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同(4世纪?—429年),辽东胡人。北魏官员,官至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

先代 编辑

安同的祖先来自安息国,东汉时以安息王侍子身份到洛阳,经历过三国西晋的战乱后终选定了辽东避难,并以此为家。安同父亲安屈前燕当殿中郎将,前燕亡后入秦,因为友人公孙眷的妹妹被赐给刘库仁为妻而到了刘库仁的独孤部。

生平 编辑

安同最初跟着公孙眷做商贩,他欣赏拓跋珪有济世之才,于是留在他身边。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建北魏,是为魏道武帝,但刘显自西燕迎道武帝叔父拓跋窟咄,意图争夺其魏王之位。时道武帝就北走至贺兰部以阴山自守,并派了安同和长孙贺后燕求援,期间长孙贺叛奔窟咄,而安同经小道成功走到燕都中山,并成功令燕王慕容垂派遣慕容麟领六千步骑助魏平乱。安同与燕使兰纥先一同北归,但到牛川时遭窟咄侄儿拓跋意烈阻截,安同躲在商贾的行囊中,入夜就躲到空井中,成功避过了意烈部众,并在随后与慕容麟大军会合。留在贺兰部的道武帝部众久未见援,贺兰部人贺染干招引窟咄北来,这令众人恐惧,人心涣散,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人及诸乌丸更逃奔至刘卫辰处。慕容麟听闻魏部情况,于是立即派安同等人回去,魏人从而得知后燕援军已近,人心也稍见安定。道武帝接着移兵牛川,在于延水南屯兵,又派安同联络慕容麟约定进攻日期。安同回来后,魏军出代谷,与慕容麟同时进袭屯驻在高柳的拓跋窟咄,窟咄自知劣势,望风而逃,终为刘卫辰所杀,余众亦为北魏所接收[1][2]。安同得屡合道武帝心意,故得其宠信,任命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宠臣都常常出入禁中,多次参与处理各项事务。后来道武帝赏赐众臣,安同亦以功多而获赐妻妾及隶户三十,二十匹马及五十只羊,并加广武将军。

天兴五年(402年),北魏与后秦爆发柴壁之战,道武帝亲率大军于柴壁围困秦将姚平统领的大军,安同亦有随军。面对后秦君主姚兴亲自救援,道武帝打算加厚包围圈以作抵御,但安同此时献计,指出汾水以东有一处叫蒙坑的地区,长三百余里的距离都无小路通进,建议魏军以浮桥过汾水并于汾西筑围,阻止秦军经汾西之路增援柴壁即能取胜。道武帝听从,而最终秦军受阻于汾西,无法接近柴壁,经蒙坑进兵亦被魏军设下的埋伏击败,无力救援之下柴壁亦终为魏军所破,尽俘其众[3]。战后安同以出谋之功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

天赐六年(409年),清河王拓跋绍以兵变杀害道武帝,自行即位。齐王拓跋嗣当时在外,潜返平城后就派使者夜报安同,让他招集众人,众人响应之下拓跋绍为卫士所捕,被诛杀[4],拓跋嗣随后继位,是为魏明元帝,并以安同、崔宏长孙嵩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参理朝政刑讼事,号为“八公”[5]。后明元帝又命安同与贺护持节巡察二州以及一众在山中聚居的各民族及丁零人,安抚他们、问其疾苦,以及纠举不法的地方官员。安同到并州后发现并州辖下郡县官员大多都不守法,并州刺史更擅自任命古彤为晋阳令,在当地收贿获利。安同将这些事都上报给明元帝,明元帝亦遵安同所请按律将他们加以惩治,遂整肃了各地官员的风气。安同接着东出并陉,走到钜鹿,以每四户征一人的方式集合民伕修治大岭山,开天门关道,以及在宋子建坞堡,以镇静郡县。同行的贺护妒忌安同得人心,于是诬陷安同聚众结坞,图谋不轨。明元帝也认为安同在当地擅自征集人力并不妥当,于是命人将之押还平城,群臣在议论其罪时都认为应当严惩,以儆效尤,但明元帝念在安同这様做都是一心为公,并无恶意,就释放了他。

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患病,以泰平王拓跋焘监国,安同则担当其左辅。同年,明元帝乘南朝宋宋武帝去世的机会侵略宋河南地,拜安同为右光禄大夫。又同年,拓跋焘北镇塞外,明元帝又正南巡为攻滑台的奚斤等军声援,就留了安同与安定王拓跋弥留镇平城[6]。泰常八年(423年),拓跋焘继位,是为魏太武帝,进安同爵高阳公,拜光禄勋。不久除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神䴥二年(429年),安同去世,朝廷追赠高阳王爵,谥恭惠

