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前1世纪—3年),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区北)人。何武早年学习《周易》,和翟方进为友,出仕后历任多职,以性情仁厚,严守法律,喜于推荐人才著称,绥和元年,擢升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获封氾乡侯汉哀帝年间,何武和师丹孔光等人拟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贵族反对而不了了之。汉哀帝逝世后,举朝上下皆推荐王莽大司马,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交好,两人为避免外戚专权,因而相互举荐,在太后王政君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后,他与公孙禄随即被弹劾免官。元始三年,王莽权倾朝野,何武遭诬陷与吕宽事件有关而自尽,谥号“剌”,爵位由其子何况袭封,王莽篡位时封国断绝[1][2]

生平 编辑

学诗颂德 编辑

汉宣帝时期,天下太平,四方外族归服,神爵五凤年间多次蒙受天降祥瑞,益州刺史王襄派辩士王褒颂扬汉朝的功德,创作〈中和〉、〈乐职〉、〈宣布〉三篇颂诗,何武当时十四、五岁,与成都杨覆等人一起学习歌唱这些诗。当时,汉宣帝遵循汉武帝的旧例,选拔博学通达才德出众的士人,在未央宫宣室殿召见何武等人,汉宣帝说:“这是有盛德才做的事,朕哪里能承受它啊!”任命王褒做待诏,何武等人赐给丝帛罢退,何武到博士那里拜师学习,研习《周易》,参加射策考试考中甲科而成为郎官,与翟方进是心志相投的好友,光禄勋以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这四项标准推选官吏,何武因此升任鄠县县令,后来因触犯法律被免职归家[1]

大公无私 编辑

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中的官吏,郡县的人皆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户籍,却经常不交市租,县里因此多次无法完成征税任务,检查时名次落后,负责税收的市啬夫求商为此逮捕何显家的人加以羞辱,何显大怒,想利用官府公事中伤求商,何武说:“求商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家交租赋不比众人早,执行公务的官吏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何武最终将此事告诉太守,太守因此征调求商担任卒史,当地人听说这件事后皆相当敬佩何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太仆王音推举何武为贤良方正,朝廷征召他担任参加对策,授官谏大夫,升任扬州刺史,他上奏章检举二千级官吏一定先把弹劾奏章给他们看,认罪的就替他们减除罪状,最重的处罚不过是免官而已,不认罪的,从重援引法律,按罪定刑,有的甚至定为死罪[1]

九江郡太守戴圣,治《礼经》而号称“小戴”,其行事施政多不遵守法令,前任刺史因为他是儒学大师而宽容他,等到何武担任刺史,巡行所属监察区审查纪录囚犯的罪状,有要复审的案件交给郡里处理,戴圣说:“后进小辈知道什么,竟想扰乱别人治理!”最终没有重新审理案件。何武派从事查出戴圣的罪刑,戴圣感到害怕,主动辞去了官职。后来戴圣成为博士,在朝廷上毁谤何武,何武知道后,始终没有宣扬戴圣的恶行,其后戴圣儿子的宾客结伙为盗,被抓获拘禁在庐江,戴圣以为儿子一定会被判死罪,而何武公平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终没有被判死,从此以后,戴圣对何武既惭愧又佩服,何武每次到京师奏对,戴圣没有不登门谢恩的[1]

何武做刺史,二千石级的官吏有罪,随时检举上报,对其他贤能与不贤能的官吏都一视同仁,因此各郡国都敬重他们的郡守、国相,州中太平,何武巡行所属郡国一定要先到学校接见学生们,考察他们诵读讲解经书的情况,询问他们对地方政事得失的看法,然后进入驿舍,拿出记事簿询问垦种田地的数量,农作物好坏,之后才去会见郡守、国相,这成为他监察工作的常规[1]

