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
投壶,是众人轮流将箭杆投抛至酒壶内的游戏,乃古中国自春秋时代到清末时流行于汉民族的游戏,也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早期为上层贵族宴会余兴节目,后来见于各阶层。
早期贵族宴会的投壶规则
编辑《礼记·投壶》:“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书中也记载先秦投壶的规则和方法。投壶游戏的礼节繁琐,投壶之前,主客之间要请让三次才能进行。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礼的约束。[1]
器具
编辑- 壶:腹宽、颈长、口窄略开,脖外顶两个小耳朵。腹长五寸(约十二公分),颈长七寸(约十六公分)。全高是一尺二寸(约二十八公分),口直径二寸半(不到六公分)。
- 箭:分三种,无箭矢,箭粗细都是周圆八分(不到约两公分)。
- 室内投壶用:长二尺(约四十六公分)
- 大厅投壶用:长二尺八寸(约六十五公分)
- 户外投壶用:长三尺六寸(约八十三公分)
中:计分桶。
- 算:计分棒,长一尺二寸(约二十八公分)。[2]
过程
编辑- 赛前:主人盛情邀请宾客玩投壶,宾客需婉拒两次。然后在主人第三次邀请下,客人才能参与投壶。
- 开赛:每人四枝箭,主人站左,客人站右,在离壶两箭半的距离开始投射。
- 位尊者,可把箭摆于地上,投一箭拾一箭。位卑者,需把箭抱于身上。
- 每投一箭,未投入0分,得分多少,就由站在壶侧面的主持人(司射)计分,将“算”放于“中”。
- 第一箭投入10分。第一箭投入叫“有初”。
- 第二箭投入5分。
- 第三箭投入5分。
- 第四箭投入20分。第四箭投入叫“有终”。
- 第一箭未入,二三四箭皆入:加一分。此情况叫“散箭”。
- 箭没有全入壶,叫“倚竿”,不计分。
- 箭尾入壶,叫“倒中”,不计分。
- 四箭投完,主持人开始算总分。然后宣告此局胜负,再由监礼人(司正)宣布罚酒。
- 局后:侍者(酌者)斟酒,由胜方给败方送酒,败方要认罚,跪下受酒,然后开始第二局、第三局。
- 结束:三局两胜,赢家出现。监礼人宣布赢家。全场喝起庆功酒。然后,主持人宣布游戏结束。[2]
历史演变
编辑先秦
编辑《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这是投壶最早的记载,意思是晋昭公宴请齐景公,由中行穆子担任傧相,饮宴中以投壶来游戏。当时,晋侯先拿箭杆来投壶,中行穆子替晋侯说祝词:“寡君中此,为诸侯师。”齐侯本就不服晋国做盟主,听了祝词更不高兴,也拿起箭杆说祝词:“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会后,士文伯责备中行穆子说:“你为什么要说这样的祝词呢?须知壶是很容易投中的啊!”[3]
宋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投壶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些宾客射箭不行,故而以矢代箭、以壶代侯,以乐嘉宾,以习礼仪。[4]
汉朝
编辑投壶起先是半礼仪活动,这种活动在宴会上得到推广,变成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东汉前,投壶“礼”的意味较浓,魏晋南北朝向技艺多样化发展,以增强娱乐性。
秦汉以后废除射礼,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南阳汉画像石中有《投壶图》,图中间是主宾两人对坐投壶,旁有侍者三人。投壶虽然已不是正规的礼仪,但仍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东观汉记》记载,东汉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和雅歌连在一起,成为儒士生活的特征。[3]。
汉代的投壶方法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极大改进。原来的投壶是在壶中装满红小豆,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汉代不在壶中装红小豆,并改木矢为竹矢,以增加弹性使箭杆跃出,抓住重投;可以一连投百余次,谓之为“骁”。
《西京杂记》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名叫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5]
《献帝春秋》:“袁绍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等数万人共覆邺城,杀郡守。坐中家在邺者,忧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绍观督引满投壶,言笑容止自若。”[6]
魏晋南北朝
编辑魏晋时投壶的技巧又有所发展。《隋书.经籍三》记载:投壶经四卷,《投壶变》一卷,晋左光禄大夫虞潭撰;《投壶道》一卷,郝冲撰。可惜这些著作只有《投壶变》留传下来,但也反映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投壶有关投壶之著作也不少。[6]
孙盛《晋阳秋》载,有一位叫王胡之的人,可闭上眼睛投壶,百发百中。[5]
石崇家里有个伎女,可以隔着一架屏风投壶,也是百发百中。晋代在广泛开展投壶活动中,对投壶的壶也有所改进,即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在投壶的花式上就多许多名目,如“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3]
隋朝
