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经济

爱沙尼亚欧盟欧元区的成员,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类为先进经济体系。[9]

爱沙尼亚经济
塔林商业区
货币欧元 (EUR)[1]
财政年度1月 - 12月
贸易组织
欧盟,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统计数据
GDP284.4亿美元 (购买力平价, 2012年估计)
GDP增长率
3.2% (实质, 2012年估计)[2]
人均GDP
21.200美元 (购买力平价, 2012年估计)
各产业GDP
农业 3.7%, 工业 30.2%, 服务业 66.1% (2012年估计)
3.3% (消费者物价指数, 2012年估计)
17.5% – 每月收入少于299欧元 (2011年)
31.3 (2010年)
劳动力
675,900 (2012年估计)
各产业劳动力
农业 4.2%, 工业 20.2%, 服务业 75.6% (2010年)
失业率8.3% (2013年估计)
平均工资毛额
每月930欧元或1,272.89美元 (2013年第3季度)[3]
主要产业
工程、电子、木材和木制品、纺织品、信息技术、电信
21st[4]
对外贸易
出口173.8亿美元 (2012年估计)
出口商品
机械和电气设备 21%,木材和木制品 9%,金属 9%,家具 7%,汽车及零件 5%,食品及饮料 4%,纺织品4%,塑料3%
主要出口伙伴
 瑞典 16.8%
 芬兰 15.3%
 俄罗斯 12.7%
 拉脱维亚 9.2%
 立陶宛 5.7%
 德国 4.8% (2012年估计)[5]
进口178.7亿美元 (2012年估计)
进口商品
机械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化工产品,食品,塑料,纺织
主要进口伙伴
 芬兰 15.1%
 德国 10.7%
 瑞典 10.7%
 拉脱维亚 10.0%
 立陶宛 9.0%
 波兰 6.6%
 中国 4.4%
 俄罗斯 4.1% (2012年估计)[6]
167.6亿美元 (2012年12月31日估计)
外债总额
259.2亿美元 (2012年12月31日估计)
公共财政
国内生产总值的8% (2012年估计)
收入79.15亿美元 (2012年估计)
支出84.39亿美元 (2012年估计)
经济援助受援国: 1.35亿美元 (2004年)
AA- (本地)
AA- (海外)
AAA (T&C评估)
(标准普尔)[7]
2亿5,093万美元 (2011年4月)[8]
主要数据来源: CIA世界概况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数据单位均为美元

槪观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爱沙尼亚经济以农业为主,知识业甚为重要,塔尔图大学城以科学贡献闻名,工业不断增长,情况与邻国芬兰相似。销往西欧市场的产品包括牛油牛奶和奶酪等。主要市场是德国英国,与邻国苏联的商业往来只占3%。

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爱沙尼亚,加上随后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破坏,爱沙尼亚经济被削弱。战后,苏联把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纳入中央计划范围,苏维埃化持续。战前爱沙尼亚的生活水平与芬兰相若,但到了1987年,资本主义的芬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370美元,而共产爱沙尼亚只有2,000美元左右。[10]

爱沙尼亚在1980年代后期脱离共产主义,在1991年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先驱。1994年,该国把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统一为26%,成为世界上最早采用单一税的国家之一。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6%逐步下降至21%,1990年代后半时期该国的人均外国投资高于其他中欧东欧国家[10]。该国与欧盟15国的差距急速缩小,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欧盟15国平均值的34.8%,至2007年已增加至65%,与中欧国家相若[10]。世界银行把该国列为高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是人均财富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该国2012年的数字是23,631美元[11],处于葡萄牙立陶宛之间,但低于长期欧盟成员国如希腊西班牙。爱沙尼亚在苏联解体后经济表现强劲,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虎之一。

2008年,该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在162个国家中排名第12位,高于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但劳工市场自由为欧洲中最差,政府正着手改善[12]世界银行集团公布的2020年经商容易度指数中,爱沙尼亚位列18(台湾排名15)。

爱沙尼亚政府决定采用欧元作为官方货币,在2004年底确定爱沙尼亚欧元硬币的设计。由于通胀持续高企,无法提前履行进入条件,该国在2011年1月1日切换到欧元[13],较原定计划晚。爱沙尼亚克朗与欧元挂钩,1欧元可兑15.64664克朗。

