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州中国西晋南朝陈时的,为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东晋南朝宋时屡废屡置。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湖南省大部与湖北省小部,东晋末辖境南扩,南朝梁时南部分置等州。

湘州
西晋南朝陈
307年-329年

412年-416年

422年-431年

439年-452年

453年-589年
人口 
• 464年
45089户,357572口[1]
历史 
• 成立
307年
• 废除
589年
今属于 中国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沿革 编辑

晋朝 编辑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六郡(长沙国衡阳郡湘东郡邵陵郡零陵郡建昌郡)与江州桂阳郡合七郡置湘州,治长沙国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湘州七郡并入荆州。义熙八年(412年),分荆州长沙、衡阳、桂阳、零陵、营阳、湘东、邵陵、始兴临贺始安十郡复置湘州。湘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义熙十二年(416年),湘州十郡并入荆州。[2]

南朝 编辑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荆州十郡复置湘州元嘉八年(431年),湘州并入荆州。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荆州十郡复置湘州,分长沙郡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湘州十一郡并入荆州。元嘉三十年(453年),分荆州十一郡复置湘州孝建元年(454年),割巴陵郡(陆水流域)属郢州大明元年(457年),广州宋建郡并入湘州临贺郡。泰始中,改始安郡为始建郡。泰始六年(470年),改临贺郡为临庆郡,分始兴郡宋安郡泰豫元年(472年),并宋安郡入始兴郡,改始兴郡为广兴郡。至此,湘州仍领十郡。

南朝齐初,恢复始安、临贺、始兴三郡之名。后改营阳郡永阳郡

南朝梁时,析置岳阳郡药山郡乐梁郡天监六年(507年),割临贺、始兴、桂阳三郡属衡州(治今广东省英德市西北),大同六年(540年),割始安郡属桂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后割岳阳、药山二郡属罗州,永阳郡属营州承圣二年(553年),永阳郡还属湘州。至此,湘州领七郡: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阳郡乐梁郡。梁末,王琳据湘州等地拥立永嘉王萧庄为帝。天启元年(558年),长沙郡陷于后梁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占领湘州(长沙郡除外)。天嘉二年(561年),占领长沙郡。后析置绥越郡;废罗州,岳阳郡还属湘州。至陈末,湘州领九郡: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阳郡岳阳郡乐梁郡绥越郡[2]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废除湘州及其领郡,湘州故地分属五州:潭州(故长沙、衡阳、邵陵三郡)、衡州(故湘东郡)、永州(故零陵、永阳二郡)、巴州(故岳阳郡)、桂州(故乐梁、绥越二郡)。[3]

长官 编辑

晋朝湘州刺史(307年-329年)
刘宋湘州刺史(422年-431年)
刘宋湘州刺史(439年-479年)
南齐湘州刺史(479年-502年)
南梁湘州刺史(502年-560年)
陈朝湘州牧(560年)
  • 陈昌(未就任,560年)
陈朝湘州刺史(560年-589年)
隋朝湘州刺史(589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宋书》州郡志
  2. ^ 2.0 2.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3.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4. ^ 《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
  5. ^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6. ^ 《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7. ^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8. ^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
  9. ^ 《晋书·卷七十·列传第四十》
  10. ^ 《宋书·卷三·本纪第三》
  11. ^ 11.0 11.1 11.2 《宋书·卷五·本纪第五》
  12. ^ 《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13. ^ 《宋书·卷六·本纪第六》
  14. ^ 《宋书·卷七·本纪第七》
  15. ^ 《宋书·卷八·本纪第八》
  16. ^ 《宋书·卷九·本纪第九》
  17. ^ 《宋书·卷十·本纪第十》
  18. ^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19. ^ 《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
  20. ^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
  21. ^ 《南齐书·卷五·本纪第五》
  22. ^ 《南齐书·卷六·本纪第六》
  23. ^ 《南齐书·卷七·本纪第七》
  24. ^ 《南齐书·卷八·本纪第八》
  25. ^ 25.0 25.1 《梁书·卷二·本纪第二》
  26. ^ 《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27. ^ 27.0 27.1 《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
  28. ^ 《梁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
  29. ^ 29.0 29.1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30. ^ 30.0 30.1 《梁书·卷三·本纪第三》
  31. ^ 31.0 31.1 《梁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六》
  32. ^ 《梁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三》
  33. ^ 《梁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三》
  34. ^ 《梁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
  35. ^ 《梁书·卷五·本纪第五》
  36. ^ 《梁书·卷六·本纪第六》
  37. ^ 《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38. ^ 《陈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九》
  39. ^ 《陈书·卷九·列传第三》
  40. ^ 《陈书·卷三·本纪第三》
  41. ^ 《陈书·卷四·本纪第四》
  42. ^ 《陈书·卷五·本纪第五》
  43. ^ 43.0 43.1 《陈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二》
  44. ^ 《陈书·卷六·本纪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