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学校

經常提供伊斯蘭教學的學校或學院
(重定向自伊斯兰学校

伊斯兰学校阿拉伯语مدرسة)指伊斯兰世界所有类型的学校,包括世俗及宗教学校[1]

  • 官立学校(阿拉伯语:مدرسة عامة‎、Madrasah aamah
  • 私立学校(阿拉伯语:مدرسة خاصة‎、Madrasah khāṣah
  • 教区学校(阿拉伯语:مدرسة دينية‎、Madrasah dīniyyah
  • 伊斯兰教学校(阿拉伯语:مدرسة إسلامية‎、Madrasah Islamiyyah
撒马尔罕的舒尔-多尔经学院
撒马尔罕的乌鲁别库经学院

定义 编辑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学校的学生。他们从那些木匾上学习古兰经

伊斯兰学校的阿拉伯语“madrasah”一词衍生自闪米特语族字根د-ر-س,与“教学”相关,而مفعل则指“……的地方”,故“madrasah”的字面意思是“教学的地方”。这词在现今成为阿拉伯相关语言的外来语,带有同样的意思,如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印地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库尔德语印尼语马来语波斯尼亚语[2]。在阿拉伯语里,“madrasah”一词相当于学校,不论是私立、官立还是教区学校,也包括任何世俗、穆斯林及非穆斯林的中小学。这词语与美式英语的“school”较为相似,可指大专程度的学校,如奥斯曼帝國近代时期,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是为大石马(Danishmend,伊斯兰教士)[3]。阿拉伯语的大学是جامعة‎,希伯来语同源词“Midrasha”也是指教学的地方[4]

典型的伊斯兰学校提供两种主要课程:哈菲兹的课程(Hafiz),即是对古兰经的背诵(能牢记古兰经的人被称为哈菲兹);阿訇的课程则是教导学生,使之成为学者的课程。常规的教学内容包括阿拉伯语塔夫细尔(Tafsir,对古兰经的注释)、沙里亚法规(伊斯兰法律)、圣训(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及事迹)、满提克(Mantiq,逻辑)及伊斯兰教历史。在奥斯曼帝國近代时期,圣训的教学是由苏莱曼一世引入的[3]。一些伊斯兰学校会因应教学需求而提供一些进阶课程,如阿拉伯文学、英语及其他外语,甚至是科学及世界历史。除了宗教外,奥斯曼帝國的伊斯兰学校还会教导“写作文体、文法、语法、诗词、作文、自然科学、政治及礼仪”[3]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进入伊斯兰学校学习,当中有不少人都成为伊玛目[5]。学生须修读约十二年才能取得阿訇毕业[6]。许多哈菲兹都是伊斯兰学校出身的。伊斯兰学校又类似大学,学生可修读晚间的课程,留宿在学校。伊斯兰学校的一个重大作用是接收孤儿及贫苦儿童,为他们提供教育。伊斯兰学校可能也收录女学生,但他们不会与男学生一起上课[7]

南非,伊斯兰学校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它们会为世俗学校的穆斯林学生提供课后的宗教教育,然而更多的富裕穆斯林学生就读结合世俗及宗教教育的私立伊斯兰学校,有伊斯兰学校会为印度裔穆斯林提供乌尔都语的课程,现今已不多见。

早期历史 编辑

在伊斯兰教开始盛行时,仍未出现伊斯兰学校。伊斯兰学校可追溯至聚集在清真寺讨论宗教事务的习俗。信徒会请教一些知识渊博的穆斯林,这些教师在后来成为谢赫,并主持常规的宗教教育讲习班,称为马利撒尔英语Majlis

位于摩洛哥非斯、于859年建立的卡鲁因大学为视为伊斯兰国家最古老的伊斯兰学校[8]。卡鲁因大学由法蒂玛·菲赫利(Fatima al-Fihri)成立,她是商人穆罕默德·菲赫利的女儿。959年,埃及开罗亦随之成立了艾资哈尔大学[9]

阿拔斯王朝后期,塞尔柱王朝维齐尔尼札姆·穆勒克以马利撒尔为基础,创立了第一所官立的教育机构尼札米亚(Nizamiyyah)[10]。尼札姆在十一世纪末的多个阿拔斯城市创立了国家伊斯兰学校体制,在他被暗杀后这些学校仍持续运作[11]