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该国经济,主要是由于早年酝酿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爆破造成投资和消费低迷。该国经历欧盟失业最糟糕的一年,失业率从2008年5月的3.9%上升至2009年5月的15.6%。[14]

然而,爱沙尼亚的经济长远前景仍然是欧洲最有前途的。2011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0%,根据法国社会展望和国际信息研究中心(CEPII)的预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25年将上升到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北欧经济的水平。根据此推算,到2050年,爱沙尼亚有可能成为欧盟最有生产力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成为世界上最有生产力的五大国家之一[15]

早期历史 编辑

直到13世纪初,现在被称为爱沙尼亚的领土是独立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在漫长海岸线上也有许多海上活动。丹麦国王、德国利沃尼亚和条顿骑士团的军令带领北方十字军东征,结束该地区的自治发展,在军事征服中起变化。抵抗侵略者的战争从1208年持续至1227年,最后一个县份萨列马岛在1261年沦陷。

此后,经过多个世纪直到1920年,爱沙尼亚农业主要由本土农民组成,他们在德国民族地主拥有的大型封建式庄园工作。在独立前的几十年里,沙皇中央统治发展相当庞大的工业,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厂占主导地位。新爱沙尼亚战后经济不济,货币卢布通货膨胀。在1920年至1930年期间,爱沙尼亚经济在相当大的困难、错位和失业下完全改变。政府没收德国地主所持的物业并作出补偿,把土地划分为小农场,为之后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到1929年,该国正式成立稳定的货币爱沙尼亚克朗,由中央银行爱沙尼亚银行发行。贸易以本地市场和西方国家为主,特别是德国和英国,苏联只占所有商业的3%。

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爱沙尼亚,加上随后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破坏,爱沙尼亚经济被削弱。战后,苏联把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纳入中央计划范围,苏维埃化持续。该国超过56%农场在1949年4月一个月内被集体化。莫斯科把有本地可用原料的工业扩展,如开采油页岩和磷矿。

现代化和自由化 编辑

爱沙尼亚在再次独立后以作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口自居,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和融入到西方。该国的市场改革使其成为前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经济领导者之一。该国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预算收支平衡、几乎没有公共债务、划一所得税、自由贸易制度、由货币发行局支持的自由兑换货币制度和稳健的欧元挂钩、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业、友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创新的电子服务和流动服务。爱沙尼亚在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良好的进展。

1992年6月,爱沙尼亚把俄罗斯卢布取代本国发行的自由兑换货币克朗,建立货币发行局,新货币与德国马克挂钩,1马克兑换8爱沙尼亚克朗。当德国引入欧元后,汇率改为1欧元兑15.6466克朗。爱沙尼亚原本在2008年采用欧元,但因高通胀率被推迟到2011年。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采用欧元,成为第17个欧元区成员国。[13]

国有企业几乎完全私有化,政府只仍拥有港口和主要发电厂。宪法规定预算收支平衡,该国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与欧洲看齐。1992年初,源于共产主义时代的流动性问题和结构性弱点,促成银行业危机,因此当局制定有效的破产法,私人拥有而管理良好的银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今天,银行业的条件近乎理想,外国人购买银行股份或拥有多数股权不受限制。

塔林完全电子化的证券交易所在1996年初开业,2001年被芬兰的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购买。据估计,非法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2%。

今天的经济 编辑

 
爱沙尼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爱沙尼亚经济在2006年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每年增长率甚至超过10%,尽管国内和国外有人担心,但该国经济和货币仍然具有高度弹性和有偿付能力。

直到最近几年,爱沙尼亚经济持续以令人钦佩的速度增长。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增长6.4%,在2004年加入欧盟后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仅在2007年增长7.9%。劳工成本增加,烟草、酒类、电力、燃料和天然气的税收增加,加上外围压力(全球市场石油和食品价格上升),预计将在2009年头几个月内把通胀推高超过10%的大关。

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首季仅增长0.1%,国会通过负预算补充,2008年预算收入和开支分别减少61亿和32亿克朗。[16]

爱沙尼亚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仍然存在,但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开始减少,并预计在短期持续。

在2013年第2季,爱沙尼亚的平均每月工资为976欧元,约合15,271克朗或1,328美元。[3]

