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陰性菌
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
革蘭氏陰性菌(英語:Gram-negative bacteria)泛指革蘭氏染色反應呈紅色的細菌。在革蘭氏染色實驗中,首先添加了結晶紫,再添入另一種復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紅),從而將所有的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紅色或粉色。通過這種測試我們可以區分兩種細胞壁結構不同的細菌。[1]革蘭氏陽性菌在反應後的除色溶液中將呈現結晶紫的顏色。相較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通常會導致人類疾病——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大腸桿菌。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通透性增強,使結晶紫極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再度染上復染液番紅的時候,便呈現紅色了。
革蘭氏陰性菌的病原能力通常與其細胞壁組成相關,更具體而言為其脂多糖層。在人體中,脂多糖可以激發一種先天免疫系統,這種反應的特徵包括細胞素製造和免疫系統活化等。例如紅腫就是細胞素產生並釋放導致的。因為在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醣,所以大多數或舊型的抗生素都不能有效抑制此類細菌。
特徵
編輯以下為革蘭氏陰性菌的特徵:
- 細胞膜
- 肽聚糖薄層,比革蘭氏陽性菌要薄得多
- 外層膜(outer membrane),是在肽聚糖層之外的膜,內含有脂多糖,核糖,O抗原
- 外層膜中還有孔蛋白,允許特定的分子通過
- 周質(periplasmic space): 指肽聚糖層和外層膜之間的空間
- S層直接與外層膜相連,而非肽聚糖層
- 如果有鞭毛,表毛有四個支撐環而不是兩個
- 沒有磷壁酸或者脂壁酸
- 多糖骨架上有脂蛋白
- 大多數革蘭氏陰性菌中含有胞壁質脂蛋白(Braun's lipoprotein),其作用為通過共價鍵連接外層膜和多糖
- 絕大多數革蘭氏陰性菌非孢子生殖,除了極少數例外(伯氏考克斯體(Coxiella burnetii)除外)
- 一些革蘭氏陰性菌釋放脂多糖
參考文獻
編輯- ^ Baron S, Salton MRJ, Kim KS. Structure. Baron S; et al (編). Baron's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Univ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1996 [2015-02-08]. ISBN 0-9631172-1-1. PMID 214133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