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尖山

(重定向自大壩尖山

大霸尖山台湾最著名的高山之一,其外型如神工鬼雕天成的孤峰造型,屹立在雪山山脉雪山地垒圣棱线的北缘,标高3,492米,泰雅语称为“Papak waqa(Skaru语系)、 Papak wa'a(Spazi语系)、Papakwa'a(Klapay语系)”,大霸尖山与小霸尖山合称为“B'bu' Papak”,赛夏语称为“Kapatalayan”、“'oepeh na bo:ong”,从前汉人以遥望如同一个熬酒桶,称之为“熬酒桶山”、“酒桶山”,位于新竹县尖石乡秀峦村与苗栗县泰安乡梅园村之间,即雪霸国家公园中的“霸”,拥有“世纪奇峰”的美誉,在著名的台湾百岳排名28,与中央尖山达芬尖山合称三尖[1]

大霸尖山
泰雅语
Papak waqa(Skaru语系)
Papak wa'a(Spazi语系)
Papakwa'a(Klapay语系)

赛夏语

Kapatalayan; Oppeoh-na-boon
大霸尖山(左)与小霸尖山
大霸尖山在台湾的位置
大霸尖山
大霸尖山
大霸尖山的位置
别名熬酒桶山、酒桶山
语源泰雅语papak意为耳朵,waqa则为耸立;汉语“大霸”应源自原居今三峡乌来的泰雅族流域群TopaTuba的汉语音译,日治后译为大豹,大霸则转用为指称此山
最高点
海拔3,492米(11,457英尺)
地形突起度388米(1,273英尺)
主鞍部:霸南山屋3104m
母峰雪山
列表台湾百岳三尖
坐标24°27′27.72″N 121°15′28.8″E / 24.4577000°N 121.258000°E / 24.4577000; 121.258000
地理
位置 台湾新竹县尖石乡秀峦村、苗栗县泰安乡梅园村
所属山脉雪山山脉
攀山
首次登顶1927年8月4日台湾山岳会攀登队经由东南岩脊,台北第一中学(今建国中学)教官濑古喜三郎借由踩在中曾根武多的肩膀领先攀上,随后生驹、古平、永田诸氏、沼井铁太郎领队、以及搜索队长绵引警部补共7人登顶
普通路线观雾-大鹿林道-马达拉溪登山口-九九山庄-三〇五〇高地-伊泽山叉路口-中霸山屋-中霸坪-风口-大霸尖山
小霸尖山(左侧)、大霸尖山(中央凸起)与东霸尖山五连峰

山形

编辑

大霸尖山位于台湾雪山山脉圣棱线北端,其山势突地拔起,危峰孤峙,近观其外形为一个超过150米高及粗的三面岩柱,四周都是直立的悬崖绝壁,西方人和日本人形容为古怪的土耳其帽,四面崖壁寸草不生,山形冷峻,令人生畏,有“世纪奇峰”之称,高峰聚集,气势宏伟,称得上是北台湾的屋脊。从台湾西部外海观测,大霸尖山是台湾南北连贯的高耸屋脊最北端第一座超过3000米的山汇。

其附近与大霸相似命名之山头有:西边的小霸尖山、东边的东霸尖山及北边的中霸尖山,再加上中霸尖山西伸支棱的两座百岳伊泽山加利山,登山界合称为“大霸尖山群峰”。 大霸尖山往南的圣棱线,以及大霸尖山往北接中霸尖山,是东侧塔克金溪(泰岗溪最高源头,淡水河水系大汉溪上游最远源流)与西侧雪山溪大安溪源头)的主分水岭,为新竹、苗栗的分界。 大霸尖山北侧的中霸尖山,续往西北延伸往伊泽山境界山桧山的棱脉,是东侧萨克亚金溪(大汉溪源流支流)与西侧雪山溪、马达拉溪(大安溪源头)的主分水岭,为新竹、苗栗的分界,日治时攀登大霸的步道由此进入。 中霸尖山续往北延伸往镇西堡的棱脉,登山界称为“大霸北棱”,是东侧大汉溪源流塔克金溪、泰岗溪与西侧左股支流萨克亚金溪的分水岭,为泰雅族往北迁徙的重要传统路线。 中霸尖山西北侧的伊泽山,西伸往加利山的支棱是大安溪源头雪山溪与右股支流马达拉溪的分水岭,现攀登大霸的步道由此棱线北侧的马达拉溪登山口进入。