爱沙尼亚几乎是能源独立,当地开采的油页岩提供超过九成电力需求,替代能源如木材、泥炭和生物质占主要能源生产约9%。该国需要进口来自西欧俄罗斯的石油产品。油页岩能源、电信、纺织、化工产品、银行、服务、食品和渔业、木材、造船、电子和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经济行业。塔林附近的不冻港拥有现代化设施,具有良好的转运能力、高容量的谷物运输设施、冷冻储藏和全新的油轮装载能力。铁路作为连接西方国家、俄罗斯和东方其他地区的渠道。

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后,在2008年第3季度按年下降超过3%,在2008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9.4%。有些国际专家和记者把波罗的海三国作为单一经济,忽视爱沙尼亚的许多基本指标经常较立陶宛拉脱维亚优胜。尽管如此,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爱沙尼亚在2009年是世界上五个表现最差的经济体之一[17]。经常性账户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低于拉脱维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公共债务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政府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一成。爱沙尼亚于2008年12月成为拉脱维亚救助方案的捐助国之一,该方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

今天,该国主要受到四个主要贸易伙伴(芬兰俄罗斯瑞典德国)的发展所影响。该国政府最近大幅增加开支用于创新。爱沙尼亚改革党的总理表明目标,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22年成为欧盟前5位国家。然而,爱沙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第2至4季度分别下降1.4%、超过3%和超过9%,该国经济在2009年第1季度进一步萎缩15.1%[18][19]。国内和国外需求偏低,压抑经济的整体输出[20]。该国的工业生产下降33.7%,幅度是整个欧盟中最高。[21]

爱沙尼亚经济自2009年起复苏,失业率大幅下降至现时10%以下。尽管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年增长8%以上。[22][23]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编辑

2009年7月,爱沙尼亚增值税从18%上升至20%[24]标准普尔在下调美国的信用评级仅几天之后,在2011年8月9日把爱沙尼亚的评级从A上调到AA-,其中一个因素是对该国有信心维持强劲经济增长的能力[25]

就业参与 编辑

 
爱沙尼亚失业率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
 
爱沙尼亚失业人口统计

爱沙尼亚有大约60万名雇员,但该国技术人员短缺。由于欧洲各地出现技能短缺,政府已经增加非欧洲经济区公民的工作签证配额,有批评指这措施不足以解决短缺。

2000年代后期,全球出现经济衰退,当地物业萧条,加上立法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公司裁员更容易),使该国失业率在整个危机时期上升至18.8%,其后于2011年夏天稳定在13.8%,主要原因有出口强劲带动经济复苏、内部消费以致进口暴跌和削减公共财政[26]。失业减少部分归因于爱沙尼亚移民至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就业。

行业 编辑

塔林成为金融中心,该国的金融业优势是私人公司和政府之间的非官僚式合作,加上国民接受过教育,但受教育的年轻人多数移民至西欧以获取更多收入。塔林证券交易所是OMX系统的成员,最近有几宗新股票发行。梅肯研究队公布的2005年融资指数中,该国在121个国家中排名第21,跑赢奥地利、意大利和其他国家[27]。塔林的新办公室市场供不应求,租金水平不低于每平方米15欧元[27]

爱沙尼亚服务业雇用六成以上劳动人口,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业,部分原因是由于1990年代中期的Tiigrihüpe项目,以电子国家政务规模计算是最“有线”和先进的欧洲国家。[28]

在20年前结束集体化后,农业变得私有化和更高效,最近养殖面积已增加[29]。在1991至2000年期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下降至3.3%,而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从15%下降至5.2%。[30]

采矿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开采的商品包括油页岩、泥炭、工业矿物如黏土石灰岩砾石[31]。苏联在1950年代初建立严重污染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该国东北部。社会主义经济和军事地区使该国高度污染,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几乎与捷克相若,主因是东维鲁的油页岩产业。某些地方的近岸海域海水受污染,主要集中在东部。政府正在寻求进一步减少污染的方法[32]。与1980年相比,2000年的排放量减少80%,未净化的废水排放减少95%[33]。该国生产正快速增长,因此工资也迅速上升,2005年私人消费上升8%左右。根据爱沙尼亚经济研究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主要来自加工业、金融中介、零售和批发贸易、运输和通信业[34]

