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Tanhir/潘諾尼亞盧森尼亞人

Pannonian Rusyns
Панонски Руснаци
Панонски Русини
總人口
16,583 (2011)

潘諾尼亞魯西尼人盧森尼亞語Русини羅馬化:Rusynŷ),又稱潘諾尼亞魯斯納克人盧森尼亞語Руснаци羅馬化:Rusnat͡sŷ),前南斯拉夫時期被稱為南斯拉夫魯西尼人,是來自潘諾尼亞平原南部地區的魯西尼人,主要分布在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在這兩個國家,他們被歸為少數民族,並擁有多個少數民族機構和組織。[1][2]

在一些非斯拉夫語中,他們有時被冠以其它名稱,如「潘諾尼亞魯塞尼人」或「潘諾尼亞魯塞尼亞人」,[3]但這些稱呼並未出現在本土的魯西尼語中。[4]這些稱呼也不準確,因為魯塞尼亞語和相關的外來語在歷史用途和種族範圍方面具有更廣泛的含義,涵蓋了多個東斯拉夫群體。[5][6]

由於之前的名稱「南斯拉夫魯西尼亞人」中所指代的地理範圍在南斯拉夫解體後大大縮小,[7]且在剩餘部分更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後也已過時,出於方便,同時也為了避免混淆,現代英語使用「潘諾尼亞魯西尼人」這一中性詞彙來描述該地區的魯西尼人社區,[8]類似於用「北美魯西尼人」一詞來指代美國英語Rusyn_Americans加拿大的魯西尼人僑民。

潘諾尼亞魯西尼人的祖先於18世紀自東北部的喀爾巴阡地區遷徙而來,[9]如今,當地仍有魯西尼人群體居住,分布在烏克蘭西南部、斯洛伐克東北部、波蘭東南部、羅馬尼亞北部和匈牙利東北部。[10]

歷史

編輯
 
聖尼古拉斯大教堂,拜占庭天主教魯斯基克爾斯圖爾教區的所在地,其信徒主要是魯西尼人

18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發起了多項計劃,對剛剛從鄂圖曼帝國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各地區進行人口恢復和殖民。自1745年起,匈牙利王國東北部喀爾巴阡地區(今斯洛伐克東部及烏克蘭的喀爾巴阡地區)的魯西尼人開始向南方的巴奇卡斯雷姆斯拉沃尼亞等地遷移。1746年的人口普查證明,第一批人定居在巴奇卡(今塞爾維亞)的庫拉村。[11][12]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魯西尼的殖民化進程愈演愈烈,1751年1月17日,巴奇卡地區行政長官弗朗茨·約瑟夫·馮·雷德爾(Franz Joseph von Redl)與拜賴格州英語Bereg_County切爾韋諾沃村的米哈伊洛·蒙卡奇(Mihajlo Munkači)簽署了一項協議,允許200個魯西尼家庭從匈牙利東北部被稱為「高地」(盧森尼亞語Горнїца)的地區移居巴奇卡的克爾斯圖爾英語Ruski_Krstur村(盧森尼亞語Керестур)。同年,蒙卡奇成功讓許多來自匈牙利蒙卡奇卡、翁瓦爾、薩爾特馬爾斯和奧加奇卡等州的魯西尼人定居在克爾斯圖爾。到18世紀末,魯斯基克爾斯圖爾的居民已達2000人。1763年5月15日,蒙卡奇與凱賴斯圖爾(Kerestur)的彼得·基什(Peter Kiš)簽署了另一項協議,允許150個來自「高地」的魯西尼家庭移居巴奇卡的庫楚勞英語Kucura盧森尼亞語Коцур)。然而,基什未能做到。1763年,41個魯西尼家庭抵達庫楚勞;1767年,又有47個魯西尼家庭抵達。[13]1751年和1763年的兩份協議都包含特殊條款,要求殖民者必須是東儀天主教徒[14]州議會希望庫楚勞成為一個純粹的天主教定居點,並於1777年命令占庫楚勞人口近一半的塞爾維亞人遷移到奧布羅瓦茨英語Obrovac,_Serbia。到1792年,已有258個魯西尼家庭在庫楚勞定居。[13]

