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约(?—6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将领,先后效力西魏侯景南朝梁北齐

生平

编辑

效力侯景

编辑

本为西魏将领。大统十三年(547年)六月,以河南降西魏的原东魏将领侯景又图谋叛离西魏,任约以所部千余人投降之。[1]

侯景叛西魏后投降南朝梁,受封为豫州牧、河南王,又发起侯景之乱,围攻梁都城建康台城。皇子邵陵王萧纶率众大败侯景于爱敬寺下。侯景害怕,命在石头城准备船只将要北上渡河。任约说:“离乡万里,想逃到哪里去?战若不捷,君臣同死。草间乞活,我任约所不为。”于是侯景亲率锐卒与萧纶相持并打败萧纶。[2]

太清三年(549年)二月,侯景与台城守军都缺粮,在谋士王伟建议下假装求和,遣将任约、于子悦到城下,拜表求和,请求复封,实为缓兵之计。梁武帝设坛于西华门外,遣仆射王克、兄孙上甲侯萧韶、吏部郎萧瑳与于子悦、任约、王伟登坛共盟。侯景以于子悦、任约、傅士悊皆为仪同三司。当月,侯景背盟,三月,攻破台城。侯景入太极东堂见梁武帝,以甲士五百人自卫,武帝神色不变,说:“卿在军中日久,无乃为劳!”侯景不敢仰视,汗流满面。武帝又问:“卿是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儿还在北吗?”侯景都不能回答。任约在旁代答:“臣景妻儿皆为高氏(指东魏权臣高澄)所屠,唯以一身归陛下。”[2][3]

任约很礼待萧韶的弟弟尚书殿中郎、超武将军南安侯萧骏。萧骏图谋召武帝侄鄱阳王萧范袭击任约,被任约杀害。[4]

侯景以任约为南道行台,镇姑孰。六月,以任约为领军将军。八月,以宋子仙司徒郭元建尚书左仆射,与任约等四十人并为开府仪同三司[5]诏:“自今开府仪同不须更加将军。”此后开府仪同多得不可胜计。[3]

任约进逼晋熙,萧范令贞威将军裴之横救援,未到,萧范去世,裴之横就回去了。[6][7]

侯景派宋子仙、任约等频频征召豫州刺史荀朗,荀朗据山立寨自守,宋子仙不能克。[8][9]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二月,侯景遣任约、于庆等帅众二万攻打梁朝各地守将。时萧范未发丧,世子萧嗣仍守晋熙,与任约战于三章,任约败走,萧嗣于是徙治所于三章,谓之安乐栅。七月,东魏遣仪同牒云洛等迎萧嗣,使之镇守皖城。萧嗣未及启程,任约、卢晖等军到,牒云洛等引兵退去,萧嗣遂失援,任约势大,众人劝阻萧嗣出战,萧嗣按剑表示是自己效命死节之际,誓死不退,战败,中流矢而死,[10]妻儿被任约所擒。[11]任约于是略地到湓城,皇子江州刺史寻阳王萧大心遣司马韦质出战战败,帐下仍有战士千余人,都劝萧大心走保建州;萧大心不能采纳,又因其母陈淑容不愿远行,终以江州降任约。[12][13]萧纶闻任约将至,派司马蒋思安率精兵五千袭之,任约众溃;蒋思安不设备,被任约收兵袭击而败走。萧纶大修铠仗,将讨侯景。其弟湘东王萧绎厌恶之,八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信州刺史鲍泉等率舟师一万东趋江、郢,声言抵抗任约,说要迎萧纶回江陵,授以湘州,其实是攻打萧纶。萧纶军溃,本人逃到武昌。当时东魏已被北齐取代,萧纶投降北齐。九月,任约进犯西阳、武昌。先前宁州刺史徐文盛募兵数万人讨侯景,萧绎以为秦州刺史,派他率兵东下,正好在武昌遇到任约。萧绎以亡兄庐陵王萧续之子庐陵王萧应为江州刺史,以时任左卫将军徐文盛为长史行府州事,督右卫将军阴子春、太子右卫率萧慧正巂州刺史席文献等诸将拒之。[14]萧纶长史韦质、司马姜律先前在外,闻萧纶败,骑马去迎接,复收散卒,屯于齐昌郡,将要引西魏军共攻南阳。萧纶引齐兵前来,移营马栅,距西阳八十里,任约闻之,遣仪同叱罗子通等率铁骑二百袭之,萧纶不为备,兵败,策马逃走。[15][16]因萧绎也联齐,齐军观望,不助萧纶。萧纶败走后,任约得以占据西阳、武昌。萧纶以堂侄衡阳王萧献齐州刺史,镇守齐昌;十一月,任约分兵攻破齐昌,萧献被擒送建康杀死。[17][18]徐文盛屯贝矶,任约率水军迎战,占据樊山,徐文盛与高州刺史周炅及萧绎派来增援的平东将军杜幼安、护军将军尹悦、巴州刺史王珣等大破之,斩杀叱罗子通、赵威方(赵迦娄)等,任约退保西阳。[19]徐文盛乘胜追击,连战连胜,进军大举口,[5]任约军几乎被全歼。[8]侯景遣宋子仙等率兵二万助任约,并因为任约守西阳久不能进军而亲自出屯晋熙。[20]

