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英语:Korean DMZ Conflict),或称第二次朝鲜战争[2][3],是1966年至1969年间朝鲜军队及美国和韩国军队在非军事区发生的一连串低强度冲突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Korean DMZ Conflict
朝鲜半岛冲突的一部分

1967年8月26日,美国及韩国士兵在非军事区
日期1966年10月5日 – 1969年12月3日
(3年1个月又4周)
地点
结果

韩美联军胜利

  • 回到战前的现况
  • 朝鲜未能在韩国引发叛乱
领土变更 没有领土变化
参战方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金日成
伤亡与损失
韩国:
  • 阵亡:299人
  • 负伤:550人 [1]:Table 1-3
  • 1艘巡逻舰沉没

美国:
  • 阵亡:43人
  • 负伤:111人
  • 被俘:85人 [1]:Table 1-3
  • 阵亡:397人
  • 33人被捕和叛逃
  • 被俘:12名士兵和2,462名特工[1]:Table 1-3

背景 编辑

朝鲜战争摧毁了朝鲜韩国,虽然双方都没有放弃在其控制下统一朝鲜半岛的主张,但双方都没有能力强行统一。

1956年9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拉德福德英语Arthur W. Radford上将在美国政府内部表示,军方有意将核子武器引入朝鲜半岛,得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同意。然而,《朝鲜停战协定》第13段规定,双方不得向朝鲜半岛引进新型武器,从而防止引进核武器和导弹。美国不顾联合国盟友的担忧,决定单方面废除第13段,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 [4][5]。在1957年6月21日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上,美国通知朝鲜代表,联合国司令部认为自己不再受停战协定第13段的约束[6][7]。1958年1月,装有核武器的MGR-1诚实的约翰英语MGR-1 Honest John导弹和M65原子炮被部署到韩国[8],随后在一年内又部署了原子爆破弹药和射程能达到中国苏联的核武器MGM-1屠牛士导弹[4][9],除韩国外,当时美军也将配备核弹头的屠牛士部署于西德台湾,以应付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威胁。

朝鲜谴责废除第13段是企图破坏停战协议并将朝鲜变成美国的原子战区。作为回应,它通过挖掘大规模的地下防御工事来抵御核攻击,并提前部署其常规部队,以便对其使用核武器也会危及韩国和美国军队。1963年,朝鲜向苏联寻求帮助发展核武器,但遭到拒绝。之后,中国在进行核试验后,同样拒绝了朝鲜寻求帮助开发核武器的请求。

在朝鲜,1958年10月人民解放军的离开使金日成巩固了他的权力基础,并开始了集体化农业和工业化的千里马运动,为武力统一朝鲜奠定了基础。朝鲜在技术方面仍然依赖苏联,在农业援助方面依赖中国。

战后,韩国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60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美元[10],低于大多数拉丁美洲和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1]。1960年4月迫使李承晚总统下台的四月革命之后是一段短暂的民主时期,之后政变导致朴正熙将军于1961年5月掌权。尽管政治动荡,韩国经济仍在继续发展,工业快速增长始于1960年代后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4年的100美元增加到1977年的1000美元。

1962年12月10日,金日成向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新的军事战略,更加强调非常规战争、鼓动和宣传,将在1967年当前的七年计划结束时实现。

1965年6月,朴正熙总统签署了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条约,其中包括向日本支付赔款和提供软贷款,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1966年7月,韩国和美国签署了《部队地位协定》,两国建立了更加平等的关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美国的安全保障,来自北方的常规入侵威胁似乎越来越渺茫。1965年3月,越南战争全面升级,影响了地面作战部队的部署,1965年9月,韩国向南越派遣首都师和海军陆战队第2旅,1966年9月白马师紧随其后。

敌对行动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于1966年10月5日在朝鲜劳动党大会上发表的讲话,当时1953年停战协定的现状受到了挑战。 他显然意识到,韩国军队的分工和美国在越南的承诺不断升级,创造了一个非常规战争可以以常规战争无法取得的方式取得成功的环境。金日成相信他可以通过针对美军的武装挑衅迫使美国和韩国分裂,再加上其他世界范围的承诺和小规模战争,将迫使美国重新评估或放弃对韩国的承诺,​​从而允许朝鲜煽动南方叛乱,这将推翻朴正熙政府。

