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坎城影展
第21屆坎城影展原定於1968年5月10日至5月24日在法國坎城節慶宮舉行,但由於1968年5月法國的社會動盪而被取消。[2][3]
开幕影片 | 《亂世佳人》 |
---|---|
闭幕影片 | 《通往都柏林的岩石之路》 (最後放映的角逐電影) |
举办地点 | 法國坎城節慶宮 |
创办时间 | 1946年 |
颁发奖项 | 尚未頒發 |
主持人 | 葛麗絲·凱莉 |
放映数目 | 28(正式競賽片)[1] 2(非競賽片) 11(短片) |
举行日期 | 1968年5月10日至5月24日 |
官方网站 | festival-cannes |
背景
编辑本屆影展的特點是之前圍繞朗格盧瓦事件的爭議。1968年2月9日,法國電影園(一個非盈利組織)的董事會會議上,文化部和國家電影中心與動畫中心(取決於後者)決定免職電影園的導演和共同創始人亨利·朗格盧瓦的職務。儘管他們不是多數人,但朗格盧瓦的支持者,如法蘭索瓦·杜魯福拒絕投票。[4] 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促成了這一決定,因為他想實施管理變革以在該機構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經過另一次投票,都爾和安錫影展的導演皮埃爾·巴賓成為新的導演。[5]
亨利·朗格盧瓦是一個非常受歡迎和深受喜愛的人物,這一決定引發了法國新浪潮的電影製作人以及演員、評論家和影迷的大量抗議和示威,他們於2月12日在夏樂宮的電影資料館前示威。[6] 許多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如查理·卓別林、史丹利·庫柏力克、羅伯托·羅塞里尼、奧森·威爾斯和路易斯·布紐爾,也發信支持朗格盧瓦,甚至威脅要取回他們之前交給電影資料館的電影副本。[7] 2月14日,又舉行了一次示威活動,但這次索邦大學的學生加入了藝術家的行列,這是接下來幾個月將要發生的事情的前奏。法國電影製作人決定成立保護電影資料館委員會。在此刻,以上種種問題已不再是文化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4月22日,電影園大會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並投票決定恢復朗格盧瓦的資格,並獲得馬爾羅的批准,他也將政府代表從大會中撤出,但作為交換,將公共資金削減到最低限度。[8]
影展期間
编辑該屆影展於5月10日開幕,由維克托·弗萊明執導的70毫米《亂世佳人》修復版。[9] 美國電影女演員、摩納哥王妃葛麗絲·凱莉擔任開幕式和閉幕式的主持人。[2]
法國電影界人士對巴黎發生的示威活動很敏感。5月10日至5月11日晚上,學生和警察在拉丁區發生了暴力衝突,這成為了路障的第一個晚上。在這些事件發生後,法國評論家協會發表聲明,要求影展的參與者參加定於5月13日舉行的支持罷工學生的示威活動,並呼籲暫停影展,並呼籲坎城影展的人們支持學生們“抗議警察的暴力鎮壓,這是對國家文化自由、大學的世俗傳統和民主原則的攻擊”。[10] 然而,該組織拒絕了。
5月17日,電影專業人士大會電影將軍聯盟(法語:États généraux du cinéma)在巴黎呼籲停止坎城影展。彼得·藍儂的紀錄片《通往都柏林的岩石之路》在影展上放映。本片是該屆影展放映的最後一部角逐電影。[11][12][13]
次日,5月18日,在導演尚盧·高達、讓-加布里埃爾·阿爾比科科、克勞德·貝黎和演員讓-皮埃爾·里奧在場的情况下,組織了電影資料館保護委員會成員一次小組討論會,討論亨利·朗格盧瓦事件。討論非常熱烈,前一天從巴黎抵達的法蘭索瓦·杜魯福解釋說,雖然火車被封鎖,工廠罷工,但繼續舉辦影展是簡直荒謬的。尚盧·高達相信,有了這次中斷,使電影將表現出對學生運動的聲援。克勞德·雷路許、讓-克洛德·卡里埃、女演員瑪莎·梅里爾以及評審團成員路易·馬盧和羅曼·波蘭斯基與他們一同在舊節慶宮尚·考克多廳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佈,為了聲援法國各地抗議的工人和學生,影展必須結束。[14][15] 隨後,路易·馬盧、莫妮卡·維蒂、羅曼·波蘭斯基和特倫斯·揚辭去了國際評委會的職務,而亞倫·雷奈、克勞德·雷路許、卡洛斯·索拉和米洛斯·福曼則要求撤回他們的角逐電影。路易·馬盧宣佈“評審團不在本地工作”。[16]
波蘭斯基對這些措施持懷疑態度,因為這些方法讓他想起了共產黨人在他的祖國波蘭所做的事情,但最終支持取消該屆的影展。[2] 此外,來自蘇聯的詩人、評審團成員弗謝沃洛德·羅日傑斯特文斯基認為取消影展的想法令人髮指,以至於他甚至拒絕參加緊急評審團會議。[17] 導演羅伯特·法夫爾·勒·布雷特聲稱:“我們將在明天中午結束影展”。[18]
同一天晚上,卡洛斯·索拉的《薄荷冰沙》是唯一一部待放映的電影。索拉在他當時的女友兼電影主角潔拉汀·卓別林的陪同下,不想讓自己的電影被觀看。[19] 然而,儘管他完全反對,但放映開始了。索拉和潔拉汀跳上舞台,大喊要求不要啟動放映機,讓觀眾震驚。法夫爾·勒·布雷特下令打開遮住銀幕的大布幕時,索拉和潔拉汀決定緊緊抓住幕布,以防他們後退。此時,杜魯福和高達加入了他們的行列。最後,本片沒有上映,這引發了激烈的討論,然後與想看這部電影的觀眾發生了肢體衝突。[20][21][22]
