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战
秦晋殽之战[1]首见于《春秋左传》,乃是秦国与晋国之间所发生的一场大战。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郑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元年)。
殽之战 | |||||||
---|---|---|---|---|---|---|---|
| |||||||
参战方 | |||||||
秦国 | 晋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 | 先轸 | ||||||
兵力 | |||||||
不详 | 不详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详 | 不详 |
战地位置
编辑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属秦岭支脉,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水之间,长160余公里,山势自西南向东北走向,高峰有青岗山(1903m)和冠云山(1666m)等。
背景
编辑烛之武退秦师
编辑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时,晋文公率兵入侵郑国首都,进行武力包围。而秦穆公也应晋文公所请,率兵加入包围行列。 而秦晋两国围兵于郑的原因有二:
- 郑国当年对晋文公无礼。
- 对晋国有贰心,私底下和楚国亲近。[2]
当时,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郑文公去请托烛之武,烛之武认为自己年轻时就不受重用,直到老了,国家有难才任命他,所以不愿意去。郑文公先卑微地道歉,但却要胁郑国即将灭亡,会损害烛之武的身家性命。
烛之武于是奔到秦营,主要说辞如下:
- 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半点好处、只是单独图利晋国,使其增加领土。
- 郑国的地理位置在齐、楚、晋的边境上,烛之武暗示秦穆公将来有一图中原的野心时,郑国是秦国的后勤中心。
- 烛之武把利害说完后,再批晋国向来不守信用。当年晋惠公不守当年与秦穆公说好的条件,将焦(今河南陕县附近)、瑕(今山西运城附近)两城池送给秦国的事,暗示就算郑国被灭了,秦国也拿不到好处。[3]
- 烛之武最后说:晋国要扩张领土,首先吞并郑国,下一步就是对着秦国的领土。
而秦穆公听后不仅答应退兵,甚至还派遣三位将军:杞子、逢孙、杨孙率军防卫郑国;而晋文公的舅舅子犯知情后,请求攻击秦军,但是晋文公以不能恩将仇报、亦不能失去盟国等两大理由拒绝,并随之退兵。不过,此事之后,秦晋两国的邦交关系已然出现裂痕,为殽之战埋下了伏笔。
蹇叔哭师
编辑到了公元前628年(鲁僖公三十二年、周襄王二十四年、郑穆公元年、秦穆公三十一年、晋文公八年)冬季时,晋文公薨逝,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
当时,秦将军杞子派人从郑国回秦国报告他被郑穆公任命把守都城北门,并且认为机不可失,若能发起大军伐郑,则必能拿下郑国。秦穆公非常动心,却又想与大臣们印证己见,于是请上大夫蹇叔来问话;没想到蹇叔极力反对此一军事行动,其反对理由有三:
- 劳师远征,旷日费时,敌军必定得知此一消息而有所防备。
- 劳师远征,却又一无所获,军心必定迷乱。
- 劳师远征,千里之遥,此一行动,不只敌军,连它国都会得知消息,早已失去军事行动所必需的隐密性。[4]
但是秦穆公不听,并派遣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伐郑(其中白乙丙是蹇叔之子,百里孟明是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蹇叔哭送军队,并叹此军一去,不见回乡。又与其儿子哭泣并预言:“晋国防御军队一定在殽山,殽山有二座大山峰:南边的大山峰,是夏朝天子皋的坟墓;北边的大山峰,是周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秦军必尽丧于此,我会来殽山替你收尸。”而秦军亦就此东出伐郑。[5]
弦高犒师
