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驾驶
《亡命驾驶》(英语:Drive)是一部2011年美国新黑色犯罪片,由丹麦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芬执导,霍辛·阿米尼撰写剧本,剧情改编自詹姆斯·萨利斯的2005年小说《车手》。电影主要叙述由瑞恩·高斯林主演的一名未知名的好莱坞特技车手,他私下从事著逃亡车手的工作。他邂逅上了邻居艾琳及其儿子班尼西奥,直到艾琳负债累累的丈夫史坦德尔德出狱,他自愿帮助史坦德尔德参与一场劫案,但也因此惹上了危及性命的麻烦。
亡命驾驶 Drive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尼古拉斯·温丁·雷芬 |
监制 | |
剧本 | 霍辛·阿米尼 |
原著 | 《车手》 詹姆斯·萨利斯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摄影 | 纽顿·汤玛士·席格 |
剪辑 | 麦特·纽曼 |
制片商 |
|
片长 | 100分钟[1]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FilmDistrict |
预算 | 1500万美元[2][3] |
票房 | 7810万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亡命驾驶 |
香港 | 极速罪驾 |
台湾 | 落日车神 |
新加坡 | 落日车神 |
早于2005年,监制马克·普拉特和亚当·席格选上了萨利斯的小说,席格向《出版者周刊》透露,这本书对编剧阿米尼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它的故事内容是非线性叙事。演员葛斯林是普拉特的头号选择,且他也想在一部动作片中演出。葛斯林在电影的制作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其中包括聘请雷芬担任导演、贝丝·麦可担任美术指导。《亡命驾驶》以1500万美元的预算于2010年9月25日在洛杉矶各地拍摄。
《亡命驾驶》2011年9月16日在美国上映前,还于多场影展上放映,其中包括2011年5月的第64届戛纳电影节,并获得了高度的赞誉,雷芬也为此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4]。《亡命驾驶》上映后,获得了影评人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影评人称赞了雷芬的执导方向、演员的演技、视觉效果、动作编排,以及克里夫·马丁尼兹所创作的配乐。反之,部分的影评人认为,片中的过度暴力为电影扣了分。有多名影评人和媒体将《亡命驾驶》列为2011年最佳电影之一,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该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的提名[5]。
剧情
编辑在洛杉矶某日的夜晚,一名未知名的车手向车厂老板夏侬要了一部雪佛兰,并外出进行着逃亡车手的工作,他在该夜里协助两名银行抢匪逃离警方的追缉。该车手平常白天都在夏侬的店里工作,同时也兼差担任著好莱坞的特技车手。为了赚大钱,夏侬说服了犹太人伯尼·罗斯和尼诺出资购买一辆汽车,好让车手参加赛车比赛。某天,车手在卖场外遇见了邻居艾琳和她的儿子班尼西奥,在帮助汽车抛锚的她们母子回家后,车手与母子俩相处地越来越融洽。但后来,艾琳透露,她在监狱中的丈夫史坦德尔德将在一星期后释放。尽管车手有所顾虑,但仍接受艾琳的邀请,与出狱的史坦德尔德相互认识。
某天,车手在地下室发现了史坦德尔德被打得头破血流,他为此得知了史坦德尔德在狱中欠了人保护费。对方是阿尔巴尼亚黑手党的“厨师”,他要求史坦德尔德去抢一间当铺来获得4万美元,以偿还债务。厨师还给了班尼西奥一颗子弹,象征着他和他母亲的危险。车手为了不让母子俩遭受到危险,所以自愿作为史坦德尔德抢劫时的逃亡车手。
在行动当天,当厨师的同伙布兰琪在抢到一袋钱后,车手和她便在车上等待着史坦德尔德出来。未料,史坦德尔德却遭到了当铺主人枪杀。车手随即驾车离开,使得车手和布兰琪遭到了一辆神秘的车子追逐。在甩开对方后,车手和布兰琪躲在一间汽车旅馆。车手再从一则新闻报导中得知,当铺的主人竟然声称,自己的店尽管遭到抢劫但并没有造成财物损失。与此同时,艾琳正在受到警方的侦讯。车手向布兰琪质问追着他们的车是谁,但布兰琪并未说出实话,车手打了布兰琪,并威胁对方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布兰琪承认,她拿的这袋钱含有100万美元,而她和厨师计划用追着车手的车子来重新窃取钱,同时也透露了厨师的本名是“克里斯”。车手要求她帮自己找到厨师,但不久,两名厨师的手下到汽车旅馆埋伏他们,尽管车手成功杀死他们,但布兰琪却已被对方的枪击中、爆头身亡。
后来在车厂,车手找了医生帮自己疗伤;夏侬愿意帮车手藏钱,但车手拒绝,因为他想自己来解决这件事。在夏侬向尼诺问出厨师的下落后,车手到一间脱衣舞俱乐部的更衣室找到了厨师,他用锤子砸了他的手指,并拿出了对方给班尼西奥的子弹,以威胁要杀死他。厨师透露,原来尼诺才是该劫案背后的主导人。车手通电话给尼诺,并打算退还那袋钱,但遭对方拒绝;在挂掉电话后,尼诺派了一名刺客前往车手的住所。
车手回到家后,向艾琳坦白一切,难过的艾琳打了他一巴掌。当他与艾琳一同进到电梯后,车手看到电梯中的男子有枪便认定他是来杀自己的刺客;车手慢慢地将身旁的艾琳推到身后并亲吻了她,之后便将刺客推倒在地,再猛烈地不断践踏对方的头,使其致死。目睹车手残酷地的行为的艾琳离开了电梯,便惊讶地说不出话来,直到电梯门关上。
在尼诺的披萨店,他向伯尼透露,其实那笔钱是被费城帮派“东海岸暴徒”藏于当铺中,因为可能会导致东海岸黑手党对他们造成伤害,使得他们打算杀死所有参与这场劫案的人。伯尼警告尼诺,没有人能从意大利暴徒身上偷走东西。尼诺感到不满,因为意大利暴徒使得他的犹太遗产而遭到侮辱。他说服伯尼遵循他的计划,并同意伯尼杀死在一旁的厨师,以清除掉见证两人协议的人。在车厂,夏侬听了车手的建议后,打算离开这里,但当他收拾完行李时,伯尼现身询问车手的下落。夏侬因拒绝透露而遭对方用剃刀割破手腕,为此死在车厂。事后,车手发现了他的尸体,便将藏在引擎盖中的钱带走。
车手将他在特技工作中使用到的橡胶假脸面罩掩饰自己,并从尼诺的披萨店一路跟他到了1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再以侧面碰撞的方式将尼诺坐的车撞翻至海滩上。车手下车将幸存的尼诺拖到海里将他淹死。车手打电话给艾琳,称自己要离开,并说遇见她和班尼西奥是他所遇到过的最好的事。车手与伯尼相约见面,伯尼承诺能以钱来换取艾琳母子的安全。车手将那袋钱放在后车箱,当车手拿出钱时,伯尼持刀刺进他的腹部,以试图杀死他。与此同时,车手也反击刺死了伯尼。伯尼死后,车手进到了车里的驾驶座,认为自己会就此死去。但过了一会,他发现自己仍活着,因此放弃了钱,然后开车离开。艾琳敲了车手的房门,但没有人回应。而幸存的车手则在夜里开着车,朝着未知的方向离去。
演员
编辑制作
编辑发展
