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英语:Maluku Islands,Moluccas;印尼语: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有时被称为“东印度群岛[注 1]”,位置处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度尼西亚境内众多群岛板块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传统上所指香料群岛,多为这个群岛。
摩鹿加群岛 | |
---|---|
自然地理 | |
坐标 | 3°9′S 129°23′E / 3.150°S 129.383°E |
所处海域 | 东南亚 |
岛屿数 | 约1000 |
主要岛屿 | 哈马黑拉岛、斯兰岛、布鲁岛、安汶岛、德那第岛、蒂多雷岛、阿鲁群岛、卡伊群岛 |
总面积 | 74,505 km² |
最高海拔 | 3,027 m |
最高点 | Binaiya |
管辖 | |
印度尼西亚 | |
省 | 马鲁古省、北马鲁古省 |
居民 | |
人口 | 1,895,000(2000年) |
释名
编辑“香料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辛料的岛屿的泛名。[1]它说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香辛料的渴求,也是导致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展开的其中一个原因。
行政区划
编辑1950年,摩鹿加群岛成为印尼下辖的一个独立省份。
地理
编辑该群岛内大多数岛屿为气候湿润的山地,其中部分岛屿存在活火山。岛上雨林被茂盛的植被所围绕,所出产的农作物有西米、水稻以及豆蔻、丁香等香料。
居民
编辑摩鹿加群岛当地居民大部分是身为土著的美拉尼西亚人,但其人数曾在早期的殖民统治下急剧减少。到了荷属东印度时期,大量马来人开始从北面逐渐移入此地。
宗教
编辑香料群岛与欧洲殖民
编辑东罗马帝国灭亡
编辑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灭亡前,欧洲各国一直经由安那托利亚半岛的陆路(丝绸之路)通往印度、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然而当1453年东罗马帝国国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后,欧洲人无法突破土人的疆土,使大量依赖买卖丝绸、宝石及香料的欧洲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故此欧洲人决定找出一条航线绕过安那托利亚半岛直达远东,直接与香料群岛居民交易。
大航海时代
编辑欧洲人建造大量船队,向南部及西部持续航行。往西部的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往南的船队则发现并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及东南亚一带。完成航路开发后,欧洲人便重新进行香料贸易。然而经海路前往东南亚比经陆路远得多,航程亦比从前长了几倍,加上欧陆需求急剧上升,使香料严重供不应求。于是欧洲人决定建造更多的船只及舰队前往香料群岛以便进行更庞大的交易。那时,一船肉桂足以支付远征印度一次的费用有余。
野心纷起
编辑由于非洲于地理位置与欧洲几乎接轨,而非洲本土科技严重落后于欧洲,欧洲各国的野心家便频繁地前往非洲殖民,以换取可可、咖啡豆与奴隶。这种风气亦迅速延蔓至印度及斯里兰卡等地。于是荷兰人及葡萄牙人因地利及贸易航线就便,接连派出远航舰队攻占香料群岛,并以绝对武力在东南亚大肆殖民,以垄断欧洲香料市场。西方殖民以来,摩鹿加群岛最早被葡萄牙控制。最后落入荷兰人手中。除东南亚外,荷兰的势力甚至延伸到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琉球群岛及日本之遥,而葡萄牙亦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Molucca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Chisholm, Hugh (编).
延伸阅读
编辑[编]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美洛居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