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BoyuZhang1998/沙盒

12345

34567

吉林市市志有關 編輯

吉林省志 順治十年-一九八五年 國圖有藏

吉林市志 康熙三十二年-一九八五年 國圖有藏

龍潭、豐滿*郊區、永吉縣、舒蘭市有志

分界 編輯

我的沙盒 編輯

以下為內容 編輯

北京市使館列表,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外交機構的列表。本表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涉香港、澳門、台灣事務的機構

第一使館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朝陽門)
  • 朝鮮(日壇北路)
  • 日壇東路東:
  • 羅馬尼亞、白俄羅斯、蓋亞那(日壇東二街北)
  • 印度、英國(日壇東二街南)
  • 阿爾巴尼亞、芬蘭、埃及(光華路南)
  • 保加利亞、愛爾蘭(秀水北街南)
  • 建華路東:
  • 哥倫比亞、斯里蘭卡、越南(光華路南)
  • 新加坡、古巴、蒙古(秀水北街南)
  • 奧地利、衣索比亞、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代表處(秀水南街南)
  • 日壇路東:
  • 波蘭
  • 捷克、斯洛伐克
  • 秀水西街東:
  • 蒲隆地、巴西、科威特、泰國、希臘(光華路北)
  • 孟加拉國、伊拉克、菲律賓、盧安達、貝寧、加彭
  • 哥斯大黎加、馬爾地夫、蘇利南?、牙買加、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建外外交公寓)

第二使館區:參見:三里屯

  • 東帝汶、模里西斯、塞內加爾(東外外交辦公大樓)
  • 澳大利亞、加拿大
  • 亞美尼亞、吉布地、中非、葛摩
  • 查德、維德角、格瑞那達、巴拿馬
  • 德國
  • 象牙海岸、烏茲別克斯坦、幾內亞】肯亞
  • 尼泊爾、沙烏地阿拉伯
  • 歐洲聯盟駐華代表處、多哥、西班牙
  • 阿爾及利亞
  • 柬埔寨、獅子山、南非、加納、馬達加斯加、比利時、突尼斯、葡萄牙、剛果金、烏干達?
  • 瑞典、巴基斯坦、奈及利亞
  • 阿根廷、土耳其、喀麥隆、墨西哥、瑞士、丹麥、索馬利亞
  • 伊朗、黎巴嫩、烏克蘭
  • 哈薩克斯坦、坦尚尼亞、約旦、利比亞、塞爾維亞、阿曼、荷蘭、聯合國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匈牙利、寮國
  • 剛果布、尚比亞、韓國、智利、阿富汗、緬甸、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
  • 摩洛哥、委內瑞拉、茅利塔尼亞
  • 馬里、敘利亞、辛巴威、葉門
  • 赤道幾內亞、紐西蘭、波札那
  • 巴勒斯坦、蘇丹、義大利、挪威
  • 農業農村部對外合作中心、英國文化協會

第三使館區:

  • 阿聯、塔吉克斯坦、拉脫維亞、馬來西亞、以色列
  • 汶萊、韓國、印度
  • 美國
  • 愛沙尼亞、冰島
  • 法國、馬來西亞
  • 日本

AAAAAAAA 編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肇始於1934年清華大學在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設置的航空工程組,於1951年至1952年之間的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組合而成。

北京航空學院於1952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是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1988年4月,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紅色航空工程師的搖籃,北航建校以來,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學府。北航是首批全國重點大學(1959年)之一,名列首批211工程高校(1997年)和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017年)之列,是第七第十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的高等院校,是原985工程高校成員,亦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遠古~1949:篳路藍縷 編輯

 
中國早期(1949年前)建設的航空院系沿革,其中標為藍色的部分成為北航。

中國人自古就有在藍天飛翔的理想,從嫦娥奔月的傳說到敦煌壁畫的飛天,從墨翟發明的木鳶到萬戶椅下的火箭,中華民族對藍天的思緒從未間斷。中國發明家馮如於1909年9月21日,即萊特兄弟後五年零九個月造出了國人的第一架飛機,轟動世界。

總之,雖然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但是國人對於航空事業起步並不晚。但受制於舊思維和時局動盪,中國的航空工業始終未能發展。直至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淞滬抗戰後,面對沉痛的亡國教訓,國人逐步認識到航空科技的重要性,「航空救國」的理念由此而生。懷著這樣的理念,許多愛國青年遠涉重洋,赴歐、美學習航空知識,回國後克服重重困難,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創辦航空系科,努力培養中國的航空科技人才[1]