编辑詹姆斯·萨利斯的小说《车手》于2005年发行[10]。监制马克·普拉特和亚当·席格选上了这本小说,并向《出版者周刊》透露了阅读后的想法[11]。《Drive》让席格感到好奇,他认为主角是个“不曾看到的人物,他有某种目的,他非常擅长一件事,且从不道歉。”普拉特认为这有点像是由史蒂夫·麦昆或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会饰演的那种角色[11]。
奥斯卡奖提名编剧霍辛·阿米尼改编了这部小说。他从片商那收到后就觉得这是一本罕见的书,认为它是简短、阴沉的,就像一首诗。该小说是以非线性叙事来构成故事,所以有许多闪回和时间的跳跃,阿米尼认为这改编相当具有挑战性。他觉得这非线性叙事使它成为一部非常棘手的结构[9]。
《车手》的电影改编是于2008年初首次对外宣布,当时尼尔·马歇尔被指派担任导演,并被描述这是部“LA-集动作之谜”的电影,休·杰克曼则被看上作为主演。环球影业也一直试图制作该电影[12][13]。直到2010年2月,马歇尔和杰克曼已不再该项目当中。当演员瑞恩·高斯林签下画约担任主角时,他也被允许自行选择导演人选。葛斯林选择了做为自己粉丝的丹麦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芬来执导电影[6]。当雷芬在看《车手》的第一版剧本后,他对一个具有分裂个性的人的概念更感兴趣,在白天时是名特技演员,而在晚上则是名犯罪的逃亡车手,反而不是故事的本身[14]。
选角
编辑监制马克·普拉特在早期就已演员瑞恩·高斯林有所联络。普拉特透露,自己有份名单,当中包括了各种他看上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普拉特的名单中位居首位的是葛斯林,尽管他出演了多部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从未主演过像《亡命驾驶》这样的角色。葛斯林一直有兴趣参与一部动作片的;葛斯林声称,他认为现今的动作电影该更注重的是特技而不是角色。葛斯林表示,他对自己担任的未知名车手主角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称他以“非常强大的人物”为核心及拥有“强大”的浪漫主义[15]。
在接受烂番茄采访时,葛斯林被问到“电影是什么?”以及你是否阅读了以休·杰克曼和导演尼尔·马歇尔为主的这份剧本?他回答:
葛斯林有机会自行选择电影导演,他表示:“我想,他必须是尼可拉(温丁·雷芬),没有别的选择。”[17]因剧本已变得和之前不同,所以葛斯林担心雷芬的参与可能无望。但雷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该项目[14]。
雷芬不会观看葛斯林担任角色的影带或让演员在他面前试镜[18]。因《成长教育》(2009年)而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凯瑞·穆里根被选为《亡命驾驶》的女主角,她是由珑·薛尔菲格所推荐的。薛尔菲格也是名丹麦导演,同时也是雷芬的好友,且在他小时候,她曾照顾过雷芬[19]。雷芬当时没有看过《成长教育》,但他的妻子是电影和墨里根的粉丝,因此她希望雷芬选择墨里根[7]。在原始的剧本中,她的角色是个名为爱莲娜的西班牙裔女性。在墨里根接演后,该角色变成了艾琳;雷芬解释说,他“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钦点的演员”[20]。在拍摄电影期间,墨里根曾在洛杉矶的家中与雷芬和其妻子、两个女儿进行了交流[21]。此外,编剧霍辛·阿米尼也在电影拍摄期和雷芬的家人住在一起。雷芬和阿米尼在此期间还对原始剧本进行了重大更改[22]。
布莱恩·科兰斯顿在片中饰演了夏侬一角[8]。克莱斯顿是雷芬首选的演员之一,因为他是电视剧《绝命毒师》的粉丝。雷芬曾试图询问他是如何发展这个角色的。没收到回复后,雷芬打电话给他,在同一时间,克莱斯顿正在一篇文章上写道,他的优点和缺点。雷芬为此感到有趣[18]。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饰演了小角色布兰琪[8]。雷芬本来是想找色情演员来饰演布兰琪。但他找不到适合的人,在与韩翠克丝见面后就决定采用她,因为雷芬认为她“够劲”[18]。在此前,雷芬的妻子看过韩翠克丝的照片后,发现她很漂亮,便向雷芬推荐饰演布兰琪[18]。
艾伯特·布鲁克斯在片中饰演反派伯尼·罗斯。当雷芬推荐他时,葛斯林也表示同意[8]。布鲁克斯认为,他爱伯尼·罗斯拥有的古怪的风格[23]。
关键反派尼诺是由朗·普尔曼诠释,他是参演的演员阵容中的最后一人。雷芬认为,尼诺的性格本来并不是特别有趣,所以问帕尔曼为何想演,而对方回答:“我一直想演一名想成为意大利流氓黑社会的犹太人。”[8]而奥斯卡·伊萨克则饰演了名为史坦德尔德的犯罪嫌疑人,他与艾琳结婚,并在出狱后的一周内认识车手。他发现这角色的原型有点不太吸引人,便做出了一些更动。他说:
拍摄
编辑《亡命驾驶》的制作预算约1500万美元,2010年9月25日起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各地拍摄[12][24]。雷芬让葛斯林在夜晚的城市开车以选择拍摄地点。在导演的要求下,由于预算问题,洛杉矶被选为拍摄地点[25]。雷芬搬进了豪华的洛杉矶宅邸,并坚持要演员和编剧阿米尼与他搬过来住。他们整天都在打磨剧本和电影,然后在晚上观看电影、剪辑或开车[26]。雷芬还要求将剪辑素材放在家中[12]。雷芬和葛斯林曾在拍摄期间将达81页的拍摄剧本中的对话进行缩减[18]。
片中一开始,葛斯林开车追逐的场景是由雷芬在车内掌镜拍摄的。在接受采访时,雷芬透露,这个场景是为了模仿“在鲨鱼海洋中的潜水员”的感觉,在飞车追逐中不离开车辆,以便观众可以从角色的角度来看待发生的情况[27]。由于紧迫的时间和金钱,这花了两天来拍摄。车上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摄影机,但导演发现摄影机难以移动,所以他将设备切换到附近的两个附加装置。随着洛杉矶市中心重新活络,使得雷芬刻意避免进入某些地区以维持气氛的阴沉;此外,该场景还以低角度和最小的光线来拍摄[27]。
电影中没有对话的情节为电梯的桥段[28]:
为此,他和加斯帕·诺进行了交谈,并问对方是如何在《不可撤销》(2002年)中所呈现无台词的桥段[12]。电影从浪漫转向暴力的场景从车手温柔地亲吻艾琳,以一吻作为道别之礼开始[30],他及后变身成一个“狼人”[31],猛烈地踩踏杀手的头。随后,艾琳用诧异的眼光看着车手[28]。“每部电影必须有一个核心-定义它自己的地方-在我所做的每一部电影中,总都会有这么一个场景。在《亡命驾驶》中,我很难把头遮住。我意识到我需要在一种情况下表现出车手是个绝望的浪漫骑士,但他也完全是名精神病患者,并愿意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来保护无辜。”[32]2012年3月,一本关于建筑与电影关系的线上杂志《Interiors》中,发表了一篇探讨雷芬是如何使用这狭窄的空间,以及他在浪漫与暴力之间取得平衡的方式[33]。