大宝二年(551年)二月,侯景以任约为佐命元勋,以为司空,位列三公[2]三月,徐文盛等克武昌,进军芦洲。任约见梁军增兵而告急,侯景亲自率众二万西上救援。闰三月,任约分兵在齐安袭破定州刺史田龙祖。徐文盛击破侯景援军。四月,侯景得知江夏空虚,派宋子仙、任约率精骑四百,由淮内袭郢州,宋子仙生擒萧绎子郢州刺史萧方诸、行事鲍泉、司马虞豫,送到侯景处;[12][13][21][22]侯景又趁顺风越过徐文盛等军杀入江夏,徐文盛、阴子春等军因惧怕而崩溃,杜幼安、王珣投降。侯景派丁和率兵五千守夏首,宋子仙率兵一万为前驱直趋巴陵,分遣任约直指萧绎治所江陵,侯景亲率大军水陆继进。五月,萧绎拜胡僧祐为武猛将军,令率千余弱兵援巴陵,告诫:“贼若水战,只要用大舰迎战,必克。若欲步战,自可鼓棹直奔巴丘,不须交锋。”胡僧祐到湘浦,侯景遣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以待。胡僧祐由其他道路西上,任约认为他害怕自己,急追之,到芊口,对胡僧祐喊道:“吴儿,何不早降!逃到哪里去!”胡僧祐不应,秘密引兵至赤沙亭,正好先前向萧绎请求攻打任约获准的信州刺史陆法和也到了,于是合军。先前,陆法和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任约到赤亭。六月,胡僧祐、陆法和及陆法和麾下水军统领徐世谱纵兵击之。巴州刺史淳于量亦参战,王僧辩也派周铁虎参战。陆法和乘轻船,不穿甲胄,沿流而下,距离任约军一里而回,对将士说:“我观对方的龙睡着不动,吾军的龙很踊跃,即攻之。若等到明天,可不损一人而破贼,但有恶处。”于是放出火船,火船因逆风不便前行,陆法和执白羽扇扇风,风势就转了。任约军见梁军都在水上步行,大溃,被杀和溺死者甚众,任约不知去向。陆法和说:“明日午时当得。”到了时间却不见擒获任约。人们问他,他说:“我之前于此洲水干时建一标志,对檀越们说过,此虽为标志,实是贼标,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人们果然见任约在水中抱着这个标志,仰头才露出鼻子,于是擒之。[2][9][23][24]任约请死。陆法和说:“檀越有相,必不会被兵器所杀,且于王(指萧绎)有缘,决无他虑,王后来当得檀越之力。”[25][26][27][28][29]任约被解送江陵。[14][17][19][30][31]

时徐文盛因聚敛贪污心怀怨望获罪下狱,与任约囚禁一处。徐文盛说:“何不早降,令我至此。”任约说:“门外不见卿马迹,使我何处得降。”徐文盛无以答,遂死狱中。[19]

萧绎赦免任约。陆法和去巴陵见王僧辩,说:“贫道已断侯景一臂,其更何能为,檀越宜即遂取。”[28][29]王僧辩随即率周铁虎等败擒宋子仙、丁和,侯景烧营夜遁回师夏首。[2][5][18][32]

颜之推《观我生赋》提及任约作战之事。[33]

侯景称帝,改国号为汉。太清六年(552年)二月,萧绎驰檄告四方言侯景败状时称“任约泥首于安南”。[14][34]三月,侯景下诏欲亲自到姑孰,又遣人告诫部将南兖州刺史侯子鉴:“西人善水战,勿与争锋;往年任约之败,正是为此。”[31]但侯景、侯子鉴仍然被王僧辩所败,同年,侯景败亡,[5]萧绎称帝,史称梁元帝

侯景之乱期间,任约还杀死司徒从事中郎江从简。江从简子江兼叩头流血乞求代父而死,以身蔽刃,也被杀。天下莫不痛之。[35][36]