基础设施 编辑

铁路运输主导货运业,占所有国内和国际运输货物的七成。客运方面,公路运输是最普遍的途径,占所有客运量超过九成。5个主要货运港口提供简单的导航访问、深水海域和良好的冰况。该国有12座机场和1座直升机场,最大的机场是塔林伦纳特·梅里机场,在2007年处理173万人次和22,764吨货物,货运量每年增长119.7%。国际航班公司如北欧航空芬兰航空汉莎航空易捷航空爱沙尼亚航空提供直飞航线前往27个目的地[35]

该国约7.5%劳动人口受雇于运输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成。爱沙尼亚因来往欧洲和俄罗斯的交通而得到业务,特别是经爱沙尼亚港口的石油运输。过境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有争议的,但许多人认为份额因俄罗斯敌意增加而减少[36][37]

当局鼓励公司燃烧油页岩代替煤,油页岩站主要集中在纳尔瓦,使该国的能源75%左右。其他能源来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木材、汽车燃料和燃油[38]

爱沙尼亚的风力发电达58.1兆瓦,目前正在开发的项目可产电399兆瓦左右。该国能源市场的自由化远远落后于北欧。该国在加入欧盟的谈判中,同意在2009年前开放至少35%市场,在2013年之前开放占总消费量77%左右的非家用市场[39]。爱沙尼亚忧虑俄罗斯利用能源市场威吓该国。政府正在考虑向核电企业发放许可证,并计划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共享核设施[40]

该国具有偏高的互联网普及率,网络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贸易 编辑

 
爱沙尼亚出口分类
爱沙尼亚 出口 进口
芬兰 15.3% 15.1%
瑞典 16.8% 10.7%
拉脱维亚 9.2% 10%
俄罗斯 12.7% 4.1%
德国 4.8% 10.7%
立陶宛 5.7% 9%

爱沙尼亚出口机械和设备(占每年所有出口的33%)、木材和纸张的(15%)、纺织品(14%)、食品(8%)、家具(7%)、金属和化学产品[41]。爱沙尼亚每年出口15.62亿千瓦时电力,进口机械和设备(占每年所有进口的33.5%)、化工产品(11.6%)、纺织品(10.3%)、食品(9.4%)和运输设备(8.9%)[41]。该国每年进口2亿千瓦时电力[41]

自然资源 编辑

自然资源 地点 蕴藏量
油页岩 东北部 1,137,700,000百万公吨
海泥(药用) 南部 1,356,400,000百万公吨
建筑用沙 遍布全国 166,700,000百万立方米
建筑砂石 北部 32,800,000百万立方米
湖泥(药用) 遍布全国 1,133,300百万公吨
湖泥(肥料用) 东部 170,900公吨
陶瓷黏土 遍布全国 10,600,000百万立方米
陶瓷黏土(砾石) 遍布全国 2,600,000百万立方米
科技用白云石 西部 16,600,000百万立方米
科技用石灰石 北部 13,800,000百万立方米
装饰白云石 西部 2,900,000百万立方米
建筑白云石 西部 32,900,000百万立方米
蓝黏土 遍布全国 2,044,000百万公吨
花岗岩 遍布全国 1,245,100,000百万立方米
泥炭 遍布全国 230,300,000百万公吨
建筑石灰岩 北部 110,300,000百万立方米
石灰岩水泥 北部 9,400,000百万立方米
黏土水泥 北部 15,6000,000百万立方米
网格笔石[42] 北部 64,000,000,000百万公吨
木材 遍布全国 15,6000,000百万立方米
科技用沙 北部 3,300,000百万立方米
湖石灰 北部及南部 808,000公吨
磷矿 北部 over 350,000,000百万公吨 (估计)
底土 遍布全国 21,1立方公里