飞车的场景是使用电影《壮志奔腾》(2003年)所开发的摄影拖车设备,并让特技车手罗伯特·纳格负责代驾,以使葛斯林专注在演技上[34]。为了与雷芬过往的风格一样,摄影师纽顿·汤玛士·席格大量地使用广角镜头,而非手持摄影[35]。雷芬为求真实感,他也避免使用电脑成像(CGI)。因预算限制无力承担CGI的情况也因此解了套[36]。尽管剧组中有着多名特技演员,但葛斯林在完成特技驾驶的训练后也亲自上阵完成了一些特技场景[37][38]。在制作过程中,葛斯林重建了1973年雪佛兰迈锐宝,把它拆开再重新组装[39]。拍摄于2010年11月12日结束[24][40]。
贝丝·麦可被聘担任电影的美术指导,这是葛斯林所选择的,他们在2006年的《半个尼尔森》中合作过。在拍摄之前,麦可需督促四十人的团队,经常工作十六至十八个小时。这也是她在当时参与过最昂贵的电影,与《半个尼尔森》相比,“预算还多了个零”[41]。剧组人员所搭建的公寓楼中,走廊和电梯是连接车手和艾琳的空间。麦可还在一座废弃建筑中建造了一个脱衣舞俱乐部和伯尼·罗斯的公寓。将洛杉矶一家“平凡无奇”的汽车修理厂改造成一个宏伟的汽车经销商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她将墙壁粉刷成蓝色,并设了一处停放老派汽车的陈列室[41]。
电影是以阿莱Alexa摄影机和数位格式所拍摄的[42]。据执行制片人大卫·兰卡斯特透露,电影中包含了洛杉矶不常见却丰富且令人回味的强烈形象[35]。
《亡命驾驶》含有着1980年代的沉重气氛,从头到尾不论车辆、音乐和衣服,以及建筑皆严谨地如此呈现。在山谷和洛杉矶市中心能看到的城市部分的地区有着廉价的灰泥粉饰和玻璃,并留有许多的当代建筑[43]。城市的背景还包括南加州的商业区。《洛杉矶时报》指出,每当有着闪烁的建筑出现时,它们都是以远景的方式呈现。雷芬还在晚间以直升机于邦克山的上方进行空拍[43]。
风格和灵感
编辑《Salon》的安德鲁·欧哈尔称《亡命驾驶》为“经典的洛杉矶抢劫故事”,且“没有试图超越《布利特》或成为下一个《速度与激情》系列作。”哈尔还认为这是和罗杰·科曼的B级片美学致敬与借镜迈克尔·曼的好莱坞光泽[45]。《洛杉矶时报》的史蒂文·泽西克对于电影的主题进行了研究,“忠诚、孤独和黑暗的冲动,即使我们尽力最大限度地压制但他们仍会浮现。”[28][46]《路透社》的尼克·维诺库尔指出,这部片使人联想到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和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26][47]。《洛杉矶时报》的克里斯托弗·霍桑则将《亡命驾驶》与沃尔特·希尔、约翰·卡本特、纳撒尼尔·韦斯特、J·G·巴拉德和麦克·戴维斯的作品作了比较[43]。雷芬表示,《亡命驾驶》的部分要素也取自亚历山大·尤杜洛斯基的电影,并包括了他的一些存在主义[12]。
《亡命驾驶》被称为是个强硬、硬边缘的新黑色艺术电影[12],非常暴力且非常时尚,并受到欧洲的艺术和刑房的影响[26][48]。据雷芬表示,当车手在电梯场景杀死反派一段就像是个超级英雄锐变过程[39]。《亡命驾驶》还引用了邪典电影《蝗虫之日》(1975年)[43]和《威猛奇兵》(1985年)的一些要素。当中混合了霓虹灯的色调和复古歌曲,以符合电影的基调[37]。电影中的粉红色片头是参考自1983年电影《乖仔也疯狂》[18]。雷芬还指出,电影中的浪漫主义部分是受到编导约翰·休斯的电影而启发[49]。
《亡命驾驶》的部分灵感来自《格林童话》,雷芬的目标是让其成为“以洛杉矶为背景的童话故事”[12],并以车手作为英雄。为了传达出如童话般的主题,车手不惜诉诸暴力杀死坏人保护良善[28]。雷芬也指出,《步步惊魂》(1967年)、《两线柏油路》(1971年)、《虎口拔牙》(1978年)和《大盗》(1981年)等都是启发他的电影。而让-皮耶·梅尔维尔的犯罪作品则影响了其摄影[39]。霍辛·阿米尼的剧本还倾向强加了“一种面向的道德规范”,即使那些遵守它的人几乎从未觉得他们的努力会获得回报,正如车手和艾琳全心全意对待儿子那样[28]。而车手最后在车里逃过死劫一段就像是试图寻求平静和浪漫[28]。
车手就像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赛尔乔·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中饰演的“无名客”一样,是个没有透露名字的人物,且他几乎很少说话[45]。车手之所以很少有对白,是因为雷芬想让他边开车边听着流行电音,反而不是要表达他是个强硬的人[48]。《综艺》的彼得·迪布鲁认为,车手所缺乏的内心活动透过行动和时尚的衣服弥补[37]。车手的衣服中,特别是件背面有金色蝎子图案的外套主要是受到Kiss合唱团和肯尼思·安格的1964年实验电影《天蝎座升起》所启发[39]。雷芬将前者视为角色的盔甲,代表着保护的象征[50]。影评人彼得·卡纳维塞认为,这件夹克是参考自电影中所提到的蝎子和青蛙的寓言,而这寓言也在奥森·威尔斯的《阿卡丁先生》(1955年)中被使用[51]。
音乐
编辑片中大部分的电子音乐都是由克里夫·马丁尼兹所作曲[52]。而尼古拉斯·温丁·雷芬其实是《性、谎言和录像带》(1989年)配乐的粉丝[28]。该乐曲包含了老式键盘和曲目,并有着坦率性的主题曲[53]。雷芬想让电影有着电子音乐,并让音乐偶尔有些抽象化,好让观众可以从车手的角度来看事物[54]。他给作曲家马丁尼兹提供了一些他喜欢的歌曲,并要求对方效仿声音,为此产生了带有复古风的80年代合成电音。剪辑师麦特·纽曼最推荐的是《亡命驾驶》的开场歌曲:法国电子音乐家卡明斯基的〈Nightcall〉[12][39]。雷芬起初想要强尼·朱尔的欲望乐团和共声体乐团的音乐在电影中使用,但他们有其他计划。马丁尼兹是以模仿朱尔乐团的共声体和玻璃糖果的风格和感觉才在最后一刻被雇用[55]。朱尔将他未使用的电影配乐改编成了〈Themes for an Imaginary Film〉成为了他在对称乐团的首张专辑[56]。
在雷芬透过聆听强尼·朱尔的混音目录时,他选择了〈Under Your Spell〉和〈Clock of the Clock〉,因为他认为这两首歌符合《亡命驾驶》作为一部童话故事的基调。《亡命驾驶》中的〈A Real Hero〉的主题旋律是描述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和“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车手在片中都曾变成这两个状态[57]。起初,朱尔担心“Under Your Spell”这首可能太过表面,但很快意识到它被用于《亡命驾驶》中时,“这就和我写的感觉相当。他确实掌握了这首歌的细微差别,并且理解它应该是什么意思,他想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54]
当朱尔在以基本元素的角度来思考音乐时,雷芬说,对于某些场景来说,不应该有低音,因为这种音调通常被用于更加情感或不安祥的部分。朱尔为了帮助自己的写作过程和哼出旋律,监制列出小说中的许多短语,然后以大字体打印出这些单词,将它们挂在他的墙上[54]。
发行
编辑早在主要摄影前,尼古拉斯·温丁·雷芬就到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上努力销售《亡命驾驶》的版权,并也释出了这部片的宣传海报[17][58][59]。2010年11月,FilmDistrict买下了电影的北美发行权[24]。业主们希望能开始谈判购买它之前看到任何镜头,相信电影可以吸引那些喜欢该流派电影及艺术片的人群[60]。《亡命驾驶》定于2011年9月16日在美国上映[24][61]。