南北之间正在进行宣传活动,例如通过非军事区的扩音器相互广播,像朝鲜发放传单的行动已经恢复[12],例如从1964年到1968年的“吉利行动”向北方发送了数亿份传单[13]

军事力量 编辑

北朝鲜 编辑

1966年,朝鲜人民军(KPA)在军事分界线(DMZ)沿线部署了8个步兵师,并得到另外8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1 个坦克师以及一系列独立的步兵和坦克旅和团的支援。其武装部队总人数为386,000。但这支常规部队比韩国约585,000人的地面部队小[14],在美国部署更多部队之前,北方不太可能进行彻底的打击。

主要的非常规作战部队是朝鲜劳动党联络部作战指挥下的国防部侦察局,其中包括第17步兵侦察旅和第124和第283集团军部队的全职军官。这些部队都受过高度训练和洗脑,精通爆破和小部队战术,通常以2至12人的小队作战,配备PPS冲锋枪AK-47。侦察局还控制着第23两栖旅,该旅使用特制的渗透船沿着韩国海岸线作战。侦察局还可以使用常规的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海军部队来支持其部队的渗透和撤离。

除了进攻性的非正规部队外,共产主义者还部署了数千名操作煽动者来挑选、训练和监督线人和游击队新兵,而其他人则企图在韩国军队中引起个人叛逃和单位不满,普遍削弱韩国和美国的士气。

美国与韩国 编辑

美军在朝鲜半岛的主要地面作战单位是第2步兵师 (2ID) 和第7步兵师 (7ID)、第一军第8集团军。第2步兵师与第3旅共同驻守朝韩非军事区(DMZ)29.8公里,基本上位于首尔以北板门店两侧,另外9个大韩民国陆军(ROKA)师在DMZ其余212.8公里处驻守。美国和韩国的所有部队都在韩美联合军司令部(指挥驻韩美军与所有韩国国军)司令博内斯蒂尔英语Charles H. Bonesteel III陆军上将的统一作战控制下。由于驻越美军在人力和装备方面具有优先权,因此两个驻韩国的美国陆军师的资源分配都严重不足。部队装备的是M14步枪而不是M16步枪,唯一可用的坦克是旧的汽油动力M48A2C,韩国总共只有12架UH-1直升机,严重限制了追捕和与渗透者交战的能力。部队通常是服役未满13个月的新兵,而经验丰富的美军军官和士官更喜欢在越南服役而不是韩国。不过韩国陆军训练有素,干劲十足,许多军官和士官都是朝鲜战争的老兵,但他们的所有装备都可以追溯到那场战争,他们的标准步枪仍然是M1加兰德步枪

在1966年和1967年期间,韩国没有协调一致的反叛乱计划。韩国陆军国家警察、陆军反情报单位和韩国中央情报局通常根据对威胁的估计和碰巧在附近的单位来临时处理渗透。总统朴正熙不愿组建武装民兵,因为他不相信民众对他的政府的忠诚。

美国韩国的主要作战目标是,在1950年6月的袭击中重复防御来自朝鲜的常规入侵。尽管朝鲜定期向南方渗透以进行情报收集,但非常规战争并不被视为是一次常规战争,为特殊威胁,部队一般没有接受过这一角色的训练或装备。1966年,韩国没有反游击队或乡村民兵,来自北方的渗透者被韩国军队警察、韩国中央情报局、美国陆军第728宪兵营英语728th Military Police Battalion在没有统一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追捕。

1976年,在现已解密的会议纪要中,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克莱门茨告诉亨利·基辛格,有200次朝韩双方互相袭击[15],尽管不是美国军方。其中只有少数入侵的细节已公开,包括1967年韩国军队袭击破坏了大约50个朝鲜设施。从朝鲜战争结束到1972年,多达7,700名韩国士兵和特工渗透到朝鲜,其中估计有5,300人再也没有回来。

地面部队得到了美国空军第314航空师英语314th Air Division的各型战斗轰炸机和大韩民国空军的支持,韩国周围海域由美国第七舰队大韩民国海军控制。与陆军一样,越南战争是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关注点。

