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經濟
愛沙尼亞是歐盟和歐元區的成員,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類為先進經濟體系。[9]
货币 | 歐元 (EUR)[1] |
---|---|
财政年度 | 1月 - 12月 |
贸易组织 | 歐盟, 世界貿易組織,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
统计数据 | |
GDP | ▲284.4億美元 (購買力平價, 2012年估計) |
GDP增长率 | ▲3.2% (實質, 2012年估計)[2] |
人均GDP | ▲21.200美元 (購買力平價, 2012年估計) |
各产业GDP | 農業 3.7%, 工業 30.2%, 服務業 66.1% (2012年估計) |
▼3.3% (消費者物價指數, 2012年估計) | |
17.5% – 每月收入少於299歐元 (2011年) | |
31.3 (2010年) | |
劳动力 | 675,900 (2012年估計) |
各产业劳动力 | 農業 4.2%, 工業 20.2%, 服務業 75.6% (2010年) |
失业率 | ▼8.3% (2013年估計) |
平均工资毛额 | 每月930歐元或1,272.89美元 (2013年第3季度)[3] |
主要产业 | 工程、電子、木材和木製品、紡織品、信息技術、電信 |
21st[4] | |
对外贸易 | |
出口 | ▲173.8億美元 (2012年估計) |
出口商品 | 機械和電氣設備 21%,木材和木製品 9%,金屬 9%,家具 7%,汽車及零件 5%,食品及飲料 4%,紡織品4%,塑料3% |
主要出口伙伴 | 瑞典 16.8% 芬兰 15.3% 俄羅斯 12.7% 拉脫維亞 9.2% 立陶宛 5.7% 德国 4.8% (2012年估計)[5] |
进口 | ▲178.7億美元 (2012年估計) |
进口商品 | 機械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化工產品,食品,塑料,紡織 |
主要进口伙伴 | 芬兰 15.1% 德国 10.7% 瑞典 10.7% 拉脫維亞 10.0% 立陶宛 9.0% 波蘭 6.6% 中國 4.4% 俄羅斯 4.1% (2012年估計)[6] |
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 ▼ 167.6億美元 (2012年12月31日估計) |
外债总额 | ▲ 259.2億美元 (2012年12月31日估計) |
公共财政 | |
▲ 國內生產總值的8% (2012年估計) | |
收入 | 79.15億美元 (2012年估計) |
支出 | 84.39億美元 (2012年估計) |
经济援助 | 受援國: 1.35億美元 (2004年) |
AA- (本地) AA- (海外) AAA (T&C評估) (標準普爾)[7] | |
2億5,093萬美元 (2011年4月)[8] | |
槪觀
编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愛沙尼亞經濟以農業為主,知識業甚為重要,塔爾圖大學城以科學貢獻聞名,工業不斷增長,情況與鄰國芬蘭相似。銷往西歐市場的產品包括牛油、牛奶和奶酪等。主要市場是德國和英國,與鄰國蘇聯的商業往來只佔3%。
蘇聯在1940年強行吞併愛沙尼亞,加上隨後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破壞,愛沙尼亞經濟被削弱。戰後,蘇聯把愛沙尼亞的經濟和工業納入中央計劃範圍,蘇維埃化持續。戰前愛沙尼亞的生活水平與芬蘭相若,但到了1987年,資本主義的芬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4,370美元,而共產愛沙尼亞只有2,000美元左右。[10]
愛沙尼亞在1980年代後期脫離共產主義,在1991年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的先驅。1994年,該國把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統一為26%,成為世界上最早採用單一稅的國家之一。2005年至2008年期間,個人所得稅稅率由26%逐步下降至21%,1990年代後半時期該國的人均外國投資高於其他中歐和東歐國家[10]。該國與歐盟15國的差距急速縮小,199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歐盟15國平均值的34.8%,至2007年已增加至65%,與中歐國家相若[10]。世界銀行把該國列為高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是人均財富的指標,根據世界銀行該國2012年的數字是23,631美元[11],處於葡萄牙和立陶宛之間,但低於長期歐盟成員國如希臘或西班牙。愛沙尼亞在蘇聯解體後經濟表現強勁,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虎之一。
