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條目落選羅一秀曾獲提名優良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6年8月6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6年7月7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同居」問題

    編輯

    毛澤東的韶山老家那麼小,家裡人口如此多,同家3年竟然能不同居,這樣的英文文章描述的故事顯然匪夷所思。而後的所謂 黨史專家又重複延續此種謊言,只能說是謬種流傳,貽笑大方。 有些學者對這個問題作了探究,事實並非如此。

    田樹德先生在《真相:毛澤東史實80問》一書中說:「毛澤東與羅氏是在1907年舉行婚禮的。羅氏於1908年至1910年在毛家生活了3年多。而毛澤東於1906年秋至1909年夏,停學在家,白天參加農業勞動,晚上堅持自學。1909年秋至1910年夏,復學於韶山東茅塘私塾。東茅塘距韶山不遠,在這就讀期間,毛澤東基本在家住宿,與羅氏相處生活在一起,而且長達兩年多。」(《真相:毛澤東史實80問》第39頁) 彭明道先生在《毛澤東〈虞美人?枕上〉探幽》一文中對毛澤東與斯諾的這段話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段話「有兩處錯誤」:一是把羅氏的年齡說錯了2歲。二是對「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這句話提出質疑。 他認為「一秀在毛家生活了三年,和毛澤東同桌而食,同室而居,怎麼『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對「後來更有無聊文人,大概是為了給毛澤東此話作注,竟然說毛『拒絕和新娘住在一起,並發誓決不碰她一指頭』」的荒謬之說提出批評。 那麼,造成這種錯謬的原因何在呢?彭明道先生認為:「不是毛澤東誇大其辭,便是斯諾錯記。」他分析說:「實事求是地說,斯諾當年的那場採訪,真是難矣乎哉!因為,毛澤東雖然一直在努力學習英語,卻始終沒有突破用英語對話的難關,而斯諾雖然在北大任教時也學過漢語,但用於採訪對話,只怕也是勉為其難,當面對毛澤東的湖南話時,更是如聽天音。那時為他們擔任翻譯的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宣傳部長吳亮平。斯諾是用英文記錄的,當然避免不了英語的句式文法和詞彙的影響。斯諾自己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舉了毛澤東說『雞』、『湖南』、和『一碗茶』的『奇怪的變音』作例子,來說明他們這場採訪的困難。而且,他後來也是用英文寫作的,再後來才由英文本翻譯成中文。這採訪的困難加上翻譯的準確程度,其間出現一些差錯和謬誤,原是可以理解的。」 彭明道先生進一步指出:「正因為如此,三聯書店在1979年10月重版《西行漫記》的《出版說明》中,還鄭重指出:『斯諾的這本書,是一部新聞報導性的作品,不是一本歷史著作。作者根據採訪所得寫成本書,有些是輾轉傳聞,有些敘述者當時就記得不甚確切,因此難免有失實之處。』這個版本還收錄了斯諾早在1938年為中文譯本作的序言,他說:『這一本書絕對不能算作正式的或正統的文獻』。遺憾的是,在新近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重版的《毛澤東自傳》中,這些重要的交代都看不到了。」

    “大概是因为这些复杂的历史原因吧,有的学者至今还把这段有着明显错误的话当做毛泽东‘不承认’他的第一次婚姻的根据,去文饰他根本不存在的什么‘过失’。这实在是对毛泽东本人品格的一种歪曲和亵渎。”[1]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Dfds2ss對話貢獻)於2015年1月30日 (五) 12:35加入。

    請注意不要添加來源不可靠的內容,比如你引用的這篇博客,博客在維基百科的原則里是不可靠來源。而原創研究則是更加不行的,比如你揣測的老家太小之類。這段內容已經有《毛澤東傳》和《西行漫記》兩條可靠來源作為保證,並且沒有任何可靠來源與其相矛盾,我覺得沒有必要再進行討論了。--Lucho留言2015年1月30日 (五) 10:31 (UTC)回覆
    而且仔細看了你所轉載的博文,其中猜測的內容占了絕大多數,比如羅氏住在毛家,就猜測毛曾與羅同居,實為不妥,沒有依據;其後猜測斯諾錯記,完全是在揣測,並不能說明這一段斯諾就是記錯了;也沒有任何理由猜測《毛澤東傳》這樣一本根據檔案編撰的歷史著作是「把這段有著明顯錯誤的話當做毛澤東『不承認』他的第一次婚姻的根據」。這樣的博文本身質量就不過硬,而且不符合可靠來源原則,不應作為編寫維基詞條的依據。請慎重考慮。--Lucho留言2015年1月30日 (五) 13:10 (UTC)回覆
    準確講,不是「同居」問題,而是「圓房」問題。依照當時的社會準則,不管沒有同居或圓房,羅一秀都是毛澤東妻子。「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和「拒絕和新娘住在一起,並發誓決不碰她一指頭」所指事實是大相逕庭。斯諾原文是什麼?--Berthe留言2016年7月26日 (二) 04:27 (UTC)回覆
    斯諾的原文,"But gradually I did build up a group of students around myself, and the nucleus was formed of what later was to become a society that was to have a widespread influence on the affairs and destiny of China. It was a serious-minded little group of men and they had no time to discuss trivialities. Everything they did or said must have a purpose. They had no time for love or 'romance' and considered the times too critical and the need for knowledge too urgent to discuss women or personal matters. I was not interested in women. My parents had married me when I was fourteen to a girl of twenty, but I had never lived with her -- and never subsequently did. I did not consider her my wife and at this time gave little thought to her. Quite aside from the discussions of feminine charm, which usual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ves of young men of this age, my companions even rejected talk of ordinary matters of daily life. I remember once being in the house of a youth who began to talk to me about buying some meat, and in my presence called in his servant and discussed the matter with him, then ordered him to buy a piece. I was annoyed and did not see that fellow again. My friends and I preferred to talk only of large matters -- the nature of men, of human society, of China, the world, and the universe!'結合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傳》的內容,本條目目前的寫法是恰當的。--Lucho留言2016年7月26日 (二) 17:56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毛澤東逝世時,才四歲的孔東梅對未見一面的外祖父早年生年瞭如指掌。