在中世纪中东法蒂玛王朝马木留克及其继承国统治时期,许多统治阶层透过宗教基金瓦克夫成立伊斯兰学校。除了显示身份外,这亦是将财产及地位转移给后代的方法,特别是在马木留克统治时期由奴隶掌权,马木留克统治阶层的后代不能转让财产[12]。成立伊斯兰学校所得到的地位却可以保留下来。在这段时期建立的伊斯兰学校包括开罗的哈珊苏丹清真寺及伊斯兰学校[13]

关于奥斯曼帝國近代时期伊斯兰学校的起源可见于以下的一段节录:

在这时期,伊斯兰帝国的识字率有显著的增长,是中世纪识字率最高的地区,可媲美古典古代雅典的识字率[14]

基础教育 编辑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里,小学称为玛克塔布(Maktab),最迟在十世纪出现。与伊斯兰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一样,玛克塔布通常都与清真寺并存。在十一世纪,著名的伊斯兰哲学家伊本·西那(西方称阿维森纳)在他的一本著作里写有一篇名为“教师教化儿童所担当的角色”的章节,作为玛克塔布教师的指南。他提到班级形式的教学效果会优于私人导师,并给出一些原因,引证出竞争的价值及辩论的用处,又详述了一些玛克塔布课程的状况[15]

小学教育 编辑

伊本·西那认为6岁的儿童应该开始就读玛克塔布,接受小学教育直至14岁。儿童在这时期应学习古兰经、伊斯兰形而上学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学伊斯兰伦理学及手工技能[15]

中学教育 编辑

伊本·西那指出玛克塔布中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专门化的时期,学生根据他们的社会状况开始学习手工技能。他写道,14岁或以上的学生理应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修读,如阅读、手工技能、文学、讲道、医学、数学、商业、创作及其它他们将会投身的专门。他又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时期,需要依照学生年龄的不同给予弹性,学生的情绪发展及所选的科目都是考虑的因素[16]

高等教育 编辑

在伊斯兰学校成形时期,高等教育院校原本并不包括伊斯兰哲学伊斯兰科学课程,最初只有“宗教学术”[17]。课程在后来渐渐变得多元化,许多伊斯兰学校都教导宗教及非宗教学术[18],如逻辑、数学哲学。一些伊斯兰学校的课程延展至历史、政治、伦理音乐形而上学医学天文学化学[19]。十二世纪的一些伊斯兰学校更会教授一些涉及演化的概念[20]。伊斯兰学校的课程通常是由创立者设定,通常包括宗教及自然学术。伊斯兰学校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广泛地建立,最著名的有十世纪的艾资哈尔大学及十一世纪的尼采米亚,在1155年至1260年间,开罗建立了75所伊斯兰学校,大马士革建立了51所伊斯兰学校,阿勒颇则建立了44所伊斯兰学校。在后倭马亚王朝时期,更多的伊斯兰学校陆续出现在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托莱多格拉纳达穆尔多亚阿尔梅里亚巴伦西亚加的斯安达卢斯城市。

在奥斯曼帝國近代时期,伊斯兰学校分为基础及专门程度。在专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的学生成为大石马[3]

学院 编辑

学院大学的根源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现今伊斯兰学校一词可指任何类型的学校,原本则是指中世纪伊斯兰的学院,这些学院主要教导伊斯兰法律神学,通常附属于清真寺,由早期的慈善信托基金瓦克夫支持,这是当今信托法的起源[19]。首批欧洲学院的内部组织也是参照早期的伊斯兰学校,如同事及学者的制度。拉丁语的同事“socius”直接转换成阿拉伯语的“sahib”[19]

伊斯兰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瓦克夫,就像成立了首批欧洲学院的慈善信托基金。萨耶·法利·阿拉达斯写道:

大学 编辑

第一所大学,即用于高等教育及研究、颁发学位学士硕士博士)的院校[21],是九世纪成立的一所大学。伊斯兰学院也可以颁授学位,如大学学院。大学较学院的规模为大及多元化,不同的学科皆有独立的机能,并可容纳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及其他的建筑[19]。位于摩洛哥非斯卡鲁因大学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为世上最古老的颁授学位大学,该校由法蒂玛·菲赫利于859年成立[22]

法律学校 编辑

最早出现法律学校的是伊斯兰学校,英国律师学院也可能是由伊斯兰学校衍生出来的,伊斯兰的法律学校教授伊斯兰法律及费格赫(Fiqh,法学)[23]