中國最早的航空工程專業是清華大學於1934年在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設立的航空工程組[2]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洋工學院也建設了自己的航空學科,開始培養中國的航空科技人才。但是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由於這些院校所在地很快淪陷,剛剛創立的航空系科們也隨著所屬的大學南渡西遷,遷徙到重慶西安昆明遵義等地,並在大後方艱苦的環境下,培養中國航空科技的種子,並播灑到祖國各地。

至1950年,全國有12所院校開辦了航空系(科):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華北大學廈門大學北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南工業專科學校。當時中共建政伊始,尚未完全開始整頓教育界,使之符合從蘇聯借鑑來的辦學形式,因而絕大多數高校都是綜合性大學,絕大多數工學院都包含幾乎全部工程學科

1951~1952:八系合併 編輯

 
北航建校過程

隨著建國之後國家對航空工業的重視和需要,並藉助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東風,從1951年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主導下,全國的航空院系開始向少數幾所高校聚集。

北航的建校進程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的進程基本一致,分為兩個階段,即1949至1951年間的調整和1952年的調整。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對國內大學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和廈門大學的航空系,合併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雲南大學航空系併入四川大學航空系;原中央工業專科學校(當時已經改名為西南工業專科學校)航空科和華北大學航空系合併成立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大約在這一時期前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航空系也被併入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這是第一階段的調整。

1951年12月10日,周恩來總理召集會議討論航空工業由修理過渡到製造的方案,李富春副總理提出「急需辦一所航空大學」,周恩來總理表示同意,指示「按照你們提的意見辦」。

1952年5月,根據周恩來總理要辦專門的航空大學的指示及中央軍委作出的《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議案》中籌建航空學院的決定,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計劃,對航空院系作了進一步的調整。6月12日,重工業部、教育部決定,並經國家財經委員會批准及中央軍委同意,正式籌建北京航空工業學院。當年,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四川大學的航空院系即統一以「北京航空工業學院」的名義招生。

1952年10月24日,教育部簽發關於成立北京航空工業學院(成立後正式名稱為北京航空學院,簡稱北航)的批文。[1]

1952~1966:嶄露頭角 編輯

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學院在原中法大學禮堂(當時屬於北京工業學院)舉行了成立大會,宣告成立。成立大會上宣讀了教育部的任命:楊待甫為副院長兼教務長,王俊奎屠守鍔為副教務長,沈元為副院長兼研究部主任,宗鳳鳴為政治輔導處主任。[1](院長暫時空缺)10月25日也因此成為北京航空學院(和後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校慶日。巧合的是,10月25日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武裝介入韓戰並打響第一次戰役的日子,即「抗美援朝紀念日」。[3][4]隨後,北京航空學院暫時借用北京工業學院和清華大學的校園開學。

同時由於第二階段的調整中,在北京出現了大量的專門院校,北京市政府規劃了元大都城垣西北角外的一片區域,作為北京市的高校聚集區之一(另外幾處位於清華園地區、原華北大學地區以及後辟的北太平莊地區和芍藥居地區)。這片區域規劃建設一條南北向馬路,命名為「學院路」,兩側的高校合稱為「八大學院」,成為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代表、標誌和紀念碑。

1953年5月,北京航空學院在北京市西北郊[註 1]海淀區柏彥莊選定校址後,6月1日就在四周沒有公路的一片農田及墳堆土窪上正式動工興建,數千名建築工人日夜奮戰,半年之內就完成了6萬平方米的建築。同年10月全體學生及部分教職工即遷居新校,開始正常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中的基本建設任務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積135,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平方米,完成投資3,560餘萬元。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為北航第一任院長。

北京航空學院成立初期師法莫斯科航空學院,設置院系。北京航空學院成立時,全校設兩個系4個專業:飛機系(設飛機設計和飛機工藝2個專業)[5]和發動機系(設發動機設計和發動機工藝2個專業)[6]。1954年,為適應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北航增設飛機設備、航空材料兩個系以及航空儀表與自動器、飛機電氣設備、特種設備、金相熱處理、鑄造、壓力加工和焊接7個專業。

1956~1957年,根據我國12年科學規劃的要求,北航在國內率先設立飛彈類、管理類以及理科與工科相結合的空氣動力學等專業。增設了飛彈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空氣動力學、無線電設備、航空工程經濟、儀表工藝等專業,成立了當時國內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經濟系。自此,北航開始逐漸擺脫蘇聯模式,根據我國航空工業實際需要自行設置新專業。

