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Zrsv07/1957年波蘭立法選舉

1957年波蘭立法選舉

← 1952 1957年1月20日 (1957-01-20) 1961 →

眾議院的全部459席[a]
投票率94.14%
  第一大黨
 
領袖 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
政黨 民族團結陣線
上任時間 1956年10月21日
代表選區 華沙-布拉格
上屆結果 388席,91.2%
贏得席次 396席,80.8%
席次差額 +8

選前總理

約瑟夫·西倫凱維茲
波蘭統一工人黨

總理

約瑟夫·西倫凱維茲
波蘭統一工人黨

1957年波蘭立法選舉於1957年1月20日在波蘭舉行。[1]這是波蘭人民共和國一院制議會眾議院的第二次選舉,也是共產主義波蘭歷史上的第三次選舉。是次選舉舉行於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上台後的自由化時期。儘管是次選舉在比以前更自由的氣氛中進行,但遠非自由選舉。選民可以選擇投票反對一些官方候選人,但事實上,選民幾乎沒有機會對政府和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不信任票。然而,與所有共產主義國家一樣,沒有任何真正的反對派成員能通過選舉進入眾議院。是次選舉最終由波蘭統一工人黨主導的民族團結陣線取得可預見的勝利。

雖然選舉對哥穆爾卡來說是一個明顯的勝利,但它們並不能保證波蘭社會會發生長久的變化。哥穆爾卡的統治比他的前任、強硬派史達林主義博萊斯瓦夫·貝魯特的統治更加人道,並在選舉後的頭幾年,即1957年至1963年的「小幅穩定」時期獲得了一定的支持。然而,到1960年代中期,哥穆爾卡的統治遭到了統一工人黨內部競爭派系的反對,加之越來越多的民眾反對共產主義統治,在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之後,哥穆爾卡被趕下台。

波蘭眾議院上一次選舉舉行於1952年,下一次則在1961年

背景 編輯

 
1956年10月24日,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在他個人聲望達到頂峰時在華沙向數十萬人發表講話。他呼籲群眾停止示威並重返工作崗位。他總結說:「黨將與工人階級民族團結一致,帶領波蘭沿著新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哥穆爾卡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可能與1920年的約瑟夫·畢蘇斯基和1980年的萊赫·華勒沙相當,但很快便跌落谷底。 [2]

選舉原定於1956年12月舉行,但由於哥穆爾卡上台導致政府發生重大政治變化,選舉被推遲到1957年初。[3]在波蘭十月和平革命期間,第一書記哥穆爾卡向躁動不安的波蘭民眾許下了各種承諾,其中包括自由選舉。他知道,這是一個他不能在沒有看到自己的政黨失敗的情況下信守的承諾。在1957年1月的選舉中,新的「民主」方面是重新引入無記名投票[4],更重要的是候選人多於眾議院席位[4][5]在1952年的選舉中,候選人的數量等於下議院的席位數量。[4][5]另一個自由化舉措是,與以前的選舉不同,秘密警察和政府對反對派的恐嚇是有限的。[4]

候選人分為兩組,一組得到統一工人黨的支持,為正式候選人;另一組是「獨立人士」,大致遵循統一工人黨的路線,但不是黨員。 [5]只有當該地區超過一半的登記選民投票反對正式候選人時,才會考慮後者;否則,正式候選人將取得該地區的所有席位(平均在3至6個之間)。 [5]

超過六萬名候選人登記參選,爭奪下議院的459個席位。[4][5][a]但政府並不準備放權,因此對候選人進行了篩選,最終只有720人[4]或723人[5]獲准參選,並被民族團結陣線波蘭語Front Jedności Narodu, FJN)——唯一允許在選舉中提名候選人的組織公布在官方名單上。候選人的支持簽名數量等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 [5]

根據波蘭通訊社的消息,大約一半的候選人(約360人)是統一工人黨黨員。 [4]其餘大部分屬於參政黨(民主黨聯合人民黨)。波蘭沒有反對黨,因為所有政治團體都必須支持統一工人黨的領導。[4]結果,沒有真正的反對派候選人被允許參加選舉,但理論上波蘭選民可以通過投棄權票剝奪共產黨人聲稱的合法性。[4][5]另一種阻止執政黨與參政黨選舉失利的方法是控制獨立候選人的數量在100名左右。[4]

儘管缺乏真正的反對者,但選舉形式的有限自由化仍然允許了各類權力競爭,主要集中在統一工人黨與參政黨的候選人之間。[6]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來自執政黨統一工人黨與參政黨聯合人民黨的某些候選人之間的競爭。 [6]

