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南洋支部

(重定向自南洋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南洋支部,又称“南洋国民党”或“中国国民党马来支部”。是一个成立于英属马来亚英属婆罗洲(现马来西亚)的一个“中国国民党海外驻地”,该党的前身为“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成立于1906年,其党组织曾经在英属马来亚和英属婆罗洲各地设立诸多党部。1950年因应英国政府(当时英属马来亚和英属婆罗洲仍为英国殖民统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与中华民国政府终止外交关系,中国国民党南洋支部正式解散。

中国国民党南洋支部
南洋国民党
创始人孙逸仙(又名孙中山)、张永福、陈楚南、余立等人
成立1906年
解散1950年
前身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新加坡分会)
总部 海峡殖民地新加坡(1906年至1908年)
 海峡殖民地槟榔屿(1909年至?年)
党报光华日报(创于1910年,槟榔屿
意识形态左翼
中间派
反共主义
党歌三民主义歌
青天白日旗

历史

编辑

创党过程

编辑

1905年7月,孙中山决定访问新加坡。他在日本创办中国同盟会时间较为短暂,但他组织了部分的革命支持者。余立(马来亚)张永福 (1872年)陈楚南。孙中山于同年7月中旬正式抵达日本。之后奠定了基础后于1906年2月16日再次重返新加坡,进行为期两周的组织。在组织了新加坡革命支持者,泰金路组织了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又称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其当年的总部遗址位于现今的晚晴园,创始人即张永福,陈楚南,余立等人。1906年,孙中山与胡汉民在新加坡逗留2个月。同年起草了《中国同盟会南洋分会章程》,随后该章程成为了在所有东南亚地区的分会机构与未来中华民国的示范宪法。同盟会除了在新加坡号召革命外,其也在后期在槟榔屿雪隆地区(今吉隆坡雪兰莪),芙蓉市(今森美兰)设立了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的分支。孙也将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革命的中心,之后在1907年至清朝推翻前的1912年第四次访问马来亚。由于1907年第五次访问马来亚,时间停留短暂。但无任何重大意义,1908年开始访问马来亚至1909年访问马来亚的结束。此时孙中山面临士气最为低落的局面。他在中国秘密策划的武装起义的失败,1908年经济衰退也严重的限制了对于马来亚华侨革命的事业与财务支持。由于英殖民政府的干涉与成员士气低落,最终于1909年将总支部迁移至槟榔屿。随后槟榔屿成为东南亚革命的主要的革命中心,由于长期逗留即将结束。以至于几乎没有足够的金钱离开殖民地并且无法再次出国。[1]

外围组织

编辑

南洋同盟会在1912年改组南洋国民党后便开始开展了“南洋国民党运动”,而在1920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便开始成立了海外党部后便正式开始在海外组织党部,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国民党分部”“中国国民党县分部”。而在其中也包括了当时的砂拉越王国和英属北婆罗洲各有党部。皆隶属于中国国民党南洋支部。[2]

中国国民党在砂拉越的分部前身为汪精卫在砂拉越古晋创立的“启明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3年由于其反殖民主义而遭到遭到当时的砂拉越政府查封。1920年后随着中国国民党海外党部的设立亦开始同时在砂拉越的华人聚集区重设党部。

  •   中国国民党古晋分部
  •   中国国民党诗巫分部
  •   中国国民党亚庇分部

参考

编辑
  1. ^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PDF) (542218).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0. 1990-11-12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5). 
  2. ^ 大鸣大放的年代⑤ 左右阵营的纠葛. 风暴原纪录. 2008-11-06 [200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2).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