1958年,在黨的總路線和教育方針指引下,北航開展勤工儉學,提倡並實踐教學與科研、設計、生產的四結合,開展了航空型號研製工作。全校師生在100天內,完成了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的「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的研製,同年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里的航線試飛;研製成功了中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於同年9月22日在東北白城子靶場發射試驗成功;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即在安-2型飛機上安裝了自行研製的無人駕駛控制系統,將該機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於同年9月25日試飛成功,為中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開了先河。

1959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北航成為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這是對北航成立7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

北航雖然是航空院校,但是由於航空和航天的接近性和國家的實際需要,北航也開設了一批航天有關院系,主攻飛彈與火箭有關學科。1956年中國開啟航天計劃後,北航相繼開設飛彈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火箭地面機械與發射裝置、雷達、遙控遙測等專業,投身國家的實際需要。

1958年新設立解算裝置、火箭地面機械與發射裝置專業。1959年設立航空非金屬材料、腐蝕與表面保護、無線電導航、雷達、遙控遙測、航空原子能發動機設計等新專業。1960年增設航空核動力、航空工藝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設立飛行器自動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設立了10個系35個專業,規模達到文革前最大。[7]

1966~1976:十年浩劫 編輯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高校普遍出現了教學秩序混亂,正常招生停頓的現象,北航也不能免於被波及。

1966年5月,北航和其他高校一樣出現了「紅衛兵」組織;是年6月,高考被暫停,招生工作也被中斷。隨著「紅衛兵」奪權的進行,院長王大昌、黨委書記王恆、副院長沈元職權被架空,以韓愛晶為「總勤務員」的「紅旗」戰鬥隊掌控了學校的權力。這一期間最為突出的事件是1966年12月下旬,北航的紅衛兵到四川成都把彭德懷元帥押回北京,並於1967年7月9日,強行對彭德懷逼供和毆打,聲稱「審斗會」要「刺刀見紅」,要彭德懷交待「你為什麼在廬山會議上寫信反對『三面紅旗』?」「你為什麼反對毛主席?」彭德懷被「打翻在地」七次,前額受傷出血,第五和十肋骨骨折[8]。同時紅衛兵組織在北航院內設立「隔離室」18處,審查了465人,170人受到非法關押,20餘人非正常死亡。部分建校元勛被隔離審查或者下放到後勤、圖書館,離開了教學科研一線,甚至有院系專業因為教師不足被撤銷;韓愛晶則扶搖直上,成為北京航空學院革命委員會主任、「首都大專院校紅代會」核心組副組長、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常委。1968年12月左右,紅衛兵組織被逐漸平息。

1970年,北航開始進行準軍事化管理,系改為大隊,當時全校剩餘8個系,分別改為一大隊至八大隊。1971年6月,「軍宣隊」入駐北航。1971年9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派陳達明到北京航空學院任革委會主任兼黨委書記,意圖恢復學校秩序,但很快又被架空,並受到迫害。1972年4月,經第三機械工業部批准,全院大隊改回為系[9]

由於學校性質的特殊性,北航在北京各大高校中,受影響相對較小,產出了無人偵察機等一批科研成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7~2001:改革、發展與停滯 編輯

1977年12月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1978年又恢復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類21個專業組織本科生招生[7]。陳達明、王大昌、沈元、林士鍔、陸士嘉等老領導、老教授回到了領導、教學、科研崗位,北航逐漸走上正軌。1984年,北航作為全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獲批設立研究生院。

1988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7]

這一期間,北航相繼成為「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間全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1997年,北航進入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1年9月,北航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行列。

但是與國家對北航的重視相不符合的是社會普遍對航空航天事業的忽視。毛澤東時期中國處於被全世界禁運的狀態,因而獨立自主地發展各項工業;但是當中國改革開放,西方國家解除對華全面禁運時,中國工業與已開發國家的代差就全面展現出來,一時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論斷甚囂塵上[10]運10殲9殲13盡皆下馬,人民空軍甚至計劃購買法國的幻影戰機[11];進入20世紀90年代,金融、計算機、生物工程作為「21世紀最有希望的三大專業」被趨之若鶩,而航空工業則日趨冷淡,早年報考北航而進入西飛、沈飛的畢業生大多跳槽離職[12],十不餘一。

