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5至12歲孩童接受小學教育之學校
(重定向自國小

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岁到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为初等教育机构,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6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

台北市大同区双莲国民小学
日本的小学
印度的小学
美国的小学

语源 编辑

小学最早是指文字学[1],后来成为古代私塾的意思,小学还存在社学义学贵族学校等学校中[2]。在一些书院明道书院,也分小学部分。

明天启三年(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将欧洲的各类学校译为“小学”、“中学”、“大学”。《职方外纪》卷二云:“欧逻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

清代末年拟定的壬寅学制中,小学堂为第二初级的教育机构。

中华民国初期,小学堂一般被称作小学校,简称“小学”。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分初等小学校(简称“初小”)、高等小学校(简称“高小”)两级。初等小学为四年(义务教育)、高等小学为三年,总共七年,从儿童满6岁起至14岁为止。小学校同时设立初小、高小的,称为完全小学校(简称“完小”)。学生在高等小学校毕业后可进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1944年实施《国民学校法》,各小学改名为国民学校,简称国校,1968年国民义务教育往上延伸到初级中学(此后改称国民中学),总共9年;国民学校则改称国民小学,年限6年,简称国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辖下的国民学校均复名为“小学”。

小学教育目标 编辑

小学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学生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读写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常识。

小学课程 编辑

世界各地小学课程视当地教育主管机关而有所不同。

 
泰国露天小学

中国大陆 编辑

  • 中国大陆的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任何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学费有困难者可以透过申请两免一补免费上学。教育部门原则上规定只有当年9月1日前满6(或7)周岁的儿童才能在该学年开始时(即当年9月1日)进入小学学习。
  • 中国大陆的小学教育分成两种制度:五年制与六年制。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实行的是六年制。这些省市的初中教育为三年,因此被称作“六三制”。而上海市山东省等部分省市实行的是五年制小学教育,学生在小学接受五年教育,在初中接受四年教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因此被称作“五四制”[注 1]。以往,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语文[注 2]数学、自然常识(或:科学)、社会(或: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等课程。
  • 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端,小学教育在中国大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模式也为学生以后接受基础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当前,中国大陆小学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9%,入学率接近100%,绝大多数儿童都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接受小学教育。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地方观念等因素,仍然有部分适龄儿童无法入学。虽然教育机构与政府部门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突破不大。[来源请求]
  • 由于教育体制依旧是以考试为主,所以小学生同样也会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与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严重偏科,校方往往将语文、数学列为主要科目,其他的作为次要科目,教育主管机关与舆论一致认为此举不适宜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机关曾经多次下令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行综合素质教育,但是成效有限。[来源请求]
  • 中国大陆现行中小学学制,起源于1922年的北洋政府效仿美国的壬戌学制,采用6-3-3学制,其中小学教育的6年,又分为初小4年、高小2年,因此小学校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和完全小学[注 3]。由于当时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长期陷于军阀战争、经济落后的局面,文教事业不普及,甚至高小毕业就算是“小知识分子”。
  •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全日制小学学制未改动,增加了对成人实施小学教育的“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195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试验改革学制,即“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开门办学”,从1960年开始,部分地区实施了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十年一贯制[注 4]或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高中再分文理科等,这一时期由于小学师资普及,基本取消了初小、高小划分,普及了完全小学。
  • 1984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订实施,中国大陆的五年制小学普遍延长一年改成了六年制小学,并把小学办学责任交给了乡镇基层政府与厂矿企业,谓之“集资办学”[3][4][5]。中国大陆依旧有部分地区实行小学五年制[注 5]
  • 1976年至2016年间,中国大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生源缺乏的地区开始集中办学,很多乡镇合并撤销到只剩一所中心小学,因此消失了大概91.6万所小学[8]

香港 编辑

香港小学课程为六年(小一至小六),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完成六年小学后会通过香港教育局升中派位机制升读中学

小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常识,亦包括音乐视觉艺术体育电脑普通话。过去常识科前身为社会科科学科健康教育科三科,合称社科健,于1990年代中期合并为常识。过去小学是半日制,分上午校下午校,现今则以全日制为主。2000年后,由于香港的适龄学童人数减少,香港出现缩班杀校的情况,教席减少导致出现超额教师,教育界因此争取推行小班教学,唯香港政府对此态度并不积极,香港的师资水平也备受关注,其中香港教育学院(今香港教育大学)虽然是香港师资培训的主要院校,但该校语文水平被指长期不达标[9],在英语水平测试的表现是香港八间教资会资助大学中最差,令外界关注将会为人师表的该校毕业生在学校任教的能力[10]

香港教育条例规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最低入学年龄是5岁零8个月(即在开学该年(西历1月1日至12月31日)内满6岁)。开学日为每年的9月1日,如果该日为周末,则顺延至下星期一。

台湾 编辑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台湾国民小学课程的学习领域主要有语文学习领域(包含中文、英语、本土语言(台语客语原住民语),中文在小学称作“国语”,国中或以上称作“国文”)、生活领域(小学1、2年级的科目,为自然科学、艺术、社会领域的合并科目)、数学领域、社会领域、自然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健康与体育领域、弹性课程、综合活动领域,以及六大重大议题(资讯教育、环境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人权教育、生涯发展、家政教育);其使用课本因学校而有所不同。

马来西亚 编辑

小学分为两种,国民小学与国民型小学。国民型小学(Sekolah Jenis Kebangsaan,SJK)采用中文、马来文或淡米尔语为教学媒介语,国民小学(Sekolah Kebangsaan,SK)除了英语、科学和数学采用英文教学之外,所有科目使用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在晋升进入中学教育之前,小学生在六年级需参加小六鉴定测验(Ujian Pencapaian Sekolah Rendah,UPSR),马来语(国语)不及格的考生须读为期一年的中学预备班(Peralihan)。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比较特殊的是在山西省临汾等市是五年制小学教育,而初中教育仍然只有三年,这其实已经违反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 ^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习本民族语文,同时加开汉语文普通话课程
  3. ^ 即六年一贯制
  4. ^ 中国大陆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即从十年一贯制毕业。
  5. ^ 上海市南市区自1988年起南市区教育局采用建“中学预备班”办法,让小学五年级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中学,将小学第六学年课程放到中学学习。[6][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制度:“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2. ^ 《新唐书·选举制上》载:“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于州县皆有数。既即位,又昭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功臣弟子。”
  3. ^ “坚持多种渠道集资办学 盐城市厂矿、企事业单位实行集资办学新办法”,《江苏教育》杂志1984年第1期
  4. ^ “全省普通教育集资办学工作会议在南城召开”《江西教育》1984年第1期
  5. ^ “多种渠道,集资办学”,《宁夏教育》, 1985(11)
  6.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 区县志 >> 区志 >> 南市区志 >> 第二十九编教育 >> 第三章中小学教育 >> 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上海为什么小学读五年,中学读四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搜狐网.
  8. ^ 过去40年,中国消失了91.6万所小学_网易数读_网易新闻中心. data.163.com. 网易.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9. ^ 教院“出关试”如虚设 国际评核不达标 读“补底班”照毕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
  10. ^ 八间大学毕业生 教院英文水平包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方日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