭價值觀和實踐的呼聲始終享有社會上的響應和政治上的權力。

穆拉比德王朝(約1060年-1147年)

編輯
 
1076年穆拉比特王朝一度征服加納帝國首都,將版圖擴至最大

1040年,從突尼西亞被派到摩洛哥南部重新宣教的伊斯蘭教士阿卜杜拉·伊本·雅辛(Abdallah ibn Yasin),逐漸統合當地住民累姆圖納人,成立了穆拉比特教派(Almoravids,意為「修道院的人民」,指的是「致力於為建立真正的伊斯蘭而戰鬥的一群人士」)。1053年開始,穆拉比特人開始對在沙漠的柏柏爾人及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實施正統及禁慾的宗教。1054年攻下桑哈札人的貿易中心──奧達哥斯特。後來伊本·雅辛於擴張戰役中陣亡,王位由他的兩個堂弟先後繼承。

從1061年開始,伊本·雅辛的堂弟優素福·伊本·塔什芬成為穆拉比特的新君主,展現出強大的軍事、政治天才,打造穆拉比特王朝最興盛、偉大的黃金時代。他於同年攻下摩洛哥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於1062年,他興建了馬拉喀什城為首都,馬拉喀什因此成為摩洛哥歷代王朝的首都近九百年,一直到1912年才遷到拉巴特。於1080年,他攻取了阿爾及利亞特萊姆森,疆界延至奧蘭。1062年,伊本·塔什芬大帝開始侵略加納帝國,並在1076年完成征服。1140年代,摩洛哥發生阿爾摩哈德人穆瓦希德王朝)的動亂,1147年馬拉喀什被攻占,穆拉比特王朝滅亡。

穆瓦希德王朝(1147年-1248年)

編輯
 
穆瓦希德最大領土

穆瓦希德王朝的統治者是摩洛哥人。1121年阿卜杜·穆明建立政權。1147年攻占馬拉喀什,滅穆拉比特王朝,此後王朝定都於此。12世紀後期王朝達到鼎盛,征服西班牙穆斯林地區和整個馬格里布。國內通行古典阿拉伯語柏柏爾語族諸語言、中世紀希伯來語非洲羅曼語。13世紀初國土分裂,1269年被馬林王朝所取代。

扎亞尼德王朝(1236年-1550年)

編輯
 
1400年的扎亞尼德王朝(Zayyanid Kingdom),淺綠色區塊;東邊佔領突尼斯的橘色區塊則是哈夫斯王朝

曾經強盛的穆瓦希德王朝,從1229-1244年分裂、瓦解,分成三個王國:1.摩洛哥地區由馬林王朝繼承;2.阿爾及利亞由札亞尼德王朝繼承;3.突尼西亞由哈夫斯王朝繼承。雖然馬林王朝在1337-1358年曾經佔領阿爾及利亞20年,但扎亞尼德王朝仍是大部分時期的阿爾及利亞主人,一直到1550年,扎亞尼德王朝被鄂圖曼土耳其蘇萊曼大帝滅掉為止。

 
14世紀上半馬林王朝擴張圖,但暗紅、淺紅土地到1358年又全部丟失,回到原來的深紅色國土

鄂圖曼土耳其時代

編輯

從16世紀早期起,300年的時間裡,阿爾及利亞一直是鄂圖曼帝國的一個省,阿爾及爾是其省會,在這段時間裡,現代阿爾及利亞作為摩洛哥突尼斯之間一個獨立的地區逐漸成形,阿爾及利亞以及周圍地區統稱為巴巴里諸國,因海盜行徑和奴役基督徒,美國與其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巴利戰爭

 
1609年的奧斯曼阿爾及利亞疆域

法國占領時期

編輯

1830年,法國以一個外交事件為戰爭理由,入侵並占領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總督胡塞因迪伊被流放,法國殖民地自此逐漸向南滲透,直至對此地區和居民產生深刻的影響。然而,歐洲的征服遭到了反抗,幾年後才被法國軍隊撲滅。阿爾及利亞人被法國殖民統治了132年。但這一時期,衛生和基礎設施卻是得到了發展,總體經濟規模擴大,同時還形成了新的階層,這新的階層接受了平等和政治自由的理念,推進國家的獨立進程。法國統治時期,爭取生存、共存、平等和爭取獨立的鬥爭塑造了阿爾及利亞民族認同的一大部分。

