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氏症候群
雷諾氏症候群[6](英語:Raynaud syndrome),也作雷諾現象(Raynaud phenomenon),是指由於血管痙攣而引起的一系列血管血流減少的情形。[1]一般手指更容易受到影響,腳趾有時也會受到波及。[1]在較為罕見的情形下,鼻、耳、唇也會出現相應症狀。[1]雷諾氏症候群會導致肢體變得蒼白,隨後發紺,[2]並常伴有麻木、疼痛。[2]當血流恢復時,患處會變得潮紅並有灼熱感。[2]該症狀通常持續幾分鐘,但也可持續數小時。[2]
雷諾氏症候群 | |
---|---|
又稱 | 雷諾症候群、雷諾現象[1] |
雷諾氏症候群患者的蒼白的手指 | |
讀音 |
|
症狀 | 受影響的部位首先會發白,隨後發紺,再之後會潮紅[2] |
併發症 | 皮膚潰瘍、壞疽[2] |
起病年齡 | 15歲 - 30歲的女性[3][4] |
病程 | 每次病發持續數個小時[2] |
類型 |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
風險因素 | 發冷、情緒壓力[2] |
診斷方法 | 依症狀而定[3] |
鑑別診斷 | 灼熱痛、紅斑性肢痛病[5] |
治療 | 避免寒冷、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伊洛前列素[3] |
盛行率 | 4%的人口[3]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風濕病學 |
ICD-10 | I73.0 |
OMIM | 179600 |
DiseasesDB | 25933、11186 |
MedlinePlus | 000412 |
eMedicine | 331197 |
雷諾氏症候群的發作可能被寒冷或是情緒壓力所誘發[2]。可以分成兩種主要類型: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和續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的成因未知,而續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則伴隨著其他症狀出現[3],可能因結締組織疾病如硬皮病或紅斑性狼瘡、手部受傷、長時間震動、抽菸、甲狀腺問題、一些醫療處方如服用避孕藥而發生[7],通常藉由其症狀來診斷[3]。
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的處置為避免暴露在寒冷環境[3],其他處置包含停止使用尼古丁或興奮劑[3]。對於症狀沒有改善的案例,可以給予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和伊洛前列素[3]。有些許的證據支持替代療法的效果[3]。罕見的情況下可能併發皮膚潰瘍或壞疽[2]。
大約有4%的人口有雷諾氏症候群的現象[3]。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好發於15至30歲,且多為女性[3][4],續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則較常發生於高齡人口[4]。在寒冷氣候下,兩種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都較高[4]。此症候群是由法國的雷諾醫師(Maurice Raynaud)在1862年所描述,並以他的名字命名[3]。
體徵和症狀
編輯該病症可影響到四肢並引起痛苦、變色(蒼白),並會產生寒冷或麻木感。對於那些未確診的人來說通常會令人痛苦,有時可能會造成血管阻塞。 當雷諾氏症的人處於寒冷的氣候中,它能潛在變得危險。當暴露於低溫時,於手指、腳趾、鼻子或者耳垂的供血量會顯著降低;皮膚轉變得灰白或白色(稱為面色蒼白),並且在受寒部位會失去知覺。這些症狀是間歇性發生,當症狀消退或部位變暖和時,血液會逐漸恢復流通,受害的膚色會先變紅(rubor), 然後回復正常,經常伴隨著腫脹,刺痛和疼痛的「針刺」感覺。不過,並非全部病患都能在所有發作症狀,發現所有前述所提的膚色變化,特別是當病情輕微的病例。一般會認為是由於缺乏血流的部位產生過敏反應症狀。在懷孕過程,由於表皮血流增加,這種跡象通常會消失。雷諾氏症也可能發生在餵養母乳的母親身上,導致乳頭變白並且變得非常疼痛。[8]
病因
編輯主要
編輯如果是特發性疾病,也就是如果它們是自身發生而不與其他疾病相關,通常會診斷為雷諾氏症或「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有時將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稱為「對寒冷有過敏性回應」。通常於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年輕女性族群較易發作。雷諾氏症主要的被認為有部分是遺傳性的,雖然尚未被確定是否為特定的基因所造成。[9] 吸菸會增加發作頻率和強度,並且有種激素也會產生影響。咖啡因、雌激素和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通常被列為病狀惡化原因,但沒有一個可靠的證據指出應該避免使用它們。[10]
續發性
編輯在各種其他條件會有雷諾氏現象或稱為「續發性雷諾氏症候群」。
續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有許多關聯:
- 結締組織疾病
- 飲食失調
- 阻塞性疾病
- 藥物影響
- 職業病
- 其他
在某些情況下,雷諾氏症候群可以在這些疾病病發超過二十年前成為「先兆」,因此它實際上成了它們的首發病徵。這可能就是CREST症候群的情況,而雷諾氏症候群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續發性雷諾氏症候群病患者也可能出現與其潛在疾病相關的症狀。雷諾現像是硬皮病70%的患者(一種皮膚和關節疾病)的初始症狀。
當雷諾氏現象僅限於一隻手或一隻腳時,則稱為單側雷諾氏症候群。這是一種不常見的症狀,而且總是續發於局部或區域性血管疾病。隨著血管疾病蔓延,它通常在幾年內到足以蔓延到其他肢體。[15]
治療
