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 (1905年)
姚克(1905年1月24日—1991年12月18日),原名姚志伊,字莘農,生于福建厦门。中国近代作家、戏曲家。
姚志伊 | |||||||
---|---|---|---|---|---|---|---|
字 | 莘農 | ||||||
出生 |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十九) 大清福建省兴泉永道泉州府 (今福建省厦门市) | 1905年1月24日(||||||
逝世 | 1991年12月18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 (86歲)||||||
筆名 | 姚克 | ||||||
職業 | 作家、剧作家 | ||||||
語言 | 國語、吳語、日語、英語 | ||||||
國籍 | 大清(1905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 | ||||||
母校 | 东吴大学 | ||||||
代表作 | 《清宫秘史》 | ||||||
親屬 | 父:姚文倬 | ||||||
汉语名称 | |||||||
繁体字 | 姚克 | ||||||
简化字 | 姚克 | ||||||
|
生平
编辑早年与教育经历
编辑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十九(1905年1月24日),姚克出生于福建省兴泉永道泉州府(今福建省厦门市),其父姚文倬为清末进士,时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员补福建提学。辛亥革命后,姚文倬返回原籍,由于姚克母亲是苏州人,姚克自七岁起在苏州生活,大学也就读于苏州的东吴大学[1][2]。
大学期间,姚克因课余爱好戏剧而组织了戏剧社团「东吴剧社」,师从戏曲家吴梅。1931年夏天,姚克大学毕业,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东吴大学附中英文代课老师,后前往上海[3]。
结识鲁迅
编辑来到上海后,姚克曾为《字林西報》、《密勒氏評論報》等英文报刊攥稿,期间结识了埃德加·斯诺[3],两人决定将鲁迅的作品译为英文。1932年12月4日,姚克开始尝试写信联系鲁迅[4][5]。1933年3月7日,姚克首次与鲁迅会面,商议鲁迅作品的英文翻译。此后双方交往频繁,姚克也多次在鲁迅日记中被提及[4]。
1936年10月,在姚克的协助下,由埃德加·斯诺编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由英国伦敦乔治·哈拉普出版社以及美国约翰·戴公司出版,该书的第一部分收录了鲁迅的五篇小说、两篇杂文。斯诺称姚克为“能干的合作者”,“一位有才能的青年评论家、剧作家和散文家,并且是鲁迅的知友”。[4][3][6]该书出版的同月恰逢鲁迅逝世,姚克在鲁迅治丧委员会“治丧办事处”担任祭礼司仪,以及12名为鲁迅抬棺扶灵的「鲁门十二钗」之一。[1]同年11月,姚克发表文章《痛悼鲁迅先生》纪念鲁迅。
戏剧生涯
编辑卢沟桥事变后,姚克参与了「中国剧作者协会」并参与抗日三幕剧《保衛盧溝橋》的创作。淞沪会战爆发前,姚克代表中国出使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联戏剧节,后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帮助下赴美,在耶鲁大学戏剧系进行研究。1940年回到上海,在圣约翰大学执教,同时与黄佐临、吴仞之合作,参与主持「上海职业剧社」、「金星训练班」、「苦干训练班」等团体,石挥、张伐、黄宗英、上官云珠在内的一批演员均曾受其培训,并创作了《清宫怨》(1941)、《楚霸王》(1944)、《美人计》(1945)等中文戏剧[3][4][1]。
移居香港与逝世
编辑1948年,姚克在结束上海事务后移居香港。1961年至1967年,姚克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7]。1969年春,姚克受邀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任教。1976年返回香港。
文革期间,姚克因《清宫秘史》被时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代主任戚本禹点名批评[8],作品在中国受到禁制。直到1980年3月,姚克才在平反冤假错案期间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平反:「姚克三十年代有进步倾向,在中外进步文化交流方面出过力,以后虽在政治上没有继续向进步方面发展,但也没有反动表现。1948年去香港是职业原因,不是政治原因。在港仍是爱国的。解放后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文化大革命中又进一步升级。虽然姚克现在国外,也需要给他平反。」[3],随后,姚克的作品才被允许出版。
1991年12月18日,姚克在旧金山逝世[9]。
作品
编辑话剧
编辑- 《保卫卢沟桥》(1937)
- 《清宫怨》(1941)
- 《楚霸王》(1944)
- 《美人计》(1945)
文集
编辑- 《坐忘集》(1967)
影响