2001年8月,北京市舉辦第21屆世界大學運動會,租用北航西南側土地建設大運村(現作為學生公寓),同時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作為排球比賽場館。至2001年,北航有17個學院或單獨的系,大多集中在工程學科。

這一期間北航的學生活動也蓬勃發展,學生社團、學生自治組織大量創立;北航學生還參與了80年代末至世紀初的一系列集會遊行,如天安門事件抗議北約轟炸南聯盟使館遊行、迎接新世紀集會、慶祝北京申奧成功集會等。

2002~2009:全面加速發展 編輯

2002年1月,在北航建校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任命沈元院士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杜玉波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在沈元校長的帶領下,北航拆分人文學院、理學院,打造理科、文管學科群;修改校名,加速走向國際化。2002年10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舉辦了建校50周年慶典。

2006年,北航藝術館建成。同年,北航獲批籌建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同年下半年,教學科研樓(新主樓)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得學校在教學硬體設施上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北航新主樓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教學樓。

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在北京市西北郊[註 1]昌平區沙河鎮沙河高教園區破土動工。該校區於2010年9月投入使用。

2008年,北京市舉辦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航體育館作為舉重比賽場館。

2009~2016:「空天信醫協同發展」 編輯

2010年,北航成為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1年又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院校之一。2012年,北航入選首批「2011計劃」。

2016~今: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 編輯

2016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第十六次黨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13]

2017年9月,北航入選「雙一流」計劃。

根據2018年4月1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關於印發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名單的通知》[14],自2018年起,北航有權每年自主增列和調整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並可直接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無需覆審;同時還可自主設置交叉學科,按一級學科管理[15]

今日北航 編輯

北航早期是以航空科學技術教學和研究為主的專門高等學校,改革開放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大學,理、工、文、法、經濟、管理、教育、哲學等學科都有所涉及,但北航仍然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

目前,北航已成為一所包括30個學院,涵蓋工、理、管、文、法、經、哲、教育、醫和藝術10個學科門類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術優勢的多科性、開放式、研究型大學。截至2017年10月,北航有在職教職工3,907人,其中專任教師2,147人,其中包括兩院院士23人,長江學者61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27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8人,並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3人;截至2017年3月,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0,6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492人,碩士研究生9,336人,全日制普通本專科生15,466人,外國留學生1,218人[16],另外還有專業碩士約11,000人[17]

2006年,北航獲批籌建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2014年在北航沙河校區正式啟用。同時北航還擁有「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實驗室」、「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虛擬實境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飛行器控制一體化技術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和「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等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中心以及6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如今的北航,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正在向「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加速前進,以「北航夢」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3]

注釋 編輯

  1. ^ 1.0 1.1 西北郊是相對於當時而言,現在無論學院路或者沙河都不算是真正的北京市郊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创校之始,与子念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www.buaa.edu.cn. [2017-11-29]. 
  2.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www.hy.tsinghua.edu.cn. [2017-02-05]. 
  3. ^ 航小萱. 见字如面 | 一封写给你的情书,猜猜我有多爱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7-02-14 [2017-02-16]. 
  4. ^ 姜廷玉. 解读抗美援朝战争. 解放軍出版社. . 抗美援朝紀念日為什麼是10月25日?. 
  5.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06]. 
  6. ^ 历史沿革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 [2017-02-06]. 
  7. ^ 7.0 7.1 7.2 历史沿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www.buaa.edu.cn. [2017-02-05]. 
  8. ^ 來源:環球時報. 红卫兵毒打彭德怀:一天被打倒七次. 北京: 華夏記者網. 200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9. ^ 历史沿革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 [2017-02-06]. 
  10. ^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谁害了中国制造业?. baijiahao.baidu.com. [2018-09-09]. 
  11. ^ 中央軍委辦公廳. 邓小平對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 北京: 八一出版社. 1993年: 第147頁、第153頁. 
  12. ^ 一个北航普通学生的璀璨人生. 求是理論網. [2018-06-03]. 
  13. ^ 13.0 13.1 中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开幕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news.buaa.edu.cn. [2017-02-05]. 
  14.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04-19 [2018-05-12]. 
  15. ^ 20所高校获学位授权自主审核. 工人日報. 2018-05-04 [2018-05-12]. 
  16. ^ 今日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www.buaa.edu.cn. [201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5). 
  17. ^ 研究生院概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graduate.buaa.edu.cn. [2017-02-12]. 

