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

明代三位袁姓散文家兄弟的并称
(重定向自公安三袁

三袁(又称公安三袁)指的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是明代晚期三位袁姓散文家兄弟。由于三袁是湖广公安县(今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背景 编辑

明代弘治万历中期,“前后七子”相继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他们提倡“文必”、“诗必盛唐”,主张摹拟剽窃。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文人学者,都曾不满“七子”派的文学主张和做法,但反对力度不足。

三袁均吸取了李贽徐渭的见解,反对后七子首领──王(世贞)李(攀龙)等人之拟古、复古,剽窃成风,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所作一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不受任何规条束缚,是为“性灵说”。他们另外亦重视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认为有可取之处,这是前人所不认同的。

贡献 编辑

袁宗道 编辑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明朝万历十四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他是反复古思维的发起人,他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而是要“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他除了具有“公安派”相同的性灵学说外,也对复古模拟的文章加以批判。著有《白苏斋集》。

袁宏道 编辑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国子博士等职,世以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后七子摹拟古文,亦反对唐宋派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古文,认为文章时代有密切关系。他说过:“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1]他亦相信写文要真,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今人称为文学进化论),说:“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2]著有《袁中郎集》。

袁中道 编辑

袁中道(1575年─1630年),字小修,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徽州教授、南京吏部郎中等职。他亦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而是要有其变化。他不但发扬“公安派”主力袁宏道的反复古理论,也将其理论详细补充论述。著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

评价 编辑

明代后期文坛沉寂,三袁勇于革新文学,纠正过往“前后七子”盲目摹古之风,为文坛带来了生机,地位举足轻重。

三袁是同胞兄弟,并能同时在各学术领域,如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至性情、气质等方面,发挥相互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甚至可谓文坛奇迹,因此有“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一说。

值得一提的是,三人对以后几百年的历史乃至近代的五四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袁氏兄弟不仅文名卓著,为官也清正廉洁,三人为官到头,只落得两袖清风。

故里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袁中郎全集·与江进之尺牍》
  2. ^ 《袁中郎全集·与丘长孺尺牍》

参考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