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都会区
台灣第一大都會區
(重定向自大台北)
台北都会区,或称台北都市圈、大台北地区、台北基隆大都会区,为台湾第一大都会区,以中华民国首都台北市、最大城市新北市(原台北县)与北台湾港都基隆市为主的北北基首都圈。其中的台北市与新北市亦常被并称为双北或双北市。人口聚集区域以台北盆地为主,并扩及周边山区及台地。总面积为2,436.0005平方公里,人口6,944,856人,全岛约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更广义的范围,则在大台北之外再加上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位处的桃园市所组成的北北基桃台北生活圈,人口达9,266,730人,面积达3,678.0793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组织里为世界排名第41大都会区[1]。逾三分之一的台湾人在北台湾居住、就学、工作和生活;按生活圈规划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属于大台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为一体来实施区域联合治理。
台北都会区 | |
---|---|
![]() | |
![]() | |
坐标:25°02′N 121°38′E / 25.03°N 121.63°E | |
国家 | ![]() |
中心城市 | 台北市 |
面积 | |
• 都会区 | 2,436.0005 平方公里(940.5451 平方英里) |
人口(2019年6月) | |
• 都会区 | 6,944,856人 |
• 都会区密度 | 2,850人/平方公里(7,381人/平方英里)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台北都会区 |
注音 | ㄊㄞˊ ㄅㄟˇ ㄉㄨ ㄏㄨㄟˋ ㄑㄩ |
台罗 | Tâi-pak-to͘-hōe-khu |
客罗 | Toi11-bed2-du24-fi55-ki24(四縣腔) |
依照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简称GaWC)发布的2018国际大都会综合排名,台北在亚洲城市次于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迪拜、东京(以上属Alpha+;国际二级),而与首尔、多伦多、雅加达、孟买、曼谷、广州、洛杉矶同属于Alpha(国际三级)大都会。[2] 按照美国咨询公司A.T科尔尼的全球城市排名,台北位居世界第33位,为亚洲重要的商业金融都市之一。
聚居地人口编辑
聚居地城市 | 英语 | 行政区单位 | 人口 (2019年6月) |
面积 (km²) |
人口密度 |
备注 |
---|---|---|---|---|---|---|
台北市 | Taipei City | 直辖市 | 2,657,652 | 271.7997 | 9,812 | |
新北市 | New Taipei City | 4,004,598 | 2,052.5667 | 1,947 | ||
基隆市 | Keelung City | 省辖市 | 369,475 | 132.7589 | 2,787 | |
台北都会区 | Greater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 都会区 | 7,031,725 | 2,457.1253 | 2,863 |
都会区划分编辑
台北都会区包含了
- 新北市28区(不含属于桃园都会区的莺歌),分为7个策略区[4]
发展趋势编辑
现行台北捷运路网图
- 范围维持稳定
- 台北都会区早期的范围仅止于台北市(市区、市郊区)及台北县(今新北市)较早因都市化而升格为县辖市的区域,如三重、永和、板桥、中和、新庄、新店等。后逐步往外扩张,目前已扩及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全境,并连结至基隆市及桃园市的精华地带。
- 多核心发展
- 早期台北都会区以台北城内(站前商圈)、西门町一带为单一市中心,新北市则以三重、永和及板桥旧站附近为较早开发区,除了有商办、百货公司亦有电影院,并吸引许多移入人口居住,1980年代台北市陆续出现南京东路商圈、台北东区、信义计划区等新兴的中心商业区。1990年代后期以来,则有内湖科技园区的兴起聚集了大量的工作人潮,而大直重划区的发展则成为台北市另一个代表性的商务娱乐核心区域。新北市的中和、新庄、新店开发也趋于成熟。
- 另一方面,淡水河西岸的人口大量增加并逐渐凌驾台北市中心,早期众多卫星城市环绕台北市单一核心的结构已不符大都会区的发展需求,故自2000年代以后,在公共交通捷运路网连通的基础上,以板桥新板特区为首的淡水河西岸都会核心亦逐渐成型,而其北侧的新庄副都心[5]亦于近几年开始进入具体开发阶段,整个大台北都会区呈现明显的“多核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