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郡

(重定向自博阳郡

南郡,中国古郡名,西汉初年置。高帝时称博阳郡,为齐国支郡,后改名济南郡。吕后时分齐国之济南郡置吕国、济川国。文帝时置济南郡。治东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北)。武帝时析济南郡置泰山郡,属青州刺史部。东汉置济南国,屡除为郡。置济南国。置济南郡,移治历城县北魏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遂为州治。时罢济南郡,此后至,或为齐郡,或为齐州。

郡名起源

编辑

时于今山东西北置济北郡。汉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济北郡南部置博阳郡,治博阳(即博县)。又立长子刘肥为齐王,以临菑、博阳、济北、胶东等七郡属齐国。后博阳郡徙治于东平陵,以其地在济水之南,遂改名为济南郡。吕后二年(前186年),“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1][2],置吕国济南之名始见于此。

沿革

编辑

西汉

编辑

吕后七年(前181年),改吕国为济川国,封惠帝子刘太为济川王。八年(前180年),吕后崩,除济川国,徙刘太为梁王。汉文帝元年(前179年),济南郡复归齐国。十六年,置济南国,立刘辟光(齐悼惠王刘肥子)为济南王。景帝三年(前154年),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诸兄弟参与七国之乱,济南王刘辟光伏诛,济南国除为郡。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釐济南郡南部置泰山郡。此后,济南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市区、历城区章丘区济阳区滨州市邹平市以及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等地。有工官、铁官。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济南郡领十四县: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建置年代 王莽改名 备注
东平陵县 章丘区龙山街道阎家庄东北东平陵故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齐国之平陵邑,因扶风有平陵,故称东平陵。有工官、铁官。晋代改平陵县。
邹平县 邹平市孙镇 邹国,春秋时灭于齐国,置邹邑。
台县 推测在今历城区东北或章丘区北部 原齐国之台邑。 台治
梁邹县 邹平市韩店镇旧口村
土鼓县 章丘区东北
于陵县[3] 邹平市临池镇古城村西南一公里处于陵故城遗址 于陆 都尉治所。
阳丘县 章丘区北
般阳县 淄博市淄川区般阳路街道留仙湖公园一带
菅县 章丘区西北
朝阳侯国 邹平市魏桥镇甜水村西 修治 高帝时为华寄封国,宣帝时为广陵厉王刘胥子刘胜封国。
历城县 历下区历城旧县城 有铁官。
猇侯国 章丘区北 利成 赵敬肃王刘彭祖子刘起封国。
著县 济阳区西
宜成侯国 商河县一带

东汉

编辑

王莽时改济南为乐安。东汉初,为张步所据。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耿弇破张步,平定青州。般阳县入齐郡。十五年(39年)四月,封皇子刘康为济南公。十七年十月,进爵为王。三十年(54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阳[4]、平昌[5]、湿阴[6]、重丘[7]六县益济南国”[8]明帝永平中,改朝阳为东朝阳,平昌为西平昌。又以济南王康图谋不轨,“削济南国之祝阿、湿阴、东朝阳、安德、西平昌五县”[8]入平原郡。重丘县盖永平中省并。章帝建初八年(83年),上述五县还属济南。之后再次划归平原。

约在安帝年间,济南国领十县:东平陵县、著县、于陵县、台县、菅县、土鼓县、梁邹县、邹平县、东朝阳县、历城县。

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济南王刘香薨,无嗣国除。顺帝永建元年(126年),以阜阳侯刘显为济南王。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济南王刘广薨,无嗣国除。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以河间王刘利子刘康为济南王。光和末,曹操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9],应是汉末有所增置。建安十二年(207年),黄巾军攻占东平陵,杀济南王刘赟,其后刘赟子刘开嗣立。

东汉济南王

编辑
刘庾
编辑

刘庾(?-?),一名刘康[10],为河间安王刘利之子,东汉第6任济南王。

熹平三年(174年)六月封济南王(治所在东平陵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平陵城),奉孝仁皇祀。其在位年份及在位年数均不明。[11][12]