2008年,該國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在162個國家中排名第12位,高於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但勞工市場自由為歐洲中最差,政府正著手改善[12]。世界銀行集團公布的2020年經商容易度指數中,愛沙尼亞位列18(台灣排名15)。
愛沙尼亞政府決定採用歐元作為官方貨幣,在2004年底確定愛沙尼亞歐元硬幣的設計。由於通脹持續高企,無法提前履行進入條件,該國在2011年1月1日切換到歐元[13],較原定計劃晚。愛沙尼亞克朗與歐元掛鉤,1歐元可兌15.64664克朗。
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該國經濟,主要是由於早年醞釀的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造成投資和消費低迷。該國經歷歐盟失業最糟糕的一年,失業率從2008年5月的3.9%上升至2009年5月的15.6%。[14]
然而,愛沙尼亞的經濟長遠前景仍然是歐洲最有前途的。2011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0%,根據法國社會展望和國際信息研究中心(CEPII)的預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25年將上升到瑞典、芬蘭、丹麥和挪威等北歐經濟的水平。根據此推算,到2050年,愛沙尼亞有可能成為歐盟最有生產力的國家,僅次於盧森堡,成為世界上最有生產力的五大國家之一[15]。
早期歷史
编辑直到13世紀初,現在被稱為愛沙尼亞的領土是獨立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但在漫長海岸線上也有許多海上活動。丹麥國王、德國利沃尼亞和條頓騎士團的軍令帶領北方十字軍東征,結束該地區的自治發展,在軍事征服中起變化。抵抗侵略者的戰爭從1208年持續至1227年,最後一個縣份薩列馬島在1261年淪陷。
此後,經過多個世紀直到1920年,愛沙尼亞農業主要由本土農民組成,他們在德國民族地主擁有的大型封建式莊園工作。在獨立前的幾十年裡,沙皇中央統治發展相當龐大的工業,世界上最大的棉紡織廠佔主導地位。新愛沙尼亞戰後經濟不濟,貨幣盧布通貨膨脹。在1920年至1930年期間,愛沙尼亞經濟在相當大的困難、錯位和失業下完全改變。政府沒收德國地主所持的物業並作出補償,把土地劃分為小農場,為之後的經濟繁榮奠定基礎。
到1929年,該國正式成立穩定的貨幣愛沙尼亞克朗,由中央銀行愛沙尼亞銀行發行。貿易以本地市場和西方國家為主,特別是德國和英國,蘇聯只佔所有商業的3%。
蘇聯在1940年強行吞併愛沙尼亞,加上隨後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破壞,愛沙尼亞經濟被削弱。戰後,蘇聯把愛沙尼亞的經濟和工業納入中央計劃範圍,蘇維埃化持續。該國超過56%農場在1949年4月一個月內被集體化。莫斯科把有本地可用原料的工業擴展,如開採油頁岩和磷礦。
現代化和自由化
编辑愛沙尼亞在再次獨立後以作為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關口自居,積極推行經濟改革和融入到西方。該國的市場改革使其成為前經濟互助委員會的經濟領導者之一。該國自由市場經濟的特點,包括預算收支平衡、幾乎沒有公共債務、劃一所得稅、自由貿易制度、由貨幣發行局支持的自由兌換貨幣制度和穩健的歐元掛鉤、有競爭力的商業銀行業、友好的外商投資環境、創新的電子服務和流動服務。愛沙尼亞在結構調整方面也取得良好的進展。
1992年6月,愛沙尼亞把俄羅斯盧布取代本國發行的自由兌換貨幣克朗,建立貨幣發行局,新貨幣與德國馬克掛鉤,1馬克兌換8愛沙尼亞克朗。當德國引入歐元後,匯率改為1歐元兌15.6466克朗。愛沙尼亞原本在2008年採用歐元,但因高通脹率被推遲到2011年。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採用歐元,成為第17個歐元區成員國。[13]
