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州
湘州,中国西晋至南朝陈时的州,为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东晋至南朝宋时屡废屡置。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湖南省大部与湖北省小部,东晋末辖境南扩,南朝梁时南部分置衡、桂等州。
湘州 | |
---|---|
西晋至南朝陈的州 | |
307年-329年 412年-416年 422年-431年 439年-452年 453年-589年 | |
国家 | 西晋至南朝陈 |
人口 | |
• 464年 | 45089户,357572口[1] |
历史 | |
• 成立 | 307年 |
• 废除 | 589年 |
今属于 | 中国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沿革
编辑晋朝
编辑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六郡(长沙国、衡阳郡、湘东郡、邵陵郡、零陵郡、建昌郡)与江州桂阳郡合七郡置湘州,治长沙国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湘州七郡并入荆州。义熙八年(412年),分荆州长沙、衡阳、桂阳、零陵、营阳、湘东、邵陵、始兴、临贺、始安十郡复置湘州。湘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义熙十二年(416年),湘州十郡并入荆州。[2]
南朝
编辑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荆州十郡复置湘州。元嘉八年(431年),湘州并入荆州。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荆州十郡复置湘州,分长沙郡置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湘州十一郡并入荆州。元嘉三十年(453年),分荆州十一郡复置湘州。孝建元年(454年),割巴陵郡(陆水流域)属郢州。大明元年(457年),广州宋建郡并入湘州临贺郡。泰始中,改始安郡为始建郡。泰始六年(470年),改临贺郡为临庆郡,分始兴郡置宋安郡。泰豫元年(472年),并宋安郡入始兴郡,改始兴郡为广兴郡。至此,湘州仍领十郡。
南朝齐初,恢复始安、临贺、始兴三郡之名。后改营阳郡为永阳郡。
南朝梁时,析置岳阳郡、药山郡、乐梁郡。天监六年(507年),割临贺、始兴、桂阳三郡属衡州(治今广东省英德市西北),大同六年(540年),割始安郡属桂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后割岳阳、药山二郡属罗州,永阳郡属营州。承圣二年(553年),永阳郡还属湘州。至此,湘州领七郡: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阳郡、乐梁郡。梁末,王琳据湘州等地拥立永嘉王萧庄为帝。天启元年(558年),长沙郡陷于后梁。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占领湘州(长沙郡除外)。天嘉二年(561年),占领长沙郡。后析置绥越郡;废罗州,岳阳郡还属湘州。至陈末,湘州领九郡: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阳郡、岳阳郡、乐梁郡、绥越郡。[2]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废除湘州及其领郡,湘州故地分属五州:潭州(故长沙、衡阳、邵陵三郡)、衡州(故湘东郡)、永州(故零陵、永阳二郡)、巴州(故岳阳郡)、桂州(故乐梁、绥越二郡)。[3]
长官
编辑- 晋朝湘州刺史(307年-329年)
- 温畿(307年-309年)
- 苟眺(一作“荀眺”,307年-311年)[4][5]
- 胡毋辅之(320年)[6]
- 甘卓(312年-320年)
- 司马承(320年-322年)
- 陶侃(322年)[7]
- 刘𫖮(322年-325年)
- 杨羡(322年-323年)
- 王舒(325年)[8]
- 卞敦(326年-329年)[9]
- 刘宋湘州刺史(422年-431年)
- 刘宋湘州刺史(439年-479年)
- 刘濬(439年)
- 刘骏(439年-440年)[11]
- 刘铄(不之镇,440年-445年)[12]
- 王僧朗(445年-449年)
- 刘朗(449年-452年)[11]
- 刘恢(453年)
- 刘义宣(453年-454年)
- 刘义綦(454年-455年)
- 刘遵考(455年)
- 顾觊之(455年-457年)
- 刘休祐(457年-460年)
- 刘休仁(460年-464年)
- 刘伯禽(464年-465年)[13]
- 刘子元(465年-466年)[14]
- 刘子仁(466年)
- 顾觊之(466年-467年)
- 刘韫(467年-468年)
- 刘休若(行,468年-469年)
- 刘休若(469年)
- 刘景素(469年-471年)
- 王僧虔(471年-474年)[15]
- 王蕴(474年-477年)[16]
- 刘翙(未就任,477年)
- 吕安国(477年-479年)[17]
- 南齐湘州刺史(479年-502年)
- 吕安国(479年)
- 萧嶷(479年-480年)[18]
- 王僧虔(480年-482年)[19]
- 王奂(482年-484年)
- 吕安国(484年-486年)
- 柳世隆(486年-488年)
- 萧子懋(488年-490年)
- 陈显达(490年-492年)
- 萧锐(492年-494年)[20][21]