历史

编辑

台湾原住民赛夏泰雅等族人流传大霸尖山是其祖先发祥地,也为南岛语族共有的传说太古大洪水来袭时先祖的最后避难地,视为圣山。 赛夏的洪水起源传说,大部分是以大霸尖山为发祥地,[注 1]太古洪水泛滥世界成为汪洋一片,幸存的二兄妹躲进织布机的经卷里,漂到'oepeh na bo:ong山顶。[注 2]妹妹未能生还,哥哥将尸体切成肉块丢到洪水中就化成人,哥哥将肉块变成的人救到山顶上,给他们不同的姓氏:豆、风、钟、士、高、蟹、钱、夏等姓(也有不同的版本,尸块丢进洪水中,肉变成赛夏族,骨变成泰雅族,内脏变成汉人),水退之后族人从大霸尖山一路迁移,遍布到大汉溪上游到大安溪流域之间的区域。由考古发现显示,赛夏族定居在大霸尖山下的年代比泰雅族或斗葛族(另有译写做大甲,现多译写为道卡斯族)久远。赛夏族在明郑时遭武装侵略,复受汉人垦民入侵、瘟疫侵袭,势力衰退后,泰雅族成为此区域强势族群。 [3]:62,80

泰雅语称大霸尖山为Papak WaqaPapak意为耳朵,Waqa则为耸立之意,[4]:129是泰雅族人自大甲溪谷(泰雅语Llyung Tmali)与兰阳溪谷之间的思源垭口泰雅语Quri Sqabu)往北迁徙史途中重要的集散地。从原居地北港溪上游(泰雅语:llyung Bnaqiy)迁往大甲溪谷,再上溯到思源垭口并生养众多的Pinsbkan家族中的一个家族,衍生了三个支系,其中大哥Kbuta往北迁徙翻越雪山山脉,途经罗叶尾山、桃山新达、大霸尖山等地。从大霸尖山沿东侧大汉溪谷,击退原居于此的赛夏族,散布到新竹、桃园、台北等地,沿西侧大安溪谷散布到苗栗等地区,是为卡奥湾群(泰雅语:GoganGaogan)。[5]

清治文献有关大霸尖山的记载,清治末期1890年代《新竹县采访册》以汉语记载为“熬酒桶山”。[注 3]

其他清治文献还有“大员山”、“熬酒桶山”、“酒桶山”、“大坝尖山”、“大霸尖山”的记载,但都不能确定指称今天的大霸尖山。大霸尖山实际上在新竹的东南方深山,从宜兰、台北一直到新竹、苗栗都看得到,从新竹看是在东南方十八尖山五指山的正后方。而大霸尖山在彰化东北方距离超过一百六十里,虽然在彰化外海看得到大霸尖山,但在陆地上台湾西部平地在台中大肚山、彰化以南就看不到大霸尖山了。 推定为1756-1759年调制的《乾隆台湾舆图》在云林内山有绘出一座“熬酒桶山”; [9] 1830年代编撰的《彰化县志》,自八卦山前观之,有“大员山”、“熬酒桶山”、“酒桶山”等记载。[注 4]《新竹县采访册》指称不能确指其所以然。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山水 彰化县〉的内文也有描写“熬酒桶山”。[注 5]1879年《台湾舆图并说》在东势角西南方标示“酒桶山”。[11]

《乾隆台湾舆图》在今台湾的东北角附近有绘出另一座“熬酒桶山”; [12] 1760年清乾隆中叶《台湾民番界址图》,有注记“熬酒桶山”、“酒桶山”的文字;[注 6] 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里的〈淡水厅图〉在今台湾的东北角附近有绘出另一座“熬酒桶山”, 其中的内文〈淡水厅舆图纂要〉也有描写“大坝尖山”;[注 7] 1871年《淡水厅志》有记载“熬酒桶山”以及“大坝尖山”;[注 8] 1878年的《全台前后山舆图》和1879年的《台湾舆图并说》都有在“生番界”之内和今新店南方和三峡东方的“新垦地”之间绘出“大霸尖山”。 [16][17]1888年起调制的《台湾地舆总图》在新店直潭和隘勇营之间标示大霸尖山;[18] 1888年《台湾内山番社地舆全图》和其1895年临摹本台湾总督府陆军局发行的《台湾蕃地图》标示了“大埧社”和其后依托的山头“大埧”。[19]:4-5 “大埧”也就是“大坝”,以上这些文献描写在台北南侧附近的“熬酒桶山”在北势溪之南,今称“大桶山”,“生番界”在其以南,其后为桶后溪桶后山[20] [21] 而“大坝尖山”为“大坝社”背后依托的山头,大坝也有写做“大埧”、“打马”,在生番界、隘勇线以内,也就是刘铭传执行开山抚番为掠夺山区土地资源、强制樟脑独占而发动的大嵙崁战役中,于1887年10月以帝国部队优势现代武力征伐的泰雅祖社大社群,[22]位在今三峡、复兴、新店、乌来之间,泰雅语称为Llyung Topaqalang Tuba,刘铭传的奏折中称“大埧”七社,即今大豹溪流域,日治以后称为“大豹社”。[19][23]