该片2011年5月20日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首映[47]。在第一次向媒体展示的时,电影获得了许多的赞誉[62],并获得了“影展的一些最佳反响”[63]。《卫报》的赞·布洛克斯给了电影好评,但认为它无法赢得戛纳的奖项[48]。他认为,电影中有许多复古感,并就像是《生命之树》和《忧郁症》那样的伟大艺术和强大的社会评论[47]。部分媒体和观众也为片中的极端暴力发出欢呼[26][45] 。《亡命驾驶》获得了台下观众长达15分钟的起立鼓掌[64]。雷芬也在该影展上赢得了最佳导演奖[65]。
《亡命驾驶》也于同年6月20日在洛杉矶影展的盛大放映计划上展出。在当中有着超过三十个国家的两百多部电影、MV、短片在该展上放映[66]。在《红犬历险记》的发行日延后几天后,《亡命驾驶》取代前者成为了墨尔本国际影展的闭幕夜影片[67]。此外,电影还被FilmDistrict排于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上展出[68]。《亡命驾驶》于8月中旬在伦敦的帝国大银幕上秘密地放映[39]。9月,《亡命驾驶》在2011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作为特别节目展出,同时也包括了瑞恩·高斯林主演的另一部电影《总统杀局》[69]。
家庭媒体
编辑《亡命驾驶》于2012年1月30日发行了DVD和BD[70]。在北美发行的第一周,其DVD销售量为二十七万八千九百四十张,BD为二十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二张[3]。2014年12月2日,电影的BD、DVD和数位铁盒装重新发行,并有着全新的美术风的封面[71]。
反响
编辑评价
编辑《亡命驾驶》获得的评价以正面居多。烂番茄基于239条评论,新鲜度达92%,平均得分8.3/10;该网站共识:“由于其超风格化的暴力、音乐和惊人的画面,《亡命驾驶》代表完全实现了艺术动作的愿景。”[72]在Metacritic上,根据43位评论家而获得了78分(满分100),这代表着“普遍赞誉”[73]。而电影也被许多影评人的年末十大榜单中排名最高、项目最多的电影之一。据Metacritic统计的十大榜单中,《亡命驾驶》被列为该年度第四佳的电影,位于《生命之树》、《大艺术家》和《忧郁症》之后[74][75]。
《帝国杂志》的作家将《亡命驾驶》列为2011年的头号电影[76]。《滚石》的彼得·特拉维斯给了电影4星的满分,他认为电影是“一块辉煌的肮脏生意”,“雷芬是名伟大的艺术家,融合了铁汉柔情与这些神秘的技能,他当之无愧地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拉维斯还说:“准备被艾伯特·布鲁克斯吓坏。”他很赞赏布鲁克斯的演出,他带有黑色幽默和冰冷的威胁(以他使用刀刃这点来看),他凭这部2011年电影值得一座奥斯卡奖[77][78]。《华尔街日报》的乔·摩根斯坦也对布鲁克斯表示赞赏,称他的表演是“耸人听闻”的[79]。《IndieWire》的詹姆斯·罗奇给了《亡命驾驶》一个A的评价,并认为《亡命驾驶》证明了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才来说,摄影机、娱乐和艺术都是自己的盟友[80]。罗奇也将《亡命驾驶》列为2011年的第一名电影[81]。
《Movieline》的斯蒂芬妮·夏克瑞称赞了电影中的动作,并写到:“在反主流动作电影的所有当前趋势中,《亡命驾驶》的拍摄与剪辑编排有着外科医生般的清晰和准确。雷芬并没把这些行为来愚弄我们,好使人认为这是更令人兴奋的。”她也称赞了雷芬对于电影中的暴力的处理技巧,以及葛斯林和墨里根间低调的浪漫史。她给电影的分数为9.5/10[82]。罗杰·伊伯特将《亡命驾驶》排于2011年最佳电影的第七位。他写道:“这是一部尊重编剧、表演和工艺的电影。它尊重著知识渊博的电影观众。”同时也和夏克瑞一样,称赞了电影中的动作编排未依赖于CGI技术[83][84]。
反之,《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给了电影负面的评价,他认为“《亡命驾驶》的暴力太过写实了,这最终对电影是不利的。”在提到暴力时,他说:“在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的时候,他把它从重要的角度转移出去。恐怖徘徊和渗透著;其感觉都被吸走了。”[85]《芝加哥论坛报》的迈克尔·菲利普斯也感到有同样的感觉,虽然他早期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亡命驾驶》仍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丽虐待集”此外,菲利普斯认为这部电影太多依赖于“风格化”,没有足够的实质感[86]。2014年,《哈芬登邮报》将《亡命驾驶》列在过去十五年来超级高估名单中的第八部电影[87]。据CinemaScore调查,观众在A+至F间给的评价落在“C-”;因为行销的误导,使得观众尴尬地预期片中会有更多的飞车和动作戏[88]。
十大名单
编辑《亡命驾驶》已被许多影评人及媒体列入了2011年十大名单中[89]。包括:
- 第一名 – 彼得·特拉维斯,《滚石》
- 第一名 – 理查德·洛普,《芝加哥论坛报》
- 第一名 – 詹姆斯·罗奇,《BoxOffice》
- 第一名 – 乔书亚·罗斯科普夫,《Time Out》(纽约)
- 第一名 – 尼尔·米勒,《Film School Rejects》
- 第二名 – 塔莎·罗宾森,《影音俱乐部》
- 第二名 – 泰·伯尔,《波士顿环球报》
- 第二名 – 马歇尔·芬恩,《Hollywood & Fine》
- 第二名 – 格雷戈里·埃尔伍德,《HitFix》
- 第三名 – 卫斯理·莫里斯,《波士顿环球报》
- 第三名 – 盖·洛奇与克里斯托弗·塔普利,《HitFix》
- 第四名 – 奈森·拉宾,《影音俱乐部》
- 第五名 – 凯尔·史密斯,《纽约邮报》
- 第五名 – 贝琪·沙基,《洛杉矶时报》
- 第六名 – 凯特·埃尔布兰德,《BoxOffice》
- 第六名 – 德鲁·麦维尼,《HitFix》
- 第七名 – 斯科特·托比亚斯,《影音俱乐部》
- 第七名 – 彼得·基恩,《Indiewire》
- 第七名 – 安德鲁·欧哈尔,《Salon》
- 第七名 – 罗杰·伊伯特,《芝加哥论坛报》
- 第七名 – 卡琳娜·朗沃斯,《村声》
- 第九名 – 安·霍纳德,《华盛顿邮报》
- 第十名 – 瑞尼·罗德里格斯,《迈阿密先驱报》
- 第十名 – 斯蒂芬妮·夏克瑞,《Movieline》
票房
编辑《亡命驾驶》的票房总值为7617万5166美元,是预算1500万美元的五倍以上。在北美,电影的票房共计3506万0689美元[90]。在2011年9月16日的周末,该片在北美的2866间戏院中获得了1134万0461美元。《亡命驾驶》在该周末上映的四大电影之一中位居第二,其他三部为《狮子王3D》、《暴力正义》和《凯特的欲望日记》[91]。该片于2012年2月9日在北美正式下档[92]。
