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鎮
南潯鎮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轄鎮[1],也是該區政府所在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轄區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11.93萬人(2007年)。
南潯鎮 Ne Zin Tzen(吳語) Nánxún Zhèn(漢語拼音) | |
---|---|
鎮 | |
攝於2017年5月 | |
坐標:30°52′10″N 120°25′12″E / 30.8694°N 120.4199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南潯區 |
語源 | 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
面積 | |
• 總計 | 141.3 平方公里(54.6 平方英里) |
人口(2007) | |
• 總計 | 11.93萬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33 05 03 100 |
電話區號 | +86 (0)572 |
毗鄰 | 織里鎮 雙林鎮 練市鎮 七都鎮(江蘇) 震澤鎮(江蘇) |
南潯鎮自南宋淳祐季年(1252年)建鎮至今已有758年歷史,因地處江浙滬三地交界處附近,歷史上也曾劃歸蘇州管轄。南潯水陸交通便捷,明萬曆至清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2]。鎮內的嘉業堂曾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藏書最豐富的私人藏書樓。
政區沿革
編輯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南潯東57里的地區劃歸平江(蘇州)鎮區成為湖州境東之門戶,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規模初具,因濱溪遂稱潯溪,屬烏程縣震澤鄉[註 1]。潯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年-1224年)朝。南宋理宗時(1225年-1264年)文獻記載「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祐季年(1252年)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並設鎮官。
元末張士誠據南潯,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築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拆城修建蘇州城。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雲:「闤閡鱗次,煙火萬家[註 2];苕水碧流,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部,實江浙之雄鎮。」自建鎮至清末,一直隸屬於烏程縣震澤下鄉[註 3]。
民國初,烏程、歸安二縣合並成吳興縣,南潯初屬吳興縣16-18區,民國16年(1927年)屬吳興縣第三行政區(後改南潯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湖州城區設湖州市,郊區設吳興縣,南潯屬縣管轄。1953年為縣直屬五大鎮之一。1958年10月南潯與東遷、馬腰、橫街、北里、三長五個鄉合並建為南潯人民公社,南潯鎮屬公社的18個大隊之一。1983年由省轄湖州市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86年撤北里鄉,歸並入鎮。1988年,湖州市撤郊區人民政府,南潯直接由市領導。1992年7月,經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鎮區為市級經濟開發區。1993年11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歷史發展
編輯南宋至明中葉
編輯南宋初,本地僅一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土潤而物豐,民信而俗樸,行商坐賈之所萃」。淳祐末立南潯鎮。此後直至明萬曆中,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
晚明至清中葉
編輯南潯七里[註 4]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明萬曆(1573年—1620年)間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製成了三緒絲車等,因而七里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生絲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間,七里絲行銷範圍除江南外,經明州(今寧波)、廣州大量外銷日本及歐美。南潯經濟因此而迅速發展直至繁榮,實乃「江浙之雄鎮」[註 5]。
晚清
編輯晚清南潯蠶桑、手工制絲業發達,外貿興旺,百業昌盛,市場繁榮,從性質上說,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業性市鎮,它以生絲銷售為主兼有蠶繭原料加工手工業的絲市專業為特色。清末,史家稱「整個湖州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將因商業發展而新興的南潯與傳統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鮮明對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潯鎮在湖州府的經濟地位。
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平天國戰亂期間,南潯鎮曾遭破壞,絲商富豪避難上海及附近城市。他們在通商口岸和外人接觸後,開拓了南潯絲的國外市場。太平天國之亂結束後,外商對南潯絲(或稱洋莊絲)需求日多,絲價因而上漲。[3]
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二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全鎮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之多。清末民初,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為南潯人所開設。從出口貿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口岸蠶絲出口總數為21176包,其中南潯出口數為13426包,占出口總數的63.396%。「同治九年(1870年)中國蠶絲出口達到五萬擔。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口超過了十萬擔。在短短二十年,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里絲。」[4]。
