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镇

(重定向自南浔古镇

南浔镇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辖镇[1],也是该区政府所在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辖区面积141平方公里,人口11.93万人(2007年)。

南浔镇
Ne Zin Tzen(吴语
Nánxún Zhèn(汉语拼音
摄于2017年5月
摄于2017年5月
南浔镇的位置
地图
坐标:30°52′10″N 120°25′12″E / 30.8694°N 120.41996°E / 30.8694; 120.41996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级行政区南浔区
语源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
村级区划单位数
面积
 • 总计141.3 平方公里(54.6 平方英里)
人口(2007)
 • 总计11.93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行政区划代码33 05 03 100
电话区号+86 (0)572
毗邻织里镇
双林镇
练市镇
七都镇江苏
震泽镇(江苏)

南浔镇自南宋淳祐季年(1252年)建镇至今已有758年历史,因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处附近,历史上也曾划归苏州管辖。南浔水陆交通便捷,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2]。镇内的嘉业堂曾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藏书最丰富的私人藏书楼。

政区沿革

编辑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属乌程县震泽乡[注 1]。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年-1224年)朝。南宋理宗时(1225年-1264年)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祐季年(1252年)建镇,取“林”、“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

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筑城。洪武二年(1369年)拆城修建苏州城。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注 2];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自建镇至清末,一直隶属于乌程县震泽下乡[注 3]

民国初,乌程、归安二县合并成吴兴县,南浔初属吴兴县16-18区,民国16年(1927年)属吴兴县第三行政区(后改南浔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湖州城区设湖州市,郊区设吴兴县,南浔属县管辖。1953年为县直属五大镇之一。1958年10月南浔与东迁、马腰、横街、北里、三长五个乡合并建为南浔人民公社,南浔镇属公社的18个大队之一。1983年由省辖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86年撤北里乡,归并入镇。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政府,南浔直接由市领导。1992年7月,经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镇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历史发展

编辑

南宋至明中叶

编辑

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淳祐末立南浔镇。此后直至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晚明至清中叶

编辑

南浔七里[注 4]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万历(1573年—1620年)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三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欧美。南浔经济因此而迅速发展直至繁荣,实乃“江浙之雄镇”[注 5]

晚清

编辑

晚清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近代,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平天国战乱期间,南浔镇曾遭破坏,丝商富豪避难上海及附近城市。他们在通商口岸和外人接触后,开拓了南浔丝的国外市场。太平天国之乱结束后,外商对南浔丝(或称洋庄丝)需求日多,丝价因而上涨。[3]

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年)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4]

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他们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他们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他们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民国时期

编辑

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年-1934年)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达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浔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580万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3805.26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194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仅为5618.5,亩产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119.9吨,亩产704.5公斤,分别增长3.4倍和3.64倍。,1949年年产54.2吨,到1977年达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于受到“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当局计划经济的制约,经济建设速度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之后

编辑

改革开放之后南浔工业总产值逐年呈滚动式递增,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其中镇村工业总产值从406.78万元,提高到1亿元,增长了24.7倍。商品零售总额从3334.23万元,提高到1.98亿元,增加了4,9倍。农业总产值从1022万元,提高到1313万元,增长了29%。其中蚕茧从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1倍,粮食、油菜生产也连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则起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183家,职工2211749人,并形成机电、制革、皮革、制丝、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同时,村办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117家。出口创汇1847.98万美元。全镇储蓄总额增加到4931.2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

行政区划

编辑
  • 南浔经济开发区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和279个村民小组。
    • 社区:镇北社区、东迁社区。
    • 行政村:直港巷(26)、方丈港(12)、英雄(10)、富强(29)、浔北(6)、丁家港(21)、同心(20)、李家河(11)、圣驾桥(22)、东迁(32)、东上林(25)、祜村(25)、江蒋漾(23)、洋南(17)。

名胜古迹

编辑

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编号 名称 年代 地址 类别 图片 备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12 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 南浔区南浔古镇南栅 古建筑  
 
