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雷納德·摩根(英語:Joe Leonard Morgan,1943年9月19日—2020年10月12日),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的二壘手。職業生涯曾效力過45口徑手槍(今太空人)、紅人、巨人、費城人與運動家。他在1975年和1976年不僅都拿下世界大賽冠軍,同時還拿下國聯MVP大獎。1990年,他在獲得首次名人堂票選資格便成功入選。

喬·摩根
Joe Morgan
二壘手
出生: (1943-09-19)1943年9月19日
 美国德克薩斯州博納姆
逝世: 2020年10月12日(2020歲—10—12)(77歲)
 美国加利福尼亞州丹維爾
打擊: 投球:
美國職棒大聯盟首秀
1963年8月13日,代表休士頓45口徑手槍
最終美國職棒大聯盟出场
1984年10月3日,代表奧克蘭運動家
美國職棒大聯盟成績
打擊率.271
安打2517
全壘打268
打點1133
盜壘689
球队
生涯成就与獲獎紀錄
美國棒球名人堂成员
★ ★ ★ 棒球名人堂 ★ ★ ★
入选1990年
得票81.8%(第一年票選)

退休之後,摩根便在紅人、巨人、ESPN和NBC體育擔任播報員,之後他在紅人隊擔任球隊特別顧問。2020年10月12日,摩根去世,享年77歲。

職業生涯

编辑

休士頓45口徑手槍/太空人

编辑

1962年,摩根以業餘自由球員身分與45口徑手槍隊簽約。不過他在生涯早期因為打擊姿勢不正確導致打擊率過低。他的隊友Nellie Fox建議他在打擊時稍微夾一下後手臂,[1]摩根也聽從了這個建議,後來這個動作成為了摩根的正字標記。

1966年,摩根首度入選明星賽。而他在這年6月25日因為在打擊練習時被隊友打的球擊中,[2]導致他缺席了40場比賽。結果太空人在這40場比賽僅拿下11勝29敗。

摩根在休士頓打了10年球,入選兩次明星賽。雖然他在1971年結束後仍和球隊簽約,不過當時的總教練Harry Walker認為他是個麻煩人物,[3]所以最後將他交易至紅人隊。

辛辛那提紅人

编辑

摩根的交易案是紅人由弱轉強的一個轉捩點,儘管太空人獲得兩位全明星選手Lee May、Tommy Helms還有野手Jimmy Stewart,使得許多「專家」們都認為太空人是這筆交易案的贏家。[4]除了摩根,塞薩·傑隆尼默、Jack Billingham、Denis Menke和Ed Armbrister也被交易到紅人隊。

在加入大紅機器後,摩根的表現更上層樓,而他也連續8年(1972-1979)入選明星賽。

紅人當時陣中有摩根、彼得·羅斯強尼·班奇湯尼·培瑞茲戴夫·康塞普西翁等知名球星,球隊也連續2年拿下世界大賽冠軍。1975年世界大賽第7場,摩根敲出了關鍵安打送回老肯·葛瑞菲,而摩根在1975年與1975年拿下國聯MVP,成為史上第一位連續2年獲得MVP殊榮的二壘手。[5]這兩年他的打擊率為3成24,並敲出44轟與205分打點,並有127次盜壘成功與246次保送。

儘管摩根的生涯打擊率為2成71,不過他在巔峰時期的打擊率都不曾低於2成88。而他也靠著優異的選球能力選到一堆保送,使得他的上壘率高達3成92。他在職業生涯也敲出了268轟,449支二壘安打與96支三壘安打。除了進攻火力,摩根的防守也很不錯,他曾在1973年至1977年間連續獲得金手套獎。

生涯後期

编辑

1980年,摩根重返太空人。並幫助球隊拿下分區冠軍,不過最後他們在國聯冠軍賽上輸給費城人隊。

之後摩根在巨人隊待了2年,他在1982年球季的最後一場比賽敲出致勝全壘打,讓道奇隊無法拿下分區冠軍。這年他還獲得威利·麥克獎。

1983年,他加入了費城人隊,並與前隊友彼得·羅斯和湯尼·培瑞茲團聚。不過這年費城人在世界大賽上輸給金鶯,摩根也在隔年轉戰運動家隊。1984年球季結束後,摩根宣布退休。

紀念

编辑
 
1987年,紅人隊將摩根的8號球衣退休。

1987年,摩根入選紅人隊的名人堂,而他的球衣也在這年被紅人隊退休。

1988年3月,摩根在洛杉磯國際機場突然昏倒。結果洛杉磯警方認為摩根體內運有毒品而將其逮捕。[6]他在1991年上訴認為警方違反人權,[7]不過在1993年上訴被駁回。[8]

棒球數據專家Bill James也將摩根評為大聯盟史上最傑出的二壘手,他的排名甚至比艾迪·柯林斯羅傑·霍斯比兩位上古球員還前面。[9]

1999年,The Sporting News將摩根評選為棒球百大球星的第60名。[10]而他也獲得提名入選美國職棒大聯盟世紀明星隊的最終決選名單內。

生涯打擊數據

编辑
出賽場次 打席 打數 得分 安打 二安 三安 全壘打 打點 盜壘 保送 三振 打擊率 上壘率 長打率 守備率
2649 11329 9277 1650 2517 449 96 268 1133 689 1865 1015 .271 .392 .427 .98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Jauss, Bill. "Morgan A Tribute To Game's 'Little Men': One Of His Idols Was Nellie Fox,"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hicago Tribune (August 5, 1990).
  2. ^ "1966 – Time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tros Daily. Accessed June 25, 2012.
  3. ^ Purdy, Dennis. The Team-by-Team Encyclopedia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New York City: 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ISBN 0-7611-3943-5. 
  4. ^ Neyer, Rob (2006). Rob Neyer's Big Book of Baseball Blunders. Simon & Schuster. p. 193.
  5. ^ Great Baseball Feats, Facts and Figures, 2008 Edition, p.152, David Nemec and Scott Flatow, A Signet Book, Penguin Group, New York, ISBN 978-0-451-22363-0
  6. ^ Joe Morgan's Suit Protests 'Profile of Drug Dealer' That Led to Arrest : Civil rights: The former baseball star says he was unfairly targeted by police and detained at LAX because he is black. A second trial on his claim is set.. Los Angeles Times. August 11, 1990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7. ^ Judge Upholds Award Given to Joe Morgan.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30, 1991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8. ^ Joe Morgan, Plaintiff-appellee, v. Bill Woessner, Defendant,andclay Searle; Los Angeles City, Defendants-appellants (two Cases), 997 F.2d 1244 (9th Cir. 1993). www.law.justia.com. June 10, 1993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9. ^ Bill James, The New Bill James Historical Baseball Abstrac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479–481. The statement was included with the caveat that many players in baseball history could not be included in the formula due to lack of data.
  10. ^ Baseball's 100 Greatest Players. The Sporting News. 1998 [July 1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9). 

外部連結

编辑
前任:
盧·布羅克
Bob Watson
George Foster
國聯單月表現最佳球員
1975年4月
1975年6月
1976年8月
繼任:
Bob Watson
Dave Kingman
Steve Ga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