七里絲以質優量多,而暢銷海內外,南潯經濟由此空前繁榮,它以江南蠶絲名鎮載譽國際。到清同光年間,南潯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者達數百十家,他們所積累的財富少則數十萬兩白銀,多則達千餘萬兩白銀之巨,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他們除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範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他們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上海稱之為「南潯幫」的商人,其中多數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員。他們發家致富後,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這些民族資本家,是伴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他們不僅為本地,乃至中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民國時期
編輯這期間,七里絲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機械絲的嚴重挑戰,雖然從民國元年至23年(1912年-1934年)這二十三年中,七里絲出口平均數占上海出口生絲總數仍然高達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八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和醫治戰爭創傷,七里絲每年出口數量不減,但好景不長,民國18年開始,出口數直線滑落,23年出口數慘跌到300包。抗日戰爭期間,蠶絲生產又備受摧殘,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為南潯經濟命脈的絲生產的萎縮,造成市場蕭條,農村破產,缺糧嚴重,民生凋蔽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潯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580萬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3805.26萬元,比1957年增長6.6倍。194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僅為5618.5噸,畝產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119.9噸,畝產704.5公斤,分別增長3.4倍和3.64倍。蠶繭,1949年年產54.2噸,到1977年達到239.2噸,猛增44倍。但由於受到「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當局計劃經濟的制約,經濟建設速度十分緩慢。
改革開放之後
編輯改革開放之後南潯工業總產值逐年呈滾動式遞增,198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3.22億元,比1978年增長8.4倍,其中鎮村工業總產值從406.78萬元,提高到1億元,增長了24.7倍。商品零售總額從3334.23萬元,提高到1.98億元,增加了4,9倍。農業總產值從1022萬元,提高到1313萬元,增長了29%。其中蠶繭從215.2噸,提高到436.29噸,增加了1倍,糧食、油菜生產也連續增長。工業內部結構則起了根本性變化,1988年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183家,職工2211749人,並形成機電、製革、皮革、制絲、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產業體系。同時,村辦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117家。出口創匯1847.98萬美元。全鎮儲蓄總額增加到4931.29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
行政區劃
編輯- 南潯鎮轄10個社區、38個行政村和567個村民小組(2007年),鎮政府駐地位於南潯鎮人瑞路388號:
- 社區:夏家橋社區、泰安路社區、百間樓社區、適園社區、遼里社區、江南社區、遼西社區、增山社區、馬腰社區、橫街社區。
- 村民委員會(括注村民小組數):堰四(11)、朱塢村(12)、遼西(8)、遼里(15)、潯南(18)、硬長橋(13)、沈莊洋(14)、丁家橋(16)、潯東(17)、聯誼(18)、新安(22)、寶山(6)、戴家橋(13)、漁業(2)、輯里(18)、施家浜(10)、屯圩(21)、和睦兜(19)、橫街(15)、柏樹(20)、永聯(17)、迎春(12)、神墩(14)、適溪(22)、息塘(10)、興隆(15)、三長(8)、燈塔(17)、馬嘶(25)、庠上(23)、計家兜(5)、潘港橋(10)、前洪(19)、伍林(14)、楊華(13)、泗洲(15)、南林(10)、馬腰(30)。
- 南潯經濟開發區轄2個社區、14個行政村和279個村民小組。
- 社區:鎮北社區、東遷社區。
- 行政村:直港巷(26)、方丈港(12)、英雄(10)、富強(29)、潯北(6)、丁家港(21)、同心(20)、李家河(11)、聖駕橋(22)、東遷(32)、東上林(25)、祜村(25)、江蔣漾(23)、洋南(17)。
名勝古跡
編輯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編號 | 名稱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圖片 | 備註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5-312 | 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莊 | 清 | 南潯區南潯古鎮南柵 | 古建築 | |
|
5-488 | 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 | 1899—1906年 | 南潯區南潯古鎮南西街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6-810、7-1973 | 大運河 | 春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南潯區南潯古鎮
|
古建築 | |
第六批公佈京杭大運河,第七批大運河併入並改名為大運河 |
7-1727 | 尊德堂 | 1877年 | 南潯區南潯古鎮東大街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3-28 | 洪城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南潯區南潯鎮洪城村 | 古遺址 | 原分類為古遺址、古窯址及古墓葬,公佈時屬馬腰鄉 | |
7-112 | 頔塘故道雙橋 | 清 | 南潯區南潯古鎮東市河 | 古建築 | ||