当初,何武做郡吏时,奉事太守何寿,何寿看出何武有宰相之才,又与自己同姓,所以相当厚待他,后来何寿成为大司农,他哥哥的儿子担任卢江郡长史,某次何武到京师奏事住在扬州在京府邸,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备下酒宴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与老友杨覆等人,酒喝到畅快时,引荐他哥哥的儿子,说:“这孩子是扬州长史,才能低下,不曾得到赏识提拔。”何显等人十分惭愧,回来把这事告诉何武,何武说:“刺史就是古代的方伯,由皇上所委任,乃一的表率啊,职责在于推荐善人罢黜恶人,官吏治理政务成绩卓越出众,百姓有隐居的贤能智士,才应当召见,不能有什么私下关照。”何显、杨覆强求他,何武不得已召见了何寿的侄儿,但也只赐给他一杯酒而已,直到年中,庐江郡太守才举荐何寿的侄子。何武便是如此遵守法令使人忌惮[1]

喜荐人才 编辑

何武为刺史五年,进京担任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他,后来又出任清河郡太守,几年后,因郡中十分之四以上地区遭受灾害获罪免官,过了很久,大司马曲阳侯王根推荐何武,征召他为谏大夫,后升兖州刺史,入京任司隶校尉,又调迁京兆尹,过了两年,何武推举方正,他举荐的人在被召见时盘旋进退行跪拜礼,有关官员认为他的动作哗众取宠虚伪做作,何武因此获罪,被贬为楚国内史,后擢升沛郡太守,又入京任廷尉绥和元年,御史大夫孔光降职为廷尉,何武升任御史大夫,汉成帝准备修治辟雍,改置三公官职,就将原来的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何武因此改任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一千户,汜乡琅邪郡不再其县境内,汉哀帝初即位,褒赏大臣,将南阳郡犫县博望乡改为汜乡侯国,增封食邑一千户[1][2]

何武仁爱宽厚,喜欢推荐人才,鼓励赞扬别人的优点,做楚国内史时看重两龚(龚胜龚舍),任沛郡太守时赏识两唐(唐林唐尊),到他成为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这些人能在当时出名,何武出力许多,世人因此称赞他。不过何武忌恨结党拉派,考察文职官吏一定找通晓儒学的士人,考察儒学士人一定找文职官吏,用来互相参照验证。要辟除属吏,先制定出条例,以防止私下找关系,走门路,何武所任官职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但离去以后往往受人怀念[1][2]

进言政事 编辑

到何武担任大司空,与丞相翟方进共同奏言:“过去诸侯王审判案件处理政事,内史掌管刑狱事宜,国相总领纲纪辅佐诸侯王,中尉防备盗贼,现在诸侯王不审理案件不参与政事,取消中尉的官职,职责合并到内史。朝廷任命郡国的太守、国相,是要用他们来统一信义,安抚百姓。现在内史官位低而权力大,权威与职位不相称,不能统领职高位尊的人,难以进行治理,臣等建议,国相的职权如同太守,内史的职权如同都尉,以便理顺尊卑秩序,平衡职位与权力的轻重。”皇上批示说:“可以。”以内史为中尉,当初何武任九卿的时候,上奏说应设置三公的官位,又与翟方进联名请求取消刺史,改设州牧,后来又恢复旧制,只有内史的事施行了[1]

何武上书的奏章极多,舆论因此说他繁杂琐碎,不能称为贤能之人,他的功绩声名大致与薛宣相似,虽然才能不如他,但经学和正直则超过薛宣。何武的后母住在原籍,他派属吏回去迎接,正巧碰上汉成帝驾崩,属吏害怕道路上有强盗,就让后母留在家乡,皇帝的近臣中有人谴责何武侍奉母亲不忠厚,汉哀帝也想改换大臣,于是颁下策书罢免何武说:“您提出的措施繁杂苛细,不合众人的心意,孝顺的声名没有听闻,坏名声却到处流传,无法作为四方的表率,上缴大司空的印绶,免官遣回封国。”过了五年,谏大夫鲍宣多次申诉说冤枉了何武,汉哀帝感悟于丞相王嘉的奏对,且高安侯董贤也推荐何武,何武因此于元寿元年再次被征召担任御史大夫,过了一个多月,改任前将军[1][2]