伊斯兰法律教育制度里的博士头衔可追溯至教统(教授及提供法律意见的执照),相当于法学博士资格,这是九世纪麦兹海布法律学校形成以后发展出来的。要获取博士头衔,学生须在同业公会的法律学校里就读四年基本的大学课程,还须就读十年以上的研究生课程。在通过口试以证明其论文的原创性及通过辩论以测试他们的论点后,学生就可获取博士头衔。这是法律毕业生的实习。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后,学生就得到费格赫(法学大师)、穆夫提(法律专业人士)及穆达里斯(Mudarris,教师)的身份,这些词语在后来转译为拉丁语的文学硕士教授博士[21]

医学学校 编辑

虽然伊斯兰医学都是在穆斯林医院里教导,但亦有伊斯兰学校专门教导医学,如十五世纪大马士革的155所伊斯兰学校里就有三所专门教授医学[24]

奥斯曼帝國近代时期,苏莱曼一世为奥斯曼帝國的伊斯兰学校增添课程,其中一个就是医学,医学与圣训一样都是享有最高地位的科目[3]

女性教育 编辑

自750年起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妇女以“美貌与智慧见称”[25]。当时许多著名的女性自小都接受过音乐、舞蹈及诗词的训练。陶望督督就是其中一人,她“是巴格达富商的婢女,被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以重金购得,她的才学包括法学、圣训、注释、语意、修辞、神学、医学、天文、数学、棋奕、音乐等知识压倒众学者”[26]。此外,最著名的是十二世纪巴格达的雪达,她被称为“学者”、“妇女的骄傲”。妇女的才能在阿拔斯王朝得到认可,但在1258年巴格达被洗劫以后,伊朗妇女的地位已非昔比[27]

妇女在伊斯兰教育机构的设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859年法蒂玛·菲赫利成立的卡鲁因大学。十二至十三世纪阿尤布王朝统治时期,大马士革成立的160所清真寺及伊斯兰学校里,当中的26所是妇女透过瓦克夫建立的。这些学校的皇室赞助者有半数是妇女[28]

根据十二世纪逊尼派的学者伊本·阿沙克尔(Ibn Asakir),伊斯兰黄金时代存在女性教育,妇女可以学习、获取教统(学位)及获取学者和教师的资格,书香家族更甚,他们会竭力为子女争取接受最高等的教育[29]。伊本·阿沙克尔也曾经是80位女教师的学生。伊斯兰的女性教育是由穆罕默德的妻子海迪彻驱使的,她是一位成功的女商人。根据穆罕默德的圣训,他赞赏麦地那妇女对宗教知识的渴求:

正统课堂上鲜见有女性在内,但妇女参与非常规的讲课及在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及其他公众地方举行的集会却是常见的事。当时并没有对女性教育的法律限制,但是一些男子却不赞同这些行为,穆罕默德·伊本·哈吉就是其中一人,他对于当时一些女子旁听讲课一事感到震惊:

各地的伊斯兰学校 编辑

奥斯曼帝國伊斯兰学校 编辑

“第一所奥斯曼帝國伊斯兰学校在1331年于伊兹密尔成立,大多数的伊斯兰学校都跟随逊尼派伊斯兰教的传统”[3]、“当奥斯曼帝國苏丹建立了一所新的伊斯兰学校后,他会广邀伊斯兰世界的学者,如穆拉德二世请了波斯的学者如阿拉丁、法赫尔丁等,以提升奥斯曼帝國伊斯兰学校的知名度”[3],这都显示伊斯兰世界在近代时期是紧密联系的,学者会周游至其他伊斯兰国度交流知识。如哈马德所言,奥斯曼帝國是透过全球化来进行现代化:“十八世纪走向西方化的漫长步伐反映那两个世纪的改革是自主的”[32]。伊纳志克亦言,其他地方的学者来到奥斯曼帝國分享他们的知识,奥斯曼人亦到其他伊斯兰地区学习,如埃及、波斯、突厥斯坦等[3],就像现代世界。近代时期的人们走到海外接受教育及分享交流,因此当时的世界远较外表看起来有联系。此外,学校教育系统亦与当今相似,学生会出国到不同的国家学习。穆罕默德二世在清真寺的两边各建立了八所伊斯兰学校,一半是专门学校,另一半是基础学校[3]。学校通常建在靠近清真寺显示了伊斯兰学校背后宗教的推动力,亦显示了宗教与学习的关联性。完成基础学校教育的学生被称为大石马,奥斯曼帝國亦有类似当今的教育系统,学校分为不同的阶层,例如由基础学校往上逐渐变得专门化,学生须完成了基础学校的课程才可以接受进阶教育[3]

