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部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初期佛教 |
|
雪山部或雪山住部(梵语:Haimavata;巴利语:Hemavatika、Hemavataka),又名上座弟子部[1],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根源于本上座部[2],流传于雪山地区。
历史
编辑雪山(Himavā/Himālaya)[3]一般认为就是喜马拉雅山区。
汉传佛教传说,在根本分裂之后,佛灭后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在迦湿弥罗国上座部僧团中,从摩揭陀国迁来的说一切有部一时极盛,形成主要的派系。而遵守传统学说的先上座部僧侣,移居雪山之中,称为雪山部[4]。
基于《大史》将雪山部与其他被认为是大众部支派的部派一并提出的记载,有人认为雪山部源出大众部。
在桑奇的大佛塔铭文中,记载数位传法长老的名号,有“末示摩”Majjhima(或拼作Madhyama) 以及全雪山部的传教导师“迦叶波俱特罗”Kāsapagota(或拼作Kassapagotta、Kasyapagotra)[5],印证在华氏城结集后,Majjhima 末示摩尊者前往Himavanta雪山传教的记载。有人推测这两位也是饮光部的开祖[6][7]。
学说
编辑《异部宗轮论》记载:
“ |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8]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9]。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 ” |
在宗义上,雪山部认可大天五事,而《大毘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认定这是大众部提出的并导致了根本分裂,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却了传统,要么是五事诤论实际上发生在最早记载五事的《发智论》所处的时代[10],其他宗义则类同于说一切有部。
存世经典
编辑《毘尼母经》,引用了三部律主尊者弥沙塞、尊者迦叶惟和尊者萨婆多的言论,并提及了律主昙无德,金仓圆照据“雪山中五百比丘”等语,推论是雪山部传承的戒经[11][12],亦即出自先上座部。也有人以和《四分律》多处记事相同,认为是法藏部[13]。
注释与引用
编辑- ^ 真谛译《部执异论》:“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
- ^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
吉藏《三论玄义》:“佛灭度后。迦叶以三藏付三师。以修多罗付阿难。以毘昙付富楼那。以律付优婆离。阿难去世。以修多罗付末田地。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舍那婆斯付优婆掘多。优婆掘多付富楼那。富楼那付寐者柯。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从迦叶至寐者柯二百年已来无异部。至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去世。便分成两部。一上座弟子部。二萨婆多部。所以分成二部者。上座弟子但弘经。以经为正。律开遮不定。毘昙但释经。或过本或减本。故不正弘之。亦不弃舍二藏也。而萨婆多谓毘昙最胜。故偏弘之。从迦叶至掘多。正弘经。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故正弘毘昙。至迦旃延大兴毘昙。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部移往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 - ^ 法显《高僧法显传》:“葱岭山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即名为雪山也。”
- ^ 窥基《异部宗轮论疏述记》:“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能伏上座部僧。说因时遂大强,上座于斯乃弱。说因依旧住处,上座移入雪山,从所住处为名,称雪山部。若从远所袭,以名上座部。”
- ^ 塔中的真身舍利.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 ^ Maythee Pitakteeradham. 犢子部の成立と名称について (PDF). 世界宗教学刊. 2006 [2020-07-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7-28).
-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铜鍱部所传:目犍连子帝须时,阿育王派遣大德,分化一方。有迦叶(饮光)姓长老、末示摩 Majjhima等,宏化于雪山边国Himavanta。末示摩的遗骨,已在Sāñchī发现。属于分别说部的饮光部,可能由这一系的发展而成。”
-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其雪山部谓菩萨是异生。即同萨婆多。三劫百劫俱是异生。……不起贪爱。即异说一切有。为利益故。知生受生故。无贪爱。……无外道得五通。以邪教故。无得通理。若内异生依内教故。有得通理。……亦无天中住梵行。以天女乐具悉皆增胜。若生彼者无住梵行。”
-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等五事。本上座部为此五事与大众诤。所以分出。今复许立。何乖本旨。初与大众乖诤之时尚未立此。至三百年满与说一切有诤。说一切有得本宗故无五事。旧上座弟子失本所宗乃立五事。是知年淹日久圣隐凡生。新与旧殊。复何怪也。”“上座部本弘经藏。以为上首。以律对法为后弘宣。非是不弘律及对法。然不以为首。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世于上座部出家。先弘对法后弘经律。既乖上座本旨。所以鬬诤纷纭。名少乖诤。不同大天大乖诤也。又解。未必此时迦多衍尼子生。但执义不同。遂为乖诤。且如大天五事。上座犹行。此时之中。有不许者。既乖本旨。所以遂分两部。”
- ^ 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佛灭度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从母为名。先于萨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罽宾国。罽宾在天竺之西北。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毘达磨。制为八伽兰他。即此间云《八干度》。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
道梴《毘婆沙序》:“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丧。重梦方始。虽前胜迦栴延撰阿毘昙以拯颓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拏。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毘婆沙》。抑止众说。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 - ^ 《毘尼母经》:“诸比丘欲集法藏。时摩诃迦叶以手拍地。声震之响喻如铜锺。尔时王舍城中旧住五百罗汉师子阿兰那。闻此之音共相告言。集法藏时至。尊者富兰那。与其徒众五百罗汉。即共相随向王舍城耆阇崛山竹林精舍中。至摩诃迦叶所。到已语摩诃迦叶言。我等闻摩诃迦叶五百罗汉于王舍城竹林精舍中欲集法藏。我等亦欲得闻。摩诃迦叶即向富兰那等。出集法藏因缘。富兰那语尊者摩诃迦叶言。大德。所集法藏缘已得闻竟。甚善不可言。但于八法中我所不解。从界里宿食乃至池边种种草根等。如此八法亲从佛边闻。如来听畜。复言。不听者是处不解。迦叶答言。实如汝语。佛为饥馑谷贵乞食难得。怜愍众生故听畜。世丰谷贱乞食易得。是故如来还不听也。富兰那言。迦叶。如来是一切知见者。畜时欲使人知畜时。舍时欲使人知舍时。迦叶答言。以是义故。佛知时而说。是时中应畜。是时中不应畜。富兰那。是故我等应随如来。制时随制听时随听。如来应供成就八种善法。……成此八法名法王法主。尔时摩诃迦叶。问阿难言。此事复云何。阿难答摩诃迦叶曰。如我佛边所闻。如迦叶答富兰那也。若人如佛语而行者。此人能炽然佛法。是故应如法行之。尊者富兰那徒众。闻此语已如法而行。即是炽然佛法者。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
- ^ 印顺.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三項 律論.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或以为属于昙无德部,所说论藏作“五分”,确与《四分律》相同。但所说律部,有“母”而没有“调部”,与《四分律》的组织不合。不同于《四分律》的,还有如亿耳Śroṇa-koṭikarṇa十二年才受具足,而《四分律》作三年;五人共分僧物,而‘四分律’作四人等。金仓圆照博士,以卷四有“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推论为雪山部Haimavata
- ^ 井上博文. 『毘尼母経』結集記事について.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