防御策略 编辑

从1964年10月起,朝鲜人增加了情报收集者和宣传员向韩国的渗透。到1966年10月,已有30多名韩国士兵和至少10名韩国平民在与朝鲜渗透者的冲突中丧生;然而,在美国控制的非军事区沿线没有发生类似的冲突。1966年10月,韩国未经博内斯蒂尔将军批准就发动了报复性袭击,导致希望避免违反停战协定的美国指挥部与遭受损失的韩国之间关系紧张[16]

在1966年11月朝鲜人民军第一次袭击美军之后,博内斯蒂尔将军成立了一个工作组来分析朝鲜的战略并制定反击战略来击败它。发现现有的美国陆军战术条令不适用于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工作组制定了自己的条令以满足其作战需求。确定了三种类型的行动:首先是防止渗透到非军事区;其次是沿海地区的类似海军行动;第三是内陆的反游击行动。所有三种类型的行动都必须在不危及韩国的常规防御或将冲突从低强度升级为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完成[17]

非军事区 编辑

 
韩国非军事区哨所

从1967年开始,联合国军制定了对朝韩非军事区 (DMZ) 的分层防御。停战协议限制了非军事区内的防御工事,那里的防御仅限于没有重型武器的巡逻和观察哨。开始加强非军事区的巡逻,24小时巡逻,白天侦察,晚上埋伏;大多数美军伤亡发生在这些巡逻中。观察哨用沙袋和机枪加固,无后座力炮经常隐藏在那里,这违反了违反停战协定。博内斯蒂尔将军从美国陆军作战发展司令部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在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和韩国陆军第21步兵师占据的非军事区部分建立一个测试屏障。在非军事区的南部边界或“南带”之外,没有施加任何防御限制,美韩联合工程部队建造了一个纵深屏障,包括一个3米高的链环围栏,顶部是三股六角手风琴线,并由交织在一起的树苗和钢铁工程师纠察队,在它后面一条狭窄的倾斜沙路与围栏平行,以突出脚印。沙带后面是一个120米宽的清除杀伤区,地雷和纠缠的金属丝在联锁机枪的常规防御阵线和预先部署的迫击炮和炮弹火线之前占据了主导地位。观察塔沿轨迹间隔设置,以便清楚地看到开阔区域。类似于南北越非军事区麦克纳马拉防线英语McNamara Line,在障碍物上测试了各种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但除夜视仪外,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屏障无法阻止渗透(估计朝鲜人可以在30-40秒内穿过围栏),而是旨在减缓移动并提供容易的观察。屏障后面是机械化步兵、坦克和装甲骑兵的快速反应部队,他们将追捕渗透者。交战规则也被放宽,允许前线部队使用大炮和迫击炮射击非军事区内或南部的已知人民军成员以及从军事分界线以北的人民军开火,尽管在实践中这只是谨慎使用。1967年10月引入了一个新的四月轮换计划,以确保每个营只获得其公平份额的人员配备和巡逻屏障。美国陆军第7步兵师一次派出1个步兵营增援第2步兵师,将防线增加到4个营加上快速反应部队[18]

1967年底,韩国至少发动了3次报复性跨境突袭,使用由脱北者组成的小队。袭击杀死了33名朝鲜人民军士兵[19]

海岸线 编辑

防止海上渗透对缺乏合适的飞机、船只、雷达和通信的联合国军指挥部造成了不可能的挑战。韩国海军只有72艘舰艇能在7000多公里崎岖的海岸线上巡逻。沿着海岸,大约有20,000名手无寸铁的海岸观察员,有时辅以韩国陆军预备役人员,在海滩巡逻,当发现登陆迹象时,将向国家警察报告,并部署快速反应部队。通讯不畅和缺乏直升机意味着快速反应部队很少能在渗透者分散在韩国腹地之前及时赶到[18]

1968年1月 编辑

青瓦台事件 编辑

 
2007年4月,位于韩国首尔的青瓦台成为韩国总统的行政办公室和正式住所。

1968年1月17日晚上,朝鲜第124部队的31名人员穿过军事分界线的链环围栏并在距离第2步兵师看守的位置30米范围内未被发现,从而侵入了非军事区的2ID区。朝鲜人民军侦察局局长金正泰中将向他们解释说,124部队的任务是“前往首尔,砍下朴正熙的头颅”。人们认为,刺杀朴正熙会使韩国陷入混乱,导致韩国民众起来反抗韩国政府和美国军队,从而实现统一[20]

