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话是原丹徒县(现镇江市丹徒区镇江新区)使用的吴语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镇江人把分布在镇江市区以东的乡镇的过渡方言称为东乡话,镇江市区以南的乡镇的过渡方言称为南乡话[1]。除了东乡话和南乡话以外,原丹徒县靠近镇江市区的乡镇使用的方言和镇江话接近;长江中的沙洲居民有许多来自苏北安徽等地,方言带有原籍特点,但仍大致与镇江话接近[2]。另外,清代属丹徒、现属扬中市新坝的方言亦接近丹徒话[3]

东乡话

编辑

东乡话大致分布在大港大路姚桥丁岗辛丰等乡镇。以下以姚桥话为代表列出声韵调[4]

声母

编辑
p 波拔怖棒 破勃谱辅 m 麻秘蚊茂 f 富伐壶浒
t 多达盾冬 拖特提汤 n 糯揖研阎 l 骡力瑞软
ts 棕质知助 tsʰ 搓赤池疮 s 私蓄山兽
架嚼珠撞 tɕʰ 起切川窗 ɕ 溪媳蛇霜
k 歌鸽跪共 开括环铅 ŋ 讹杌硬瓦 x 河瞎恢虹
窝育鹅望
  • 来自中古全浊声母的字,新派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老派大量存在平声读不送气声母的现象。
  • 中古遇摄一等晓匣母字多作fu
  • 中古疑母一二等字仍有部分保留ŋ声母,与零声母对立。中古疑母三四等字有部分转入n声母。

韵母

编辑
ɿ 斯匙纸痣 i 批泥口液 u 孤芦谱妇 y 虚除吕玉
e 栽埋凯袋 ie 秸解懈介 ue 摔淮拐拽 ye
a 他还洒砑 ia 鸦芽姐泻 ua 夸华剐挂 ya 抓爪
ɒ 疤麻马骂 家牙哑挂 叉搽蛇榨
ɔ 刀曹卯靠 飘辽舀叫
o 棵奴锁破
ɤ 儿而耳二
ei 遮赔兜流 uei 堆魁委睡 yei 追随水醉
iəɯ 修牛柳舅
iɪ̃ 天帘扁线
æ̃ 耽蓝喊饭 iæ̃ 江闲减亮 uæ̃ 关环缓万 yæ̃ 删阮赚
ɵ̃ 欢南短半 yɵ̃ 酸原喘算
ɑ̃ 帮亡厂蚌 uɑ̃ 光王网创 yɑ̃ 装窗爽撞
ɤ̃ 安含擀汗
in 金民影定
ən 吞沉梗证 iən 人忍认任 uən 婚纯滚村 yən 军匀笋孕
东朋猛粽 ioŋ 兄雄勇用
接劈灭律
搭八作窄 iaʔ 甲雀弱药 uaʔ 刮挖滑袜 yaʔ
əʔ 折十突额 iəʔ 入日吃 uəʔ 骨物勿 yəʔ 出术述
ɔʔ 博壳麦福 iɔʔ 肉育褥浴 uɔʔ 恶郭桌各
拨帕阔末 yoʔ 热绝缺橘
ɤʔ 鸽盒渴割
~妈 ŋ̩
  • 中古日母止摄三等字多数人读ɤ,也有少数人读əɯ
  • 中古流摄一等字韵母为ei,也有人部分字的读音向əɯ转变。
  • ɔʔ两韵的区分逐渐模糊。
  • aɒ行多数情况下是新老派之别,但有些字新派也只读ɒ行,有些字老派也只读a行。
  • 另有在词语中因轻声弱化出现出现的ə韵,未见于单字音。

声调

编辑
阴平 31 多呼初葱讹粮
阳平上 24 图何奴锁鼠土
去声 55 杜舵破跪柿艺
入声 5 搭割擦突肉药
  • 在老派读音中,许多阴平字和阳平字(还有部分去声字)声调为中平调33,这样的读音大量存在于口语性较强的词汇中。
  • 部分古次浊平声字今读阴平。
  • 古全浊上声字今归去声,清和次浊上声字今归阳平[4]。大港话中古清和次浊上声调值为13,和阳平(调值24)接近但有别[2]

