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非我(1916年9月22日—1992年),本名宋庆章[1](或宋献章[2]宋宪章),又名宋集仁,曾用笔名蓝波里[1](亦有写成兰波里者),是一位出生于台湾台北社子新剧社会运动者。

宋非我
宋非我,摄于1940年代
出生1916年9月22日
日治台湾台北厅士林支厅社子区
逝世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新剧社会运动

生平概略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1916年,宋非我出生于台北厅士林支厅社仔区;他的父亲宋式玉是社子地区的第一任保甲书记。后来,宋非我毕业于士林公学校高等科,并因在“义顺株式会社”工作而对新剧产生极大兴趣。

1933年,宋非我投入“台湾新剧运动”并参加张维贤所主持的“民烽剧团”;在张维贤的鼓励下,他在1934年以反串“瘦姑妈”一角演出于拉尤斯·比洛英语Lajos Bíró的作品《新郎》(Bridegroom)之中,并以此在台北剧团协会主办于艋舺荣座的“新剧祭”夺得最佳演技奖。[3]

左翼反抗 编辑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新剧界以“皇民化剧团”名义在行动上备受当局关照。1940年,宋非我在欧剑窗提供资金协助下招集演员组成“钟声剧团”,并挂上“皇民化剧团”旗帜四处巡回演出;同年5月,宋非我进入日本大学综合艺术科就读,学习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并于筑地小剧场日语築地小劇場实地观摩当地左翼剧场。

后来,宋非我因父亲过世返回台湾,并持续投入钟声剧团的公演活动。[3]

1941年,殖民当局因应时势成立“皇民奉公会”的外围团体“台湾演剧协会”以对演艺活动进行管制;宋非我因此转向投入广播电台相关工作,以“放送剧”迂回进行反日活动,也由此结识剧作家简国贤并在放送剧上展开合作。

 
刊登于1946年6月8日《台湾新生报》上的演出广告

1946年,宋非我与简国贤组织“圣烽演剧研究会”并分别担任会长和文艺部代表;当时,江金章医师担任副会长并负责支持剧团的财务,王井泉张文环也参与挂名顾问。1946年6月9日,圣烽演剧研究会在中山堂演出独幕剧《壁》和三幕剧《罗汉赴会》并引起热烈反应;《壁》以台语发音并露骨的讽刺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各种丑恶嘴脸与蛮横的统治手段,《罗汉赴会》则直接以当时警察局长议员的姓名作为角色名称并赤裸展现他们的言行不一。随后,二剧皆遭禁演,简国贤与宋非我也开始受到监视,圣烽演剧研究会因此解散。

此后,宋非我曾在中国广播公司所辖电台编辑主持闽南语节目[4],并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因内容触犯当局禁忌[5]遭逮捕监禁于警备总部半年;随后,他在保释后以前往日本经商为理由离开台湾。[2]不久,简国贤遭国民党政权判刑枪毙。[6][7]

宋非我在流亡日本期间持续研究闽南地区方言,并前往东京大学以旁听生身份攻读语言学

前往中国大陆 编辑

195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计划成立“对台广播部”(简称“台播部”);在臧克家欧阳予倩推荐之下,宋非我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聘任为其台播部效力。

抵达中国大陆后,宋非我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华东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在任职于厦门期间,他长年致力于主持对台播送之节目,并持续将“答嘴鼓”的语言艺术改良精进。

后来,宋非我在文化大革命之中遭受迫害并下放劳改;1979年,他终于获得平反并随后移居香港[5]

1987年10月,宋非我在戒严令解除后再度返回台湾;但因他已将籍贯改为福建而无法申请在台湾定居。1989年,宋非我将他一生的作品转交给作家蓝博洲,并再度前往香港,又转进中国大陆,后于1992年逝世。[8][9][10]

家庭 编辑

他在逃亡日本前即已于台湾娶妻并育有一幼子宋我人(后成为一位电影演员,曾演出于《台北街头》、《挑战地狱岛》等台语电影)。[1][5]

代表作品 编辑

舞台剧 编辑

  • 《壁》
  • 《罗汉赴会》

广播作品 编辑

  • 《生死交界》
  • 《探祖家》
  • 《新景致》

专题广播 编辑

  • 《夜游淡水河》

选集 编辑

  • 《兰波里广播选》(王岩平 编)[5]

语录 编辑

  • “在蓝色波涛里,有我的故乡。”[5]

轶事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石计生. 臺灣僅存廣播界第一代影播巨星宋我人. 2014-03-02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2. ^ 2.0 2.1 锺乔. 亞洲的吶喊-民眾劇場.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4: 208. ISBN 9575864484. 
  3. ^ 3.0 3.1 郑如珊. 劇場的權與力—以星光劇團及其分支之活動為論述核心.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 2006. 
  4. ^ 石光生. 跨文化劇場: 傳播與詮釋.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8. ISBN 9789574452613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兰波里是闽南答嘴鼓奠基者. 厦门日报. 2012-08-10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3). 
  6. ^ 焦桐. 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 台原出版社. 1990-01-01. ISBN 9789579261067. 
  7. ^ 陈昭瑛.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 ISBN 9789860197495 (中文(台湾)). 
  8. ^ 蓝博洲. 尋找臺灣新劇運的推手—宋非我. 联合文学. 1994, (102). 
  9. ^ 吕诉上. 臺灣電影戲劇史. 台北: 银华出版部. 1991. 
  10. ^ 蓝博洲. 宋非我. 台湾: 行政院文化部. 2006: 190. ISBN 9789860058475. 
  11. ^ 呂泉生與「丟丟銅仔」. 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12. ^ 瞿海良.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台灣音樂先行者呂泉生. 宇宙光. 2011, (448)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连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