性格特征 编辑

安同性格端庄严谨,而且聪明,而且奉公守法,一次安同长子安屈太仓监守自盗,偷了数百粳米想要给亲人吃,安同大怒之下请求处死安屈,亦弹劾自己教子无方。明元帝寛恕了安屈,又下令以后都向安同送粳米。安同在朝亦明察和毫,擅于考核官员,治家井井有条,故得当时称许。不过,晚年安同在冀州却开始经营财产,并且大肆修建建筑,影响了百姓。

子女 编辑

  • 安屈
  • 安原,官至尚书左仆射,加侍中、征南大将军,封河间公,曾率军大败柔然。但后来因为向卢鲁元请婚被拒而报复诬陷对方,甚至图谋起兵而遭诛杀。
  • 安颉,官至冠军将军,西平公,曾参与讨伐胡夏以及反击刘宋元嘉北伐等战事,皆有战功。
  • 安聪,内侍。
  • 安萨,龙骧将军、给事黄门侍郎,爵广宗侯。

延伸阅读 编辑

[]

 魏书/卷30》,出自魏收魏书
 北史·卷020》,出自李延寿北史

参考资料 编辑

  • 《魏书·安同传》
  1. ^ 《魏书·太祖纪》:“八月,刘显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随之,来逼南境。于是诸部骚动,人心顾望。帝左右于桓等,与诸部人谋为逆以应之。事泄,诛造谋者五人,余悉不问。帝虑内难,乃北逾阴山,幸贺兰部,阻山为固。遣行人安同、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垂遣使朝贡,并令其子贺𬴊帅步骑以随同等。冬十月,贺𬴊军未至而寇已前逼,于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及诸乌丸亡奔卫辰。帝自弩山迁幸牛川,屯于延水南,出代谷,会贺𬴊于高柳,大破窟咄。窟咄奔卫辰,卫辰杀之,帝悉收其众。”
  2. ^ 《魏书·卷十五·拓跋窟咄传》:“太祖虑内难,乃北逾阴山,幸贺兰部,遣安同及长孙贺征兵于慕容垂。贺亡奔窟咄,安同间行遂达中山。慕容垂遣子贺𬴊步骑六千以随之。安同与垂使人兰纥俱还,达牛川,窟咄兄子意烈捍之。安同乃隐藏于商贾囊中,至暮乃入空井,得免,仍奔贺𬴊。军既不至,而稍前逼。贺染干阴怀异端,乃为窟咄来侵北部。人皆惊骇,莫有固志。于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节及诸乌丸亡卫辰。贺𬴊闻之,遽遣安同、朱谭等来。既知贺𬴊军近,众乃小定。太祖自弩山幸牛川。窟咄进屯高柳。太祖复使安同诣贺𬴊,因克会期。安同还,太祖逾参合,出代北与贺𬴊会于高柳。窟咄困逼,望旗奔走,遂为卫辰杀之,帝悉收其众。”
  3. ^ 《资治通鉴·卷112》:“珪命增筑重围,内以防平之出,外以拒兴之入。广武将军安同曰:‘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余里,蹊径不通。兴来,必从汾西直临柴壁;如此,虏声势相接,重围虽固,不能制也。不如为浮梁,渡汾西,筑围以拒之。虏至,无所施其智力矣。’珪从之。兴至蒲阪,惮魏之强,久乃进兵。甲子,珪帅步骑三万逆击兴于蒙坑之南,斩首千余级,兴退走四十余里,平亦不敢出。珪乃分兵四据险要,使秦兵不得近柴壁。”
  4. ^ 《魏书·卷十六·清河王绍传》:“先是,太宗在外,闻变乃还,潜于山中,使人夜告北新侯安同,众皆响应。太宗至城西,卫士执送绍。”
  5. ^ 《魏书·长孙嵩传》:“太宗即位,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故世号八公。
  6. ^ 《魏书·太宗纪》:“冬十月甲戌,车驾遇宫,复所过田租之半。奚斤伐滑台不克,帝怒,议亲南讨,为其声援。壬辰,车驾南巡,出自天门关,逾恒岭。四方蕃附大人各率所部从者五万余人。十有一月,泰平王亲统六军出镇塞上,安定王弥与北新公安同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