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語: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缩写:SMC)是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当局[1]。1854年7月11日,依据新修订后的《上海土地章程》(英語:The Code for Municipal and Land Regulations),由上海租地人会选举产生首届工部局。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后停止运作。
上海公共租界政府機構 | |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 |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854年7月11日 |
前身機構 | 道路碼頭委員會 |
解散時間 | 1943年 |
後繼機構 | 上海特别市政府 (汪政府)第一区公署 |
機構類型 | 政府機構 |
机构驻地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
格言 | Omnia Juncta In Uno(合众为一) |
机构首长 | 董事会总董: James Lawrence Man(首任) 岡崎勝男(末任) |
授權法源 |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
影像资料 |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
历史
编辑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滿清政府失去对外侨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公共租界组成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开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其后开辟的租界,都仿照上海公共租界的制度。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结束。
结构
编辑董事会
编辑在规模最大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1870年以后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為無給職。董事互选产生总董。
英国人始终占据工部局董事会大多数席位,美国人通常占据1-2个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为德国人保留一个席位;1915年以后,这个席位转给了日本人。1928年,3名华董(贝淞荪、袁履登、赵晋卿)经选举首次进入董事会;1930年,又增至5名。虞洽卿、刘鸿生后来曾当选华董。
1924年,美国人首次出任工部局总董。
工部局还设有许多的专门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咨议机构:
执行机构
编辑所在地
编辑1914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兴建新楼,1922年11月16日竣工,占据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4条马路之间的区域12亩地。该楼1945年-1955年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标志
编辑用途 | 政府旗(陸) |
---|---|
比例 | 1:2 |
一战後的版本 | |
工部局局旗于1868年设计,1869年4月啟用[2],设计者是工程师奥利弗先生[3],为白底长方形,对角线交叉为红色X字,中心绘制有工部局的纹章。該纹章呈圆形,外圈文字为:“上海市政府”(英語:Shanghai Municipality,亦有版本为“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内圈为拉丁文格言“合众为一”(拉丁語:Omnia Juncta In Uno),圈内空白处为汉字“工部局”。
中間Y型交叉上繪製有12個國家當時使用的國旗或民用旗樣式,左上方為 英国、 美国、 法蘭西第二帝國、 普魯士王國,右上方为 俄罗斯帝国、 丹麦、 義大利王國、 葡萄牙王國,下方為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 奧地利大公國、 西班牙、 荷蘭。
國旗錯亂問題
编辑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政局紛亂、政權變動頻繁,但當局幾乎從不更新旗上國旗,導致去到租界歷史後期,旗上的國旗經已錯漏百出,泰半已無法再正確代表原來國家。觀察租界旗上的國旗,猶如已讀了半部歐洲近代史史書。
- 普魯士王國:租界創建後不久,普魯士即於1871年統一為 德意志帝國,但當局並無換上新的紅白黑帝國旗。一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戰敗投降,其在華租界利益根據凡爾賽和約交予 大日本帝国,當局亦因此於旗上移除代表德國的普魯士國旗,為租界成立以來唯一一次對旗幟的改動;但當局奇怪地只純粹將普魯士旗本來的空間塗白,並無按實際情況以取得德國租界的日本國旗取代。
- 俄罗斯帝国:1917年,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沙俄並建立 蘇俄,但當時北洋政府拒不承認,依然奉沙俄為正朔,故此沒有更動國旗。後來俄国白军於內戰中漸顯敗亡之勢,故此北洋政府於1924年正式承認 苏联,但蘇聯秉持反帝國主義原則放棄一切租界特權,上海租界內俄方代表仍為流亡白俄殘部所把持,故此當局亦沒有改動旗幟。
- 葡萄牙王國:1910年,共和黨人發動十月初五革命推翻 王室並建立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藍白王旗走入歷史,但當局其後並無換上共和國紅綠旗。
-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租界成立之時 瑞典與 挪威仍尚存於一共主邦聯之下,挪威只屬從屬自治地位,外交事務全數由瑞典主導,故此租界旗亦採用瑞典版本;邦聯於1905年解體後, 瑞典與 挪威各自獨立,在華租界權益由瑞典全數繼承之餘,過往的「鯡魚沙拉」聯盟版國旗亦全面走入歷史,但當局亦一如既往並無對其國旗作出相應更新。
- 奥匈帝国:其國旗構圖較為複雜,故此其政府決定以主導地位的 奧地利大公國國旗代表全國。一戰後德國戰敗投降,其租界權益全數被轉讓予日本,代表其地位的普魯士旗亦因此遭當局移除,但同為戰敗國的奧匈因其於三國同盟中的角色較輕則無受此懲罰,得以保留租界,其國旗亦無需移除。然而戰後不久奧匈帝國旋即解體,獨立後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於1919年9月10日的聖日耳曼條約中主動放棄一切租界權益,但其國旗一直無被移除。
- 義大利王國:奇怪地採用了民用旗版本,而非上有皇冠的 正式版本。推測可能是出於皇冠構圖過於複雜,繪圖不便之故。
- 西班牙:與意大利同為唯二棄正式國旗 而採用民用旗者,大抵是其政府自知國內政局動盪,國旗更換頻仍,為避免頻繁換旗之麻煩,故此採用長期不變的民用商船旗。
历任总董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工部局机构. 上海租界志. 2003-08-28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印章和工部局局旗. 上海市檔案局. 2008-04-08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Flag of the World.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