虽然奥斯曼帝國伊斯兰学校的学科分门别类,如书法、口述、智力等,但这些学科的主要功能都是以心灵学习为中心,“学习所有知识及心灵学习的目的也是要了解神”[3]。宗教在学术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是数学、逻辑等部分伊斯兰学校的学科,都是以宗教为本的,教授数学也有着其宗教推动力,“奥斯曼帝國伊斯兰学校的阿訇对数学、逻辑持有敌意其实是徒然的,因那里的人习以为常地纠正他们的思想,用以揭示神圣的真理”[3]。伊纳志克说道,即使是哲学也是要帮助学生巩固伊斯兰教教义[3],因此,奥斯曼帝國伊斯兰学校基本上是宗教中心的。一些学者如高夫曼等却主张奥斯曼帝國的社会具有高度包容性及多元化,但学校作为教学的中心却倚重于宗教,以伊斯兰教为本,并非宗教多元。同样地在欧洲,“犹太学生透过在家中的祈祷学习希伯来文,他们就读的犹太教会学校会教授律法”[33]。威斯纳-汉克斯提出,新教徒也想将“正确的宗教价值观”教导给教徒[33]。这显示在近代时期,奥斯曼人及欧洲人对于学校的营运及重心均有相似的意念。

课程 编辑

如前所述,宗教主导了许多知识,“宗教学术才是真正的学问,其唯一的目的是认识神的旨意”[3]

伊纳志克著作里提到的课程包括[3]

社会与伊斯兰学校 编辑

与近代时期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一样,奥斯曼帝國的社会生活与伊斯兰学校息息相关,伊斯兰学校是清真寺建筑群的一部分,诸如帮助穷人的施粥场也是在清真寺的架构下,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宗敎的关系,“伊斯兰学校附于清真寺,清真寺主导著奥斯曼帝國城市里的社会生活”[34]。宗教主导社会生活的情况不是奥斯曼帝國穆斯林世界独有的,当时欧洲的社会也有相似的情况,如作者高夫曼所言:“就像清真寺主导奥斯曼人的社会生活一样,教会及教堂同样主导著基督徒及犹太人的社会生活”[34]。伊斯兰学校教授的课程左右著社会生活,以建立正统。总括而言,清真寺包含伊斯兰学校表示出教育对宗教的关联,意味着教育是在宗教的框架内,宗教创立一个普遍的宗教正统来建立社会生活。伊斯兰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前来学习社会价值及信念的原理。

南亚的伊斯兰学校 编辑

印度 编辑

 
印度斯里兰加帕塔那杰米亚玛斯吉德清真寺的一所伊斯兰学校,这所清真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十八世纪,蒂普苏丹曾在此礼拜。

印度,当今的伊斯兰学校约有三万所[35]。大部分伊斯兰学校都跟随哈纳斐派的思想。国内的伊斯兰教派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势力最庞大的地欧班蒂斯派(他们的德奥班德神学院是世上最大的伊斯兰学校之一),另一派是苏菲派本位的巴勒费希派。德奥班德神学院(Darul Uloom Deoband)是亚洲最大、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有名的伊斯兰学校,位于斯里兰加帕塔那(Saharanpur)[36]。印度的人力资源发展部长近日宣布即将成立中央伊斯兰学校会议,以促进印度伊斯兰学校的教育系统[37]。伊斯兰学校主要传授古兰经,但正在计划将数学、电脑、科学等纳入课程[37]

巴基斯坦 编辑

据估计,巴基斯坦约有五万所伊斯兰学校[38],并且估计有一至两百万的伊斯兰学校学生(在西北边境省几乎是普什图人唯一的学校)。有报告指巴基斯坦约一成的伊斯兰学校与伊斯兰武装分子有关连,使该国成为产生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温床。[39]2005年,美国和平研究所资助巴裔学者萨利姆·阿里(Saleem Ali)研究有关问题,他试图透过比较乡村及城市伊斯兰学校来寻找答案(这研究已更新及集结成书),关于这次研究的早期稿件仍可在网上查阅[40]。那次研究还辑录了有关那些学校的网上影像[41]