南乡话

编辑

南乡话大致分布在上党宝堰等乡镇,和邻近的句容东乡话以及丹阳西南部的方言比较接近。以下以宝堰话为代表据丹徒县志列出声韵调[2]

声母

编辑
p 布步别牌 怕飘拍凭 m 门问买木 f 飞冯扶胡
t 到道夺桃 太同踢腿 n 南女脑你 l 蓝连让落
ts 糟祖虫茶 tsʰ 仓醋从初 s 散书床贼
精节穷居 tɕʰ 秋齐确抢 ȵ 年让肉惹 ɕ 休旋扇写
k 贵讲夹盖 开葵去刻 ŋ 咬眼饿袄 x 化花合虎
活岸缘约
  • 来自中古全浊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平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
  • nl绝大部分人能分辨,但也有人相混。

韵母

编辑
ɿ 资迟诗死 i 第基米肺 u 故符猪护 y 居驴许咀
a 牌车蛇买 ia 借茄邪夜 ua 怪抓滑化 ya
ɛ 盖戴耐菜 介也界解 桂帅灰围
o 爬花瓜话
ɔ 保桃老告 条飘庙桥
ɤ 河婆母锄 流修救幼
ʏ 斗丑透漏
ɜ 耳二儿而
əi 倍妹肥碑 uəi 类队追毁
ã 办反惨淡
ɛ̃ 胆三干减 iɛ̃ 让两匠羊 uɛ̃ 关惯还弯
ø̃ 短酸汉南 iø̃ 劝旋软远 yø̃ 选全愿元
iɪ̃ 检廉扇变
党床方浪 uaŋ 光壮慌往
ən 根本冷寸 in 紧林病迎 uən 魂温滚顺 yn 训闰永群
琼朋冻翁 ioŋ 荣永永熊
辣夹搭乏 iaʔ 确若药钥 uaʔ 刷刮挖滑
əʔ 色合佛夺 iəʔ 铁接笔热 uəʔ 物活骨忽 yəʔ 缺绝雪月
割落木足 ioʔ 欲域肉浴
~妈 ŋ̩
  • ənin也可作əŋ

声调

编辑
阴平 31 高天开诗
阳平 23 穷神时人
上声 213 古走水努
阴去 34 怕唱付试
阳去 44 共面件住
入声 5 拔局急识
  • 古全浊上声字今归去声。
  • 阴去、阳去声调十分接近,但当地人认为有别。[1][2]
  • 上述丹徒县志所载宝堰话声调和史皓元、顾黔等人2000年前后在宝堰多个乡村进行的田野调查结果有差异,如顾黔记宝堰堰东「车」(古清平)调值31,「茶」(古全浊平)调值为44,「找」(古清上)调值为24,「站」(古清去)调值为22,「面」(古浊去)调值为44,「不」(古全清入)调值为5。[5]

水台话的声调

编辑

原石马乡(现高资镇)的方言通常不认为是东乡话或南乡话[2],但其南端的水台村的方言仍然具有过渡特征。水台话的声调格局在丹阳、丹徒的过渡地区颇具代表性[6],特点如下所述:

  • 古次浊平今归阴平,但文读以及在连调时仍读阳平,和丹阳话金坛话一致。
  • 古清上今归阳平。
  • 古次清上和浊上今归阳去。
  • 古次浊去今归阴去。
  • 古次清入大多归阳入,但也有少部分字仍读阴入,和丹阳话金坛话一致。
  • 古次浊入大多归阴入,但也有少部分字仍读阳入。

下表总结了从中古到现代水台话声调的大致变化规律,并列出调值[6]

清浊 阴阳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全清 阴平31 =阳平 阴去55 阴入5
次清 =阳去 =阳入
次浊 =阴入
全浊 阳平35 阳去22 阳入2


特点

编辑

丹徒话兼有吴语江淮官话成分,自丹阳向西北经由丹徒东乡和南乡到镇江市区,吴语成分逐渐减少,江淮官话成分逐渐增加[1][6]。丹徒话的主要特点如下:

声母

编辑
  •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丹徒话不论平仄,声母通常清化作不送气清音,相比之下吴语通常保留浊声母而江淮官话洪巢片通常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其中古从母崇母字丹徒话常常清化作擦音sɕ[2][7],如宝堰话「贼」的声母是s。部分乡村(如上党铜涵)仍然保留浊声母[5]
  • 微母字白读声母是鼻音m
  • 疑母字保留鼻音声母,一二等读ŋ,三四等部分字读ȵ。「鱼」字多数地区读ȵy,异于常州和镇江。
  • 匣母合口字作零声母合口呼或v,部分地区匣母开口字也读零声母,如水台话「红」读om[7]
  • 遇摄合口一等晓母字读fu,匣母字读fuvuu等。
  • 日母字作零声母齐齿呼或鼻音ȵ
  • 多数地区能区分nl
  • tɕʰɕ的字较普通话多。来自精组知组庄组章组的合口字及部分假摄咸摄山摄开口三等字,丹徒部分地区读tɕʰɕ拼撮口呼[1]扬中话亦有类似特征[3]。部分知章组开口三等字,丹徒部分地区读tɕʰɕ拼齐齿呼[5]

韵母

编辑
  • 假摄二等高化为ouo,知庄组字部分地区为yo。古精组假摄三等字作ia,章组字作aiauaouoyo等,接近镇江市区的地带也有作ɪ的。[1][5]
  • 部分地区古蟹摄二等字主元音为a[1],如宝堰话「牌」、「买」的韵母是a[2]
  • 流摄字今开口呼作ei
  • 咸摄一等覃韵谈韵有别。
  • 咸摄山摄在丹徒南乡今读部分韵不带鼻音成分。
  • 宕摄开口三等字今齐齿呼作鼻化韵iɛ̃,镇江和常州都为鼻音韵。

声调

编辑
  • 阴平调值多为低降调,和主流江淮官话类似。
  • 古次浊平今归阴平。
  • 古次浊上部分地区今读阳平。
  • 舒声阳调类区分界限较模糊,南乡部分地区「茶」(古浊平)、「赵」(古浊上)、「大」(古浊去)三字同调[6]。邻近的丹阳行宫方言「茶」以及其余一些古全浊平声字混入阳去调,「茶」、「赵」、「大」三字同调,但仍有一部分古全浊平声字读阳平调[8]
  • 部分地区去声分阴阳。
  • 部分地区入声分阴阳,且有古次清入混入阳入、古次浊入混入阴入的现象。

系属

编辑

长期以来丹徒是镇江的附郭县,后来又改为市辖区,精确到县级的方言分区往往忽视附郭县(如《江苏省志方言卷》),并不能体现丹徒话的特点。

以古全浊声母字演变为标准

编辑

赵元任提出的以中古同部位的塞音声母是否三分来判别是否为吴语的标准[9]一直被沿用。在部分记述丹阳话的论文书籍如《丹阳方言词典》中,丹徒话被认为属于江淮官话,但其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今读被描写为官话主流的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10],与东乡南乡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在笪远毅参与编写的《丹徒县志》中,丹徒话也因没有全浊塞音声母而被归为江淮官话[2]

但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清化为不送气清音的丹阳话一直被认为是吴语,具有同样特征的丹徒东乡南乡却被视作江淮官话,「塞音声母是否三分」这一标准也受到质疑[11]。笪远毅后来采取折中做法,将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大多清化为不送气清音的丹徒东乡话和南乡话、句容东乡话以及丹阳的大部分地区都视作江淮官话和吴语的过渡方言[1]

采用多条标准综合划分

编辑

王建军在研究丹阳、丹徒交界东北片的埤城后巷姚桥丁岗方言系属时,除了依照古全浊声母今读外还考虑了古四声是否分阴阳、是否有丰富的连读变调等标准,同时参考当地人语感,认为这一地区方言处在吴语向江淮官话转变的中后期,总体上已经退出了吴方言的区域,蜕变为了江淮官话。其一并提出吴语的西界和北界已分别退至丹阳城区-延陵-珥陵-金坛-溧阳丹阳城区-胡桥-建山-访仙-新桥-界牌一线,若按此标准则丹徒话全部属于江淮官话。[12]