1月19日下午,124部队遇到了4名樵夫,但124部队指挥官并没有杀死他们,而是试图向他们灌输即将到来的起义和朝鲜共产主义荣耀的细节。朝鲜人释放了樵夫,警告他们不要通知当局。但随后樵夫通知了警方,并根据第18号总统指示向指挥系统发出警报。到1月20日上午,韩国警察和军队处于全面戒备状态,但不知道124部队的任务,他们试图守卫重要地点以及通往首尔的道路[20]

124部队于1月20日以2至3人的编组进入首尔,注意到加强了安全措施并通过窃听韩国无线电频率,他们制定了一项新的攻击计划。换上韩国陆军第26步兵师的制服,他们假扮成一支从反游击巡逻队回来的部队,向青瓦台行进了最后2公里。经过数个陆军和警察部队后,124部队在距离青瓦台仅800米处被一个警察单位拦住。警察开始对124部队成员进行讯问,当一名警官怀疑并拔出手枪时,他被124部队成员开枪射击。

随后发生了一场连续枪战,其中124部队的2名成员被杀。当124部队的其余成员试图向北逃跑并穿越非军事区时,韩国陆军、警察和美国陆军开始了大规模搜捕。 第124部队的另外26名成员被杀,金新朝被俘,另外两名失踪的推测杀害者(尽管该部队至少有一名成员显然幸存并返回朝鲜),另有26名韩国军警和4名美军士兵被杀[21]

普韦布洛舰事件英语Pueblo Incident 编辑

1968年1月23日,在MiG-21战斗机掩护下行动的朝鲜巡逻艇在元山东北部的国际水域俘虏了美国海军普韦布洛号 (USS Pueblo (AGER-2)),造成一名海军死亡。 博内斯蒂尔将军不知道普韦布洛的任务,美国空军第314航空师也没有合适的飞机可以为普韦布洛舰提供援助。当攻击机可以被派往该地区时,普韦布洛号和它剩余的82名船员已被囚禁在元山港[22]

美韩反应 编辑

此次事件是1968年1月约翰逊政府面临的众多危机之一:在越南,溪山战役于1月21日开始。约翰逊总统下令以代号战斗狐狸行动英语Operation Combat Fox(200多架战斗机)和编队之星行动英语Operation Formation Star(6艘航空母舰加支援舰)以及部分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第一次动员预备役人员[23]

 
美国空军第18战术战斗机联队英语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派遣第12战术战斗机中队英语12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F-105雷公战斗机进驻平泽市乌山空军基地,挂载了6枚750磅Mk-117炸弹及AIM-9响尾蛇导弹戒备

尽管有庞大的军事部署于韩国,约翰逊总统还是希望避免使朝鲜现有的冲突升级,并指示驻韩美军司令开始通过板门店军事停战委员会与朝鲜人谈判让普韦布洛船员返回。即使额外的部队正在部署到韩国,南越春节攻势也于1968年1月30日开始。约翰逊认为,俘虏普韦布洛舰和春节攻势的时机已经协调,以将美国资源从越南转移到其他地方。迫使韩国人从南越撤出他们的两个步兵师和海军陆战队旅[24]

与约翰逊不同,博内斯蒂尔英语Charles H. Bonesteel III将军认为没有这种联系。他认为袭击青瓦台是朝鲜最高层计划的,而夺取普韦布洛号似乎只是投机取巧,春节攻势的时机有帮助但巧合。他认为保卫韩国和防止现有低强度冲突升级的使命没有改变[24]

韩国人对此事件的看法不同。他们认为袭击青瓦台和俘虏普韦布洛号是朝鲜威胁的迹象,韩国和美国都必须坚决应对。当美朝在板门店谈判的消息于2月6日公开时,韩国指责美国采取绥靖政策。报纸社论和政府官员建议召回驻南越的韩国部队以应对朝鲜的威胁,而各种顾问则劝说朴正熙无论是否有美国人都“向北”。 金日成拒绝与博内斯蒂尔将军或大使威廉·J·波特英语William J. Porter认真谈判,金日成希望在韩美之间制造的分裂似乎正在成为现实[24]