隨著人口的增長,許多克爾斯圖爾和庫楚勞的家庭在1766-1767年間遷移到了諾維薩德。1767年巴奇-博德羅格州英語Bács-Bodrog_County(今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兩國的巴奇卡地區)的人口普查顯示,該州約有2000名魯西尼人。隨後,魯西尼人定居於希德瓦伊斯卡英語Vajska,19世紀初又遷往武科瓦爾伊洛克、揚科夫齊、格拉博沃英語Bács-Bodrog_County米克盧塞夫齊英語Bács-Mikluševci馬林齊英語Marinci,_Vukovar-Syrmia_County拉耶沃塞洛英語Rajevo_Selo奧西耶克[15]1833年,魯西尼人開始在佩特羅夫奇定居,1834年開始在巴欽奇英語Bačinci定居。[16]1836年5月,第一個魯塞尼亞希臘天主教教區在今天的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境內的佩特羅夫奇成立。[15]

前南斯拉夫的魯西尼人

編輯
 
塞爾維亞魯斯基克爾斯圖爾的魯西尼教育家兼詩人佩特羅·庫茲米亞克 (Petro Kuzmyak,1816-1900年) 紀念碑
 
魯西尼雜誌《創造力》( 盧森尼亞語Творчосц ), 第1期(1975年)

1918 年奧匈帝國解體,潘諾尼亞南部成為新成立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即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作為南斯拉夫人的國家,包括魯西尼人在內的各斯拉夫民族地位顯著提高,在文化發展和基礎教育領域尤為突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年至1941年),成立了多個魯西尼文化組織和期刊。[17][1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魯西尼人被正式認定為少數民族,其法律地位在南斯拉夫聯邦成員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內得到承認。1963年4月9日通過的《塞爾維亞憲法》第82條將魯西尼人列為七個明確命名的少數民族之一;[19][20]同年,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通過的《伏伊伏丁那成文法》也有類似的規定(第32至37條)。此外,1969年2月21日的憲法第67條規定,魯西尼語是伏伊伏丁那五種官方語言之一。[21]

儘管1963年憲法和1969年成文法都確認魯西尼人為少數民族,其語言為民族語,但一些作者卻忽視了這一事實,並在多部作品中堅持認為這一變化發生在1974年,[22][23][24][25][26][27][28]這表明他們對前南斯拉夫魯西尼人權利演變缺乏了解,而一些專門研究魯西尼人在伏伊伏丁那法律地位的學術分析也忽略了這些事實。[29][30]

同一時期,根據1972年通過的《憲法第四修正案》,聯邦成員克羅埃西亞也承認了魯西尼人的地位。[31]1974年通過的克羅埃西亞憲法第137條將境內的魯西尼人和烏克蘭人都確認為少數民族。[32]

前南斯拉夫時期,魯西尼人成立了多個文化方面的機構和組織。早在1945年,便在諾維薩德成立了出版機構Rusyn Word盧森尼亞語Руске слово),後成為魯西尼報紙、文學作品和教科書的主要出版中心。同年,在魯斯基克爾斯圖爾成立魯西尼高中。1970年,魯西尼語言文學協會(盧森尼亞語Дружтво за руски язик и литературу)在諾維薩德成立。自1972年以來,諾維薩德大學哲學系開始研究魯西尼語,並在1983年設立了魯西尼語言文學主席(盧森尼亞語Катедра за руски язик и литературу)成立於1983年。[33][34]

現代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魯西尼人

編輯
 
塞爾維亞魯西尼旗幟
 
克羅埃西亞魯西尼旗幟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各國繼續承認魯西尼人的少數民族地位。如克羅埃西亞1997年憲法正式確認魯西尼人為本地少數民族,與其他11個少數民族一樣,可以選派一名特別代表進入克羅埃西亞議會[35]

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省成文法(2009年、2014年)確認了魯西尼人及其語言的「少數」地位。2002年,塞爾維亞的魯西尼人通過自主選舉,在塞爾維亞境內最大的魯西尼人定居點魯斯基克爾斯圖爾成立代表機構——魯西尼少數民族全國委員會(盧森尼亞語Национални совит рускей националней меншини)。同年,諾維薩德大學哲學學院擴大了魯西尼語研究規模,並設立了魯西尼語系(盧森尼亞語Одсек за русинистику)。2008年,伏伊伏丁那魯西尼文化研究所(盧森尼亞語Завод за културу войводянских Руснацох)在諾維薩德成立。[36][37]

人口統計

編輯

如今,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魯西尼人主要居住在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克羅埃西亞的斯拉沃尼亞地區。 1991年前南斯拉夫在上述地區的人口普查顯示,該地區約有25000名魯西尼人。目前,魯西尼人的數量正在減少,估計約為15000人。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魯西尼人決定移居西方國家,尤其是加拿大[38]

2011年塞爾維亞人口普查顯示,有14246人自稱為魯西尼人。宗教信仰方面,94.91%的人自稱是基督徒(其中75.43%為天主教徒,18.53%為東正教徒,0.7%為新教徒)。[39]