美国的伊斯兰学校 编辑

美国中东历史学家丹尼尔·派普斯(Daniel Pipes)说美国有几所私立伊斯兰学校给学生开设含有极端主义内容的课程。他说许多伊斯兰学校正在散布极端主义理念,对学生灌输不健康的观念,让学生以为他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东西是自己的伊斯兰身份。[42]

误用 编辑

九一一袭击事件后,西方国家认为伊斯兰学校是宣扬激进信仰复兴运动的地方,具有反美极端主义的负面含义。“Madrasah”这词语在字义上解作学校,与政治及宗教无关,也没有激进或其他的意思。伊斯兰学校具有多样化的课程,不仅只是宗教。尽管早期的伊斯兰学校的宗旨是“认识神”,这些学校也会教授数学、诗词等,如奥斯曼帝國时期的“伊斯兰学校还会教导写作文体、文法、语法、诗词、作文、自然科学、政治及礼仪”[3],正如西方世界的大学成为罗马天主教会的机构一样。

九一一袭击事件后,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调查美国报章报导有关巴基斯坦的新闻时存在的偏见,发现他们在使用伊斯兰学校一词时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43]

多位美国的公众知名人士在用到这词语时亦带有负面意义,如纽特·金里奇[43]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44]克林·鲍威尔[45]