编辑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有关“投壶乐舞”的记载。隋代因投壶盛行之故,所以也将其编入舞蹈中,以舞的内容来表达投壶之情节。[6]
《隋书卷十五.志第十音乐下》记载:“炀帝不解音律,略不关怀。后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藏 、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等。”
《古金图书集成.投壶部杂录》曰:“骁壶乐,隋炀帝所制也。”《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记载:“骁壶,疑是投壶乐也。投壶者谓壶中跃矢为骁壶,今谓之骁壶者是也。”
唐朝
编辑一位叫薛眘惑的人能背对投壶。《朝野佥载》:“薛眘惑者,善投壶,龙跃隼飞,矫无遗箭,置壶于背后,却反矢以投之,百发百中。”[5]
宋朝
编辑宋代司马光对投壶已有悖于古礼为不满,便著述《投壶新格》根据古礼之义对投壶做全面的总结。他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把一些含有技巧的花样动作删掉,以“礼”的眼光做修改。[4]
明朝
编辑明代,投壶规则进入多样性发展。明《投壶奏矢》纪录当时的投法有一百四十种之多。谢肇淛《五杂俎》说:“今之投壶名最多,有春睡、听琴、倒插、卷帘、雁衔芦、翻蝴蝶等项,不下三十余种。”[5]
明朝一些皇帝爱玩投壶,明画《明宣宗行乐图》中,便留下朱瞻基投壶的情景。
一位叫苏乐壶的人,被人称为“投壶绝”。沈榜《宛署杂记》记录能背身投壶,还能用三枝箭同时向三个壶投射,且从不失手。[3]
清朝
编辑清代投壶日趋衰落,但直到清朝末年宫中也还在流传。北京中山公园内还有投壶亭,保存六只古代铜质投壶。[4]
民国以后
编辑民国初年,尊孔复礼之风甚盛,孙传芳在南京组织婚丧祭礼制会,并提倡投壶,拉拢一些知名的学者参加。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对章太炎参加投壶表示不满。这里的投壶,已是尊孔复礼的象征。[3]
投壶近年于华人地区民间复兴,一些中小学、社区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均以投壶作复兴社会礼仪的活动,希望现代人能以君子之风面对现今社会的竞争。
流传历史
编辑日本
编辑《古事类苑.游戏部》搜录《礼记.投壶》及《颜氏家训.杂艺》。其中列一些投壶游戏的方法如:杂耳投、投耳法、参投法、奇投法、一箸法、一骁法。
圣武天皇嗜爱投壶,去世后,皇后藤原光明子将上皇的遗物全部捐献给东大寺,其中还建立目录《东大寺献纳帐》,其中,游戏具有棋、双陆、投壶、弹弓等。
正仓院御物院中遗有投壶之壶、箭等物,其形式与唐略。所藏的投壶具为金铜制,有狮子、花卉、飞鸟等图像,而且其管形耳非常特别。投壶矢则存有二十三枝,矢镞为木制。
《日本的游戏》记载仅壶的种类就有三十八种以上。壶的口径分五寸、四寸、三寸、二寸半、二寸、一寸六分、一寸五分;两耳的口径分三寸、二寸五分、一寸五分、一寸、七分、四分,还有高耳、低耳、环耳、贯耳的区别。投的矢分汉竹矢、羽矢、晋筹;长度分九扶、五扶、四扶、三扶。 此书也收录司马光的《投壶新格》投壶二十式图。中国学者范生认为这是传到日本去的南宋古本,有“绍兴丁卯孟冬潘洪尊识”题记;而且这古本多一投矢手势,可以补中国古籍的佚失。
朝鲜半岛
编辑古代文献对于朝鲜半岛的投壶有所记载,如《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中记载:“百济之国,其俗尚骑射,读书史…..有投壶、摴蒲、握槊、弄珠之戏。”而《新唐书·高丽传》:“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3]
在现代的朝鲜半岛,投壶游戏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8]
越南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故宫酒文化精品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3-04.
- ^ 2.0 2.1 投壺禮儀 - 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資料庫系統. [201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6).
- ^ 3.0 3.1 3.2 3.3 3.4 3.5 脫胎于射禮的高雅遊戲:投壺.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8).
- ^ 4.0 4.1 4.2 【漢民族傳統禮儀】雅歌投壺、射之細也——“投壺之禮”操作方案.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 ^ 5.0 5.1 5.2 5.3 古代的投掷运动——投壶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2-28.
- ^ 6.0 6.1 6.2 6.3 两汉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投壶[永久失效链接]
- ^ 见《金瓶梅》第27回
- ^ 首尔各地公园中秋活动精彩丰富. 韩联社. 2022-09-09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 ^ Trò chơi đầu h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6-11.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