國有企業幾乎完全私有化,政府只仍擁有港口和主要發電廠。憲法規定預算收支平衡,該國知識產權法律保障與歐洲看齊。1992年初,源於共產主義時代的流動性問題和結構性弱點,促成銀行業危機,因此當局制定有效的破產法,私人擁有而管理良好的銀行成為市場的領導者。今天,銀行業的條件近乎理想,外國人購買銀行股份或擁有多數股權不受限制。
塔林完全電子化的證券交易所在1996年初開業,2001年被芬蘭的赫爾辛基證券交易所購買。據估計,非法經濟佔國內生產總值近12%。
今天的經濟
编辑愛沙尼亞經濟在2006年前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每年增長率甚至超過10%,儘管國內和國外有人擔心,但該國經濟和貨幣仍然具有高度彈性和有償付能力。
直到最近幾年,愛沙尼亞經濟持續以令人欽佩的速度增長。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增長6.4%,在2004年加入歐盟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僅在2007年增長7.9%。勞工成本增加,煙草、酒類、電力、燃料和天然氣的稅收增加,加上外圍壓力(全球市場石油和食品價格上升),預計將在2009年頭幾個月內把通脹推高超過10%的大關。
國內生產總值在2008年首季僅增長0.1%,國會通過負預算補充,2008年預算收入和開支分別減少61億和32億克朗。[16]
愛沙尼亞於1999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仍然存在,但在2008年最後幾個月開始減少,並預計在短期持續。
在2013年第2季,愛沙尼亞的平均每月工資為976歐元,約合15,271克朗或1,328美元。[3]
愛沙尼亞幾乎是能源獨立,當地開採的油頁岩提供超過九成電力需求,替代能源如木材、泥炭和生物質佔主要能源生產約9%。該國需要進口來自西歐和俄羅斯的石油產品。油頁岩能源、電信、紡織、化工產品、銀行、服務、食品和漁業、木材、造船、電子和交通運輸是主要的經濟行業。塔林附近的不凍港擁有現代化設施,具有良好的轉運能力、高容量的穀物運輸設施、冷凍儲藏和全新的油輪裝載能力。鐵路作為連接西方國家、俄羅斯和東方其他地區的渠道。
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經過長時間高速增長後,在2008年第3季度按年下降超過3%,在2008年第4季度出現負增長9.4%。有些國際專家和記者把波羅的海三國作為單一經濟,忽視愛沙尼亞的許多基本指標經常較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優勝。儘管如此,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比較,愛沙尼亞在2009年是世界上五個表現最差的經濟體之一[17]。經常性帳戶赤字和通貨膨脹率低於拉脫維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於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公共債務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8%,處於非常低的水平,政府儲備佔國內生產總值接近一成。愛沙尼亞於2008年12月成為拉脫維亞救助方案的捐助國之一,該方案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牽頭。
今天,該國主要受到四個主要貿易夥伴(芬蘭、俄羅斯、瑞典和德國)的發展所影響。該國政府最近大幅增加開支用於創新。愛沙尼亞改革黨的總理表明目標,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22年成為歐盟前5位國家。然而,愛沙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08年第2至4季度分別下降1.4%、超過3%和超過9%,該國經濟在2009年第1季度進一步萎縮15.1%[18][19]。國內和國外需求偏低,壓抑經濟的整體輸出[20]。該國的工業生產下降33.7%,幅度是整個歐盟中最高。[21]
愛沙尼亞經濟自2009年起復蘇,失業率大幅下降至現時10%以下。儘管人口出現負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在2011年增長8%以上。[22][23]
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
编辑2009年7月,愛沙尼亞增值稅從18%上升至20%[24]。標準普爾在下調美國的信用評級僅幾天之後,在2011年8月9日把愛沙尼亞的評級從A上調到AA-,其中一個因素是對該國有信心維持強勁經濟增長的能力[25]。