编辑1950年3月,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清宫秘史》开始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上映,该电影在姚克授权下改编自姚克1941年创作的话剧《清宫怨》。电影上映时颇获好评,被誉为爱国影片。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清宫秘史〉的看法》,评价光绪「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皇帝」,对电影持褒义。但电影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江青的指责,电影在5月3日被突然停映。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信件中提到:「被人稱為愛國主義影片而實際是賣國主義影片的《清宮秘史》,在全國放映之後,至今沒有被批判。」。从此《清宫秘史》在中国被指责为「卖国主义」电影。1963年,程季华在其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评价《清宫秘史》「是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表现历史的……更为荒谬的是,他以光绪皇帝、改良派和帝国主义为矛盾冲突的一方,而以慈禧和义和团为矛盾冲突的另一方,这样就一方面美化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本质,同时也夸大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而另一方面,则歪曲和丑化了义和团的反帝运动,把义和团和慈禧、保守派等同起来,把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行动写成一种野蛮排外运动。这显然是对义和团的污蔑,对中国人民革命传统的污蔑,对中国历史的污蔑。」[3][8][11]。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对《清宫秘史》的批判逐渐政治化。1967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由戚本禹个人署名发表的批判《清宫秘史》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批评姚克「是一个坚持反革命立场的反动文人。他曾经编辑过反动的《天下》月刊,反对中国革命,积极为英、美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效劳。后来,又投靠国民党反动派,并不断写点反动的、黄色的剧本。他是反动统治阶级的一条小走狗。」并且影射刘少奇「是假革命、反革命,你就是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8]
家庭
编辑姚克祖籍安徽歙县,祖父曾是清朝举人,开店经商为生。父亲姚文倬为清末进士,姚克出生时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员补福建提学。[8]文化大革命后,姚克提到自己与姚文元、江青有亲戚关系,称姚文元之父姚蓬子「是我的从堂侄儿,他的儿子姚文元当然是我的从堂侄孙」;江青的前夫唐纳「应该叫我舅表叔,而江青与唐纳结合的短时期中,也应该如此称呼我才对。」[12]。
姚克一生有三段婚姻,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姚克滞留英国时认识了一名英国女子,结离婚日期不详。随后先后与上官云珠、吴雯结婚:
- 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1968年11月23日):1943年5月,姚克与演员上官云珠结婚,上官云珠1944年7月9日生下一女姚姚,不久后协议离婚。1968年11月23日逝世,终年48岁。
- 姚姚(1944年8月10日—1975年9月23日):姚克与上官云珠之女,1975年9月23日逝世,终年30岁。
- 吴雯(?—2010年7月29日):1947年5月16日,姚克与吴雯在南京结婚,两人共育有5名子女。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祝兆平. “苏州人”姚克. 《江苏地方志》. 2018, (第1期).
- ^ 陈艳群. 忆姚克先生. 《文学自由谈》. 2018, (第6期).
- ^ 3.0 3.1 3.2 3.3 3.4 3.5 蔡登山. 洋才子姚克一生漂泊:「開卷有得」之五.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3, (201306 (174期)).
- ^ 4.0 4.1 4.2 4.3 姜异新. “留下一个真相”——鲁迅与姚克. 中国作家网. [2024-11-03].
- ^ 鲁迅. 鲁迅致姚克信札.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21.
- ^ Edgar Snow. 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print [d. Ausg.] New York, 1937. Westport, Conn.: Hyperion Press. ISBN 9780883550922.
- ^ 7.0 7.1 香港中文大學. 坐忘.香港:姚克的戲劇因緣.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 ^ 8.0 8.1 8.2 8.3 杨剑龙. 姚克与电影《清宫秘史》. 光明网. [2024-11-03].
- ^ 刘丹. 著名翻译家和剧作家姚克遗孀吴雯与夫合葬旧金山. 中国新闻网. [2024-11-03].
- ^ 香港中文大學. 姚克相關作品.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 ^ 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册.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317.
- ^ 姚克. “四人帮”中的两位舍亲. 《上海滩》. 1996, (第12期).
外部链接
编辑- 姚克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姚克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