獨立

編輯

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的軍隊站在同盟國一邊,同自由法國武裝一起戰鬥。但當1945年對勝利的慶祝,上升成為對阿爾及利亞獨立和主權的要求時,戴高樂領導下的剛剛成立的法國政府卻鎮壓了抗議運動。隨後的大屠殺成為阿爾及利亞歷史的轉折點。

1945年4月,法國逮捕了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領袖梅薩利·哈吉。5月1日,阿爾及利亞人民黨(Parti du Peuple Algérien ,PPA)的追隨者舉行示威。被警察暴力鎮壓,幾名阿爾及利亞人被打死。5月8日,法國慶祝德國無條件投降,更多阿爾及利亞人的死亡在塞提夫(Sétif)及周圍地區引發了暴動。軍隊向平民開槍,6000到8000人被打死。根據(Yves Bénot),包括阿爾及利亞政府在內的一些來源稱死亡人數多達50000人。許多民族主義者認為不可能通過和平途逕取得獨立,開始組織暴力起義甚至包括恐怖主義。

1954年到1962年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漫長而且殘酷,是阿爾及利亞歷史最近一次大的轉折。儘管常有發生內戰,但阿爾及利亞最終得到了統一,獨立自由的價值觀和反殖民主義的思想鑄造了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而法國軍隊的過激策略至今仍備受爭議。據估計有30到100萬的阿爾及利亞人死於獨立戰爭,總數900到1000萬阿拉伯人中就有200到300萬人淪為難民或是被迫遷入由政府控制的難民營。大量鄉村和農業毀於戰火,由歐洲殖民者(pied-noirs)開闢的現代經濟也遭到破壞。因為內戰引發的深刻民族裂痕,以及受到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陣線(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簡稱FLN)成員的威脅,近百萬法國移民的後裔被迫逃離,猶太人和曾支持法屬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人也被迫逃離,在法國軍隊撤離後,混戰,武裝騷動和對被認為是叛徒的人(即阿爾及利亞奸細harkis)的私刑審訊造成了數萬人次的死亡,直到本·貝拉領導的新政府控制了局面。

軍事政權

編輯

1965年,軍事政變英語1965 Algerian coup d'état上台的艾哈邁德·本·貝拉胡瓦里·布邁丁 成為國家首腦,軍事政權統治阿爾及利亞直到今天。

1962年以來的阿爾及利亞

編輯

1962年7月1日舉行了公民投票,7月3日法國宣布阿爾及利亞獨立,1963年9月8日公民投票產生了一部憲法,9月晚些時候,艾哈邁德·本·貝拉被正式選為第一任總統。

沙德利·本·傑迪德上校於1979年被選為總統,於1984年和1988年兩次連任,1989年產生的新憲法允許組建民族解放陣線以外的政治團體,並取消了自胡瓦里·布邁丁時代起控制政府的軍隊在政府運行中起的決定作用,在新憲法下出現了很多政黨,其中最成功的是伊斯蘭救世陣線英語Islamic Salvation Front,該黨在1990年6月地方選舉和1991年12月全國立法機關的第一階段選舉中贏得了超過50%的選票。

在1990年6月的選舉中,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救世陣線出人意料的取得了第一回合勝利,導致軍隊介入制裁了伊斯蘭救世陣線,並無限延遲了後續的選舉,原教旨主義者的反應引起持續的底層民眾和世俗的國家機器之間的衝突,這反而導致了選舉倒向傾向政府的溫和派政黨一邊,伊斯蘭救世陣線的武裝陣線,伊斯蘭救世軍在2000年1月解散,許多其他武裝的好戰分子在一項旨在促進民族和解的特赦法案下投降但仍有少數武裝分子堅持對抗政府軍隊,對一些村莊作零散的襲擊,發起其他形式的恐怖襲擊。其他社會問題還有:柏柏爾族騷亂、大量失業、住房緊缺以及以原油為基礎的經濟缺乏多樣性。

1999年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開始擔任總統。2009年,經過憲法修正案,第三次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當選總統。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存档副本 (PDF). [2015-07-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