就業參與
编辑愛沙尼亞有大約60萬名僱員,但該國技術人員短缺。由於歐洲各地出現技能短缺,政府已經增加非歐洲經濟區公民的工作簽證配額,有批評指這措施不足以解決短缺。
2000年代後期,全球出現經濟衰退,當地物業蕭條,加上立法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使公司裁員更容易),使該國失業率在整個危機時期上升至18.8%,其後於2011年夏天穩定在13.8%,主要原因有出口強勁帶動經濟復蘇、內部消費以致進口暴跌和削減公共財政[26]。失業減少部分歸因於愛沙尼亞移民至芬蘭、英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就業。
行業
编辑塔林成為金融中心,該國的金融業優勢是私人公司和政府之間的非官僚式合作,加上國民接受過教育,但受教育的年輕人多數移民至西歐以獲取更多收入。塔林證券交易所是OMX系統的成員,最近有幾宗新股票發行。梅肯研究隊公布的2005年融資指數中,該國在121個國家中排名第21,跑贏奧地利、意大利和其他國家[27]。塔林的新辦公室市場供不應求,租金水平不低於每平方米15歐元[27]。
愛沙尼亞服務業僱用六成以上勞動人口,擁有強大的信息技術業,部分原因是由於1990年代中期的Tiigrihüpe項目,以電子國家政務規模計算是最「有線」和先進的歐洲國家。[28]
在20年前結束集體化後,農業變得私有化和更高效,最近養殖面積已增加[29]。在1991至2000年期間,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5%下降至3.3%,而從事農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從15%下降至5.2%。[30]
採礦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開採的商品包括油頁岩、泥炭、工業礦物如黏土、石灰岩、沙和礫石等[31]。蘇聯在1950年代初建立嚴重污染的工業,主要集中在該國東北部。社會主義經濟和軍事地區使該國高度污染,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幾乎與捷克相若,主因是東維魯的油頁岩產業。某些地方的近岸海域海水受污染,主要集中在東部。政府正在尋求進一步減少污染的方法[32]。與1980年相比,2000年的排放量減少80%,未淨化的廢水排放減少95%[33]。該國生產正快速增長,因此工資也迅速上升,2005年私人消費上升8%左右。根據愛沙尼亞經濟研究所,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主要來自加工業、金融中介、零售和批發貿易、運輸和通信業[34]。
基礎設施
编辑鐵路運輸主導貨運業,佔所有國內和國際運輸貨物的七成。客運方面,公路運輸是最普遍的途徑,佔所有客運量超過九成。5個主要貨運港口提供簡單的導航訪問、深水海域和良好的冰況。該國有12座機場和1座直升機場,最大的機場是塔林倫納特·梅里機場,在2007年處理173萬人次和22,764噸貨物,貨運量每年增長119.7%。國際航班公司如北歐航空、芬蘭航空、漢莎航空、易捷航空和愛沙尼亞航空提供直飛航線前往27個目的地[35]。
該國約7.5%勞動人口受僱於運輸業,佔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成。愛沙尼亞因來往歐洲和俄羅斯的交通而得到業務,特別是經愛沙尼亞港口的石油運輸。過境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有爭議的,但許多人認為份額因俄羅斯敵意增加而減少[36][37]。
當局鼓勵公司燃燒油頁岩代替煤,油頁岩站主要集中在納爾瓦,使該國的能源75%左右。其他能源來自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木材、汽車燃料和燃油[38]。
愛沙尼亞的風力發電達58.1兆瓦,目前正在開發的項目可產電399兆瓦左右。該國能源市場的自由化遠遠落後於北歐。該國在加入歐盟的談判中,同意在2009年前開放至少35%市場,在2013年之前開放佔總消費量77%左右的非家用市場[39]。愛沙尼亞憂慮俄羅斯利用能源市場威嚇該國。政府正在考慮向核電企業發放許可證,並計劃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共享核設施[40]。
該國具有偏高的互聯網普及率,網絡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
貿易
编辑愛沙尼亞 | 出口 | 進口 |
---|---|---|
芬蘭 | 15.3% | 15.1% |
