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讓-雅克·盧梭

由Hanteng在話題Move to Talk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1 年前
基礎條目 讓-雅克·盧梭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政治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法國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法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法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哲學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傳記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瑞士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瑞士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瑞士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歐洲歷史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Move to Talk

編輯

日內瓦的孤兒

編輯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因難產而去世,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書卻讀了不少。他10歲時,他的父親與人發生糾紛,訴訟失敗,逃往里昂。父親走後,他到舅舅家寄住兩年,這期間,舅舅也曾把他送到一個牧師處學習古典語文、繪圖和數學。但是在他12歲時,就去當學徒,先跟一個公證人,再跟一個鏤刻匠,後來受不了苛待,十六歲時他就逃離日內瓦去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

巴黎沙龍的寵兒

編輯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德尼·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緊張。

1750年盧梭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

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

朋友與敵人

編輯

盧梭與他那個時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識,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反目成仇。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英國大衛·休謨

性虐待及露體狂

編輯

盧梭除了開創政治學說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為性研究的對象。他在《懺悔錄》裡曾提及,8歲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慾望和感情」。年長後,盧梭鍾情年輕少女,一心渴望著她們的鞭打

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頭,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說深知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為,但每次做時總會帶來無比的性滿足,他最終被一名男子捉拿。

死於窮困潦倒

編輯

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僕瓦瑟在布戈市結婚,此前他們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恰與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

身後備極哀榮

編輯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裏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私生活

編輯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戴萊斯同居。對於戴萊斯,盧梭同樣抱有多種複雜的感情。戴萊斯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戴萊斯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一本匿名發表的專門攻擊盧梭的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書記錄了盧梭拋棄其親生孩子的事實,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梭的敵人——伏爾泰

philosophy

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覺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social contract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

education philosophy

「教育的自然福音」

編輯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素食主義

編輯

盧梭認為,自然狀態的人屬於「植食類動物」,為此,他在《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中給出了三個理由:人的牙齒是平的,人擁有同植食類動物類似的腸子,人的下崽數目和乳頭數都不超過兩個。

在該書的注釋[五]里,他寫道:

在四足動物中,肉食類動物有兩個最普遍的特徵:一是牙齒的形狀,另一個是腸子的結構。純粹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例如馬、牛、羊和兔子,它們的牙齒是平的;而肉食類動物的牙齒,例如貓、狗、狼和狐狸的牙齒,則是尖的。至於腸子,植食類動物有幾種腸子,例如結腸,肉食類動物就沒有。人類的牙齒與腸子和植食類動物是一樣的,因此,人類自然應當歸入這一類。這一點,不但解剖學上得到了證實,而且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有支持這種看法的記載。聖·熱洛姆說:「狄西爾格在他的《希臘古代史》中說,在農神統治時代,土地本身的肥力十分充足,沒有任何一個人食肉,大家都吃自然生長的果子和蔬菜。」(《對若維尼安的駁難》卷二)

從這段引文可以看出,還有許多我能利用的有利論據我都略而未提。人們須知,捕食獵物,幾乎是肉食類動物之間唯一爭鬥的原因;而植食類動物之間,總是和平相處。如果人類屬於後一類動物的話,很明顯,他們在自然狀態下,是可以找到許多很方便的生存辦法的,而沒有那麼多必要和機會走出這種狀態。[1]

而在注釋[八],他又補充說:

我發現,在肉食類動物和植食類動物之間還有一個差別比我在注釋[五]中所說的差別更為普遍,因為它普遍到了鳥類。這個差別是下崽的數目:完全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每胎從來不超過兩個幼崽,而肉食類動物下的崽往往超過這個數字。其中的原因,從大自然規定的雌性動物的乳頭數就可以看出來。前一類動物,例如母馬、母牛、母山羊、母鹿和母綿羊等等,只有兩個乳頭;而後一類動物,例如母狗、母貓、母狼和母老虎等等,往往有六或八個乳頭。母雞、母鵝和母鴨都屬於食肉的鳥類,它們和鷹、鷂和梟一樣,每一窩下的和孵的蛋都很多;而鴿子、斑鳩和其他完全以穀物為食的鳥類則沒有這個現象;它們每次至多只產和孵兩個蛋。至於產生這個差別的原因,看來很可能是由於完全以草和其他植物為食的動物幾乎終日都要在草地和林中覓食,必須花許多時間才能把肚子吃飽,因此,它們不可能一下子就養好幾個幼崽;而肉食類動物幾乎一會兒功夫幾口肉食下肚就可吃飽,然後從從容容地去照管它們的幼崽或者去捕獵,使被幼崽吃掉的大量的奶水得到補充。在這一點上,還有許多特殊的情況值得我們觀察和思考,不過,這裡不是談這些問題的地方。在這裡,我只須把大自然中最普遍的系統中的這一部分現象略加陳述就夠了;這個現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理由,使我們可以把人類從肉食類動物中劃分出來,歸入植食類動物。[2]

簽名

編輯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2月25日 (一) 14:32 (UTC)回覆

  1. ^ 盧梭.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珍藏本). 李平漚 譯 第1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07: 第130–131頁. ISBN 978-7-100-06473-6. 
  2. ^ 盧梭.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珍藏本). 李平漚 譯 第1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07: 第134頁. ISBN 978-7-100-06473-6. 
返回 "让-雅克·卢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