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 (电影)

1995年美國史詩傳記劇情片,由奧立佛·史東執導

尼克松》(英語:Nixon,新加坡译《尼逊传》,香港译《驚世謊言尼克遜》,台湾译《白宮風暴》)是1995年美国史诗传记剧情片,由奥利弗·斯通执导,斯通与克莱顿·汤森英语Clayton Townsend安德鲁·瓦伊纳制片,斯通、克里斯托弗·威尔金森英语Christopher Wilkinson和斯蒂芬·J·里维耶编剧,克里斯托弗·舍尔和罗伯特·舍尔担任项目顾问。影片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还原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森的政治生涯与个人生活。演出阵容还包括瓊·愛倫安娜贝丝·吉什英语Annabeth Gish瑪莉·雪登白灵鲍尔斯·布思J·T·沃尔什英语J. T. WalshE·G·马歇尔英语E. G. Marshall占士·活士保羅·索維諾鲍勃·霍斯金斯拉里·哈格曼英语Larry Hagman艾德·哈里斯大衛·海德·皮爾斯。多位政坛人物的影像也在影片中出现中,包括总统比尔·克林顿出席尼克森葬礼的电视转播画面。

尼克松
Nixon
剧院上映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奧利華·史東
监制克莱顿·汤森英语Clayton Townsend
奧利華·史東
安德鲁·瓦伊纳
编剧斯蒂芬·J·里维耶(Stephen J. Rivele)
克里斯托弗·威尔金森英语Christopher Wilkinson
奧利華·史東
主演
配乐約翰·威廉斯
摄影罗伯特·理查德森
剪辑汉克·科温英语Hank Corwin
布莱恩·伯丹英语Brian Berdan
制片商好莱坞影片
幻影娱乐集团(Illusion Entertainment Group)
协同影业英语Cinergi Pictures
片长192分钟
212分钟(导演剪辑版)
产地美國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95年12月22日 (1995-12-22)(美国)
  • 1996年4月25日 (1996-04-25)(香港)
发行商博伟影业(美洲)
协同制作英语Cinergi Productions(海外)
预算4400万美元[1]
票房2 600万美元[2]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尼克松
香港驚世謊言尼克遜
臺灣白宮風暴

影片把尼克森描绘得很复杂,许多地方亮眼之余,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开头提醒观众作品“改编自众多公开来源及不完整的历史记录”,“务求还原真相”。尽管口碑不俗,霍普金斯的表现获得一致好评,影片票房成绩还是遭遇滑铁卢,仅拿到2600万美元,无法收回4400万美元的制片成本,沦为票房炸弹。影片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四项提名,包括最佳男主角(安东尼·霍普金斯)、 最佳女配角(琼·艾伦)、最佳原创音乐(约翰·威廉斯)和最佳原创剧本

影片是斯通“美国总统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一部为四年前的《刺杀肯尼迪》,讲述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后一部为13年后的《殊不簡單》,讲述乔治·沃克·布什的故事。

梗慨

编辑

1972年,白宫水管工英语White House Plumbers闯入水门综合大厦,随后被警方逮捕。

一年半后,1973年12月,幕僚长亚历山大·黑格理查德·尼克森提供一段录音,谈论水门事件引发的风波,以及约翰·埃德加·胡佛的死。提到牵涉到丑闻的约翰·迪恩英语John Dean小詹姆斯·W·麦考德英语James W. McCord Jr.等人时,尼克森飚了脏话。黑格准备离开的时候,尼克森问他为什么不用手枪自杀,像光荣的士兵一样死去。之后尼克森打开录音机,过往经历涌上心头。

1972年6月23日,水门事件爆发一个礼拜后,H·R·霍尔德曼约翰·埃利希曼与迪恩开会。埃利希曼和迪恩离开后,尼克森将“证据确凿”录音的事情告诉给霍尔德曼。

亨利·基辛格在影片中也发挥着重要角色。基辛格从颇有名望的教授晋升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片中,尼克森和幕僚就基辛格的真实身份爆发争论,觉得他要么是为了名声向媒体泄密的人,要么是谨遵总统命令的忠诚者。眼看其他内阁成员谴责基辛格泄密,尼克森无法对他置之不理。

仕途如日中天之时,尼克森回想起童年的生活,想起父母是如何养大他和哥哥弟弟们的,而大哥和三弟因肺结核而死,给尼克森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影片展现尼克森个人生活及职业生涯的诸多方面,显示他和妻子酗酒、滥用处方药。尼克森还有健康问题,儿时当乞丐时患上静脉炎英语phlebitis肺炎在水门风波期间加重。