瑞典 | 16.8% | 10.7% |
拉脫維亞 | 9.2% | 10% |
俄羅斯 | 12.7% | 4.1% |
德國 | 4.8% | 10.7% |
立陶宛 | 5.7% | 9% |
愛沙尼亞出口機械和設備(佔每年所有出口的33%)、木材和紙張的(15%)、紡織品(14%)、食品(8%)、家具(7%)、金屬和化學產品[41]。愛沙尼亞每年出口15.62億千瓦時電力,進口機械和設備(佔每年所有進口的33.5%)、化工產品(11.6%)、紡織品(10.3%)、食品(9.4%)和運輸設備(8.9%)[41]。該國每年進口2億千瓦時電力[41]。
自然資源
编辑自然資源 | 地點 | 蘊藏量 |
---|---|---|
油頁岩 | 東北部 | 1,137,700,000百萬公噸 |
海泥(藥用) | 南部 | 1,356,400,000百萬公噸 |
建築用沙 | 遍佈全國 | 166,700,000百萬立方米 |
建築砂石 | 北部 | 32,800,000百萬立方米 |
湖泥(藥用) | 遍佈全國 | 1,133,300百萬公噸 |
湖泥(肥料用) | 東部 | 170,900公噸 |
陶瓷黏土 | 遍佈全國 | 10,600,000百萬立方米 |
陶瓷黏土(礫石) | 遍佈全國 | 2,600,000百萬立方米 |
科技用白雲石 | 西部 | 16,600,000百萬立方米 |
科技用石灰石 | 北部 | 13,800,000百萬立方米 |
裝飾白雲石 | 西部 | 2,900,000百萬立方米 |
建築白雲石 | 西部 | 32,900,000百萬立方米 |
藍黏土 | 遍佈全國 | 2,044,000百萬公噸 |
花崗岩 | 遍佈全國 | 1,245,100,000百萬立方米 |
泥炭 | 遍佈全國 | 230,300,000百萬公噸 |
建築石灰岩 | 北部 | 110,300,000百萬立方米 |
石灰岩水泥 | 北部 | 9,400,000百萬立方米 |
黏土水泥 | 北部 | 15,6000,000百萬立方米 |
網格筆石[42] | 北部 | 64,000,000,000百萬公噸 |
木材 | 遍佈全國 | 15,6000,000百萬立方米 |
科技用沙 | 北部 | 3,300,000百萬立方米 |
湖石灰 | 北部及南部 | 808,000公噸 |
磷礦 | 北部 | over 350,000,000百萬公噸 (估計) |
底土 | 遍佈全國 | 21,1立方公里 |
參考資料
编辑- ^ 2011年前: 愛沙尼亞克朗
- ^ 存档副本.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 ^ 3.0 3.1 Most requested statistics. Main indicators. Statistics Estonia. 30 September 2013 [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3).
- ^ Doing Business in Estonia 2013. World Bank. [22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 ^ Export Partners of Estonia.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 ^ Import Partners of Estonia.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 ^ Sovereigns rating list. Standard & Poor's.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 ESTONIA. IMF. 2011年5月9日 [3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4日).
- ^ 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 Database—WEO Groups and Aggregates Information. IMF. April 2011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 ^ 10.0 10.1 10.2 Laar, Mart. The Estonian Economic Miracle.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7 August 2007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3).
