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官話[註 1]是在臺灣使用的官話方言。臺灣官話歷史始於明鄭時期清治時期官方曾嘗試推廣官話,日治時期臺灣漢文書面作品主要是基於官話白話文。然而,在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前,官話在臺灣始終沒有成為通用語,僅在來臺官員間被使用;隨著1950年代官方在國語運動賦予官話「中華民國國語」的地位,臺灣官話取代了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言成為通用語。另外,「臺灣國語」在台灣一般是形容帶有臺灣閩南語口音或詞彙的官話。

歷史

编辑

官話最早在明鄭時期南明貴族傳入南臺灣,以江淮官話為主,但鄭氏家族明鄭軍民主要仍以使用閩南語為主。

清治初期,泉漳客家移民社會仍主要以閩南語和客家語做為其通用語。1728年,雍正帝頒佈《諭閩廣正鄉音》,明令八年後福建廣東兩省文人需通曉北京官話方可參加科舉,該詔諭中亦反應了清初臺灣官民多不通官話的情況[1]。因此,臺灣官方開始推行「官話運動」,臺灣府轄下包含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等縣治均設立正音學院,也在平埔族番社建立社學,以官話講授[1]。然而,乾隆年間,因「官話運動」成效不彰而紛紛廢除,閩南語或客家語仍是臺灣人讀書時的讀音[1]。至道光咸豐年間,無論是臺灣官學或地方官吏,在語言上仍以閩南語或客家語為主[2][3]。在民間,官話的使用僅限於每月初一十五宣講《聖諭廣訓》之時,且通常會以地方語言詳細解說之[4]。滿清官方在臺灣漢人社會推廣官話是失敗的[1]

註釋

编辑
  1. ^ 此名稱常用於學術場合。例如:
    • 李尚霖. 台湾植民地時代初期における日本統治と清代官話——「複通訳制」下の台湾官話使用者を中心に. 楊承淑 (编). 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植民地統治と言語文化の錯綜関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年12月. ISBN 978-986-350-095-7 (日语). 
    • 呂嵩雁. 台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研究 (PDF). 台北: 行政院客委會. 2009: 4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1). 
    • 陳佩玲; 陶紅印. 台湾官话叙事体中韵律单位的语法构成及其规律初探. 《语言研究》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 1998, 34. 
    • 鄭良偉. 词汇扩散理论在句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法变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1990, (1). 
    • 編輯組. 台灣史田野研究室報導 (PDF).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台北: 中央研究院). 1989年6月25日, 11: 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1). 
    • 林衡道. 竹東地方的民俗. 《臺灣文獻》 (台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63年3月, 14 (1): 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巡迴於本省客家語地區的地方戲劇的戲班, 計有兩種: 其一是客家語歌仔戲」。其二是「亂彈」,操用臺灣官話表演《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等武戲;客家語地區寺廟祭典,所演戲劇,大多屬於此種亂彈。 
    • 羅肇錦. 戲文漢字个客家化.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2020年1月1日, 340 [2021年5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1日).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