選舉前一天,哥穆爾卡呼籲波蘭公民不要給統一工人黨的候選人投反對票,聲稱「將他們排除在外就等於將波蘭從歐洲地圖上劃掉」,[5]這將使波蘭面臨匈牙利的命運[4]自由歐洲電台也重申了對哥穆爾卡選舉失利後蘇聯可能的干預的擔憂。該電台指出,哥穆爾卡的論點雖然「殘酷」,但可能」完全正確」。[7]哥穆爾卡還說服天主教會,使其敦促選民前往投票站,表達對政府的信任。[4][8]支持他的紅衣主教斯德望·維辛斯基也宣布支持不給統一工人黨候選人投反對票的政策。 [5]

選舉結果 編輯

政黨票數%席數+/–
民族團結陣線16,563,31498.40459+7
無效票/白票270,0021.60
總共16,833,316100.00459+7
有效票數16,563,31499.65
無效票數58,8970.35
空白票數00.00
總票數16,622,211100.00
已登記選民/投票率17,944,08192.63
資料來源:Nohlen & Stöver

波蘭統一工人黨贏得了459個議席[a]中的237個[4]補選後為239個)[9][b]其餘席位則由給統一工人黨的衛星黨(民主黨和聯合人民黨)和少數獨立人士奪得。[4]統一工人黨贏得的席位占總數的51.7%,聯合人民黨有120個席位[4](補選後為118個)[9][b],占比為26.1%。獨立人士有63位,占比為14%,其中51位位無黨派人士,12位為通過Znak協會參政的天主教徒[9]民主黨獲得39個席位,占比為8.5%。[4]

總體而言,與1952年的結果相比,民族團結陣線增加了8個席位,但獨立人士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從37個增加到63個。這是因為1957年的眾議院有459個席位,比1952年的425個增加了34個。[9]統一工人黨席位減少幅度最大,比1952年少了34個席位,聯合人民黨增加了28個席位,民主黨增加了14個席位。[9]然而,由於其他政黨和「獨立人士」實際上從屬於統一工人黨,仍保證了統一工人黨對眾議院的完全控制權。[9][10]除1961年選舉中獨立人士稍有減少而統一工人黨席位略增外,參議院的席位分布在後續的三十年裡基本保持穩定。[9]

根據官方數據,投票率為94.14%。[4][5]考慮到當時波蘭大面積大雪等不利的天氣條件,這被認為有些可疑。[4]98.4%的選票投給了官方候選人。[5]大約10.6%的選民未遵循「不(給統一工人黨候選人)投反對票」的呼籲。由於沒有候選人獲得絕對多數,新松奇的一個議席空缺。[11]

新一屆眾議院於1957年2月20日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新一屆眾議院的高級議長(發言人)是博萊斯瓦夫·德羅布納,議長是切斯瓦夫·懷切赫[12]只有12%的議員是前一屆眾議院的成員。[11]

兩次補選在是次選舉後舉行。[4]第一次於1957年3月17日在新松奇舉行。[4]第二次於1957年5月5日在維隆舉行,以補充2月5日去世的一位現任議員的空缺席位。[4]這些補選分別由統一工人黨和聯合人民黨贏得。 [4] 1958年10月19日,梅希萊尼采奧萊希尼察又舉行了兩次補選。[13]在這兩次補選中,原先屬聯合人民黨的席位由統一工人黨贏得。 [b]

後續 編輯

儘管選舉結果對哥穆爾卡來說是一場勝利,也如其所望,但這並不意味著民眾反統一工人黨政權情緒的終結。[14]選舉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哥穆爾卡和他領導的統一工人黨獲得的支持率很高。[15]1957至1963年期間被稱為「小幅穩定」時期便反映了這一點。[16]雖然哥穆爾卡的政權比他前任的更加自由,但這在統一工人黨內引起了反對,一些政治家如米茨瓦夫·莫查爾將軍認為哥穆爾卡「太軟弱了」。[17]與此同時,民眾對共產主義統治的分歧也有增長。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後不久,發生於1970年的抗議事件最終導致他失去統一工人黨內的支持,並由於「精神疲憊」而被迫辭職,由愛德華·蓋萊克接任。 [18] [19]