- ^ 存档副本.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 ^ Koovit, Kaja. Estonia on bottom of Europe by labour market freedom. Baltic Business News. 20 May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 ^ 13.0 13.1 Mardiste, David. Estonia joins crisis-hit euro club. Reuters. 1 January 2011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4).
- ^ Zumbrun, Joshua. In Pictures: The World's Hardest-Hit Economies. Forbes.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The Great Shift: Macroeconomic projections for the world economy at the 2050 horizon (PDF). CEPII. February 2012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16).
- ^ Government approves supplementary budget for 2008.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15 May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 ^ Country Comparison – National product real growth rate.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09 estimate [2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 ^ Tubalkain-Trell, Marge. Estonian Economy Fell 15.1 pct in Q1. Baltic Business News. 9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 ^ Estonian economy contracts sharply in first quarter. Investing.com. 9 June 2009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Mardiste, David. Estonian Economy Contracts Sharply in First Quarter. Reuters. 9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 ^ Tubalkain-Trell, Marge. Estonian Industrial Production Fell Most in EU. Baltic Business News. 12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 ^ Unemployment in Europe (monthly) (The chart shows data for the EU, Estonia, and Finland). Google Public Data. Google. Eurostat.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 ^ GDP Growth Rate. Google Public Data. Google. World Bank. [24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 ^ Tubalkain-Trell, Marge. MPs approve plan to increase VAT rate to 20 pct. Baltic Business News. 18 June 2009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8).
- ^ Ummelas, Ott. Estonia's Rating Raised to AA- by S&P on Economic Growth, Strong Finances. Bloomberg. 9 August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Estonia's credit rating was raised by Standard & Poor's Ratings to the second-highest level in eastern Europe on the Baltic country's strong economic growth and solid public finances.
- ^ Estonian exceptionalism. Baltic economies (The Economist). 14 July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 ^ 27.0 27.1 A Financial Center in Northern Europe (dead link). Invest in Estonia.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 ^ Hackers Take Down the Most Wired Country in Europe. Wired. 21 August 2007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Laansalu, Ants. Crisis in agriculture in the 1990s. The rural economy in Estonia until 2001. Estonica. 9 October 2009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6月10日).
- ^ The biggest share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Estonia is continuously created in Harju county (新闻稿). Statistics Estonia. 26 September 2007 [1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Kuo, Chin S. The Mineral Industries of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PDF). U.S. Geolocial Survey Minerals Yearbook. U.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Resources Program. 2001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3-02).
- ^ Estonia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Centre. Pollution load. State of Environment in Estonia on Threshold of XXI Century. UNEP/GRID-Arendal – Central & Eastern Europ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2001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外部链接存在于
|work=
(帮助) - ^ CIA. Environment – current issues (section). Estonia – The World Factbook. 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 17 May 2005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4).
- ^ Eston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Top Estonian Enterprises 2006 (PDF). Enterprise Estonia. November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6月9日).
- ^ TRANSPORTATION (dead link)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7-07., Invest in Estonia
- ^ Purju, Alari. Transit trade through Estonia: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s (PDF). University of Turku, Pan-European Institute. 29 February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11).
- ^ Tubalkain-Trell, Marge. Estonian businessman: Estonian transit will struggle another 10 years. Baltic Business News. 19 June 2008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 ^ Countries: Estonia. Wind energy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Baltic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1月21日).
- ^ Kasekamp, Andres; Mäe, Andres; Soosaar, Sulev; Uustalu, Jaan; Vares, Villu; Wegmarshaus, Gert-Rüdiger. Energy Security of Eston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ergy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PDF). Estonian Foreign Policy Institute. September 2006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1月8日).
- ^ Latvia, Estonia push for Baltic nuclear plant. Spacedaily.com. Agence France-Presse. 18 February 2009 [10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9).
- ^ 41.0 41.1 41.2 CIA World Factbook: Estonia. CIA.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4).
- ^ Uranium production at Sillamäe.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