2月10日,赛勒斯·万斯代表约翰逊总统抵达首尔与朴正熙进行谈判。万斯于2月11日会见了朴正熙,并阐明了约翰逊政府的立场:韩国不会有更广泛的战争,韩国的任何跨境行动都需要得到博内斯蒂尔将军的批准,博内斯蒂尔将军本身也需要约翰逊总统的批准,美国将进行谈判。确保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所必需的。万斯立即向朴正熙提供了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含F-4D幽灵II战斗机),并提供更多援助,前提是朴正熙同意不"向北"。 四天后,朴正熙同意了万斯的条件[23]

实施美朝鲜战争略 编辑

青瓦台突袭和普韦布洛号事件都有助于提高韩国正在进行的低强度冲突的形象,并最终带来了全面实施美韩联合平叛战略所需的资源。

在“编队之星”和“战斗之狐”行动中大规模部署美国军舰和作战飞机有助于阻止进一步的大规模入侵。 一旦迫在眉睫的威胁消退,美国第七舰队在1968年中期撤出其舰艇,而美国空军在16个月的时间里逐渐减少了其任务的部署[25]

 
美国空军第354战术战斗机联队英语354th Tactical Fighter Wing第16战术战斗机中队英语1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从1968年7月起部署在韩国昆山空军基地英语Kunsan Air Base,执行核警戒任务,起先装备F-100超级军刀战斗机,后于1969年换装F-4幽灵II战斗机,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的美国空军战术战斗机单位以临时任务分配至韩国,摄于1970年4月1日
 
非军事区南边界围栏和警卫塔,1968年8月14日

1968年4月1日,美国国防部根据驻韩美军司令博内斯蒂尔将军的建议宣布位于军事分界线附近的临津江地区为敌对火区,使驻扎在该地区的服务人员有权获得敌对火力报酬,并随后获得战斗步兵徽章和战斗医疗徽章给所有在临津江以北服役的合格人员,这种指定的变化也意味着韩国现在将获得仅次于南越的优先权。 除了特使万斯向韩国承诺的1亿美元军事援助外,美国国会还拨款2.3亿美元用于改善美国和韩国在非军事区的设施和战备。用于建造非军事区屏障和通信设备的价值3200万美元的材料被空运到韩国,从而在1968年7月30日之前完成了沿整个军事分界线改进的反渗透屏障。前往南方的第6航空排相反,从越南被部署到韩国,其12架UH-1D通用直升机比原先可用的UH-1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使一些快速反应部队保持警戒,而另一些则进行反渗透行动。另有数千名士兵被分配到第8集团军以缓解人力短缺,而临津侦察计划则改善了反渗透战术的训练。部署了追踪犬队以改进对渗透者的探测,同时采购了数百支M16步枪,使巡逻队能够与朝鲜渗透者的火力相匹配。这些改进使得1968年对朝鲜渗透者的检测和消除的显著增加[26]

青瓦台突袭说服朴正熙总统对第18号总统指令做出重大改变,1968年2月,他下令成立国土防卫后备队 (HDRF),4月公开宣布,在6个月内超过200万韩国公民 志愿组建了60,000多个地方防务排和连。朴正熙还下令在军事分界线以南建立20个重建村,居住着武装的后备军人及其家人,并向偏远地区派遣陆军公民行动医疗/启蒙队,特别是在太白和智日山区[27]

蔚珍-三陟登陆英语Uljin–Samcheok Landings 编辑

尽管朝韩军事分界线在1968年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渗透,尽管韩国的海军能力有所提高,海岸线仍然易于渗透[28]

 
朝鲜124部队装备的PPS冲锋枪、指南针、手榴弹和伪造的身份证,展示于韩国战争纪念馆

1968年10月30日晚上,朝鲜124部队的120名士兵降落在江原道蔚珍和三陟之间的8个不同地点,然后向内陆转移,执行为期30天的任务,在太白山建立游击队基地。10月31日上午,他们进入了几个村庄,开始向村民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其中一些人溜走以提醒当局。韩国陆军部队很快乘坐美国陆军第6航空排的UH-1D通用直升机和一些根据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韩国的新UH-1抵达该地区。第36国土防卫步兵师、另外两个师的一部分、一个韩国海军陆战队营、一个战斗警察连、一个韩国特种部队大队和数千名国土防卫预备队参加了随后的搜捕行动,在两周内,大多数的共产主义渗透者都被杀死了。 12月9日,几名突击队员在京畿道北坡偏远的家中杀害了10岁的李承福和他的其他3名家人[29]。到朴正熙总统于12月26日暂停行动时,已有110名朝鲜人阵亡,韩国部分则有7人被俘,40名正规军、警察和民兵以及23名平民丧生,美军部分则有3人阵亡及3人负伤[30]