刘庾有1个儿子,刘赟

刘赟
编辑

刘赟(?-207年),一名刘斌[13],为济南王刘庾之子,东汉第7任济南王。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六月,其父刘庾被封为济南王,奉孝仁皇刘苌(汉灵帝之父)之祀。刘康薨,刘赟嗣为济南王。曹操担任济南相时,济南王为刘赟。刘赟为汉献帝的子侄辈,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十七日,黄巾军杀害济南王刘赟。[14][15]

刘赟有1个儿子,刘开

刘开
编辑

刘开(?-?)为济南王刘赟之子,东汉第8任(末任)济南王。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黄巾军杀害济南王刘赟。刘开嗣位济南王(治所在东平陵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平陵城)。刘开为汉献帝的孙辈,是汉朝辈分最低的诸侯王。刘开在位十三年,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受禅,废除济南国,降刘开为崇德侯。[16]

刘开的子女无考。

魏晋

编辑

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禅,以济南王刘开为崇德侯,国除为郡。齐王芳正始七年(246年),徙任城王曹楷为济南王,置济南国。辖东平陵、历城、祝阿、湿阴、著、台、菅、东朝阳、邹平、梁邹、土鼓、于陵,共十二县。魏灭蜀汉后,迁蜀地豪族于济南郡北部,置济岷郡。

西晋太康初,济南国除为郡,改东平陵为平陵,以东朝阳、梁邹入乐安郡怀帝永嘉中移治历城县。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据。义熙四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复归东晋。

南北朝、隋唐

编辑

初,济南郡属青州,领历城、朝阳、著、土鼓、逄陵、平陵六县。元嘉九年(432年),侨置冀州于历城。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魏将慕容白曜攻占历城,济南入北魏。北魏置齐州,辖济南、东魏、广川、东平原、东清河等郡。北魏承明元年(476年),以拓跋罗拔为济南王。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国除为郡。

开皇三年(583年)废济南郡。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初复置齐州。天宝五年(746年)改齐郡为济南郡。下辖历城县禹城县临济县章丘县亭山县临邑县丰齐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兴福街道古城村)、全节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孙村街道全节河),754年,废济阳郡长清县来属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仍为齐州[17]

人口

编辑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济南郡有140761户,642884人[18]。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2%。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93.33人[19]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济南郡约有78544户,453308人[20]

太守

编辑
汉代
南北朝
唐代

遗迹

编辑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2. ^ 汉书高五王传作:“以其兄子鄜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谓其事在吕后元年。
  3. ^ 于,读若巫。
  4. ^ 钱大昕曰:“即东朝阳。”“前志朝阳本属济南,不知何时改隶平原也。”(廿二史考异二一,下同)案朝阳县之改隶平原,当在建武十五年置济南国之前。
  5. ^ 钱大昕曰:“即西平昌。”
  6. ^ 隰阴,当作湿阴。钱大昕曰:“隰盖湿之讹。”
  7. ^ 钱大昕曰:“续志无重丘县,盖后来所省。”
  8. ^ 8.0 8.1 范晔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9.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0. ^ 《太平御览》卷199引《续汉书》:灵帝封河间王子庾为济南王,奉帝父孝仁祀。 钱大昕:案光武子有济南安王康,此济南王亦名康,先后同国同名,亦可疑也。《御览》引《续汉书》,此济南王名庾。
  11. ^ 《后汉书·灵帝纪》:〔熹平三年〕夏六月,封河间王利子康为济南王,奉孝仁皇祀。
  12. ^ 《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熹平三年,使使拜河间安王利子康为济南王,奉孝仁皇祀。
  13. ^ 《后汉纪》卷30。
  14. ^ 《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十二年十月〕乙巳,黄巾贼杀济南王赟。
  15. ^ 《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康薨,子赟嗣,建安十二年,为黄巾贼所害。
  16. ^ 《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赟〕子开嗣,立十三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17.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18. ^ 汉书地理志
  19. ^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元始二年郡国人口密度表,96页
  20. ^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21. ^ 《唐刺史考全编》

参考书目

编辑
  •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葛剑雄,1986,《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