7-238 | 博成橋、蘇魯橋和長發橋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3-10 | 董氏世德堂、壽俊堂 | 明嘉靖年間 | 南潯鎮董家弄 | 古建築 | ||
3-12 | 適園石塔 | 清宣統二年(1910年) | 南潯鎮烈士陵園 | 古建築 | ||
3-13 | 通津橋 | 清嘉慶三年(1798年) | 南潯鎮中市 | 古建築 | 2017年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頔塘故道雙橋子項 | |
3-14 | 洪濟橋 | 清嘉慶十年(1805年) | 南潯鎮東柵 | 古建築 | 2017年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頔塘故道雙橋子項 | |
3-15 | 廣惠橋 | 清嘉慶末年(1820年) | 南潯鎮南柵 | 古建築 | ||
5-7 | 張靜江舊宅 | 清 | 南潯鎮東大街 | 古建築 | 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5-8 | 南潯商會舊址 | 1926年 | 南潯鎮南西街 | 代表性建築 | ||
6-18 | 述園快閣 | 清 | 南潯區南潯古鎮便民路 | 古建築 | ||
6-19 | 穎園 | 清 | 南潯區南潯古鎮便民路 | 古建築 | ||
6-28 | 劉氏梯號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古鎮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子項,絲業會館與絲商建築 | |
6-32 | 劉氏求恕里 | 清 | 南潯區南潯古鎮南西街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7-20 | 龐氏舊宅 | 清 | 南潯區南潯鎮百間樓 | 古建築 | ||
7-22 | 康王寺橋 | 清 | 南潯區南潯鎮潯南村 | 古建築 | ||
7-38 | 博成橋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沈莊漾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2017年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7-39 | 紅專橋 | 現代 | 南潯區千金鎮千金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7-40 | 南潯糧站總糧倉 | 現代 | 南潯區南潯鎮百間樓、南潯鎮中心幼兒園內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7-41 | 金鎖橋 | 民國 | 南潯區雙林鎮新街社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7-42 | 南潯天主堂 | 近現代 | 南潯區南潯鎮潯東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8-21 | 鍾興高橋 | 清 | 南潯區南潯鎮施家浜村 | 古建築 | ||
8-34 | 劉錦藻家族墓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丁家橋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8-35 | 長發橋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百間樓社區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2017年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8-36 | 大德塘橋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屯圩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8-37 | 蘇魯橋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輯里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2017年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8-39 | 西林村大禮堂 | 20世紀70年代 | 南潯區南潯鎮南林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8-40 | 謝子楠墓 | 民國 | 南潯區南潯鎮迎春村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9-5 | 張新華烈士故居舊址 | 中華民國 | 南潯區南潯古鎮百間樓社區東大街98號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9-15 | 三川橋 | 清 | 南潯區南潯鎮馬腰行政村 | 古建築 |
著名人物
編輯文學作品
編輯註釋
編輯- ^ 景德中(1006年),烏程縣建震澤鄉,轄三十五都至四十三都,潯溪村屬湖州烏程縣震澤鄉。
- ^ 關於「煙火萬家」之說,明萬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時,史志都有此記述。
- ^ 熙寧中(1072年—1073年),震澤鄉分上下鄉,震澤下鄉管四十都至四十三都地,潯溪村地處四十二至四十三都,屬震澤下鄉。
- ^ 吳語中「七輯」同音,故「七里」即為「輯里」。
- ^ 史家[誰?]稱:進入明代,「蠶桑之利,其盛於湖」。「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當時,鎮境「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潯溪溪畔盡桑麻」。「無尺地之不桑,無匹婦之不蠶」。可見蠶桑種植經濟的盛貌,而七里絲之暢銷,又與蠶桑業、手工繅絲業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鎮村經濟的繁榮,「江浙之雄鎮」為民間之共識,史家之定論。
參考文獻
編輯- ^ 2023年南浔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林國強. 南浔古镇 一个浓缩的江南. 中國地名. 2021, (340): 46-47. ISSN 1002-7793 (中文(中國大陸)).
- ^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頁86-88。
- ^ 《近代浙江絲綢業民族資本的發生與發展》求良儒
- ^ 5.0 5.1 5.2 5.3 余小沅. 徐迟笔下的江南小镇:怀秀的新年游. 央視網. [2024-10-11] (中文(中國大陸)).
- ^ 6.0 6.1 6.2 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南浔古桥:頔塘故道上的三座古桥_建设_桥梁_中国. 搜狐. 2023-02-09 [2024-09-0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