影片以猪湾事件作为比喻,暗示尼克森觉得自己对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感觉或是真实,或是虚假,具体表现在尼克森担任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副手时为猪湾事件创造的机制螺旋般失控,促成肯尼迪遇刺,并最终引爆水门事件。

影片以尼克森辞职英语Richard Nixon's resignation speech、乘坐陆军一号离开白宫草坪作结。演职员表中,尼克森葬礼英语Death and state funeral of Richard Nixon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举行,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罗纳德·里根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等健在前总统及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前去送行。

阵容

编辑
第一家庭
白宫幕僚与内阁团队
尼克森的家人
白宫水管工
其他

制作

编辑

源起

编辑

曾为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兼演讲撰稿人的埃里克·汉伯格(Eric Hamburg)一次和奥利弗·斯通共进晚餐的时候,提到了制作一部关于尼克森的电影的念头[3]。当时尼克森手头上有两个开发中的项目,一个是音乐片《贝隆夫人》,一个是巴拿马独裁者曼纽尔·诺列加的传记片。趁两部作品还没有投入制作,尼克森将焦点投入到尼克森的传记片中[6]。后来尼克森在1994年4月22日病逝,成了斯通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的关键因素。斯通将影片推销给华纳兄弟,但对方觉得影片对白过多、动作戏太少,只会吸引到西装革履的老白男[6]

1993年,汉伯格向编剧斯蒂芬·J·里维耶提到影片的概念,表示会在影片中提到政治家都有的毛病,有些是人尽皆知的,有些是推断的[3]。里维耶喜欢这个主意,碰巧他之前想过写同样主题的戏剧。在汉伯格鼓励下,里维耶与编剧搭档克里斯托弗·威尔金森将戏剧改成电影,在1993年11月写出大纲[3]。两人构思出“野兽”的概念,这个概念被威尔金森认为是“在战后历史中挥之不去的无头怪物”,是约翰·肯尼迪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马丁·路德·金遇刺与加越南战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黑暗势力,是尼克森大起大落的推手[7]。斯通曾在一次采访中认为尼克森觉得“这头野兽”比自己想的更有威力,他们“无法深入探寻,但有多个暗示,譬如军工复合体、金钱的力量”[8]。而在另一个采访中,斯通强调:

这个概念促使斯通制作《尼克松》,安排汉伯格聘请里维耶和威尔金森担任编剧。1993年秋季,斯通委托两人编写剧本初稿[3],两人在1994年6月17日水门事件周年纪念日当天递交初稿[3]。斯通很喜欢他们的剧本,但觉得第三幕和结尾需要修缮[3]。于是两人再写一稿,在8月9日尼克森辞职英语Resignation of Richard Nixon20周年当天提交[3]

前期制作

编辑

在汉伯格的帮助下,斯通潜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6]。在汉伯格及演员霍普金斯和詹姆斯·伍兹的陪同下,斯通飞往华盛顿特区,采访健在的尼克森圈中人,包括律师伦纳德·加门特英语Leonard Garment、司法部长艾略特·理查森英语Elliot Richardson及肯尼迪及约翰逊时期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导演还聘请水门事件关键人物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英语Alexander Butterfield处理总统文件,并出任顾问,确保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场景得到真实还原[3]。另外,斯通还接触前白宫副法律顾问约翰·西尔斯英语John Sears (political strategist)约翰·迪恩英语John Dean,让两人确保剧本准确性,编写两个未署名的场景[3]。巴特菲尔德也在影片中扮演白宫幕僚。为了研究他们的角色,鲍尔斯、布斯、大卫·海德·皮尔斯和保罗·索维诺都去找角色对应人物聊天,但J·T·沃尔什没有联系上约翰·埃利希曼,因为对方读过剧本初稿,不满意他在其中的形象,扬言起诉沃尔什[6]。霍普金斯看了许多尼克森的纪录片,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放着尼克森的片子,让片子的内容深入潜意识[10]他表示:“这样做可以接受所有消息,如果你足够放松,这种消息就会占据你的身体[10]。”