    編輯

    「多年以後,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表示,毛澤東對於其父的選擇並不滿意,他所中意的是和他青梅竹馬的表姐王十姑。然而,他們二人的八字不合,因此無法成婚。儘管對於其父的選擇並不滿意,毛澤東還是同意和羅一秀結婚」。--Berthe留言2016年7月26日 (二) 03:48 (UTC)回覆

    自家長輩的事情一定要見過面才知道,不能聽家族成員轉述?你的懷疑倒是沒什麼根據。--Lucho留言2016年7月26日 (二) 17:35 (UTC)回覆
    本條目里引用中外文獻的作者,許多不僅沒見過毛澤東,而且恐怕連孔冬梅都沒見過,請問你都要無根據地懷疑嗎?--Lucho留言2016年7月26日 (二) 17:39 (UTC)回覆
    你也說了「家族成員轉述」,但原文沒提。其他作者就算沒見過毛,但研究總要有出處。否則不都是自己空想嗎?--Berthe留言2016年9月11日 (日) 23:21 (UTC)回覆
    拉倒吧,許多研究人員不僅沒見過毛澤東,甚至都沒見過毛澤東的家族成員,也沒有交代任何與此事相關的出處。孔冬梅作為毛澤東的家族成員,說的話不比他們可信?--Lucho留言2016年9月12日 (一) 11:42 (UTC)回覆
    好吧,歷史人物還可以這麼搞。--Berthe留言2016年9月12日 (一) 17:01 (UTC)回覆
    請你自己認真看參考文獻才是。--Lucho留言2016年9月12日 (一) 18:44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羅一秀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平民,提名人: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6年7月30日 (六) 13:12 (UTC)回覆
    投票期:2016年7月30日 (六) 13:12 (UTC) 至 2016年8月6日 (六) 13:12 (UTC)
    • The wedding took place in 1908.[6]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Mao's biographers, the ceremony would have likely followed traditional rural Hunanese custom. Thus, it probably would have begun with a feast in the groom's home on the day before the ceremony, to which friends and relatives were invited. The next day, the bride would have been dressed in red, with a red veil over her face, and carried by red palanquin to the groom's family home. There, her veil would have been removed, and she would have been expected to express unhappi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groom by publicly insulting him.[7] According to tradition, a display of fireworks would probably have taken place, before both bride and groom would have kowtowed to each guest, to the groom's ancestral altar, to the spirits, and to one another, concluding the ceremony.[8]
    • If traditional practices were adhered to, feasting would have continued for two days, while guests would have given gifts, mainly of money, to the newlyweds.[9] The wedding ceremony would have culminated with the guests entering the bridal chamber, where they would have made various sexual references and innuendos, led by a figure with his face painted black.[10] In Chinese rural tradition, the bride was expected to show the bloodstains on the bed sheets from her wedding night to prove that her hymen had been broken during sexual intercourse, and that she had therefore been a virgin.[10]

    --7留言2016年8月2日 (二) 01:09 (UTC)回覆


    8支持,3反對:未達標準--Z7504留言2016年8月6日 (六) 13:37 (UTC)回覆

    腳註

    編輯
    1. ^ 韶山痛祭羅一秀
    2. ^ Chang, Jung; Halliday, Jon. Mao: The Unknown Story. London: Jonathan Cape. 2005. ISBN 978-0-224-07126-0. 
    3. ^ 3.0 3.1 Terrill, Ross. Mao: A Biography. New York City: Simon and Schuster. 1980. ISBN 978-0-06-014243-8. 
    4. ^ 4.0 4.1 4.2 Pantsov, Alexander V.; Levine, Steven I. Mao: The Real 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Simon & Schuster. 2012. ISBN 978-1-4516-5447-9. 
    5. ^ Short, Philip. Mao: A Lif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9. ISBN 0-340-75198-3. 
    6. ^ Chang & Halliday 2005,第7頁.
    7. ^ Terrill 1980,第12頁;Pantsov & Levine 2012,第26頁.
    8. ^ Terrill 1980,第12頁;Short 1999,第649頁;Pantsov & Levine 2012,第26頁.
    9. ^ Pantsov & Levine 2012,第26頁.
    10. ^ 10.0 10.1 Pantsov & Levine 2012,第27頁.
    返回 "罗一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