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見系聲母二等開口字的演變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語言學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語言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語言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為《見系聲母二等開口字的演變》一文的爭議性內容徵求意見

編輯

文中有這麼一段描述:「中古後期,-ɹ-介音失落,見系聲母開口二等字有兩種變化:-ɹ-介音消失,最終跟沒有介音的開口一等字合流;或變為-j-介音,最終跟帶-i-介音的開口三等字合流。」存在爭議。

對此,我代理知乎用戶間歇性清醒發表其觀點,由於IP封鎖他未能註冊帳號: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二等介音」是切韻音系擬音中的。而中古後期的「二等性」(忽略莊組高元音二等)則表現為元音保持在前低位置,如果視為介音同化的話,這個介音最可能是 /ʕ/(參考《聲音唱和圖》音系完全解析)。

由於元音舌位不同,「二等性」消失後它當然不必和一等合流,比如二等/a/一等/o/是南方很多方言都有的格局,如廣東廣州、江西黎川等。對於北方那些見二變為「細音」的方言,它也不是和三等合流,而是先和四等合流,然後大部分才發生了三四等合流(這裡指的是韻圖等)。現在仍能區分的一般體現為見組二四等併入精組(如山東榮成)或端組(如山西臨汾)或章組(如山西萬榮)等。此外,梗二比較特殊,僅在泛河北方言隨其他二等變「細音」(/*ε/>/*iε/),其他地區不變(次生的除外)。當然這裡討論的是白讀層,或者說俗傳詞部分,畢竟很多字都被文讀替換了。

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2024年7月8日 (一) 17:05 (UTC)回覆

通知原主編@三猎,抱歉打擾了。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7月10日 (三) 13:20 (UTC)回覆
@魔琴:感謝告知。何須抱歉?——三獵留言2024年7月10日 (三) 13:48 (UTC)回覆
@Ryanlo713:感謝轉述!我覺得在維基百科討論問題和在知乎討論問題是很不一樣的。在知乎,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維基百科,第一是如我們熟知的,強調「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正確」,根據是否正確理解了文獻來展開爭論,第二是如果覺得某個詞條內容不妥,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清晰地列出「我覺得應該把這一段改爲【XXXX】,對應的參考文獻是【xxxx】」,這樣效率更高。
我的理解是,這裏的質疑有如下一些:
  1. 二等介音的音值是什麽,-ɹ-介音還是-ʕ-介音。這實際上不影響這個條目的內容,在注釋a中也提及了。當然如果有文獻表明現在學界已經公認-ʕ-是最合理的,那當然可以修改。否則,自然按照這裏引用的參考文獻寫。
  2. 二等和一等「合流」的問題,在下文中有提及,其具體的變化是「總體上沒有介音,讀如一等字(或與一等字性質相同)」,二等主元音a、一等主元音o的格局在下表中也有體現。這裏的「合流」指的還是介音而非主元音的問題。
  3. 二等字顎化後與於三等字合流的過程,是否中間經歷了先跟四等字合流的過程。按照這裏引用的參考文獻,四等字顎化與二等字顎化是兩個過程。而詞條原文中也有「最終」二字,凸出的是最終合流的結果,無所謂調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綜上,我的建議是,可不額外添加參考文獻,將條目內容修改為:

中古後期,-ɹ-介音失落,見系聲母開口二等字有兩種常見變化:-ɹ-介音消失,向沒有介音的開口一等字靠攏;或變為-j-介音,最終跟帶-i-介音的開口三等字合流。

不知可妥?——三獵留言2024年7月10日 (三) 14:26 (UTC)回覆
@三獵@魔琴抱歉此事拖延至今。之前嘗試聯絡原主但未果。我回顧一番,認為值得指出的是,據 unt 所稱,切韻二等沒有介音,而是元音音質上有別。--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2024年10月25日 (五) 12:56 (UTC)回覆
返回 "见系声母二等开口字的演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