1867年英国皇家海军小型风帆测绘船Sylvia号在台湾外海进行绕岛测绘任务时,舰长布鲁克中校(Commander Edward W. Brooker R.N.)测绘完台湾东海岸,续往西海岸,在梧栖(Goche)外海,观测到在台湾内陆南北延伸的高耸山脊,最北端有一座超卓拔群、帽子形状的山峰,有11300英尺高(约3444米),以船名命名为Mount Sylvia[24]:5091868年英国海军部以此测绘成果发行的地图中,Mount Sylvia南方不远处绘有座12800英尺高(约3900米)未命名的山峰。[25][注 9]1873年4月,马偕博士一行30余人在赛夏族向导陪同下攀登Mount Sylvia,在登顶前因赛夏族头目拒绝再前进而未能登顶。森丑之助杨南郡认为在日治前及日治初期明治年间,在1907年对雪山山区进行测绘之前,所谓Mount Sylviaシルビア山多半是指称今大霸尖山。[26]:305,323

日治时1907年对雪山山区进行测绘之后,将此山定名为大霸尖山,今雪山定名为シルビア山。1915年6月到9月间,总督府蕃务本署完成了雪山山汇的测量登山活动,测得峰巅海拔高度为11792日尺(约合3573米)。1916年6月,探险队尝试攀登大霸尖山,在巨岩脚下四周勘查,尝试从东南棱岩壁突破,但受阻于高悬的岩庇,被认为不可能攀登。人类首次登顶大霸尖山,于1927年8月4日(昭和2年),由台湾山岳会沼井铁太郎领队的攀登队经由东南岩脊,使用绳索及技术攀登方式,台北第一中学(今建国中学)教官濑古喜三郎借由踩在中曾根武多的肩膀攀上最困难的悬岩路段领先登顶,随后生驹、古平、永田诸氏,以及搜索队长绵引警部补共7人成功登顶。[27][28]首登队在行前曾考虑使用人工物将锚桩打入岩壁,但因不愿破坏这鬼斧神工“神造之物”而采取徒手攀登,保持大霸尖山的自然完整状态。1931年8月,北田正三由大霸南壁的烟囱岩地形单人独攀登顶。[29](pp. 上册66-73)首登以及随后探险的成功,代表人类挑战能力技术的极限、打破不可能的探险精神,带动了当时的登山活动迈向更艰难路线的挑战与对未知山岳的探索行动。

战后十余年间未有登山队登临大霸绝顶的记录,1959年,有登山队在大霸尖山一根一根将铁钉打入岩壁,绑上铁线安装木梯,攀上大霸尖山的绝顶。随后的登山队即循着木梯,轻易就能踏破这座昔日必须冒着生命危险、依靠本身技术才能攀抵的峰尖。登顶过程的人工化,使得一般登山者均能踏着木梯顺利登顶,大霸尖山便成为热门的高峰了。1971年初,为了配合救国团举办大霸尖山健行活动,林务局大鹿林道马达拉溪登山口开辟了一条长达约12公里长的步道直达大霸尖山,并且在半途海拔2699米处兴建了九九山庄,并在4月19日,架设完成“世纪奇峰”大霸尖山登顶钢梯的工程。至此,顺着钢梯即能争相轻松踩上山顶的登山客络绎于途,却阻隔了登山者与大自然接触的深度,缺少以肉缚身躯、用汗水勇气贴近岩壁的感觉。