BBBBBBBBB 編輯

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歷次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核心區域。依學校論,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中法大學華北大學原清華大學等被拆分而不復存在;而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則得到加強;新建的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工業學院航空學院醫學院以及一大批專門學院則屹立在新中國的首都,成為中國高校政策的晴雨表、風向標和紀念碑;總體上無論是以1949~1958年的調整論,或以整個中共執政史論,以城市的角度看,北京作為整體的高等教育實力是增強的,且是一直增強的。

1966年以前的調整 編輯

以1966年和1984年為界,北京的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分為三個階段:院校拆分期、十年浩劫和重建期、院校合併和擴張期。

1966年以前的院系調整,最明顯的特徵是綜合院校被拆分成為文理、工程、政法、財經、農、醫等科的專門院校。

平津戰役前的院校格局 編輯

1948年11月2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以北平和平解放為結局的平津戰役。平津開戰之前,北平(今北京)的院校多為傳統的西式綜合院校,且比較穩定,可從側面反應院系調整以前的實際情況。

1948年,北平有國立大學2所: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會大學2所:燕京大學北平輔仁大學;私立大學2所:中法大學中國大學;國立獨立學院2所:北平師範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私立獨立學院(包括教會)3所:朝陽學院、東北文法學院、北平協和醫學院;專科學校2所: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北平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合計13所。

北平解放和中共建政 編輯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3日,中國共產党進駐北平;9月21日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宣布定都北平,更名北京;10月1日即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即開始按照蘇聯模式調整高等院校體系,但是並沒有大規模調整,主要是課程改革、私立院校(尤其是教會院校)被收歸國有以及小規模的調整。

課程改革 編輯

華北大學入京 編輯

1948年,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並於1948年8月24日正式掛牌,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二部為教育學院;三部為文藝學院;四部為研究部;兩院分別是工學院和農學院。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

教會大學的接收和解散 編輯

北京的私立輔仁大學是第一所被政府接辦的教會大學。1948年底,黎培理指示輔仁大學校務長芮歌尼,稱教會應與中共達成協議,使該校留在北平繼續開辦,1948年12月初聖言會也作出同樣決定。北平和平解放後不久,2月16日輔仁大學成立中國教員會,教員會18位教員向芮歌尼提出八項主張,包括學校教育須符合新民主主義教育精神、宗教與教育須分開、學校經費管理使用權及行政權須全交給中國人等等。2月26日外籍教士辭去除校務長(芮歌尼)外幾乎全部重要行政職務,改由中國人擔任。3月3日,17位中國教員組成的臨時校政會議成立,取代學校行政會議成為校務決策最高機構。4月28日,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周揚接見該校校長陳垣等人。6月13日,周揚在接見芮歌尼時表示,政府對學校的政策是「只要它遵守人民政府一切法令,不違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均可允許其存在」,教會補助該校經費應公開,課程設置上政府「不干涉別人信教與傳教,共產黨與人民政府允許信教自由,允許在課外傳教」,「宗教學說作為學術研究當作選課是可以開的,但必須保證學生真正自願選修,不得加以任何勉強」。1950年,芮歌尼多次向校長陳垣要求天主教會對該校人事任免有最終否決權,並提出解聘教授等要求。要求被拒後,教會拖欠1950年該校經費。芮歌尼發表《告本校同仁同學書》宣布教會不再承擔該校經費。由於會增加財政負擔,並影響對中國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的爭取和團結,政府方面並不情願接辦該校。1950年10月6日,周恩來在主持政務院第53次會議討論教育部長馬敘倫《關於處理北京私立輔仁大學問題的報告》時仍表示,雖政府接辦了輔仁大學,但其他教會學校仍可繼續自辦。

1950年10月12日,教育部宣布接辦私立輔仁大學,該校由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正式接辦的第一所教會大學。隨後,燕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也相繼被接辦。1951年7月25日凌晨四時許,中共終於派解放軍將校務長芮歌尼、神父閔明我等10人搜捕入獄,期間返復疲勞審訊,備受酷刑,最終以莫須有的「美國間諜」罪名判處死刑(未立即執行),輔仁大學因而解散。

私立大學的接收 編輯

1949年3月,私立中國大學因生員缺乏及經費匱乏停辦,部分院系教授及學生合併到華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法大學、朝陽學院則被接收,華北人民政府在朝陽學院基礎上成立了中國政法大學(與今天的中國政法大學無關)。

