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晚清思想家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號良圖湖南省邵陽縣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魏源
《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之《魏源像》,清葉衍蘭摹繪
《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之《魏源像》,清葉衍蘭摹繪
大清高郵州知州
籍貫湖南省邵陽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默深,又字漢士,號良圖
出生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
湖南省邵陽縣
逝世1857年3月26日(1857歲—03—26)(62歲)
浙江省錢塘縣
出身
  •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海國圖志》
  • 《古微堂詩文集》等

生平

編輯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歲參加順天鄉試,考中舉人,試卷得到宣宗褒揚,但此後會試卻落第,房考劉逢祿深感可惜。1840年至1841年,曾參與裕謙戎幕,依照英國戰俘的口供編成《英吉利小志》。1841年7月,在鎮江與林則徐相遇,縱談時事和今後對策。1843年1月,依靠林則徐在廣州翻譯的報紙並以林的《四洲志》為基礎寫就50卷的《海國圖志》,而魏源撰寫該書時曾長年待在南京,其宅邸即小卷阿[1]後魏源捐內閣中書,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發江蘇,贊權興化。官至高郵州知州。1847年,魏源前往廣州澳門,訪問知名儒者陳澧,會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採購各國書籍,將《海國圖志》拓展為60卷。1853年,依據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人馬吉士的《地理備考》,續寫為100卷。[1]

晚年隱居杭州,潛心佛教法名承貫。病逝於杭州。《清史稿》有傳。[2]

著作

編輯
 
《海國圖志》

著有《海國圖志》一百卷,《聖武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

海國圖志》書中闡述了作者「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對基督教的認識也有偏見,誤信外國傳教士把華人的眼睛挖出來,配以鉛粉,煉製白銀,因此而致富等事。《聖武記》中對宗喀巴的生卒年、西藏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起源的錯誤記載,影響直到民國時期。[3]在佛教方面著有《無量壽經》會集本——《摩訶阿彌陀經》。

近年有《魏源全集》出版發行。

註釋

編輯
  1. ^ 1.0 1.1 郭廷以. 李洪超 , 編. 近代中国史.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1月: 41-65. ISBN 9787101127812. 
  2. ^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三·文苑三》: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二年,舉順天鄉試。宣宗閱其試卷,揮翰褒賞,名藉甚。會試落第,房考劉逢祿賦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源及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貲為中書,至二十四年成進士。以知州發江蘇,權興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帥將啟閘。源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總督陸建瀛馳勘得免,士民德之。補高郵,坐遲誤驛遞免。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復其官。咸豐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於朝章國故。論古今成敗利病,學術流別,馳騁往復,四座皆屈。嘗謂河宜改復北行故道,至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河果北流。又作籌<鹵差>篇上總督陶澍,謂:「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裁費曷以輕本減價?非變法曷以裁費?」顧承平久,撓之者眾。迨漢口火災後,陸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員廣,武功實邁前古,因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緯,成《聖武記》四十餘萬言。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所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
  3. ^ 簡金生. 近代漢人的西藏觀:1912-1949 (PDF) (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26–127. 2014年1月 [2020-11-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8). 

參考文獻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明史卷一百六十》,出自《明史
 清史稿/卷486》,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