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巴利律藏》,又称《上座部律》(巴利语:Theravāda Vinayapiṭaka)、《铜鍱律》,是上座部系赤铜鍱部的律藏,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人所受戒律的依据。

简介

编辑

《上座部律》分为五分,初分是比丘戒本经分别;第二分为剩余的比丘经分别,以及全部的比丘尼经分别;第三分为大品,包含十个犍度,这包括佛陀觉悟后,向五比丘说法及度耶舍及三迦叶兄弟的故事,节日及衣服处理的规定等;第四分是小品,包含十二个犍度,分为房舍等杂法,包括房舍犍度、杂犍度及五百结集七百结集。第五分附随是律藏的附属部分,其内容是对经分别和犍度的分析和摄要,大约是在传入锡兰后的部派佛教时期成立。

南传上座部律的比丘戒是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是三百一十一条[1]

传承

编辑

相传佛灭后,优波离尊者诵出戒律,据铜鍱部所传,从佛灭到阿育王,有五师传承:优波离Upāli,驮写拘Dāsaka,苏那拘Sonaka,悉伽婆Siggava,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在佛灭二百年,阿育王派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摩哂陀尊者带同三藏,率领比丘前往斯里兰卡,与当时统治斯里兰卡的天爱帝须王相见。摩哂陀的第一次说法即得到国王的皈依,在首都阿耨罗陀建造大寺供养僧团,佛教迅速发展起来。 [2]

公元前43年,南印度的Damila人(Damila是Tamiḻar的印度俗语形态,因此Damila即是泰米尔人)入侵斯里兰卡,因战争而发生饥荒多年,很多僧人被迫逃难,佛寺也被放弃。一些有远见的比丘们,由佛授Buddhadatta及帝须Tissa领导,选择在中部较平静的摩多利(Matale),将一向以口诵相传的巴利三藏及注释,书写于贝叶上,以作永远保存和传承。这是巴利圣典在斯里兰卡一次非常重要的结集。 [3]

译本

编辑

汉译

编辑

英译

编辑

影响

编辑

《巴利律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僧团秉持的律藏,也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及由此三地传承的上座部僧团所受戒律的依据。中国的上座部僧团传承自缅甸,故亦依巴利律藏。