在国际市场上,《亡命驾驶》的票房共计4111万4477美元。该片在法国拥有最高票房,总收入为1464万2787欧元(约1326万4311美元)[93]。它于2011年10月5日的周末在法国的246间戏院上映,之后增加至360间,每周赚进1万0722欧元(约1万3746美元)[94]。海外第二高为英国,共赚取了308万9790英镑(约469万3696美元)[95]。《亡命驾驶》于2011年9月27日在英国的176间戏院上映,后来戏院增加至190间[96]。电影在澳大利亚于2011年10月27日上映,全国票房总计228万6388美元[97]。
荣誉
编辑《亡命驾驶》在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提名了四个奖项,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凯瑞·穆里根)和最佳剪辑。2011年,该片为影评团体中提名数最多的电影之一[98][99]。艾伯特·布鲁克斯获得了最多影评团体的提名[99][100]。尼古拉斯·温丁·雷芬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凭此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101]。《亡命驾驶》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的提名[5]。
原声带
编辑亡命驾驶(原声带) Driv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
---|---|---|---|---|
克里夫·马丁尼兹的电影配乐 | ||||
发行日期 | 2011年 | |||
类型 | ||||
时长 | 1:10:18 | |||
唱片公司 | Lakeshore Records | |||
克里夫·马丁尼兹专辑年表 | ||||
|
《亡命驾驶》的电影原声CD于2011年9月27日由Lakeshore Records发行[102],并由Edge Edge Film Scores所拥有[103]。在此之前,由于在Twitter上的病毒式评论,使得音乐在iTunes上相当畅销,其销售值向上攀升至第四位[104]。该专辑于2012年6月由Mondo发行[105]。在当中的十九首歌曲都已获得了好评。《波士顿先驱报》的詹姆斯·维尔尼耶将其评为“A”,并认为该配乐在电影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根本难以想像没有它的电影[106]。《Allmusic》的詹姆斯·克里斯托弗·蒙格特别喜欢开场曲〈Nightcall〉、〈I Drive〉、〈Hammer〉和〈Bride of Deluxe〉这几首歌[107]。《数码间谍》的梅尔·尼西姆给了它五分之四星的评价,他认为该配乐是以马丁尼兹歌曲的形式开始播放,而不是去混合它,以获得更加愉快的听觉体验[53]。
2016年9月,Lakeshore和Invada Records发行了五周年特辑。同一个月,强尼·朱尔、电气青年和克里夫·马丁尼兹讨论了配乐和电影对他们的生活和当代音乐文化的影响。朱尔向《Vehlinggo》透露,《亡命驾驶》的“声音和视觉的混对现代旋律来说永远是致命的。”[108]该配乐被《Spin》列入40首改编成另类音乐的电影原声之一[109]。
曲目
编辑曲序 | 曲目 | 艺术家[102] | 时长 |
---|---|---|---|
1. | Nightcall(卡明斯基,盖-曼努埃尔·德·奥梅姆-克里斯托) | 卡明斯基邀请Lovefoxxx | 4:19 |
2. | Under Your Spell(强尼·朱尔) | 欲望乐团 | 3:52 |
3. | A Real Hero(大卫·格雷尔,奥斯汀·盖瑞克,布朗温·格里芬) | College邀请电气青年 | 4:27 |
4. | Oh My Love(里兹·欧特拉尼,莉娜·拉涅利) | 里兹·欧特拉尼邀请凯娜·拉尼耶里 | 2:50 |
5. | Tick of the Clock(强尼·朱尔) | 共声体乐团 | 4:48 |
6. | Rubber Head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3:08 |
7. | The Driver | 巴士底乐团 | 4:22 |
8. | I Drive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2:03 |
9. | He Had a Good Time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1:37 |
10. | They Broke His Pelvis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1:58 |
11. | Kick Your Teeth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2:40 |
12. | Where's the Deluxe Version?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5:32 |
13. | See You in Four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2:37 |
14. | After the Chase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5:25 |
15. | Hammer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4:44 |
16. | Wrong Floor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1:31 |
17. | Skull Crushing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5:57 |
18. | My Name on a Car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2:19 |
19. | On the Beach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6:35 |
20. | Bride of Deluxe | 克里夫·马丁尼兹 | 3:57 |
排行榜
编辑
|
|