朝鲜战略变化 编辑

到1968年底,很明显尽管朝鲜进行了两年的非常规军事行动,但未能在南方引发叛乱,美韩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朴正熙总统巩固了他在民众中的合法性。12月下旬,金日成清洗了负责非常规战争运动的高级军官,指责他们未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朝鲜劳动党路线根本不吸引韩国人。国防部长金忠峰将军和朝鲜人民军政治局委员长何凤海将军被处决,总参谋长、侦察局局长、朝鲜人民军司令和朝鲜人民军三个前线军的指挥官全部被监禁。朝鲜人民军第124和283部队被解散,特战能力明确从属于常规军事行动。朝鲜人民军是通过在所有单位中的下级委员会制度下进行改造的,以确保劳动党对所有军事活动的控制。尽管战略发生了变化,朝鲜继续进行渗透,显然是在进行清洗和重组时作为掩护[31]

联合国军司令部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平壤的变化,认为渗透的减少是由美韩的有效行动造成的,而不是平壤放弃其失败的战略;有限的情报来源和金日成发表的几篇演讲几乎没有提供关于朝鲜劳动党政策变化的线索。3月中旬,联合部队演习焦点在韩国开始,这次演习被朝鲜谴责为入侵的彩排,朝鲜人民军正规军开始对非军事区上的2ID阵地进行一系列攻击和渗透,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32]

EC-121击落事件 编辑

1969年4月15日(金日成的生日),两架朝鲜人民军空军米格机在距离朝鲜东海岸167公里处击落了一架正在执行电子情报任务中的美国空军EC-121M预警机,造成31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理查·尼克松总统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在休战谈判桌上考虑过报复性空袭或与外交投诉有关的空中护送,两人最初都赞成空袭,理由是武力应对武力。尼克松的顾问反对空袭,担心这会在美国已经在越南发动的战争时引发为全面战争,他们得到了博内斯蒂尔将军和波特大使的支持。4月18日,尼克松宣布,未来的情报飞行将配备战斗机护航(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8年底,当时据信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平息),并在板门店向朝鲜提出抗议。4月19日至26日,第七舰队的第71特遣队(包括4艘航母及其护航舰)在朝鲜东海岸附近开展行动以展示力量[32]

冲突降低 编辑

到1969年5月,冲突的激烈程度已大大降低。但是小规模的事件继续发生,特别是在非军事区由韩国控制的地区,但很明显,朝鲜已经放弃了在南方发动叛乱的希望。韩国军队的质量改进意味着美国可以开始考虑减少其在韩国的军事存在。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了他的尼克松主义,即从今以后,美国希望其盟友用美国的空中和海上力量支持(以及核保护伞)来保卫自己,而不是美国的地面部队,这一政策虽然主要针对南越,但也适用于韩国(不过,尼克松向朴正熙保证,他对韩国的承诺不会改变)。1969年10月1日,博内斯蒂尔英语Charles H. Bonesteel III上将把驻韩美军的指挥权移交给约翰·H·迷凯利斯英语John H. Michaelis上将。他的早期任务之一是协商释放三名美国士兵,他们的OH-23直升机在穿越非军事区后被击落。他们于1969年12月3日获释被视为冲突的正式结束。