史皓元(Richard VanNess Simmons)、顾黔、石汝杰抛弃了以古全浊声母字演变的单一标准,采取一系列标准绘制了同音线,勾勒出官话吴语的边界。在他们制作的方言地图中,丹徒除了最南部的地区是吴语外,其余地区都属于江淮官话[13]。下表列出他们采取的标准[13],以及丹徒大港[2]、姚桥[4]、水台[7]、宝堰[2][5]在这些标准下的表现,+代表符合,-代表不符合,±代表部分符合。

大港 姚桥 水台 宝堰 注释
官话标准 日母不读鼻音 + + + -
微母不读鼻音 - - - -
符合官话的七个声调体系,次浊上归阴上 + + ± ± 水台话次浊上和次清上同调,和全清上不同。

丹徒县志载宝堰话次浊上归阴上,史皓元、顾黔等调查宝堰有部分乡村次浊上和阳平同调[6]

否定词「不」的声母为双唇音p + + + -
吴语标准 「干」、「间」房间、「根」韵母三分 + + + + 即见系山摄一等、二等、臻摄一等开口字今读的韵母区别。
「马」、「买」、「来」韵母三分 - - - + 即假摄二等、蟹摄二等、蟹摄一等咍韵字今读的韵母区别。
「菜」、「蔡」韵母两分 - - - - 即蟹摄一等咍韵、泰韵字今读的韵母区别。
「五」、「鱼」声母均为ŋ而非零声母 ± ± - ± 大港、姚桥、宝堰「五」读ŋ̩,「鱼」读nyȵy
八个声调类别清晰,次浊上仍在阳调类 - - - -

方言曲艺

编辑

丹徒南乡的田歌使用丹徒话演唱。丹徒田歌歌手、队伍曾参加以吴地民歌为主吴歌赛[14]和以苏中苏北民歌为主的苏北民歌邀请赛[15],并取得佳绩。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笪远毅. 吴语与江淮话在镇江的过渡带方言. 吴语研究: 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372–376. 2005. ISBN 7532097242. OCLC 6114025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丹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卷二十九 方言. 丹徒县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847–878. ISBN 7534516404. OCLC 30765840. 
  3. ^ 3.0 3.1 扬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四章 方言. 扬中县志. 文物出版社. 1991: 616–641. ISBN 7501005176. OCLC 299352300. 
  4. ^ 4.0 4.1 4.2 郭嘉乐. 镇江姚桥话词汇研究 (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5-08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5. ^ 5.0 5.1 5.2 5.3 5.4 Simmons., Richard VanNess; 顾黔.; 石汝杰. 第八章:丹阳和丹徒的口语词同言线.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2–119. ISBN 9787544410281. OCLC 123134393. 
  6. ^ 6.0 6.1 6.2 6.3 6.4 Simmons., Richard VanNess; 顾黔.; 石汝杰. 第九章:丹阳和丹徒的声调同言线.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20–132. ISBN 9787544410281. OCLC 123134393. 
  7. ^ 7.0 7.1 7.2 Simmons., Richard VanNess; 顾黔.; 石汝杰. 第十三章:三个代表点方言的田野调查实录.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19–309. ISBN 9787544410281. OCLC 123134393. 
  8. ^ 陈红霞. 丹阳行宫方言的语音系统. 吴语研究: 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372–376. 2003. ISBN 753208292X. OCLC 51990766. 
  9. ^ 赵元任. 现代吴语的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019-02-11]. ISBN 9787100086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10. ^ 蔡国璐. 丹阳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19. ISBN 9787534326288. OCLC 1021033792. 
  11. ^ Simmons., Richard VanNess; 顾黔.; 石汝杰. 第十四章:结论.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12. ISBN 9787544410281. OCLC 123134393. 
  12. ^ 王建军. 丹阳、丹徒交界方言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归属. 语言研究集刊. 1999, (6). 
  13. ^ 13.0 13.1 Simmons., Richard VanNess; 顾黔.; 石汝杰. 第六章:跨越长江的同言线.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12. ISBN 9787544410281. OCLC 123134393. 
  14. ^ [镇江]《吴歌》2002-118. idm.cctv.com.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15. ^ 南乡田歌《耘耥号子》获苏北民歌邀请赛金奖. jsnews.jschina.com.cn.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