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嶼澎湖群島的一個島嶼,位於白沙島東方海面、員貝村的東北方,行政區屬於澎湖縣白沙鄉

鳥嶼
鳥嶼大鷹像
鳥嶼在臺灣的位置
鳥嶼
鳥嶼
鳥嶼在臺灣的位置
自然地理
位置東亞
坐标23°39′39.90″N 119°39′38.50″E / 23.6610833°N 119.6606944°E / 23.6610833; 119.6606944
群岛澎湖群島
周围水域臺灣海峽
管轄
 中華民國臺灣
澎湖縣
白沙鄉

簡介

编辑

鳥嶼面積約為26.5公頃,海岸線約為2.5公里。鳥嶼地勢北低中高,係由玄武岩組成,地勢高聳壯觀,因為面朝東北方,長期受東北季風及強勁海浪拍打影響下,風蝕與海蝕作用激烈,造成沿岸地形發達、景觀豐富。東岸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一直延伸到北岸,形成高聳雄偉的海崖亦即鳥嶼後山斷崖峭壁,上方有燈塔引導北方海域航行船隻,是澎湖北海地區最高海拔。在東北岸迎風面,有高聳筆直的柱狀玄武岩海崖,其下有一崩落的石洞,俗稱『鳥仔籠』,旁邊的海蝕平台,呈現發達的放射狀柱狀節理,是一個標準的火山頸地形,顯示火山熔岩凝固產生的現象。東北凹地有俗稱的拇指山,是一個半面山的地形,下層則為火山角礫岩,其西側為玄武岩沈積岩互層,顯示多次火山熔岩奔流的現象,被暱稱為三層肉。而北岸的玄武岩受到長期風浪侵蝕,紅色碎礫與洋蔥球狀風化景觀非常發達。南方則為聚落所在,是一個砂積地形,退潮時可與活龍灘相連,在鳥嶼國中北側20公尺高的山坡上方,則出現有原本應在海中生成的殼灰岩,其原因令人費解,但大自然的滄海桑田變化,令人讚嘆。

鳥嶼的地名由來眾說紛紜,另根據清康熙年間高拱乾【臺灣府志】解釋,鳥嶼是因為多鳥而命名,較早之志書記載鳥嶼有北鳥嶼和南鳥嶼之分。現在一般也說是鳥嶼因鳥多而得名,時至今日因過度開發與人類聚集,島上已少有海鳥棲息,在特定季節僅有數種海鳥前來棲息覓食,民間因而流傳:『鳥嶼沒鳥;貓嶼沒貓。』因此,島上居民認為是從另個角度看島呈鳥形而命名;也有說因為該島東北方的玄武岩懸崖下的凹洞,極似鳥巢而名之;鳥嶼的名稱由來有多種說法。 另有一趣味玄談:據傳,在鳥嶼北方的黑貓嶼(即小白沙,今白沙嶼),是黑貓精的化身,想吃鳥嶼上的鳥,卻苦於海水阻隔,跳不過去無法吃到鳥,有一天海面浮出南面掛嶼,黑貓精得以順利越過海溝吃到了鳥,部分海鳥逃亡至附近的雞善嶼及錠鉤嶼,使得二島成為鳥類天堂。於大潮汐時,潮間帶範圍從南面掛嶼和鳥嶼之間的海域,一直延伸到活龍灘,在西北方更直逼屈爪嶼,整個面積增加了約5倍。自山頂上向西、向北俯瞰,「海枯」的現象一覽無遺,期間遍佈潮間帶的石滬,充滿海洋文化與祖先智慧。但因北岸的洋蔥球狀風化,又被稱為「石爛」,讓整個畫面呈現「海枯石爛」之景致。

鳥嶼距白沙島赤崁村或岐頭村約二十分鐘船程。是澎湖北方離島中居民較多的一個,聚落聚集於漁港四周,山坡上為旱田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居民以海為生,早期以捕撈丁香魚及近海潮間帶捕魚為主,常見典型的澎湖漁村生活,居民在自家門前處理漁獲,並趁著烈日當頭在空地上曝曬。碼頭上長立有鎮風避邪的泰山石敢當以為護佑,是特殊人文景觀。近年來沿海魚源枯竭,轉向新興的潛水捕魚,並逐漸有業者轉型為休閒漁業、旅遊業等,以認識潮間帶的常見生物、體驗傳統捕魚技法「抱墩」等活動,結合漁村景觀特色,提供遊客多樣化的選擇,讓更多旅人的足跡走進這座島嶼,成為澎湖東海旅遊的重鎮。

景點

编辑

澎澎灘

编辑
 
澎澎灘

又稱為活龍灘,位於鳥嶼的西南方,員貝嶼北側海域所新生的沙洲,長約一千公尺,現今成為遊客水上活動的遊憩據點。

人口

编辑

鳥嶼生活簡樸,島上設有鳥嶼社區活動中心供居民休閒活動使用,另外還有全台第二大的土地公廟鳥嶼福德宮,根據澎湖縣白沙鄉戶政事務所2022年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有431戶1,336人。

地形

编辑

全島是由玄武岩組成。北岸因為長期受東北季風以及海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特殊的玄武岩面貌,目前已列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島東部玄武岩呈現柱狀林立,與北岸呈現不同的風貌。

 
鳥嶼玄武岩

名稱由來

编辑

早期因為有海鳥群集於島的東北方斷崖而得名。近年由於開墾、島上居民增加等因素,致使海鳥遷移,現今島上很少會看到海鳥的蹤跡。

交通

编辑
  • 島內交通:島上居民多半以機車或步行為主。
  • 島外交通:可從位於白沙鄉岐頭村岐頭遊客中心搭乘11:30或是17:30的鳥嶼號由歧頭開往鳥嶼,6:50或是13:30搭乘鳥嶼號由鳥嶼開回歧頭。

若有報名島上的旅遊行程,則可由船公司的船隻接送。

 
鳥嶼碼頭

參考資料

编辑

鳥嶼,某年夏天的香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