在沿钢梯的传统登顶路线之外,技术攀岩好手们也尝试从其他更困难的路线,以技术绳队的方式攀登上台湾高山技术攀岩的圣山霸顶。日治时1931年8月,北田正三由大霸南壁的烟囱岩地形单人独攀登顶。战后初期1958年有攀岩队在大霸东壁试探技术攀登的可行性。1981年10月25日喜马拉雅攀登俱乐部的高克维及梅业明成为大霸传统登顶路线之外,战后有记录首登西南壁技术路线成功的第一支队伍,他们以绳队技术攀岩的方式,以七个绳距攀登成功,攀登过程刊登在1981年12月的《野外》杂志第154号。随后几年,陆续有来自攀岩者俱乐部、台大登山社等技术攀登队伍成功的首登完成其他在大霸东南壁、西壁、北壁上的路线。[30]:23-24,126[31]

在钢梯架设20年后,梯子锈蚀毁损,安全堪虑,林务局先于1989年公告禁止攀登大霸尖山霸顶,在1991年12月15日将钢梯拆除,重还圣山真实的面貌。攀登绝顶的登山者,必须以矫健的身手,融入在大自然之中,经过勇气与毅力的考验,才能在辛苦的付出之后,攀上峰巅的荣耀。[29](pp. 上册66-73)[32]

虽有公告禁止攀登霸顶,但无法源依据,2010年7月23日内政部依据国家公园法第13条第8款公告“雪霸国家公园区域内禁止事项”,“基于保护大霸尖山脆落之地质景观及维护山友登山安全并保持原住民族信仰圣山之完整性,自公告日起禁止攀登大霸尖山霸顶。”[33]