斯通原本和摄政企业签订了三部电影的合约,包括《刺杀肯尼迪》、《天與地》和《天生杀人狂》。《天生杀人狂》大获成功后,摄政的老板阿农·米尔坎(Arnon Milchan)再跟斯通订三部电影[11],因此斯通可以拍摄成本不超过4250万美元的电影[3]。斯通跟米尔坎透露拍摄《尼克松》的想法时,米尔坎不以为然,说只能给3500万美元的预算,觉得这样能让斯通打消念头。但斯通向匈牙利投资家安德鲁·瓦伊纳介绍这个项目,对方和华特迪士尼公司有联合投资协议[3]。瓦伊纳的公司协同影业英语Cinergi Pictures同意资助3800万美元。米尔坎听到消息后十分愤怒,声称《尼克松》属于斯通的三部电影合同,是自己的电影,扬言起诉。后来斯通给他支付数目不明的赔偿,他撤销案件[11]。距离影片开拍还有一个礼拜,斯通拿下最终的预算。斯通与协同和迪士尼旗下的好莱坞影片签约,拿下4300万美元的制片预算。为了节省开支,斯通租用羅伯·雷納电影《美国总统》的白宫布景[6]

选角

编辑

片方不同意斯通为尼克森选择的演员,想要斯通最初选择的汤姆·汉克斯杰克·尼科尔森。斯通还考虑过金·哈克曼羅賓·威廉斯加里·奧德曼湯米·李·瓊斯。斯通还接触沃伦·比蒂,但对方希望剧本大改[3]。最终,斯通选择在《告別有情天》和《影子大地英语Shadowlands (1993 film)》中表现突出的霍普金斯出演。斯通表示:“安东尼的孤独感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这份孤独感是尼克森一直以来具有的品质[6]。”霍普金斯见斯通的时候,斯通觉得他是“美国流行文化最出色的坏角色,放弃就太傻了”[12]。霍普金斯被片中尼克森提到父母的戏份打动,最终决定接下角色[13]。为了模仿尼克森的样貌,霍普金斯戴了假发和假牙[14]

比蒂考虑要不要接下这部电影的时候,坚持要和一位女演员一起研读剧本。后来琼·爱伦从纽约飞过来,比蒂跟斯通说琼是自己心目中扮演帕特·尼克森的合适人选[3]

主体拍摄

编辑

影片主体拍摄于1995年5月1日启动。前期拍摄于4月底展开,用于拍摄关于尼克森职业生涯的仿纪录片镜头[3]。拍摄早期,霍普金斯被大量需要联系的对白吓倒,而这些对白在后期不断增加、改变[7],特别是他“出到外面”的时候,“去客串《解开心结英语Knots Landing》”的时候。索维诺觉得霍普金斯的口音完全错了,“还有改进的空间”,愿意帮忙[10]。伍兹表示,索维诺跟霍普金斯说“完全错了”,自己是帮他解决问题的“专家”[10]。据伍兹回忆,索维诺和霍普金斯一起吃午饭,当天中午就宣布退组[10]。霍普金斯也跟斯通提出退组的想法,但被斯通挽留[6][10]。演员们和他开善意的玩笑,其中伍兹表示“大家一直都说他在《驚魂記》的表演很出色,一直叫他帕金斯夫人而不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註 1][10]

1994年春,《时代杂志》披露影片剧本初稿把尼克森和肯尼迪遇刺案联系起来[12]。这项事实建基于创作团队对各种消息来源的研究,包括尼克森主政时期的文件、抄本及数小时的影像画面。迪恩曾这样回应影片的准确性:“面对这样一部更为庞大的影片,事实需要得到准确反映[7]。”在回应外界批评影片有需购材料的质疑时,斯通表示:“我们虚构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或是凭空捏造,而是出自研究和口述[9]。”尼克森总统图书馆负责人约翰·泰勒(John Taylor)公开了前中情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英语Richard Helms收到的剧本副本,扬言起诉剧组[3]。对此,斯通以“艺术原因”为由,在院线版中剪掉赫尔姆斯的镜头,在家用媒体版中重现[3]

后期阶段,斯通安排剪辑师在三个房间剪辑,让影片从一个房间挪到一个房间,具体情况“取决于他们成不成功”[8]。如果其中一位剪辑无法剪出来,就交由另一位负责。斯通说这部影片的后期是“我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的,比《刺杀肯尼迪》还要紧张,每个礼拜要把电影放三次,然而在48到72小时内进行修改,再放映,再在48小时内修改[8]。”

音乐

编辑
尼克松 电影原声带
Nixo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約翰·威廉斯电影配乐
发行日期1995年
类型原声音乐
时长47:23[15]
制作人John Williams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16]     
Filmtracks[15]     
Movie Wave[17]     