另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Drive (18).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Drive (2011). Box Office Mojo.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3.0 3.1 3.2 Drive (2011). The Numbers.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主要获奖名单. 新华网. 2011-05-23 [202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2) –通过南方周末.
- ^ 5.0 5.1 The 84th Academy Awards (2012)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5).
- ^ 6.0 6.1 Rappe, Elisabeth. Ryan Gosling Will Drive Instead of Hugh Jackman. Moviefone. AOL Inc. 2010-02-12 [2016-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 ^ 7.0 7.1 Waxman, Sharon. Drive Director Winding Refn: 'Casting Is Like Sex'; and Guillermo del Toro Swears Like a Sailor. Reuters (Thomson Reuters). 2011-06-21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Drive Press Kit: The A-List Cast. FilmDistrict. 2011.
- ^ 9.0 9.1 Drive Press Kit: The Adaption. FilmDistrict. 2011.
- ^ Martelle, Scott. James Sallis' noir outlook in The Killer is Dying and Drive. Los Angeles Times. 2011-08-07 [201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 ^ 11.0 11.1 Drive Press Kit: The Inspiration. FilmDistrict. 2011.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Lim, Dennis. Cannes Q. and A.: Driving in a Noir L.A..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1-05-22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8).
- ^ Stephenson, Hunter. Neil Marshall to Direct Hugh Jackman in Drive. /Film. Peter Sciretta. 2008-03-20 [201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 ^ 14.0 14.1 Drive Press Kit: Nicolas Winding Refn Joins Next. FilmDistrict. 2011.
- ^ Drive Press Kit: Ryan Gosling Climbs Aboard. FilmDistrict. 2011.
- ^ Goodsell, Luke. Ryan Gosling on Drive: This Is My Superhero Movie. [201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9).
- ^ 17.0 17.1 Jagernauth, Kevin. Exclusive: Ryan Gosling Says He'd Love To Do A Sequel To Nicolas Winding Refn's Drive. indieWire. SnagFilms. 2011-12-08 [201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 ^ Hartman, Darrell. London Calling. Interview Magazine. ICR Publishing. 2009-09-10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2).
- ^ Lee, Amy. Drive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 On Sex, Violence And Carey Mulligan. The Huffington Post (AOL). 2011-09-16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4).
- ^ Nissim, Mayer. Carey Mulligan moved in with Drive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 Digital Spy (National Magazine Company LTD). November 9, 2011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 ^ Koehler, Robert. Nicolas Winding Refn and the Search for a Real Hero. Cinema-scope.com. IDG Llt.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5).
- ^ Pearlman, Cindy. Albert Brooks changes gears to play mob boss in Drive. Chicago Sun-Times (Sun-Times Media Group). 2011-09-14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 ^ 24.0 24.1 24.2 24.3 Fleming, Mike. FilmDistrict Drives To First Big AFM Deal. Deadline Hollywood. Mail.com Media. 2010-09-03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 ^ Rosen, Christopher. L.A. Story: Drive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 on His Quintessential Los Angeles Film. Moviefone. AOL Inc. 2011-09-16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2).