时间线 编辑

 
1964-1969年朝韩非军事区冲突事件数量[33]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Bolger, Daniel. Scenes from an Unfinished War: Low intensity conflict in Korea 1966–1969. Diane Publishing Co. 1991 [2021-03-13]. ISBN 978-0-7881-120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2). 
  2. ^ Mitchell Lerner. 'Mostly Propaganda in Nature:' Kim Il Sung, the Juche Ideology, and the Second Korean War (PDF). The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Project. December 2010 [3 May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15). 
  3. ^ Cosmas, Graham.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and The War in Vietnam 1960–1968 Part 3 (PDF). Office of Joint History Office of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2009: 152 [2021-03-13]. ISBN 978-148237869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23).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4. ^ 4.0 4.1 Seldon, Mark. War and state terrorism: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Asia-Pacific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77–80 [2021-05-31]. ISBN 978-0-7425-23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5. ^ Lee Jae-Bong. U.S. Deployment of Nuclear Weapons in 1950s South Korea & North Korea's Nuclear Development: Toward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English version).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17 February 2009 [15 December 2008] [4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2). 
  6. ^ KOREA: The End of 13D. Time. 1 July 1957 [4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9). 
  7. ^ Statement of U.S. Policy toward Korea.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报告)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9 August 1957 [17 April 2012]. NSC 57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8. ^ News in Brief: Atomic Weapons to Korea.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Newsreel. 6 February 1958 [4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9. ^ 'Detailed Report' Says US 'Ruptured' Denuclearization Process.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12 May 2003 [4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0. ^ Seung-Hun Chun.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Growth of Major Industries in Korea (PDF). Korea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rategy. 19 April 2010 [31 July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11). 
  11. ^ Ann Sasa List-Jens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uthoritarianism - A Case Study on the Korean Developmental State (PDF) (报告). Aalborg University. 2008 [31 July 2012]. ISSN 1902-867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1-28). 
  12. ^ Koreas switch off loudspeakers. BBC. 15 June 2004 [7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15). 
  13. ^ Friedman, Herbert A. The Cold War in Korea - Operation Jilli.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14. ^ North Korean Intentions and Capabilities With Respect to South Korea (PDF) (报告). CIA: 7,11. 21 September 1967 [13 March 2017]. SNIE 14.2-67. [失效链接]
  15. ^ Minutes of Washington Special Actions Group Meeting, Washington, August 25, 1976, 10:30 a.m..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5 August 1976 [12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5). Clements: I like it. It doesn't have an overt character. I have been told that there have been 200 other such operations and that none of these have surfaced. Kissinger: It is different for us with the War Powers Act. I don't remember any such operations. 
  16. ^ Bolger, Chapter 2
  17. ^ Bolger, Chapter 2 The Doctrinal Void
  18. ^ 18.0 18.1 Bolger, Chapter 2 Anti-Infiltration: The Sea Approaches
  19. ^ Lee Tae-hoon. S. Korea raided North with captured agents in 1967. The Korea Times. 7 February 2011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1). 
  20. ^ 20.0 20.1 Bolger, Chapter 3 The Blue House Raid
  21. ^ A would-be assassin builds a new life. JoongAng Daily. 4 November 2009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5). 
  22. ^ Bolger, Chapter 3 The Damned Pueblo
  23. ^ 23.0 23.1 Bolger, Chapter 3 The Conventional Response: A Show of Force
  24. ^ 24.0 24.1 24.2 Bolger, Chapter 3 The Moment of Crisis
  25. ^ Bolger, Chapter 2 The Conventional Response: Resources
  26. ^ Bolger, Chapter 3 The Unconventional Response: The DMZ
  27. ^ Bolger, Chapter 3 The Unconventional Response: The Interior
  28. ^ Bolger, Chapter 3 The Unconventional Response: The Sea Approaches
  29. ^ Report of Ghastly 1968 Murder of Boy by N. Koreans Was True. The Chosun Ilbo. 28 October 2004 [30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30. ^ Bolger, Chapter 3 The Ulchin-Samcheok Landings
  31. ^ Bolger, Chapter 4 A Purge in Pyongyang
  32. ^ 32.0 32.1 Bolger, Chapter 4 The North Strikes Back
  33. ^ Mobley, Richard A. Flash Point North Korea: The Pueblo and EC-121 Crise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14 (Table 1), 149 (Table 8). ISBN 9781557504036. 

延伸阅读 编辑

  • Taik-young Hamm (1999) Arming the Two Koreas: State, Capital and Military Power. London: Routledge.
  • Narushige Michishita (2010) North Korea's Military-Diplomatic Campaigns, 1966–2008. London: Routledge.
  • Nicholas Evan Sarantakes (2000) The Quiet War: Combat Operations along the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1966–1969,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Vol. 64, Issue 2: 439–45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