相互推举 编辑

在此之前,新都侯王莽回归封国,过了几年,汉哀帝因为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缘故征召王莽返回京师,王莽的堂弟成都侯王邑侍中,假称太皇太后的旨意报告汉哀帝,替王莽请求特进给事中的官职,汉哀帝又向太皇太后请示,事情败露,太后替王邑谢罪,汉哀帝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杀他,降调王邑为西河属国都尉,削减食邑一千户。后来诏令举荐太常,王莽私下求何武推荐他,而何武不敢举荐,过了几个月,汉哀帝驾崩,太后当日即召王莽入宫,收回大司马董贤的印绶,命令有关官员推荐适合担任大司马的人,王莽原本担任大司马,此前因回避丁氏、傅氏辞去官位,众人称赞,认为他贤明,又是太后的近亲,自大司徒孔光以下满朝文武都推举王莽[1][2]

何武当时担任前将军,平日与左将军公孙禄交好,两人单独谋划,认为从前汉惠帝汉昭帝两名年幼的皇帝在位时,外戚吕氏、霍氏把持朝政,几乎倾覆了国家,现在汉成帝、汉哀帝连续两代没有继承人,正应当挑选任命宗室亲近的大臣辅佐幼主,不应让异姓大臣主持政权,外戚和异姓相杂,才能替国家谋求福利。于是何武推举公孙禄可以担任大司马,而公孙禄也推举何武,太后最终自己任命王莽担任大司马,随后王莽暗示有司上奏弹劾何武、公孙禄互相称誉荐举,二人因此皆被免官[1][2]

受诬自尽 编辑

何武回到封国后,王莽的权势日渐强盛,当上宰衡,暗中诛杀不依附自己的人,元始三年,吕宽事件发生,当时大司空甄丰秉承王莽暗示的旨意,派遣使者乘驿车察办吕宽的同党,借此牵连那些王莽所要诛杀的人,包括上党郡鲍宣,南阳郡的彭伟杜公子在内,郡国豪杰获罪而死的有几百人,何武也在被诬陷之列,大理正用槛车征召何武,何武因此自杀。众人大多认为何武是被冤枉的,王莽想平息众人的不满情绪,于是让何武的儿子何况继承侯爵爵位,议定何武的谥号为“剌”,王莽篡位后,罢免何况为庶人[1][2]

评价 编辑

  • 黄震:持心仁厚,立朝正直,贼莽恶其害己而杀之,哀哉[3]
  • 王夫之:何武以忤王莽而死,可以为社稷之臣乎?未也。武与公孙禄谋云:“吕、霍、上官几危社稷,不宜外戚大臣持权。”此汉室存亡之纽也。乃当其时,内而元后为伏莽之戎,外而孔光为翼戴之奸,武仅以孤立之势扑始然之火,既处于不敌之数矣。国之安危,身之生死,徒藉于一言,而言非可恃也,所恃者浩然之气胜之耳。公孙禄岂可终保者哉?而与之更相称说,武举禄,禄即举武,标榜以示私,授巨奸以朋党之讥,则气先馁而恶足以胜之!禄惟诡随,乃以幸免;武不欲为禄之诡随矣,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心不可质鬼神,道不可服小人,出没于宠辱之中,而欲援己倾之天下,以水溅沸膏,欲息其焰而焰愈烈,非直亡身,国因以丧,悲夫[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资治通鉴》·汉纪
  3. ^ 黄氏日抄》·卷四十七
  4. ^ 读通鉴论》·卷五

延伸阅读 编辑

[]

 汉书/卷086》,出自班固汉书
前任:
孔光
西汉御史大夫
前8年-前8年
继任:
改为大司空
前任:
由御史大夫改
西汉大司空
前8年-前7年
继任:
师丹
前任:
孔光
西汉御史大夫
前2年
继任:
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