- ^ 26.0 26.1 26.2 26.3 Stone, Jay. Ryan Gosling's career Drive. Vancouver Sun. PostMedia Network Inc. 2011-05-20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 ^ 27.0 27.1 Murphy, Mekado. Anatomy of a Scene: Driv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1-09-14 [2011-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Zeitchik, Steven. Ryan Gosling and Nicolas Winding Refn share the rid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1-09-15: 1 [201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4).
- ^ Barone, Matt. Interview: Drive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 Talks Ryan Gosling's Clout And Artistic Violence. Complex (Complex Media Inc.). 2011-09-14 [2017-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 ^ Barone, Matt. The 10 Most Vicious Beatings in Movies. Complex (Complex Media). 2011-09-13 [201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 ^ Thompson, Anne. Video Interview: Ryan Gosling Talks "Werewolf" Role in Nic Winding Refn's Cannes Hit Drive; Reviews. indieWIRE (SnagFilms). 2011-05-21 [201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 ^ Foundas, Scott. Anger Management. DGA Quarterly. Summer 2012 [201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7).
- ^ Ahi, Mehruss John; Karaoghlanian, Armen. Interiors (03/12) – Drive. Interiors. Issuu Publishing Platform. [201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4).
- ^ Murie, Michael. Stunt Driving with the Biscuit Rig, Jr: Interview with Engineer and Driver Robert Nagle. Filmmaker (Independent Filmmaker Project). 2013-04-10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5).
- ^ 35.0 35.1 Drive Press Kit: Visual Style. FilmDistrict. 2011.
- ^ Drive director avoided CGI to create more 'grounded' film. The Movie Network. Bell Media. 2011-09-16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 ^ 37.0 37.1 37.2 Debruge, Peter. Drive. Variety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May 19, 2011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 ^ Goodman, Laine. Ryan Gosling Revs Up Cannes With Driv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 Company, Inc). 2011-05-22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1).
-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Lyttelton, Oliver. Empire Big Screen '11: Nicolas Winding Refn Says Wonder Woman A Go If He Does Logan's Run Right. indieWIRE. SnagFilms. 2011-08-16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6).
- ^ Fiona. Production Starts on Nicolas Winding Refn's Drive. FilmoFilia. FilmoFilia. 2010-09-29 [201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5).
- ^ 41.0 41.1 Longsdorf, Amy. Berks native driven to design movie sets. The Morning Call. Tribune Company. 2011-09-14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6).
- ^ ARRI celebrates the 2011 Cannes Film Festival. ARRI Group. [201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 ^ 43.0 43.1 43.2 43.3 Hawthorne, Christopher. Critic's Notebook: Drive tours an L.A. that isn't on postcards: The cityscape seen in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s film is drab, standoffish and true to lif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1-09-22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 ^ Lemire, Christy. Review: Gosling oozes stoic cool in Drive. Boston Glob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1-09-13 [2011-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 ^ 45.0 45.1 45.2 O'Hehir, Andrew. Cannes: Ryan Gosling's dazzling, sleek new thrill ride. Salon.com (Salon Media Group). 2011-05-20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4).
- ^ Zeitchik, Steven. Los Angeles Film Festival: As buzz builds for Drive, Ryan Gosling and Nicolas Refn contemplate a different genr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1-06-18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
- ^ 47.0 47.1 47.2 Brooks, Xan. Cannes 2011 diary: This must be the place to exit.. or is it?.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1-05-20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1).
- ^ 48.0 48.1 48.2 Vinocur, Nick. Blood, fuel power Gosling debut at Cannes festival. Reuters (Thomson Reuters). 2011-05-20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 ^ Sean Fennessey. The GQ&A: Drive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 GQ (Condé Nast). 2011-09-21 [201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1).
- ^ Barone, Matt. Interview: Drive Director Nicolas Winding Refn Talks Ryan Gosling's Clout And Artistic Violence. Complex (Complex Media). 2011-09-14 [201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5).
- ^ Canavese, Peter. Review: Drive. Mountain View Voice (Embarcadero Media). 2011-09-16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 ^ Martinez, Cliff. Cliff Martinez. [2012-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 ^ 53.0 53.1 Nissim, Mayer. Driv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Album review. Digital Spy. 2011-09-14 [201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9).
- ^ 54.0 54.1 54.2 Gilchrist, Todd. Johnny Jewel on Developing the Unique Soundtrack For Driv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edia. 2011-09-18 [201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 ^ Thomlison, Adam. Q: I saw that movie Drive, with Ryan Gosling, and I was wondering who did the very '80s-sounding music on the soundtrack?. TV Media.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2).
- ^ Howe, Brian. Johnny Jewel Talks Symmetry, Drive Music, Glass Candy and Chromatics LPs | Pitchfork. Pitchfork. [201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英语).
- ^ Shoard, Catherine. Nicolas Winding Refn: 'Film-making is a fetish'.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11-09-08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Didbin, Emma. Bronson helmer fancies Wonder Woman.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0-05-19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 ^ Sciretta, Peter. Promo Poster: Nicolas Winding Refn's Drive. /Film. Peter Sciretta. 2010-05-17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5).
- ^ Kaufman, Anthony. FilmDistrict and Ryan Gosling Mix Art with Action in "Driv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 Company, Inc). 2011-05-20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 ^ Davis, Edward. Nicolas Winding Refn's Drive Will Hit Theaters September 16, 2011 Via Film District. indieWire. SnagFilms. 2010-12-12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8).
- ^ Fischer, Russ. Early Buzz: Nicolas Winding Refn's Drive Earns Cannes Praise. /Film. Peter Sciretta. 2011-05-19 [201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2).
- ^ Zeitchik, Steven. Cannes 2011: With Ryan Gosling's Drive, a different Dane gets his moment.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1-05-19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 ^ Hammond, Pete. Cannes: Sean Goes Glam Rock, Uma Leaves Town, Sarkozy Film Sold To U.S.. Deadline Hollywood. Mail.com Media Corporation. 2011-05-20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5).
- ^ Phillips, Michael. Tree of Life triumphs at Cannes. Chicago Tribune (Tribune Company). 2011-05-22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8).