币图

编辑

新台币五百元背面以大霸尖山及台湾梅花鹿为图案设计。

 
大霸尖山南面景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Sai-Sawe(狮潭)群赛夏族是以加里山为洪水后起源根据地。
  2. ^ 大多数赛夏族人认为'oepeh na bo:ong是大霸尖山,但族人中负责“'oepeh na bo:ong”祭仪的“baba:i'”(风姓)有长老坚持是玉山[2]:195,208
  3. ^ 《新竹县采访册》:‘熬酒桶山在县东南百余里。其山从淡水县番界中东南方来,在诸山之上突起一峰,顶平而圆,上稍窄而下渐宽,形如熬酒桶;高插云霄,为人迹不到之区山上积雪经年不消,虽盛夏寒气砭人肌骨,生番亦不敢近。远望之,一峰直竖,形家呼为“冲天木”:此县治太祖山也。…巉岩削壁,白石莹莹。此一大观也,常于雾敛云消时徬佛睹之。盖所谓玉山者,近似。 按《彰化县志》卷一〈封域志〉〈山川〉:‘大员山在县东北七十余里,山顶员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与水底寮山、罩兰山、大茅埔山俱在东势角左右[6]’。而山川全图又并列大员山、熬酒桶山于大甲溪上游之南。苗栗县举人吴子光《一肚皮集》卷七〈双峰草堂记〉一云:‘由五指峰南分一支势独尊者为酒桶山,则入石垄境矣’。据《彰化县志》,熬酒桶山当在彰化县内山…;据《一肚皮集》,又当在苗栗县境矣。今于新竹县东门城上以罗经按之,正在巽方。访询内山客人出入番社、熟悉形势者皆云:在新竹县境。偶询一、二生番,亦皆云然。似应以此山属新竹县为是。第此山高不可仰,常由新竹行至嘉义县境沿途犹远望见之。盖不特为新竹县之太祖山,其中擘干分支,亦即台湾、台南诸府县之祖山也。惟人迹不到,究不能确指其所以然。今姑略举见闻,以备采择。’[7]:55-56 其中认为1830年代编撰《彰化县志》的大员山、熬酒桶、酒桶山和新竹所见的熬酒桶山不符,把台湾北部的山和中南部的山搞混,不能确指其所以然。 1894年左右的《苗栗县志》内文与《新竹县采访册》有部分相同: ‘台为郡,固山海交错区也,山高亚五岳。北部山最高且大蜚声于志乘中者,为玉山,亦名雪山;次鸡笼山,又次五指峰。由五指峰南分一支、势独尊者,为酒桶山;则入后垄境矣。 双峰,在酒桶山南偏,距铜锣湾不五里。’[8] 前半与《新竹县采访册》雷同,但最后一句说到酒桶山南偏的双峰距铜锣湾不五里,使得有些可疑。
  4. ^ 1830年代编撰的《彰化县志》:…乃特起大山,独立空际,如鹤立鸡群一样。以其高大而郁然,名之曰大乌山。是邑治之祖山也。由大乌山分脉而西曰大员山俗呼熬酒桶山。转水底寮,出大满山、石冈仔,至千丝帐落脉,过葫芦墩、岸里社,再起红圳头山,自北而南,至大肚山止,无邑治之护卫。自八卦山前观之,俨若屏幛然。……大员山:在县治东北七十余里。山顶员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与水底寮、大湳山、罩兰山、大茅埔山:俱在东势角左右。[6]
  5. ^ 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山水 彰化县〉“大员山:在县治东北六十余里。由大乌山发脉。又名熬酒桶山。西下为猫雾捒山、大肚山。猫雾梀平原沃野,产米最多。”[10]:340内容与《彰化县志》相类,主要是彰化是看不到大霸尖山的,距离也差了超过一百里,形容也颇平淡。
  6. ^ 1760年清乾隆中叶《台湾民番界址图》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典藏,通称〈中研图〉。图中今台北附近,在艋舺渡头汛注记“离内山一十里,熬酒桶山界三十里,离生番四十里,以溪为界”;在今台北市文山区东侧山区雾里薛山注记“离内山3里, 离酒桶山界20里, 离生番30里”。说明“熬酒桶山”、“酒桶山”为界,生番在界外十里。 [13] [14]
  7. ^ 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内文〈淡水厅舆图纂要〉:“沪尾港海口:在龟仑岭之北、艋舺之西,离城一百四十里。港内分南、北、中三大溪,名曰内港。南溪之源出自大坝尖山,由大姑崁、三角涌向西北至新庄,与艋舺溪会合;至大稻埕折而西至关渡,与北溪合流而出沪尾。” [10]:424
  8. ^ 1871年《淡水厅志》有记载淡水厅的北路山。北势溪西南过熬酒桶山,南势溪南会桶后溪,过熬酒桶山。内港二大溪。一曰南溪,其源出大坝尖山,会咬狗藔尖山……南会三角涌溪[15]
  9. ^ 依舰长布鲁克中校发表的报告和英国海军部海图,Mount Sylvia应是指大霸尖山,其南邻标高12800英尺未命名峰是指雪山。后世文献描写Mount Sylvia多是指雪山。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霸尖山登山步道 - 台灣山林悠遊網.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2. ^ 胡家瑜; 林欣宜. 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 (PDF). 台大文史哲学报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2003年11月, (59): 177–214 [2003-08-18收稿 2003-10-15通过]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5-30). 
  3. ^ 汪明辉. 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成果報告I (PDF) (报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委托 邹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 62–107. 2007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8). 
  4. ^ 萧世晖; 汪明辉. 解殖民的文化地景再現:以泰雅族人繪製「會吟唱的地圖」為例 (PDF). 地理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2016-11, (65): 107–142 [2022-04-04]. ISSN 1019-6684. doi:10.6234/JGR.2016.6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3). 
  5. ^ 林益仁、王信翰. 自然資源的治理──一個泰雅族的模式初探.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报. 2014, 4 (4): 139–172 [2022-01-03]. ISSN 2308-3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6. ^ 6.0 6.1 周玺; 吴春兰; 方岱; 陈震曜. 山川. 曾作霖 (编). 彰化縣志 卷一. 1836年: 31,71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6). 
  7. ^ 陈朝龙 (编). 新竹縣採訪冊 卷一.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8. ^ 沈茂荫. 苗栗縣志.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9. ^ 乾隆台灣輿圖(西螺) (地图). 国立故宫博物院台湾地图典藏精选. 左上方. [推定为1756-1759年调制]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熬酒桶山 
  10. ^ 10.0 10.1 台灣府輿圖冊 山水 淡水廳. 臺灣府輿圖纂要. 1871年. 
  11. ^ 余宠. 夏献纶 , 编. 台灣輿圖並說 卷三 彰化縣埔裏六社輿圖十 (地图). 1879 [2022-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 酒桶山 
  12. ^ 乾隆台灣輿圖(淡水) (地图). 国立故宫博物院台湾地图典藏精选. 右上角. [推定为1756-1759年调制]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熬酒桶山 