初期的院系調整 編輯

1949年6月,華北大學二部與外事學校合併形成北京外國語學校。

1949年9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先於7月調入北京大學)、華北大學的農學院被整體分離,合組為北京農業大學。這是中國共產黨整合成立的第一所大學。

院系大調整 編輯

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一手在延安創立的華北大學正式一分為七,宣告解體,標誌著北京地區及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開端。

華北大學的拆分 編輯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文件指出「該校教育方針,應是教學與實際聯繫、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相結合」。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長。中國人民大學是在中國政法大學(朝陽學院)、華北大學一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基礎上成立的。

1950年4月,華北大學三部一分為三,分別與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為中央美術學院;與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合併為中央戲劇學院;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燕京大學音樂系合併為中央音樂學院

1950年6月,華北大學工學院與中法大學工學院合併,成立北京工業學院。這樣,加上早先成立的北京外國語學校和北京農業大學,華北大學正式一分為七,宣告解體消失。

大躍進和大調整 編輯

文化大革命前的院校格局 編輯

1965年,北京市有高等院校55所,全部為公立院校,其中綜合類大學3所,工程類18所,農林類5所,醫學類5所,師範類3所,語文類5所,財經類5所,政法類3所,藝術類7所,體育類1所。

十年浩劫和重建 編輯

高校停辦和合併 編輯

「一號命令」和京校外遷 編輯

工農兵大學生 編輯

高等教育秩序的撥亂反正 編輯

1984年時的院校格局 編輯

1984年以後的調整 編輯

八八升格 編輯

1988年,教育部放開高校辦學的限制,允許專門院校自主選擇發展方式,綜合辦學。受此影響,一系列於建國初成立的學院紛紛升格為大學。

院校合併 編輯

民辦院校的復興 編輯

今日的院校格局 編輯

截至2017年5月31日,北京市有普通高校92所(其中民辦普通高校16所),成人高校23所,軍事院校7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全國公認的頂尖高等學府;凡是以北京為名的行業高校大多是同行業發展最迅速、造詣最深、最為成功的高等院校。

AAAAASSSSS 編輯

華為P系列是由中國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面向消費者發售的智慧型手機系列,是華為發行的三個旗艦級別智慧型手機系列之一。

源流 編輯

2012年,華為重新構造了自己的產品線,推出了華為Ascend這一品牌。Ascend下面分為四個系列:D,P,G,Y ;分別是鑽石,鉑金,黃金,年輕;對應旗艦,高端,中端,入門。這也是華為P系列的起源。後來D系列整合成為Mate系列,G、Y兩系列亦傳續至今。

華為Ascend P系列的第一款產品:華為Ascend P1和華為Ascend P1 S在2012年1月的CES上公開展示,並於2012年4月發行。

2015年華為P8發布時,P系列正式去除Ascend字樣,成為獨立的旗艦級智慧型手機系列。

特色 編輯

華為P系列,與Mate系列榮耀旗艦系列共同作為華為的旗艦智慧型手機系列,發行時即搭載有較高端的設施,如最新的華為海思麒麟系列SoC以及基於最新版本Android的華為EMUI用戶界面,並配備有後置多攝像頭、近場支付、人工智慧等功能,以直接對標蘋果谷歌三星小米歐珀等企業的旗艦級機型。

華為P系列搭載有最新的成像技術。華為P9是全球首款搭載有後置徠卡雙攝的智慧型手機;華為P20 Plus則是全球首款後置三攝像頭手機,同時也是2010年以來全球首款搭載有1/1.7英寸圖像傳感器的智慧型手機。

華為P系列在設計上較Mate系列時尚,而較榮耀系列正式。

產品 編輯

  • 華為Ascend P1、華為Ascend P1 S、華為Ascend P1 LTE、華為Ascend P1 XL(2012年)
  • 華為Ascend P2(2013年2月)
  • 華為Ascend P6、華為Ascend P6 S(2013年6月)
  • 華為Ascend P7(2014年)
  • 華為P8、華為P8 Max、華為P8 Lite(中國稱P8青春版)(2015年)
  • 華為P9、華為P9 Plus、華為P9 Lite(中國稱G9)(2016年)
  • 華為P10、華為P10 Plus、華為P10 Lite(中國稱Nova Lite)(2017年)
  • 華為P20、華為P20 Pro、華為P20 Lite(中國稱Nova 3e)(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