影片配乐由曾参与斯通电影《生于七月四日》和《刺杀肯尼迪》配乐的约翰·威廉斯创作。

全碟作曲:約翰·威廉斯(除特别注明外) 
尼克松 电影原声带(Nixo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曲序曲目作词作曲时长
1.The 1960s: The Turbulent Years  5:01
2.Main Title... The White House Gate  4:15
3.Growing Up in Whittier  2:40
4.The Ellsburg Break-in and Watergate  2:40
5.Love Field: Dallas, November 1963  4:51
6.Losing a Brother  3:17
7.共和國戰歌朱莉亞·沃德·豪威廉·斯蒂夫英语William Steffe1:03
8.Making a Comeback  2:20
9.Track 2 and the Bay of Pigs  4:46
10.The Miami Convention, 1968  3:18
11.The Meeting with Mao  3:09
12."I Am That Sacrifice"  4:49
13.The Farewell Scene  5:00

评价

编辑

票房

编辑

影片首周在北美514家影院上映,票房220万美元,最终在北美地区收获1360万美元,在海外收获2600万美元,全球票房共计4400万美元[1][2]

专业评价

编辑

汇总媒体烂番茄根据63条评论给影片打出75%的新鲜度,平均得分6.8/10。网站共识写道:“与主角在位时的经历一样,《尼克松》或许结尾得太快,但展现了一位魅力四射的政治人物的兴衰,内容引人入胜,演员表现出色[18]。”Metacritic根据22条评论打出66/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评[19]影院评分观众票选得分“B”(等级从A+到F)[20]

外部视频链接
  电影《尼克松》小组研讨会,与会人约翰·W·迪恩、伦纳德·加门特、海耶斯·约翰逊、罗伯特·谢尔、海伦·托马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影评人帕特·道威尔和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桑福德·安格尔,1996年1月31日C-SPAN

距影片上映还有两天,尼克森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与尼克森家乡约巴林达代表尼克森的家人发表声明,声称影片旨在“诽谤、贬低总统及总统夫人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记忆”,部分内容“应被谴责”[21]。声明提到已发布的剧本副本[21]。另外,声明还批评斯通对尼克森私生活的展现,尤其是对尼克森童年的刻画,对尼克森策划暗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展现。对此,斯通表示自己制作电影不是不怀好意,也不是诽谤,而是“更为全面地展现理查德·尼克森的生平和仕途,有功有过,有喜有悲,有他为国家乃至世界带来的遗产”[21]華特·迪士尼的女儿黛安·迪士尼·米勒英语Diane Disney Miller致信尼克森的女儿,表示斯通“对你们的家庭、总统职位和美国历史造成了严重伤害”[22]。斯通不觉得电影是对尼克森的最终陈述,而是“你开始阅读、开始自行调查的基础”[23]

部分影评人批评斯通描绘尼克森酗酒,尽管斯通说这些内容出自史蒂芬·安布羅斯福恩·布罗迪英语Fawn Brodie汤姆·威克英语Tom Wicker的著作。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称赞影片让大家“对经典悲剧产生共鸣。悲剧需要英雄陨落,而《尼克松》的其中一个成就就在于证明伟大触手可及”[24]。埃伯特将影片列入个人年度十佳电影榜单。《纽约时报》的珍妮特·马斯林英语Janet Maslin称赞安东尼·霍普金斯演技出色,展现出“从外貌上看饱经风霜、做事呆板的形象,佝偻的身躯迸发出强大的力量[25]

旧金山纪事报》的迈克·拉萨尔(Mick LaSalle)认为影片的问题不在于准确性,在于荒谬,觉得霍普金斯扩张描绘尼克森是影片在概念和展现方面始终倒向政治阵营的关键[26]。《時代雜誌》专栏作家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也提到霍普金斯的描绘:“然而,霍普金斯的表演十分失败。他既没有拿捏到尼克森低沉的男中音嗓音,屡次尝试走进暧昧关系不果,也没有(尼克森)职业登山家般的身材,(能像他那样)徒手爬山,尽管山不够高大[27]。”《滾石》的彼得·崔維斯认为是影片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心理剧,只是不要跟历史混淆[28]

奖项

编辑

影片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四项提名,包括最佳男主角(安东尼·霍普金斯)、 最佳女配角(琼·艾伦)、最佳原创音乐(约翰·威廉斯)和最佳原创剧本[29]

