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步梯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年間武官,澎湖鄉紳

黃步梯臺灣話N̂g Pō͘-the,?—?),本名纘承讚承[a],字烈侯,生卒年不詳,清代武官,台灣府澎湖廳東西澳媽宮人(今澎湖縣馬公市),同治年間因參與戴潮春事件平叛而領有軍功,返鄉後出任澎湖通判(候補)。[1][2]

黃步梯
供奉於澎湖縣馬公市澄源堂之黃步梯祿位
烈侯
本名纘承
出生推估為 大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東西澳媽宮社
逝世推估為 大清光緒11至12年間(1885-1886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東西澳媽宮社
居住地澎湖廳台灣府
语言臺灣閩南語
职业清朝官員
活跃时期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光緒年間
儿女黃濟時(長子)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黃步梯
简化字 黄步梯
汉语拼音 Huáng Bùtī
閩南語白話字 N̂g Pō͘-the
台語羅馬字 N̂g Pōo-the

生平

编辑

黃步梯為媽宮人士,少時任職澎湖水師協擔任稿識,並學習軍務,後被調往臺灣本島,補安平右營額外外委、遷職任把總。同治元年(1882年),戴潮春彰化縣起事[3],黃步梯擔任後勤,替參將陳國銓運送軍餉至臺灣鎮總兵林向榮[2],運糧中道逢微雨,且前方行經逆賊地盤,部屬勸其勿要冒進,黃步梯奮而應曰:「乘此時賊黨未覺,立即速行,尚可達也。」後仍遇賊黨截擊,黃步梯殿後迎敵,奮勇擊退敵軍。黃步梯因運糧有功,加五品銜。之後除黃步梯之外,凡清兵運送的軍餉皆被賊黨掠奪,眾人始佩服黃步梯之膽識。[1]

同治三年(1864年)年末,戴潮春事件平定[3],黃步梯後因母親年邁為由,辭退臺灣職務,返回澎湖故里侍親。澎湖水師協副將張顯貴即延攬黃步梯為幕僚(師爺[4]),後援例成通判(候補通判),加提舉銜。[1]

黃步梯返澎之後,里中義舉知無不為:同治13年(1874年),因妻女表達修身持齋的決心,特別闢建供奉觀音太和堂齋堂),也成周遭信眾聚集之所[5];光緒元年(1875年),響應董事蔡玉成修建文石書院,募款監工,勞心戮力[6];光緒五年(1879年)薛詔光倡建齋堂,黃步梯慷慨捐地,另於太和堂旁搭建齋堂,勞役委請辛正中、黃悟修負責,於光緒六年(1880年)竣工[4],即「澄源堂」,現今澄源堂仍奉有「欽加提舉銜黃公步梯祿位」之牌位[7];黃步梯尚欲重修城隍廟,不幸染病,臨終前還多方叮囑長子黃濟時務必完成其遺願,勿負所託。[1][2]

生卒

编辑

黃步梯生卒年史書未載,推估出世於大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林豪澎湖廳志.鄉行傳》載黃步梯「欲重修城隍廟而未果」卒,根據媽宮城隍廟曾有光緒12年(1886年)的重修紀錄推斷,因媽宮城隍廟曾於光緒11年(1885年)清法戰爭中的澎湖之役受損,在戰後翌年進行重建工程[8],故黃步梯約莫逝世於光緒11年(1885年)澎湖之役戰後[9]、光緒12年(1886年)城隍廟整建落成之前。[8]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林豪《澎湖廳志.鄉行傳》中作「纘承」;《臺灣歷史人物小傳》中則記為「讚承」。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林, 豪. 《澎湖廳志稿》. 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372–373. ISBN 9570210427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黃步梯〉.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2003 (中文(臺灣)). 
  3. ^ 3.0 3.1 溫, 振華; 戴, 寶村. 《典藏台灣史-漢人社會的形成》. 台北市: 玉山社. 2019. ISBN 9789862942321 (中文(臺灣)). 
  4. ^ 4.0 4.1 〈澄源堂〉.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中文(臺灣)). 
  5. ^ 〈太和堂〉.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中文(臺灣)). 
  6. ^ 蔡, 佩娥. 〈文石書院〉.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2-03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7. ^ 張, 崑振. 《台灣的老齋堂》. 台北縣: 遠足文化. 2005: 182–183. ISBN 986763005X (中文(臺灣)). 
  8. ^ 8.0 8.1 高, 啟進. 《西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臺灣)). 
  9. ^ 〈清法戰爭〉.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