作為對他所有行為的懲罰,杜魯福後來被該組織宣佈為不受歡迎的人。[23] 最終在5月19日中午12點和既定的影展結束前五天,由羅伯特·法夫爾·勒·布雷特領導的董事會一致投票決定取消本屆影展,不頒發任何獎項。在被角逐參加國際影展最高獎的28部電影中,只有11部被放映。[24]
主競賽評審
编辑以下人士被選為長片和短片的評審:[25]
長片
正式競賽長片
编辑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黑人耶穌》 | Seduto alla sua destra | 瓦萊里奧·祖里尼 | 義大利 |
《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 | Vingt-quatre heures de la vie d'une femme | 多米尼克·德洛奇 | 法國、 西德 |
《安娜·卡列尼娜》 |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 亞歷山大·扎克希 | 苏联 |
《米蘭的強盜》 | Banditi a Milano | 卡羅·李査尼 | 義大利 |
《泡泡查理》 | Charlie Bubbles | 亞伯特·芬尼 | 英国 |
《紅軍與白軍》 | Csillagosok, katonák | 揚喬·米克洛什 | 匈牙利 |
《城堡》 | Das Schloß | 魯道夫·諾爾特 | 西德 |
《格拉斯醫生》 | Doktor Glas | 梅·柴特琳 | 瑞典 |
《導演流浪指南》 | Feldobott kö | 桑多·薩拉 | 匈牙利 |
《閃光的風》 | Fényes szelek | 揚喬·米克洛什 | 匈牙利 |
《一起來玩吧》 | Grazie, zia | 薩爾瓦多勒·桑佩里 | 義大利 |
《讓我們繞著桑樹走》 | Here We Go Round the Mulberry Bush | 克萊夫·唐納 | 英国 |
《消防員舞會》 | I protagonisti | 米洛斯·福曼 | 捷克斯洛伐克 |
《我愛你,我愛你》 | Je t'aime, je t'aime | 亞倫·雷奈 | 法國 |
《喬安娜》 | Joanna | 麥可·薩爾納 | 英国 |
《藍色的高盧人》 | Les Gauloises bleues | 米歇爾·庫爾諾特 | 法國 |
《打仗遊戲》 | Mali vojnici | 巴赫魯丁·琴吉奇 | 南斯拉夫 |
《一個都不能走》 | O slavnosti a hostech | 杨·涅梅茨 | 捷克斯洛伐克 |
《薄荷冰沙》 | Peppermint Frappé | 卡洛斯·索拉 | 西班牙 |
《芳菲何處》 | Petulia | 理查·雷斯特 | 英国、 美国 |
《迷情夏日》 | Rozmarné léto | 伊利·曼佐 | 捷克斯洛伐克 |
《特維和他的七個女兒》 | טוביה ושבע בנותיו | 梅納漢姆·戈蘭 | 以色列 |
《愛你、想你、恨你》 | The Girl on a Motorcycle | 傑克·卡迪夫 | 英国、 法國 |
《漫長的一天》 | The Long Day's Dying | 彼得·柯林森 | 英国 |
《三部曲》 | Trilogy | 法蘭克·派瑞 | 美国 |
《黑貓》 | 藪の中の黒猫 | 新藤兼人 | 日本 |
《馬修的日子》 | Zywot Mateusza | 維托德·萊什琴斯基 | 波蘭 |
非競賽片
编辑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亂世佳人》 | Gone with the Wind | 維克托·弗萊明 | 美国 |
《勾魂懾魄》 | Tre passi nel delirio 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 |
费德里柯·费里尼、羅傑·華汀、路易·馬盧 | 義大利、 法國 |
後續
编辑導致本屆影展取消的抗議活動也帶來了一些變化。1968年6月14日,法蘭索瓦·杜魯福和路易·馬盧等法國電影製片人藉此機會創立了法國導演協會 (SRF),其使命是“捍衛電影創作的藝術、道德、職業和經濟自由,並參與電影新結構的發展”。[26] 在下一屆的影影展上,該組織將開始與官方的獨立評選,稱為導演雙週。[27]
四十年後的2008年影展中,一些當時無法放映的作品得到了修復:卡洛斯·索拉執導的《薄荷冰沙》、多米尼克·德洛奇執導的《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亞歷山大·扎克希執導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彼得·柯林森執導的《漫長的一天》。克勞德·雷路許和弗朗索瓦·賴興巴赫執導的《法國13日》也被放映,儘管該片不是正式競賽長片的一部分。[28]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Official Selection 1968: All the Selection.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December 2013).