娱乐周刊》将影片列入“史上50大传记片”榜单第40位[30]及“25大政治惊悚片”榜单第1位[31]

家用媒体

编辑

影片院线版DVD于1999年6月15日发行[32]。2001年,影片导演剪辑版作为奥利弗·斯通系列电影DVD套装内容发行,全长212分钟,包括28分钟的未公开片段。新增片段包括尼克森会见中情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以及女儿特里西娅结婚当天赫尔姆斯说服尼克森在椭圆形办公室安装录音设备。2002年,导演剪辑版以DVD形式单独发行[33],由華特迪士尼家庭娛樂公司发行(以好莱坞影业家庭娱乐公司的名义)。导剪版蓝光光碟于2008年8月19日发行,是影片在北美首个的变形宽银幕英语anamorphic widescreen版本[34]

注释

编辑
  1. ^ 《驚魂記》主演安東尼·柏金斯名字与他相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Nixon. Box Office Mojo. IMDb. 2007-09-26 [200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0). 
  2. ^ 2.0 2.1 Planet Hollywood. Screen International. 1996-08-30: 14–1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Hamburg, Eric. JFK, Nixon, Oliver Stone & Me. Public Affairs. 2002. 
  4. ^ Fuchs, Cindy. Nixon. Philadelphia City Paper. December 28, 1995 – January 4, 19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2). 
  5. ^ Sharrett, Christopher. Nixon. Cineaste. Winter 1996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1).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McGuire, Stryker; Ansen, David. Hollywood's Most Controversial Director Oliver Stone Takes on Our Most Controversial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Newsweek. 1995-12-11. 
  7. ^ 7.0 7.1 7.2 Weinraub, Bernard. Professor Stone Resumes His Presidential Research. New York Times. 1995-12-17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8. ^ 8.0 8.1 8.2 Smith, Gavin. The Dark Side. Sight and Sound. 1995-03. 
  9. ^ 9.0 9.1 Carnes, Mark C. Past Imperfect: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Movies. Cineaste XXII (4). Fall 1996 [200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Weiskind, Ron. Hopkins Takes Presidential Duties Seriously.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5-12-24. 
  11. ^ 11.0 11.1 Kit, Zorianna. Stars Come Out for Hollywood Premiere. Toronto Sun. 1995-10-29. 
  12. ^ 12.0 12.1 Wilner, Norman. Richard Nixon Gets Stoned. Toronto Star. 1995-12-15. 
  13. ^ Carr, Jay. Perfectly Clear. Boston Globe. 1995-12-17. 
  14. ^ Weinraub, Bernard. Stone's Nixon Is a Blend Of Demonic And Tragic. New York Times. 1995-05-30 [201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2) (英语). 
  15. ^ 15.0 15.1 Clemmensen, Christian. Nixon (John Williams). Filmtracks. Filmtracks Publications. 1996-09-24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16. ^ Ankeny, Jason. Nixon [Original Soundtrack] - John Williams. Allmusic. Netaktion LLC.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17. ^ Southall, James. Williams: Nixon. Movie Wave.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18. ^ Nixon (1995). Rotten Tomatoes.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19. ^ Nixon Reviews. Metacritic.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20. ^ Cinemascore. [2021-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21. ^ 21.0 21.1 21.2 Weinraub, Bernard. Nixon Family Assails Stone Film as Distor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2-19. 
  22. ^ Nixon's Family, Disney's Daughter Attack Stone's Film. Associated Press. 1995-12-20. 
  23. ^ Weiskind, Ron. Casting Stone at Nixo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5-12-24. 
  24. ^ Ebert, Roger. Nixon. Chicago Sun-Times. 1995-12-20 [202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25. ^ Maslin, Janet. Stone's Embrace of a Despised President.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2-20 [202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26. ^ LaSalle, Mick. Oliver Stone's Absurd Take on Nixon.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6-07-12 [2006-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30). 
  27. ^ Corliss, Richard. Death of a Salesman. Time. 1995-12-18 [200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28. ^ Travers, Peter. Nixon. Rolling Stone. 1995-12-20 [2014-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29. ^ The 68th Academy Awards (1996)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30. ^ 50 Best Biopics Ever.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31. ^ Democracy 'n' Action: 25 Powerful Political Thriller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30). 
  32. ^ Archived copy.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33. ^ Nixon (1995) - IMDb. [201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34. ^ ‘Nixon’ gets DVD, Blu-ray releas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7-23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