效力南朝梁

编辑

先前萧绎弟武陵王萧纪已称帝。承圣二年(553年)五月,萧绎从狱中释放任约,以为皇子晋安王萧方智司马,派他助陆法和抵抗萧纪,说:“汝罪不容诛,我不杀汝,本为今日!”分出禁兵给他统领,答应把萧续之女嫁给他,使宣猛将军刘棻与他同行。七月,王琳宋簉、步兵校尉谢答仁、任约进攻萧纪将侯睿,破之,攻拔其三个营垒,萧纪两岸十余城都投降,萧纪兵败被杀。[16][37][38]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围攻江陵。十一月,信州刺史徐世谱、任约等筑垒于马头,遥为声援。[28][29]当月,江陵失守,衡阳太守谢答仁、武昌太守朱买臣谏元帝:“城中兵众犹强,如果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突围,可以渡江投靠任约。”元帝素来不善骑马,没有采纳,降魏。十二月,徐世谱、任约退戍巴陵。当月,元帝被杀。[14][18][38]

承圣四年(555年)正月,王僧辩遣江州刺史侯瑱攻打北齐仪同三司慕容俨戍守的郢州,任约、徐世谱、萧范弟宜丰侯萧循皆引兵会之。[39]同月,齐立梁武帝兄子(萧韶叔父)贞阳侯萧渊明为梁帝。五月,王僧辩亦接纳萧渊明。侯瑱、任约攻城期间,于上流鹦鹉洲造荻葓(用荻做成的置于水中以阻塞航道的障碍物)数里,堵塞船路,众人惧怕,慕容俨安然,于城中神祠向城隍神祈祷,荻葓被风浪吹走。任约又连接铁锁,防御更严。慕容俨又祈祷,夜间起风浪,荻葓又断绝,如此再三,守军大喜,以为神助。慕容俨出城奋击,大破攻城军。侯瑱、任约又并力围城。慕容俨守军虽然缺粮甚至吃人,也不投降。六月,萧渊明令侯瑱等撤军。[40]梁军未能攻克郢州,但齐也因郢州难守而将其割还梁朝。[41]侍中陈霸先不满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九月袭杀王僧辩,逼萧渊明退位,十月,拥立萧方智为帝,史称梁敬帝。任约以征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进号征南大将军。[42]

叛投北齐

编辑

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的从弟徐嗣先是王僧辩的外甥,逃奔徐嗣徽,徐嗣徽以州降齐。王僧辩弟王僧智也投奔任约。陈霸先东讨据守义兴反抗他的震州刺史杜龛、义兴太守韦载,徐嗣徽秘密结连任约及王僧辩旧部,举兵响应杜、韦,率精兵五千乘虚袭建康,入据石头城,[23]游骑至阙下。二人都以本州依附北齐;[43]北齐为他们提供兵粮。[44]尚书吏部郎掌诏诰徐陵感念王僧辩旧恩,也投奔任约。[22]留守台城的高州刺史侯安都闭门藏旗帜,示弱,令城中不许登陴窥敌。陈霸先担心距离台城较远的市郊居民为叛军所乘,命领宿卫知留府事徐度率兵镇守冶城寺,筑营垒断叛军来路,叛军全力来攻,不能攻克。晚上,徐嗣徽等收兵回石头城。侯安都连夜做战斗准备,次早大破徐嗣徽等,徐嗣徽等奔还石头城,不敢复逼台城。台城另一守将杜棱也昼夜巡警,抚慰士卒,与侯安都都衣不解带。[9]十一月,齐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仕荣淮州刺史柳达摩率兵五千渡江据姑孰,以响应徐嗣徽、任约。[45]十二月,徐嗣徽、任约到采石迎接齐援军。[24]当时韦载已归顺陈霸先,陈霸先向他问计,他说:“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大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用侯景故垒筑城,以打通东道转输,再另外命轻兵绝敌军运粮道路,使敌军进无掳获,退无供给,则十多天就能取得齐将首级。”陈霸先从其计,[7][46]后大败齐军,徐嗣徽与任约引齐兵水步万余人还据石头城,陈霸先遣兵诣江宁,据险要。徐嗣徽等水步军不敢进,被陈霸先遣侯安都率水军袭破于江宁,徐嗣徽、任约等单舸脱走奔江西,军资器械都被缴获。[47]陈霸先陈兵石头城南门,送翟子崇等被俘齐人北归,徐嗣徽、任约也都奔齐。[18][48][49]齐趁求和之机索取陈霸先子侄为质,陈霸先派侄子陈昙朗为质。[50]绍泰二年(556年)正月,梁大赦,与任约、徐嗣徽同谋者如徐陵皆不问。[39][42][51]