5-488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 1899—1906年 南浔区南浔古镇南西街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6-810、7-1973 大运河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浔区南浔古镇
  • 镇区北
  • 南东街
  • 南东街

古建筑  
 
 
第六批公布京杭大运河,第七批大运河并入并改名为大运河
7-1727 尊德堂 1877年 南浔区南浔古镇东大街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3-28 洪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南浔区南浔镇洪城村 古遗址 原分类为古遗址、古窑址及古墓葬,公布时属马腰乡
7-112 𬱖塘故道双桥 南浔区南浔古镇东市河 古建筑  
7-238 博成桥苏鲁桥长发桥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
  • 沈庄漾村
  • 辑里村
  • 南浔古镇百间楼河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10 董氏世德堂、寿俊堂 明嘉靖年间 南浔镇董家弄 古建筑
3-12 适园石塔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南浔镇烈士陵园 古建筑
3-13 通津桥 清嘉庆三年(1798年) 南浔镇中市 古建筑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𬱖塘故道双桥子项
3-14 洪济桥 清嘉庆十年(1805年) 南浔镇东栅 古建筑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𬱖塘故道双桥子项
3-15 广惠桥 清嘉庆末年(1820年) 南浔镇南栅 古建筑  
5-7 张静江旧宅 南浔镇东大街 古建筑   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 南浔商会旧址 1926年 南浔镇南西街 代表性建筑  
6-18 述园快阁 南浔区南浔古镇便民路 古建筑
6-19 颖园 南浔区南浔古镇便民路 古建筑
6-28 刘氏梯号 民国 南浔区南浔古镇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子项,丝业会馆与丝商建筑
6-32 刘氏求恕里 南浔区南浔古镇南西街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7-20 庞氏旧宅 南浔区南浔镇百间楼 古建筑  
7-22 康王寺桥 南浔区南浔镇浔南村 古建筑
7-38 博成桥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沈庄漾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7-39 红专桥 现代 南浔区千金镇千金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7-40 南浔粮站总粮仓 现代 南浔区南浔镇百间楼、南浔镇中心幼儿园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7-41 金锁桥 民国 南浔区双林镇新街社区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7-42 南浔天主堂 近现代 南浔区南浔镇浔东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8-21 钟兴高桥 南浔区南浔镇施家浜村 古建筑
8-34 刘锦藻家族墓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丁家桥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8-35 长发桥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百间楼社区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8-36 大德塘桥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屯圩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8-37 苏鲁桥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8-39 西林村大礼堂 20世纪70年代 南浔区南浔镇南林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8-40 谢子楠墓 民国 南浔区南浔镇迎春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9-5 张新华烈士故居旧址 中华民国 南浔区南浔古镇百间楼社区东大街98号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9-15 三川桥 南浔区南浔镇马腰行政村 古建筑

著名人物

编辑

文学作品

编辑
  • 胡洲市出身作家徐迟的《江南小镇》一书以南浔古镇为主题。[5][2]

注释

编辑
  1. ^ 景德中(1006年),乌程县建震泽乡,辖三十五都至四十三都,浔溪村属湖州乌程县震泽乡。
  2. ^ 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
  3. ^ 熙宁中(1072年—1073年),震泽乡分上下乡,震泽下乡管四十都至四十三都地,浔溪村地处四十二至四十三都,属震泽下乡。
  4. ^ 吴语中“七辑”同音,故“七里”即为“辑里”。
  5. ^ 史家[谁?]称:进入明代,“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当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2023年南浔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林国强. 南浔古镇 一个浓缩的江南. 中国地名. 2021, (340): 46-47. ISSN 1002-7793 (中文(中国大陆)). 
  3. ^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硏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页86-88。
  4. ^ 《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
  5. ^ 5.0 5.1 5.2 5.3 余小沅. 徐迟笔下的江南小镇:怀秀的新年游. 央视网. [2024-10-11] (中文(中国大陆)). 
  6. ^ 6.0 6.1 6.2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南浔古桥:頔塘故道上的三座古桥_建设_桥梁_中国. 搜狐. 2023-02-09 [2024-09-08]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