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仪(日语:楠木 正仪 くすのき まさのり、1330年(元德2年)—1389年(元中6年/康应元年)),南北朝时代武将。南朝的有力武将楠木正成的三男。楠木正行、正时之弟。

生平 编辑

三夺京都 编辑

正平3年/贞和4年(1348年)兄长正行和正时在四条畷之战中败于高师直战死,正仪继任楠木氏家督并成为南朝方的先锋武将。同年与高师泰大战于河内国石川。正平4年/贞和5年(1349年)在河内国南部各地与北朝方进行过数次小规模战斗。

正平5年/观应元年(1350年)趁室町幕府爆发内乱(观应扰乱)之际努力挽回南朝的势力,进行合南北两朝为一的活动。正平一统后的正平7年/文和元年(1352年)同北畠显能、千种显经一同驱逐足利义诠,时隔17年再次夺回京都,然而被得到喘息的义诠在男山八幡击败,仅仅1个月后京都再次易手。

在此之后在畿内各地征兵,在摄津国・河内国扩大势力。正平9年/文和3年(1354年)足利直冬作为南朝方武将从九州上洛之际正仪也一同出战,一度又占领了京都,但随即义诠再次反击,不得不撤退。

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与在室町幕府的政治斗争(康安政変)中失势投降南朝的前幕府执事细川清氏联手,第三次夺回了京都,但一个月以后又不得不撤退。

另一方面,正仪与佐佐木道誉等人一同推动南北朝合体。正平22年/贞治6年(1367年)在管领细川赖之的中介下与北朝议和,但因为将军义诠否决最终未果。

投降北朝 编辑

第二年,对正仪寄予信任的后村上天皇驾崩,继位的不是主和派的熙成亲王(之后的后龟山天皇)而是主张对北朝强硬的长庆天皇。正仪作为主和派的中心人物在南朝受到孤立。正平24年/应安2年(1369年)正仪在知己细川赖之中介下臣服于将军足利义满,向北朝方投降。正仪的举动引起了南朝朝廷和楠木一族的强烈反弹,遭到了进攻,但是被赖之派出的援军所救。 正仪投降之后官位左卫门督,以及和泉、河内的守护职都被北朝继续保留。

复归南朝 编辑

后来细川赖之在幕府内的权力被削弱,依靠赖之的正仪的地位也渐渐动摇。天授5年/永和4年(1378年)被义满免去河内国守护一职,第二年天授5年/康历元年(1379年)由于赖之在康历政变中再次失势,正仪在北朝中又被孤立。弘和2年/永德2年(1382年)再次回归南朝,被任命为参议。第二年主战的长庆天皇让位于主和的后龟山天皇。元中2年/至德2年(1385年)参加了二王山合战,同年与在纪伊国三谷城举兵的北朝方的山名义理交战,不敌。

有元中6年/康应元年(1389年)去世的说法,也有元中8年/明德2年(1391年)8月22日在赤坂战死的说法。

人物评价 编辑

  • ‘太平记’记载对正仪评价不佳,记载其性格“与父亲正成和兄长正行不同,稍微有点愚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正仪性格慎重,回避没有胜算的战斗。
  • 武将生涯中曾多次为夺回京都展开会战,然而批判南朝公家急于夺回京都的想法。
  • 近世以水户学为中心的南朝史观质疑正仪投降北朝的做法。同样以南朝为正统的赖山阳在‘日本外史’中同时记录了两种观点。
  • 是同世代南朝方武将中最优秀的战术家。在劣势当中,以寡兵遏制并击退了高师泰等北朝大军的攻势,数次体现了其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给予俘虏衣物和药物,并予以释放,也有人道家的一面。
  • ‘太平记’记载占领京都期间曾经在北朝方的佐佐木道誉府邸中巡视。
  • 有传言认为是一休宗纯的祖父或者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