效力北齐

编辑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二月,徐嗣徽、任约袭采石,执戍主明州刺史张怀钧送于齐。[42]三月,齐遣仪同三司萧轨库狄伏连尧难宗东方老、侍中裴英起、东广州刺史独孤辟恶洛州刺史李希光等与任约、徐嗣徽、席臯合兵十万攻梁,出栅口,向梁山。陈霸先帐内荡主黄丛迎战,破之,齐军退保芜湖。陈霸先遣定州刺史沈泰、吴郡太守裴忌等联合侯安都共据梁山以御之。侯安都部将萧摩诃亦参战。[9]六月,陈霸先率徐度等在玄武湖西北大败齐军,[47][52]生擒徐嗣徽及其弟徐嗣宗,斩之,追奔到临沂;江乘、摄山、钟山等诸军也相继取胜,俘虏萧轨、东方老、王敬宝、李希光、裴英起、王僧智等将帅四十六人,只有任约和王僧辩弟王僧愔得免。[39]北齐请求割地及以牛马赎回俘虏,陈霸先不肯,杀了萧轨等;[23][44]北齐也杀了陈昙朗。[50]

影响

编辑

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九月,敬帝下策文加陈霸先九锡称赞陈霸先之功时,将击败任约也列在其中。[44][48][53]徐陵代陈霸先给岭南酋豪写信时,也说“叛臣任约、徐嗣徽等屡引齐虏”。[54]

唐朝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举“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的例子认为神仙有灵。皮光业《吴越国武肃王庙碑铭》亦有“任约之龙果睡”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编辑
  1.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
  2. ^ 2.0 2.1 2.2 2.3 2.4 《南史》卷八十
  3. ^ 3.0 3.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4. ^ 《南史》卷五十一
  5. ^ 5.0 5.1 5.2 5.3 《梁书》卷五十六
  6. ^ 《梁书》卷二十八
  7. ^ 7.0 7.1 《南史》卷五十八
  8. ^ 8.0 8.1 《陈书》卷一十三
  9. ^ 9.0 9.1 9.2 9.3 《南史》卷六十七
  10. ^ 《梁书》卷二十二
  11. ^ 《南史》卷五十二
  12. ^ 12.0 12.1 《梁书》卷四十四
  13. ^ 13.0 13.1 《南史》卷五十四
  14. ^ 14.0 14.1 14.2 14.3 《梁书》卷五
  15. ^ 《梁书》卷二十九
  16. ^ 16.0 16.1 《南史》卷五十三
  17. ^ 17.0 17.1 《梁书》卷四
  18. ^ 18.0 18.1 18.2 18.3 《南史》卷八
  19. ^ 19.0 19.1 19.2 《南史》卷六十四
  20.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
  21. ^ 《梁书》卷三十
  22. ^ 22.0 22.1 《南史》卷六十二
  23. ^ 23.0 23.1 23.2 《南史》卷六十三
  24. ^ 24.0 24.1 《南史》卷六十六
  25. ^ 《陈书》卷十
  26. ^ 《陈书》卷一十一
  27. ^ 《陈书》卷一十三
  28. ^ 28.0 28.1 28.2 《北齐书》卷三十二
  29. ^ 29.0 29.1 29.2 《北史》卷八十九
  30. ^ 《陈书》卷九
  31. ^ 31.0 31.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
  32. ^ 《梁书》卷四十五
  33. ^ 《北齐书》卷四十五
  34. ^ 《驰檄告四方》
  35. ^ 《梁书》卷三十六
  36. ^ 《南史》卷六十
  37. ^ 《梁书》卷五十五
  38. ^ 38.0 38.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39. ^ 39.0 39.1 39.2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
  40. ^ 《北齐书》卷二十
  41. ^ 《北史》卷五十三
  42. ^ 42.0 42.1 42.2 《梁书》卷六
  43. ^ 《北史》卷七
  44. ^ 44.0 44.1 44.2 《南史》卷九
  45. ^ 《北齐书》卷四
  46. ^ 《陈书》卷一十八
  47. ^ 47.0 47.1 《陈书》卷一十二
  48. ^ 48.0 48.1 《陈书》卷一
  49. ^ 《陈书》卷八
  50. ^ 50.0 50.1 《陈书》卷一十四
  51. ^ 《陈书》卷二十六
  52. ^ 《陈书》卷三十一
  53. ^ 徐陵《册陈公九锡文》
  54. ^ 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