注釋 編輯

a.^ 斯塔爾(Staar,1998)、戴維斯(Davies,2005)和大多數其他消息來源報告說有459個席位。迪斯金 (Diskin,2001:113)指出,1957年1月有458名代表,直到1957年3月17日在新松奇舉行的補選才填補了一個席位。一些消息來源錯誤地報告說選舉產生了458個席位。

b.^ 斯塔爾(Staar,1998)報導了《人民論壇》報紙所引用的結果,並引用了當年 2 月和 3 月補選的結果,正如華沙廣播電台在當年3月和5月所報導的那樣。由於他的文章發表於1958年5月,因此他的結果不包括1958年10月後的補選結果。米哈爾斯基、巴達赫、阿傑內基爾(Michalski、Bardach、Ajnenkiel)提到1958年還發生了兩次補選,而戴維斯(Davies,2005)給出的選舉結果可能已針對補選結果進行了修正,即聯合人民黨的兩個席位已經歸屬於統一工人黨。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ieter Nohlen & Philip Stöver (2010)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p1491 ISBN 9783832956097
  2. ^ Jerzy Lukowski; W. H.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July 2006: 295–296 [2 June 2011]. ISBN 978-0-521-61857-1. 
  3. ^ (波蘭語) Sławomir Iwaniuk, Białorusini w wyborach do Sejmu PRL II kadencji 1957 roku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28., Białoruskie Zeszyty Historycznye Nr 6, pod red. E. Mironowicza, Białystok 1996, str. 130-16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Richard F. Staar, Elections in Communist Poland,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 No. 2 (May, 1958), pp. 200-218, JSTOR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波蘭語) Bartłomiej Kozłowski, Wybory styczniowe do Sejmu 1957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3. Last accessed on 5 April 2007
  6. ^ 6.0 6.1 Paweł Machcewicz, Kampania wyborcza i wybory do Sejmu 20 stycznia 1957 roku, Wydawnictwo Sejmowe, 2000, ISBN 83-7059-369-0 (blurb)
  7. ^ Arch Puddington. Broadcasting Freedom: The Cold War Triumph of Radio Free Europe and Radio Libert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May 2003: 121 [26 May 2011]. ISBN 978-0-8131-9045-7. 
  8. ^ Michael H. Bernhard. The origins of democratization in Poland: workers, intellectuals,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1976-198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20 [26 May 2011]. ISBN 978-0-231-08093-4.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Norman Davies. God's Playground: 1795 to the pres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5: 459 [3 June 2011]. ISBN 978-0-231-12819-3. 
  10. ^ Andrzej Paczkowski; Jane Cave. The spring will be ours: Poland and the Poles from occupation to freedom. Penn State Press. 2003: 229 [3 June 2011]. ISBN 978-0-271-02308-3. 
  11. ^ 11.0 11.1 Roy Francis Leslie; R. F. Leslie. The History of Poland since 18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65 [3 June 2011]. ISBN 978-0-521-27501-9. 
  12. ^ Tadeusz Mołdawa. Ludzie władzy, 1944-1991: władze państwowe i polityczne Polski według stanu na dzień 28 II 1991. PWN. 1991: 57 [3 June 2011]. ISBN 978-83-01-10386-6. 
  13. ^ Jerzy Michalski; Juliusz Bardach; Andrzej Ajnenkiel; Janina Zakrzewska; Tadeusz Mołdawa. Historia sejmu polskiego: Polska Ludowa. Pań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1989: 288 [3 June 2011]. ISBN 978-83-01-08532-2. 
  14. ^ Hanna Diskin. The seeds of triumph: church and state in Gomułka's Poland.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7 [26 May 2011]. ISBN 978-963-9241-16-9. 
  15. ^ Roy Francis Leslie; R. F. Leslie. The History of Poland since 18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65–366 [26 May 2011]. ISBN 978-0-521-27501-9. 
  16. ^ Roy Francis Leslie; R. F. Leslie. The History of Poland since 18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67 [26 May 2011]. ISBN 978-0-521-27501-9. 
  17. ^ Roy Francis Leslie; R. F. Leslie. The History of Poland since 18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85 [26 May 2011]. ISBN 978-0-521-27501-9. 
  18. ^ Norman Davies.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1795 to the pres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591 [26 May 2011]. ISBN 978-0-231-05353-2. 
  19. ^ Jacqueline Hayden. Poles apart: Solidarity and the new Poland. Psychology Press. 1994: 12 [26 May 2011]. ISBN 978-0-7146-4589-6. 

進一步閱讀 編輯

  • Jerzy Drygalski, Jacek Kwasniewski, No-Choice Elections, Soviet Studies, Vol. 42, No. 2 (Apr., 1990), pp. 295–315, JSTOR
  • George Sakwa, Martin Crouch, Sejm Elections in Communist Poland: An Overview and a Reappraisal,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8, No. 4 (Oct., 1978), pp. 403–424, JSTOR

外部連結 編輯

[[Category:波兰人民共和国政治]] [[Category: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 [[Category:波兰人民共和国政治事件]] [[Category:波兰议会选举]] [[Category:1957年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