参考资料 编辑

  1. ^ 2011年前: 爱沙尼亚克朗
  2. ^ 存档副本.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3. ^ 3.0 3.1 Most requested statistics. Main indicators. Statistics Estonia. 30 September 2013 [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3). 
  4. ^ Doing Business in Estonia 2013. World Bank. [22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5. ^ Export Partners of Estonia.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6. ^ Import Partners of Estonia.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7. ^ Sovereigns rating list. Standard & Poor's.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8. ^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 ESTONIA. IMF. 2011年5月9日 [3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4日). 
  9. ^ 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 Database—WEO Groups and Aggregates Information. IMF. April 2011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10. ^ 10.0 10.1 10.2 Laar, Mart. The Estonian Economic Miracle.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7 August 2007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3). 
  11. ^ 存档副本.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12. ^ Koovit, Kaja. Estonia on bottom of Europe by labour market freedom. Baltic Business News. 20 May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13. ^ 13.0 13.1 Mardiste, David. Estonia joins crisis-hit euro club. Reuters. 1 January 2011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4). 
  14. ^ Zumbrun, Joshua. In Pictures: The World's Hardest-Hit Economies. Forbes.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15. ^ The Great Shift: Macroeconomic projections for the world economy at the 2050 horizon (PDF). CEPII. February 2012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16). 
  16. ^ Government approves supplementary budget for 2008.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15 May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17. ^ Country Comparison – National product real growth rate.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09 estimate [2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18. ^ Tubalkain-Trell, Marge. Estonian Economy Fell 15.1 pct in Q1. Baltic Business News. 9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19. ^ Estonian economy contracts sharply in first quarter. Investing.com. 9 June 2009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20. ^ Mardiste, David. Estonian Economy Contracts Sharply in First Quarter. Reuters. 9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21. ^ Tubalkain-Trell, Marge. Estonian Industrial Production Fell Most in EU. Baltic Business News. 12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22. ^ Unemployment in Europe (monthly) (The chart shows data for the EU, Estonia, and Finland). Google Public Data. Google. Eurostat.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23. ^ GDP Growth Rate. Google Public Data. Google. World Bank. [24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24. ^ Tubalkain-Trell, Marge. MPs approve plan to increase VAT rate to 20 pct. Baltic Business News. 18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8). 
  25. ^ Ummelas, Ott. Estonia's Rating Raised to AA- by S&P on Economic Growth, Strong Finances. Bloomberg. 9 August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Estonia's credit rating was raised by Standard & Poor's Ratings to the second-highest level in eastern Europe on the Baltic country's strong economic growth and solid public finances. 
  26. ^ Estonian exceptionalism. Baltic economies (The Economist). 14 July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27. ^ 27.0 27.1 A Financial Center in Northern Europe (dead link). Invest in Estonia.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28. ^ Hackers Take Down the Most Wired Country in Europe. Wired. 21 August 2007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29. ^ Laansalu, Ants. Crisis in agriculture in the 1990s. The rural economy in Estonia until 2001. Estonica. 9 October 2009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6月10日). 
  30. ^ The biggest share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Estonia is continuously created in Harju county (新闻稿). Statistics Estonia. 26 September 2007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31. ^ Kuo, Chin S. The Mineral Industries of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PDF). U.S. Geolocial Survey Minerals Yearbook. U.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Resources Program. 2001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3-02). 
  32. ^ Estonia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Centre. Pollution load. State of Environment in Estonia on Threshold of XXI Century. UNEP/GRID-Arendal – Central & Eastern Europ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2001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
  33. ^ CIA. Environment – current issues (section). Estonia – The World Factbook. 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 17 May 2005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4). 
  34. ^ Eston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Top Estonian Enterprises 2006 (PDF). Enterprise Estonia. November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6月9日). 
  35. ^ TRANSPORTATION (dead link)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7-07., Invest in Estonia
  36. ^ Purju, Alari. Transit trade through Estonia: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s (PDF). University of Turku, Pan-European Institute. 29 February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11). 
  37. ^ Tubalkain-Trell, Marge. Estonian businessman: Estonian transit will struggle another 10 years. Baltic Business News. 19 June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38. ^ Countries: Estonia. Wind energy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Baltic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1月21日). 
  39. ^ Kasekamp, Andres; Mäe, Andres; Soosaar, Sulev; Uustalu, Jaan; Vares, Villu; Wegmarshaus, Gert-Rüdiger. Energy Security of Eston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ergy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PDF). Estonian Foreign Policy Institute. September 2006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1月8日). 
  40. ^ Latvia, Estonia push for Baltic nuclear plant. Spacedaily.com. Agence France-Presse. 18 February 2009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9). 
  41. ^ 41.0 41.1 41.2 CIA World Factbook: Estonia. CIA.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4). 
  42. ^ Uranium production at Sillamäe.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