- ^ Kaufman, Amy. 2011 Los Angeles Film Festival will welcome stars Guillermo del Toro, James Franco, Ryan Reynolds and mor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1-05-11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5).
- ^ Bulleck, Pip.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 to Open with 'The Fairy,' Feature Premiere of Schepisi's The Eye of the Stor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1-07-05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 ^ Canva, Michael. San Diego Comic-Con: 20 highlights from just-announced Thursday schedul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2011-07-07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 ^ Fleming, Mike. 2011 Toronto Film Festival: Brad Pitt's Moneyball, Madonna's W.E., George Clooney's The Ides Of March Make Cut. Deadline Hollywood. Mail.com Media Corporation. 2010-07-26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9).
- ^ Whitman, Howard. Blu-ray Movie Review: Drive (Sony). Technology Tell.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0).
- ^ Mondo x SteelBook #000: Drive. Mondo.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1).
- ^ Drive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Rotten Tomatoes. Warner Bros. [201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 ^ Metacritic Drive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7).
- ^ 2011 Film Critic Top Ten List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2-09-01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 ^ 2011 Film Critic Top Ten Lists. Movie City News. 2012-01-08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1).
- ^ Empire's Top 20 Films of 2011. Empire. 2011-12-11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5).
- ^ Travers, Peter. Drive (R).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LLC). 2011-09-14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3).
- ^ Travers, Peter. 10 Best Movies of 2011.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LLC). 2011-09-14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4).
- ^ Morgenstern, Joe. Wall Street Journal Review Driv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un-Times Media). 2011-09-14.
- ^ Rocchi, James. Nicholas Winding Refn's Low-Slung '80's Crime Drama Drive has a Dark Majesty. The Playlist. 2011-09-14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 ^ Rocchi, James. Top 10 of films of 2011. Alumni Gazette. Western University. 2012 [2012-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 ^ Zacharek, Stephanie. Movieline Drive Review. Movieline.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1-09-13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 ^ Ebert, Roger. Drive Review. Chicago Sun-Times (Sun-Times Media). 2011-09-14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Top Ten Films of 2011. Chicago Sun-Times. 2011-12-15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5).
- ^ Lane, Anthony. Road Kill. The New Yorker (Condé Nast). 2011-09-26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31).
- ^ Phillips, Michael. Drive: Noir Lives, Dies by Its Looks.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1-09-15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 8 Movies From The Last 15 Years That Are Super Overrated. The Huffington Post (AOL). 2014-06-12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 ^ Ryan, Mike. Here's Why You Hated The Purge. The Huffington Post. 2013-06-10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 ^ Film Critic Top 10 Lists - Best of 2011 - Metacritic. Metacritic.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 ^ Drive (2011).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Gray, Brandon. Forecast: Lion King to Roar Again.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Inc). 2011-09-16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3).
- ^ Drive Releas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Inc. 2011-01-15 [2012-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 ^ Drive Foreign B.O.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Inc. 2011-09-25 [201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 Box Office Foreign.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Inc. 2011-10-05 [201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 U.K.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Inc. 2011-09-27 [201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 U.K. Box Office. British Film Council.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1-09-27 [201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2).
- ^ Australian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Inc. 2011-09-27 [201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8).
- ^ Nominations Announced for the Orange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 in 2012. BAFTA.org. 2012-01-17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 ^ 99.0 99.1 Knegt, Peter. A Complete Guide to 2011–12 awards Season. Indiewire. Los Angeles Times. 2011-09-15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 ^ 2011 Film Awards and Nomination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1-12-05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 ^ Turran, Kenneth. Cannes: Festival Favorite Enjoys L.A. Ties. Los Angeles Times. 2011-05-23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102.0 102.1 Ford, Rebecca. Drive Soundtrack To Be Release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1-09-06 [201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 ^ Player, Tom. Drive Soundtrack on Cutting Edge Film Scores. Stream "Drive Soundtrack" (Cutting Edge Music Holdings). 2012-08-30 [201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2).
- ^ Powers, Lindsay. Drive Soundtrack Climbs iTunes Charts on Strong Viral Review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1-09-19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 ^ Ishmael, Justin. We Are Releasing The Drive Soundtrack on Vinyl!. The Mondo Blog. 2012-03-05 [201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 ^ Verniere, James. Drive soundtrack is worth hot pursuit. Boston Herald (Patrick J. Purcell).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2).
- ^ Monger, James Christopher. Driv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 ^ Vehling, Aaron. Drive at Five: Revisiting the Neon-Noir Masterpiece. Vehlinggo. 2016-09-07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4).
- ^ 40 Movie Soundtracks That Changed Alternative Music. Spin (Eldridge Industries). 2013-02-13: 41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austriancharts.at. Hung Medie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德语).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Ultratop. Hung Medie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6) (荷兰语).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Ultratop. Hung Medien. [September 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6) (法语).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danishcharts.com. Hung Medie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5).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lescharts.com. Hung Medie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法语).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Drive. GfK Entertainment Charts.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3) (德语).
- ^ Top 20 Multi-Artist Compilation Album, Week Ending 6 October 2011. Chart-Track. Irish Recorded Music Associatio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 Compilation – Classifica settimanale dal 10/09/2012 al 16/09/2012. Federazione Industria Musicale Italiana. [201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意大利语).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norwegiancharts.com. Hung Medie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Oficjalna lista sprzedaży. OLiS. 2012-04-23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4).
- ^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Drive. swisscharts.com. Hung Medie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 ^ 2011 Top 40 Compilation Albums Archiv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1-10-08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 ^ 122.0 122.1 122.2 Driv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Cliff Martinez : Awards.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 ^ Jaaroverzichten 2012. Ultratop. Hung Medien.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荷兰语).
- ^ Rapports Annuels 2012. Ultratop. Hung Medien.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法语).
- ^ Album Top-100 2012. Hitlisten.NU. IFPI Denmark. [201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4) (丹麦语).
- ^ Classement Albums – année 2012. Syndicat National de l'Édition Phonographique. [201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法语).
- ^ Ghahremani, Tanya. 25 Minority Characters That Hollywood Whitewashed. Complex. 2013-04-01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 ^ Luttrell, Gina. What if People Reacted to These 10 Roles Like They Have to Michael B. Jordan?. Arts.Mic (Mic). 2014-02-25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