 
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省的魯西尼村莊(2002 年人口普查)

庫拉市的魯斯基克爾斯圖爾村是塞爾維亞魯西尼人的文化中心。其他魯西尼族人口占多數的村莊包括弗爾巴斯市的庫楚勞和希德市的比基奇多英語Bikić_Do(Bikić Do)。諾維薩德作為魯西尼人的聚居地,1820年開始修建聖彼得和保羅希臘天主教教區教堂,竣工於1834年或1837年。

在克羅埃西亞的斯拉沃尼亞,大部分魯西尼人居住在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博格達諾夫奇市佩特羅夫奇村。

塞爾維亞
  • 魯斯基克爾斯圖爾(86%,2002)
  • 比基奇多(47,62%,2002)
  • 庫楚勞(47,18%,2002)
  • 久爾傑沃英語Đurđevo(23,30%,2002)
克羅埃西亞

語言

編輯

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魯西尼人認為,他們的語言變體(也稱潘諾尼亞盧森尼亞語)是盧森尼亞語的四種標準化版本之一[40] ,而一些語言學家也將其歸為微語言英語Slavic_microlanguages。他們使用的是標準化的盧森尼亞西里爾字母[41]

魯西尼語是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省六種官方語言之一,而克羅埃西亞則有兩個定居點正式使用魯西尼語。[42]

著名人物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Rusyn National Minority (Serbia)
  2. ^ Savez Rusina Republike Hrvatske
  3. ^ Sakač 2019,第1-18頁.
  4. ^ Рамач, Фејса & Међеши 1997,第447-448頁.
  5. ^ Magocsi 2011,第177頁.
  6. ^ Magocsi 2015,第2-5頁.
  7. ^ Fejsa 1998,第56-67頁.
  8. ^ Medješi 1993,第143頁.
  9. ^ Jankulov 1961.
  10. ^ Magocsi 2015.
  11. ^ Barić 2007,第90頁.
  12. ^ Fejsa 2015,第193-194頁.
  13. ^ 13.0 13.1 Gavrilović, Vladan. Počeci naseljavanja Rusina u Bačku. Novi Sad, Serbia: Filozofski fakultet Novi Sad. 2012: 21–22. ISBN 978-86-6065-144-2 (塞爾維亞語). 
  14. ^ Лабош 1979,第182-205頁.
  15. ^ 15.0 15.1 Rusini obilježili svoj dan. U Hrvatsku su stigli prije 200 godina. www.index.hr. [2024-06-02] (克羅埃西亞語). 
  16. ^ Лабош 1979.
  17. ^ Biljnja 1987.
  18. ^ Magocsi 2015,第242-243頁.
  19. ^ Службени гласник (1963): Устав 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е Републике Србије
  20. ^ Катунин 2015a,第232-233頁.
  21. ^ Уставни закон 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е Аутономне Покрајине Војводине (1969)
  22. ^ Magocsi 1992,第220頁.
  23. ^ Magocsi 1999a,第22, 356頁.
  24. ^ Magocsi & Pop 2005,第190, 534頁.
  25. ^ Fejsa 2014,第184頁.
  26. ^ Fejsa 2015,第195頁.
  27. ^ Fejsa 2017b,第69頁.
  28. ^ Fejsa 2018,第370頁.
  29. ^ Катунин 2015b,第235–250頁.
  30. ^ Катунин 2016,第271–284頁.
  31. ^ Narodne novine (1972): Amandmani na Ustav Socijalističke Republike Hrvatske
  32. ^ Narodne novine (1974): Ustav Socijalističke Republike Hrvatske
  33. ^ Trier 1999,第63, 67頁.
  34. ^ Harasowska 1999,第2頁.
  35. ^ Pravo pripadnika nacionalnih manjina u Republici Hrvatskoj na zastupljenost u Hrvatskom saboru. Zakon o izborima zastupnika u Hrvatski sabor. Croatian Parliament. [2011-12-29] (克羅埃西亞語). 
  36. ^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Rusyn National Minority (Serbia)
  37. ^ Filozofski fakultet u Novom Sadu: Rusinistika
  38. ^ Blic Online | Reportaža | Sa bačke crnice na led i sneg Kanade. [200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6). 
  39. ^ Лађевић 2014,第192, 194頁.
  40. ^ Fejsa 2018,第367–378頁.
  41. ^ Fejsa 2017a,第165–178頁.
  42. ^ Europska povelja o regionalnim ili manjinskim jezicima. Ministry of Justice (Croatia). 2011-04-12 [201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克羅埃西亞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