編輯硝苯地平(Nifedipine)是一種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和血管擴張劑,建議在極小的研究團隊中增加四肢血流量,用來顯著緩解乳房疼痛。[16]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What Is Raynaud's?. NHLBI. 2014-03-21 [201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What Are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Raynaud's?. NHLBI. 2014-03-21 [201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Wigley, FM; Flavahan, NA. Raynaud's Phenomen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08-11, 375 (6): 556–65. PMID 27509103. doi:10.1056/nejmra1507638.
- ^ 4.0 4.1 4.2 4.3 Who Is at Risk for Raynaud's?. NHLBI. 2014-03-21 [201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
- ^ Barker, Roger A. The A-Z of Neurological Practice: A Guide to Clinical Neur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728. ISBN 9780521629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4) (英語).
- ^ 雷诺氏综合征(Raynaud syndrome). puh3.net.cn.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2).
- ^ What Causes Raynaud's?. NHLBI. 2014-03-21 [201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 ^ Holmen OL, Backe B. An underdiagnosed cause of nipple pain presented on a camera phone. BMJ. 2009, 339: b2553. doi:10.1136/bmj.b2553.
- ^ Pistorius MA, Planchon B, Schott JJ, Lemarec H. [Heredity and genetic aspects of Raynaud's disease]. Journal Des Maladies Vasculaires. February 2006, 31 (1): 10–5 [2018-08-19]. PMID 16609626. doi:10.1016/S0398-0499(06)76512-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法語).
- ^ Wigley, Fredrick M.; Flavahan, Nicholas A. Raynaud’s Phenomen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08-10, 375 (6): 556–565. doi:10.1056/nejmra15076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英語).
- ^ Gayraud M. Raynaud's phenomenon. Joint, Bone, Spine. January 2007, 74 (1): e1–8. PMID 17218139. doi:10.1016/j.jbspin.2006.07.002.
- ^ Goldman W, Seltzer R, Reuman P. Association between treatment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imulants and Raynaud's syndrome in children: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of rheumatology patients.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08, 58 (2): 563–566. doi:10.1002/art.23301.
- ^ Raynaud's disease Treatments and drugs - Mayo Clinic. www.mayoclinic.org. [2015-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2).
- ^ Berlin AL, Pehr K. Coexistence of erythromelalgia and Raynaud's phenomen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March 2004, 50 (3): 456–60. PMID 14988692. doi:10.1016/S0190-9622(03)02121-2.
- ^ Priollet P. [Raynaud's phenomena: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udy]. La Revue du praticien. October 1998, 48 (15): 1659–64. PMID 9814067 (法語).
- ^ Anderson JE, Held N, Wright K. Raynaud's phenomenon of the nipple: a treatable cause of painful breastfeeding. Pediatrics. April 2004, 113 (4): e360–4. PMID 15060268. doi:10.1542/peds.113.4.e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