  13. ^ 古地圖話十八世紀台灣地景 (map). 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 艋舺(兰文里摄影). [1760年台湾民番界址图]. 
  14. ^ 叶高华. 18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初版. 台南: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南天书局. 2017年11月: 47页 [《18世纪末御制台湾原汉界址图》推定为1781-1787年调制]. ISBN 978-986-05-4122-9. 1:C1 雾里薛山 台北市文山区东侧山区〈中研图〉注记‘离内山3里,离酒桶山界20里,离生番30里’ 
  15. ^ 陈培桂. 志一 封域志 山川. 淡水廳志 卷二. 1871年. 
  16. ^ 余宠. 全台前後山輿圖 (map). 美国国会图书馆. 1878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大霸尖山 
  17. ^ 余宠. 夏献纶 , 编. 台灣輿圖並說 卷二 台北府淡水縣分圖六 (map). 美国国会图书馆. 1879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大霸尖山 
  18. ^ 台北府全圖、 淡水縣圖 (地图). 台灣地輿總圖 第一版. 新北市中和区: 国立台湾图书馆: 10,12. 2016年11月 [馆藏清代写本1888-1891年]. ISBN 978-986-050569-6. 
  19. ^ 19.0 19.1 许毓良. 上篇第三章 三峽地區地名與番社考證 .2.插角、金阿敏、大埧、杉胡. 光緒十四年(1888)台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9年11月: 78–90. ISBN 978-986-508-043-3. 
  20. ^ 台北市文山區 文史蒐錄 (PDF). 二 文山地区的原住民.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05). 
  21. ^ 柯志明. 清代臺灣三層式族群空間 體制的形構與轉化:紫線界前後的比較 (PDF). 台湾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5年6月, 22 (2): 60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30). 
  22. ^ 傅琪贻 [日语:藤井志津枝]. 大嵙崁事件 (PDF). 原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系列丛书(五).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9年5月 [2021-06-25]. ISBN 978986059088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5). 
  23. ^ 高俊宏. 祖墳之地:啊!Topa、「內、外」大豹之再商榷. Llyung Topa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遺族 初版.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20年12月: 339–344,357. ISBN 978-986-508-082-2. 
  24. ^ Edward W. Brooker. Remarks on the coast of Formosa, and islands and dangers east of it.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1868-09, 37 (ix): 504–510 [于1867年的水文测绘]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通过里德学院数位收藏“福尔摩沙:十九世纪影像” [Reed College of Portland, Oregon digital collection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由费德廉教授[Prof. Douglas Fix]创建 (英语). The height of the general mountain range varies from 9,000 to 12,000 feet, and at its north extreme is a remarkable hat-shaped peak of 11,300 feet, now called Mount Sylvia. 
  25. ^ Formosa Id. and Strait (地图). Admiralty Chart No. 1968. Cartography by Captains H. Kellett & R. Collinson, R.N., Lieut. M. Gordon, R.N., J. Richards, E. Wilds, and G. Stanley, Masters, R.N., 1867; additions by Comr. Brooker, R.N., 1868. 描绘H. Sharbau,刻版Davies, Bryer & Co. 伦敦: Hydrographic Office, British Admiralty. 1868年 [于1825-1867年的水文测绘,1867年8月15日英国海军部发行,1868年2月修正] [2022年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3日) –通过里德学院数位收藏“福尔摩沙:十九世纪影像” [Reed College of Portland, Oregon digital collection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由费德廉教授[Prof. Douglas Fix]创建,原藏于大英图书馆 (英语). 
  26. ^ 森丑之助.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台湾调查时代5. 由杨南郡翻译 四版. 台北市: 远流. 2021-09-01 [初版2000-01-01 原文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900-06-06–13;1908-11,报导1907年的调查]. ISBN 978-957-32-9252-4. 
  27. ^ 沼井铁太郎. 大霸尖山の登攀に就て—登攀に就ての考察と實行. 台湾山岳. No. 5 (台湾山岳会). 1930-09-20: 1–17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28. ^ 中曾根武多. 大霸尖山登攀記. 台湾山岳. No. 5 (台湾山岳会). 1930-09-20: 17–38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29. ^ 29.0 29.1 百岳2.0小组. 陈远建 , 编. 第二世代台灣百岳全集 初版. 台北市: 户外生活. 2007-08-31. ISBN 978-986-6994-39-5. 
  30. ^ 李潜龙. 台灣攀岩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6) (PDF) (硕士论文). 国立台东大学体育学系. 2008-08. 
  31. ^ Anmin Deng [邓安民]. Dabajianshan [大霸尖山]. 山岳计划英语Mountain Project. 2011-01-06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英语). 
  32. ^ 大霸尖山. 线上台湾百岳. 上河文化. 2016-08-16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33. ^ 刘锡贤. 庄启明 , 编. 一百年度簡字第146號法院判決 (报告).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判. 2011-11-30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