律藏目录

编辑
  • 初分 驱摈/波罗夷 Pārājika-pāḷi
  • 毘兰若 Verañja-kaṇḍa
  • 驱摈法/波罗夷 Pārājika-kaṇḍa
  • 僧残法/僧伽胝施沙/僧伽婆尸沙 Saṅghādisesa-kaṇḍa
  • 不定法 Aniyata-kaṇḍa
  • 尽舍法/尼萨耆 Nissaggiya-kaṇḍa
  • 第二分 令堕/波质胝/波逸提 Pācittiya-pāḷi
  • 令堕法/波质胝/波逸提 Pācittiya-kaṇḍa
  • 向彼悔法/波胝提舍尼/提舍尼 Pāṭidesanīya-kaṇḍa
  • 众学法 Sekhiya-kaṇḍa
  • 灭诤法 Adhikaraṇa-samathā
  • 尼戒驱摈法/波罗夷 Pārājika-kaṇḍa (bhikkhunīvibhaṅga)
  • 尼戒僧残法/僧伽胝施沙/僧伽婆尸沙 Saṅghādisesa-kaṇḍa (bhikkhunīvibhaṅga)
  • 尼戒尽舍法/尼萨耆 Nissaggiya-kaṇḍa (bhikkhunīvibhaṅga)
  • 尼戒令堕法/波质胝/波逸提 Pācittiya-kaṇḍa (bhikkhunīvibhaṅga)
  • 尼戒向彼悔法/波胝提舍尼/提舍尼 Pāṭidesanīya-kaṇḍa (bhikkhunīvibhaṅga)
  • 尼戒众学法 Sekhiya-kaṇḍa (bhikkhunīvibhaṅga)
  • 尼戒灭诤法 Adhikaraṇa-samathā (bhikkhunīvibhaṅga)
  • 第三分 大品 Mahāvagga-pāḷi
  • 犍度 Mahā-khandhaka: 有关出家及受戒的规定
  • 布萨犍度 Uposatha-kkhandhaka : 有关每半个月诵戒及忏悔规定
  • 雨安居犍度 Vassūpanāyika-kkhandhaka: 有关每年雨季安居修行的规定
  • 自恣犍度 Pavāraṇā-kkhandhaka: 有关每年雨安居结束时,僧众自揭犯戒及忏悔的规定
  • 皮革犍度 Camma-kkhandhaka : 有关穿鞋和使用皮革的规定
  • 药犍度 Bhesajja-kkhandhaka : 有关药物及食物的规定
  • 迦𫄨那衣犍度 Kathina-kkhandhaka : 有关雨安居结束后,僧众接受迦𫄨那衣的规定
  • 衣犍度 Cīvara-kkhandhaka : 有关比丘所穿袈裟的规定
  • 瞻波犍度 Campeyya-kkhandhaka : 有关僧团活动合法或非法的规定
  • 㤭赏弥犍度 Kosambaka-kkhandhaka: 有关比丘分裂和合的规定
  • 第四分 小品 Cūḷavagga-pāḷi
  • 羯磨犍度 Kamma-kkhandhaka: 有关责骂与处分犯戒比丘的规定
  • 别住犍度 Pārivāsika-kkhandhaka: 有关比丘接受别住处分的规定
  • 集犍度 Samuccaya-kkhandhaka: 有关处分犯僧残比丘的规定
  • 灭诤犍度 Samatha-kkhandhaka : 有关平息比丘纷争的规定
  • 杂事犍度 Khuddakavatthu-kkhandhaka: 有关比丘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 卧坐具犍度 Senāsana-kkhandhaka : 有关房舍和卧坐具的规定
  • 破僧犍度 Saṅghabhedaka-kkhandhaka : 有关提婆达多叛逆的判定
  • 仪法犍度 Vatta-kkhandhaka : 有关各类比丘的威仪规定
  • 遮说戒犍度 Pātimokkhaṭṭha​​pana-kkhandhaka : 有关犯戒比丘不参加布萨的规定
  • 比丘尼犍度 Bhikkhuni-kkhandhaka: 有关比丘尼的规定
  • 五百结集犍度 Pañcasatika-kkhandhaka: 有关佛教第一次结集的事
  • 七百结集犍度 Sattasatika-kkhandhaka: 有关佛教第二次结集的事
  • 第五分 附随 Parivāra-pāḷi
  • 十六大章 Soḷasa-mahā-vāra
  • 大分别 Mahāvibhaṅga,又名比丘分别 Bhikkhuvibhaṅga
  • 比丘尼分别 Bhikkhunīvibhaṅga
  • 等起摄颂 Samuṭṭhāna-sīsa-saṅkhepa:僧律制立起因的摄要
  • 中略 Antara-peyyāla、灭诤分释 Samatha-bheda
  • 问犍度章 Khandhaka-pucchā-vāra: 问关于犍度二十二章之罪数
  • 增一法 Ekuttarika-naya: 依增一法,说明律藏中所说的诸事项
  • 布萨初〔中后〕问答 Uposathādi-pucchā-vissajjanā、〔制戒〕义利论 Atthavasa-pakaraṇa
  • 偈集 Gāthā-saṅgaṇika: 制戒处七城,于各城所说戒的数及其他事项
  • 诤事分释 Adhikaraṇa-bheda: 四种诤事,由各方解说
  • 别偈集 Apara-gāthā-saṅgaṇika,又名呵责初问答 Codanādi-pucchā-vissajjanā: 主要说明呵责及检问
  • 呵责法 Codanā-kaṇḍa: 说明呵责及检问
  • 诤论小篇 Cūḷa-saṅgāma,又名检问者之行仪 Anuvijjakassa-paṭipatti: 关于僧伽诤论,裁决者的注意事项
  • 诤论大篇 Mahā-saṅgāma: 叙述裁决者的仪法
  • 迦𫄨那衣分释 Kathina-bheda: 说明迦𫄨那衣之受持、舍弃等法
  • 优波离〔问〕五法 Upāli-pañcaka: 佛陀答优婆离关于戒律的问题,有十四品
  • 犯罪等起 Atthāpatti-samuṭṭhāna: 关于僧戒之各条,说明犯罪之等起法
  • 第二偈集 Dutiya-gāthā-saṅgaṇika: 问戒律事项的数目
  • 发汗偈 Seda-mocana-gāthā: 搜集困难到令人发汗的问难偈而不提出解答
  • 五品 Pañca-vagga: 包含羯磨品、义利品、制戒品、所制品、九聚会品[5]

引用

编辑
  1. ^ Shayne Clarke. “Vinayas,” in Brill’s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2. ^ 钖兰岛史与大史
  3. ^ 邓殿臣:《南传佛教史简编》
  4. ^ 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譯經紀錄.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5. ^ Pāli-vinaya, 缅甸第六结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