- 萧宝晊(494年-500年)[22]
- 萧宝览(500年-501年)[23]
- 杨公则(501年-502年)[24]
- 南梁湘州刺史(502年-560年)
- 杨公则(502年-504年)
- 夏侯详(504年-507年)
- 柳惔(507年)[25]
- 柳忱(507年-509年)[26]
- 昌义之(509年-510年)[27]
- 王珍国(510年-513年)[28]
- 昌义之(516年)[27]
- 萧渊业(516年-520年)[25][29][30]
- 萧象(520年-522年)[29]
- 萧机(522年-528年)[31]
- 元愿达(528年-530年)[32]
- 萧会理(533年-?)[33]
- 萧恭[31]
- 张缵(543年-548年)[34]
- 萧纶(未就任,548年)
- 萧誉(548年-550年)[30]
- 萧方矩(550年-551年)
- 萧恪(551年-552年)
- 王琳(552年)
- 萧方略(552年)
- 萧循(552年-555年)[35][36]
- 王琳(554年-560年)[37]
- 陈朝湘州牧(560年)
- 陈昌(未就任,560年)
- 陈朝湘州刺史(560年-589年)
- 孙玚(560年)[38]
- 侯瑱(560年-561年)[39]
- 徐度(561年-563年)
- 华皎(563年-567年)[40]
- 吴明彻(567年-572年)[41]
- 陈叔陵(572年-577年)
- 陈叔卿(577年-584年)[42]
- 陈伯恭(未就任,582年)
- 陈叔文(584年-587年)
- 陈叔慎(587年-589年)[43]
- 施文庆(未就任,588年-589年)[44]
- 隋朝湘州刺史(589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宋书》州郡志
- ^ 2.0 2.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 ^ 《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
- ^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 ^ 《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 ^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 ^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
- ^ 《晋书·卷七十·列传第四十》
- ^ 《宋书·卷三·本纪第三》
- ^ 11.0 11.1 11.2 《宋书·卷五·本纪第五》
- ^ 《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 ^ 《宋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宋书·卷七·本纪第七》
- ^ 《宋书·卷八·本纪第八》
- ^ 《宋书·卷九·本纪第九》
- ^ 《宋书·卷十·本纪第十》
- ^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 ^ 《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
- ^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
- ^ 《南齐书·卷五·本纪第五》
- ^ 《南齐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南齐书·卷七·本纪第七》
- ^ 《南齐书·卷八·本纪第八》
- ^ 25.0 25.1 《梁书·卷二·本纪第二》
- ^ 《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 ^ 27.0 27.1 《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
- ^ 《梁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
- ^ 29.0 29.1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 ^ 30.0 30.1 《梁书·卷三·本纪第三》
- ^ 31.0 31.1 《梁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六》
- ^ 《梁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三》
- ^ 《梁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三》
- ^ 《梁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
- ^ 《梁书·卷五·本纪第五》
- ^ 《梁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 ^ 《陈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九》
- ^ 《陈书·卷九·列传第三》
- ^ 《陈书·卷三·本纪第三》
- ^ 《陈书·卷四·本纪第四》
- ^ 《陈书·卷五·本纪第五》
- ^ 43.0 43.1 《陈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二》
- ^ 《陈书·卷六·本纪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