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節日之一,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的生日,相傳當天該神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這天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謝平安日」、「下元水官節」。
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穀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曰:“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起源與歷史
编辑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門有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誕生日,亦是為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號稱謝平安。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斋三官”之俗起源甚早。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可见唐宋时代道教对此已极为重视。而道教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对应着饮食表达。下元节这天,正值农村收获季节,很多地方人们用新穀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因此有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民国以后,此俗渐废,下元节少了一道风景。[1]
对于水官的崇拜,南方比北方流行。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常州一带,因其地属江南水乡,农村多种水稻,副业捕鱼捉虾、驶舟航船等等皆与“水”有深厚的缘分,所以农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由于“水官解厄”说法的流传,即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凡巡查人家善恶,为人們解除灾难,因此,家家户户会张灯结彩,在正厅挂上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物。[2]
習俗
编辑在下元节,道观有做道场、安期的安排。在民间则逐渐开始成为一个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的节日。老北京过去会在这一天为去世的先人烧纸,祭祀祖先。另外,由于“水官解厄”说法的流传,即每逢下元节来临,水管下凡巡查人家善恶,为人门解除灾难,因此,家家户户会张灯结彩,在正厅挂上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物。在水乡常州,诸如种水稻、捕鱼捉虾等农业生产与水有着深厚的关系。所以人们会在下元节这一天“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饮食,下元节也有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沙包。[3]
祭祀三界公
编辑下元節,是民間信仰中三官大帝之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臺灣民間俗稱「三界公」(臺羅:Sam-kài-kong),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
人們在十月十四的子時便開始祭拜三界公,備妥包括牲禮、鮮花、素果、綁著紅紙的壽麵、菜碗六碗、供品、酒菜等神饌,經焚香祭拜、祝禱,擲筊、祭酒三巡後便可燒金、撤供。宮廟中的祭祀尤其盛大,祭品須在下元前一周即備妥,當日再由爐主、教長與道士主祭、祈福。
祭祖奉先
编辑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或亡靈,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彩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修齋設醮
编辑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鑲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禹廟祭禹
编辑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節令食俗
编辑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甜馃咸馃,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糍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据说吃麻腐包子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北方在下元节的时候吃豆沙包,南方下元节在吃的方面则显得比较的多,有芋子包、糍粑、麻腐包子、米果等。
祈愿神灵
编辑除了廟宇的祭祀活動,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同時還會進行“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紮彩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4]
參考文獻
编辑- ^ 華政. 孟冬十月 北风徘徊(民俗). 新華網. 新華社.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 叶攀. 下元节最初并非民俗节日 农家“斋三官”求风调雨顺.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 小微. 下元节:来历与道教有关 民间享祭祖先亡灵. 中国日报网. 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 下元节是什么节 下元节的来历是什么. 历史资料网. 历史资料网.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