- ^ 2.0 2.1 2.2 Flashback: Cannes 1968. variety.com.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 ^ 1968 - Sous la plage, les pavés (Under the beach, the cobblestones). cannes-fest.com. [3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法语).
- ^ Lebovics, Herman. Mona Lisa's Escort: Andre Malraux and the Reinvention of French Culture . New York Ci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9. ISBN 0-8014-3565-X.
- ^ de Baecque, Antoine; Toubiana, Serge. François Truffaut. Folio. 2001: 235–236. ISBN 978-2-07-041818-3.
- ^ Bergan, Ronald. Francois Truffaut: Interviews (Conversations With Filmmakers). Jackson,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8: 13. ISBN 978-1-934110-13-3.
- ^ HENRI LANGLOIS, 62, HISTORIAN OF FILM. The New York Times (Paris). January 14, 1977 [April 30,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2).
- ^ Menand, Louis. After the Revolution. The New Yorker. October 13, 2003 [April 30,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 ^ The History of Cannes. RTÉ News. 5 May 2013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 ^ Roxborough, Scott. Cannes: In 1968, It Took a Revolution, Not Coronavirus, to Close Down the Festiv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March 19, 2020 [April 2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 Rocky Road to Dublin. leonardo.info.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December 2013).
- ^ Righteous Eire. frieze.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December 2013).
- ^ X Eisen, Erica. What do you do with your revolution? Rocky Road to Dublin versus 1968 Irela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June 18, 2018 [April 27,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 ^ Claude Lelouch, Jean-Luc Godard, and François Truffaut. sgtr.wordpress.com.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 ^ Chung, Justin. In May 1968,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ground to a halt. Fifty years later, it's still sparking controversy.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0, 2018 [March 1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美国英语).
- ^ Thomas, V.C. 1968 - Sous la plage, les pavés. Volute productions. [April 27,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 ^ Grey, Tobias. Second chance, 40 years later. Variety. May 8, 2008 [May 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 ^ Belinchón, Gregorio. Mayo del 68: el día en que se paró el festival de Cannes. El País (Cannes). May 12, 2018 [March 1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4) (西班牙语).
- ^ Boquerini. Aquel Festival de Cannes de 1968. El Correo. May 3, 2018 [March 11, 2020] (西班牙语).
- ^ 1968 Cannes fest revisited. canada.com /news.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August 2015).
- ^ Cannes 1968: Fighting on the Beaches. focusfeatures.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December 2013).
- ^ Cannes 1968. sgtr.wordpress.com.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 ^ Wise, Damon. Cannes 1968: The Year Jean-Luc Godard and François Truffaut Led Protests That Shut Down The Festival. Deadline. May 18, 2018 [March 1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英国英语).
- ^ Donadio, Rachel. At Cannes, a Rich History of Capturing Politics, Mores and Film Icons. The New York Times (Paris). May 17, 2017 [March 1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美国英语).
- ^ Juries 1968: Long film.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6).
- ^ Qui sommes-nous?. SRF.fr. [April 2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4).
- ^ Wong, Cindy H. Film Festivals: Culture, People, and Power on the Global Scree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1: 46. ISBN 978-0-8135-5065-7.
- ^ Cannes 2008 - Classics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Movie). festival-cannes.com. [April 28, 2020].
其他媒體
编辑-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Cannes Festival, May 196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法文) Jean-Luc Godard, Roman Polanski, François Truffaut and Louis Malle lead the debat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hould we stop the festival? Favre le Bret Robert, President of the Festival, announces the festival closed. (duration 10′25″)
外部連結
编辑- 1968 Cannes Film Festival (web.archive)
- Official website Retrospective 1968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9-01-13.
- 21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 Can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