纽约时报后来修正了以往认为是激进伊斯兰学校的误用,修正声明提到:“一则报导……说巴拉克·奥巴马在儿时就读过印尼一所伊斯兰学校。某些伊斯兰学校教授激进的伊斯兰思想,但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46]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Radhika Chopra, Patricia Jeffery, Helmut Reifeld. Educational regimes in contemporary India. SAGE. 2005: 160. ISBN 0761933492 (英语). 
  2. ^ Madarasaa. WordAnywhere. [200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Halil İnalcık、Norman Itzkowitz、Colin Imber. The Ottoman Empire: 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3年: 第165–178页 (英语). 
  4. ^ David M. Goodblatt. Rabbinic instruction in Sasanian Babylonia. Brill Archive. 1975年: 第266页. ISBN 9004041508 (英语). 
  5. ^ University of Santo Tomás. Unitas : a quarterly for the arts and sciences. 第58卷. University of Santo Tomás. 1985年: 第305页 (英语). 
  6. ^ Lydia N. Yu-Jose. Asian cooperatio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century.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第140页. ISBN 9719229683 (英语). 
  7. ^ Muslim World League. The Muslim World League journal. 第10卷. Press and Publications Dept., Muslim World League. 1982年: 第50页 (英语). 
  8. ^ Derrick M. Nault. Development in Asia: Interdisciplinary, Post-Neoliber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Universal-Publishers. 2008年: 第166页. ISBN 1599424886 (英语). 
  9. ^ Jeffrey Sachs. Common wealth: economics for a crowded planet. Penguin Press. 2008年: 第328页. ISBN 1594201277 (英语). 
  10. ^ Cyril Glassé、Huston Smith.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Rowman Altamira. 2003年: 第345页. ISBN 0759101906 (英语). 
  11. ^ David Cook. Martyrdom in Isl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 第168页. ISBN 0521850401 (英语). 
  12. ^ Thomas Philipp、Ulrich Haarmann. The Mamluks in Egyptian politics and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年: 第57页. ISBN 0521591155 (英语). 
  13. ^ Ernst J. Grube、George Michell. Architecture of the Islamic world: its history and social meaning, with a complete survey of key monuments. Morrow. 1978年: 第227页 (英语). 
  14. ^ Andrew J. Coulson, Delivering Education (PDF), Hoover Institution: 第117页, [2009-07-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17) 
  15. ^ 15.0 15.1 M. S. Asimov, 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The Age of Achievement: Vol 4, Motilal Banarsidass: 第33-34页, 1999年, ISBN 8120815963 
  16. ^ M. S. Asimov, 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The Age of Achievement: Vol 4, Motilal Banarsidass: 第34-35页, 1999年, ISBN 8120815963 
  17. ^ Toby E. Huff.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science: Islam, China, and the We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 第77–78页. ISBN 0521529948 (英语). 
  18. ^ M. S. Asimov. The Age of Achievement: Vol 4. Motilal Banarsidass. 1999年: 第37页. ISBN 8120815963 (英语).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Syed Farid. From Jami`ah to University: Multiculturalism and Christian–Muslim Dialogue. Current Sociology. 2006, 54: 第112–132页. doi:10.1177/0011392106058837 (英语). 
  20. ^ John William Draper.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C.K. Paul. 1878年: 第154–155页、第237页. ISBN 1603030964 (英语). 
  21. ^ 21.0 21.1 Makdisi, George, Scholasticism and Humanism in Classical Islam and the Christian Wes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89, 109 (2): 175–182 [175–77], doi:10.2307/604423 
  22. ^ Guinness World Records Limited.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Guinness Publishing. 1998年: 第242页. ISBN 085112044X (英语). 
  23. ^ John A. Makdisi. The Islamic Origins of the Common Law.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1999, 77 (5): 1635–1739 (英语). 
  24. ^ H. A. R. Gibb. The University in the Arab-Moslem World. Ayer Publishing. 1970年: 第281–298页. ISBN 0836915488 (英语). 
  25. ^ Doreen Ingrams. The awakened: women in Iraq. Third World Centre. 1983年: 第22页 (英语). 
  26. ^ The awakened: women in Iraq,第23页
  27. ^ Anthony Nutting. The Arabs: a narrative history from Mohammed to the present. C.N. Potter. 1964年: 第196页 (英语). 
  28. ^ James E. Lindsay. Daily Life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5年: 第197页. ISBN 0313322708 (英语). 
  29. ^ Daily Life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第196、198页
  30. ^ Daily Life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第196页
  31. ^ Daily Life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第198页
  32. ^ Shirine Hamadeh. Ottoman Expressions of Early Modernity and the 'Inevitable' Question of Westernization.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2004年, 63 (1): 32–51 (英语). 
  33. ^ 33.0 33.1 Wiesner-Hanks、E. Merry. Early Modern Europe 1450–1789. U of Cambridge. 2006年. ISBN 0521005213 (英语). 
  34. ^ 34.0 34.1 Daniel Goffman. The Ottoman Empire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U of Cambridge. 2002年 (英语). 
  35. ^ Miranda Kennedy. Rumors of jihad. The Boston Globe. 2004-04-04 [12-07-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36. ^ Farhat Tabassum. Deoband Ulema's movement for the freedom of India. Jamiat Ulama-i-Hind in association with Manak Publications. 2006年: 第42页. ISBN 8178271478 (英语). 
  37. ^ 37.0 37.1 Plans to set up Central Madrassa Board. Rediff India Abroad. 02-12-2006 [12-07-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英语). 
  38. ^ Robert Wirsing. Kashmir in the shadow of war: regional rivalries in a nuclear age. M.E. Sharpe. 2003年: 第131页. ISBN 0765610892 (英语). 
  39. ^ Robert T. McLean. Can Pakistan Reform?. FrontPage Magazine. 12-05-2009 [12-07-2009]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40. ^ Pakistani Madrassahs: A Balanced View.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00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4) (英语). 
  41. ^ Saleem Ali. Children of Faith: The Madrassah Students of Pakistan. Google Video. 2006-06-21 [12-05-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6) (英语). 
  42. ^ 《围绕美国伊斯兰学校的争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之音中文网,2010年7月13日。
  43. ^ 43.0 43.1 Susan Moeller. Jumping on the US Bandwagon for a "War on Terror. YaleGlobal Online. 2006-06-21 [12-07-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5) (英语). 
  44. ^ Donald Rumsfeld. Rumsfeld's war-on-terror memo. USA Today. 2003-10-16 [12-07-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2) (英语). 
  45. ^ Madrassas breeding grounds of terrorists: Powell. The Tribune. 11-03-2004 [12-07-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英语). 
  46. ^ Bill Carter. Rivals CNN and Fox News Spar Over Obama Report.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1-24 [12-07-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英语). 

来源 编辑

  • Sekandar Ali Ibrahimy. Reports on Islamic education and Madrasah education in Bengal, 1861-1977. Islamic Foundation Bangladesh. 1985年 (英语). 
  • Mojibur Rahman. History of madrasah educ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lcutta Madrasah and W.B. Madrasah Education Board. Rais Anwer Rahman. 1977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