编辑到了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郑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二年、晋襄公元年)春季时,秦军行经周天子都城雒邑北门。依照周礼规定:“诸侯国军队无论攻击目标为何,只要行经周天子都城时,除了战车驾驶员外,一律脱去头盔全程下车步行”。当时秦军确有照做,但后来,有三百辆战车士兵走到一半又跳上车去了。周大夫王孙满当时年纪虽小,但他却经由秦军的态度来向周襄王断定秦师必败。其推断理由如下:
- 将士态度太过轻佻,表示主帅会缺少谋略。
- 将士缺乏礼节,表示主帅碰到事情就会很疏忽。
之后,秦军路过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要到雒邑做生意而遇到秦军,他见郑国将有灭亡之虞,于是一面派使者回去向郑国报告,另一方面用四张熟牛皮及十二条牛犒赏秦军;一边拖延秦军行军时日、另一边让郑国尽早得知而有所防备、更能误导秦军认为郑国已经做好防卫措施。而郑穆公得到消息后,便派人侦查秦军驻所,发现秦军束矢载弓、磨治兵器、喂饱马匹,一副随时准备开战的模样(此即为成语厉兵秣马的由来)。于是派大夫皇武子去慰劳驻郑的秦军,并言及可到郑国“原圃”[6]狩猎一些鹿肉当粮食用云云。杞子知道后,认为事迹败露,即与逢孙、杨孙三人逃出郑国。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就逃到宋国。而秦国远征军主帅百里孟明得知消息后,认为战机已失、不能继续伐郑,于是转而去讨灭滑国后,率军回秦。
秦晋决裂
编辑滑国为晋国的势力范围,晋国在得知消息后,在正卿中军将原轸的强力主导下,晋襄公以姜戎的部队为班底,率军出征。并以梁弘驾驶兵车,大夫莱驹当车右(侍卫);而稍早之前,下军将栾枝曾以先代国君新丧(依照周礼规定:父亲若逝世,子女需守孝三年,并名之‘斩衰’)、秦君之恩未报为由力阻,但是大夫原轸以秦国对晋国未曾派遣使者致哀、意图攻打晋国的同宗国(晋国和郑国皆是‘姬姓’,周天子后裔)这两项理由认为:秦国已经先失去仪礼,不用再想着“报恩”这一回事了;并且以:‘一天放纵敌人,会造成后代子孙好几代的灾祸,我们是为后代子孙谋画!’为由劝服大夫栾枝,并让晋襄公出兵讨伐回归的秦军。
终于,在同年夏四月辛巳日,秦、晋两军于殽山遭遇并发生会战,结果秦军全军覆没,并且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亦遭晋军俘虏;此一结果,正应了蹇叔所言。秦国经此大败,元气大伤,精锐丧失殆尽,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向东发展。
战后发展
编辑战后晋国朝廷讨论如何处理秦军俘虏的问题;但在太后文嬴(秦穆公之女、晋文公重耳之王后)的强力干预之下,晋襄公不得已将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等三位将领释放回秦国。虽然在原轸的强烈谏言之下(他甚至“不顾而唾”,不顾君臣的礼节而当场吐口水,是对君王的大不敬),晋襄公立即派将军阳处父率兵将三位秦国将军追回来,但却为时已晚;而秦军主帅百里孟明在黄河渡船上向晋军放话:“如果因为晋君的恩惠而受到我国君赦免,三年后将要来‘报答晋君的恩惠’。”(反讽,意指“领兵报仇”)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当这三位将军回秦国后,秦穆公穿着白色衣服在郊外迎接军队,并且怪罪自己不听蹇叔劝阻而有此大败。
此役以晋国胜利、秦国失败告终。两年后(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秦穆公答应了,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军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晋襄公派中军帅先且居(先轸之子)前往抵御。由于晋国做了充分准备,两国军队在彭衙地方一交锋,秦军又打了败仗,是为彭衙之战。同年冬天,为进一步遏制秦国势力东进,以巩固晋国霸主地位,晋襄公命先且居率军联合宋、陈、郑联军再度攻打秦国,相继攻克秦邑汪及彭衙后撤兵,是为晋联合诸侯攻秦之战。
前624年夏天,孟明视请秦穆公亲征晋国。秦军浩浩荡荡,东渡黄河。孟明视在渡过黄河后把船烧掉,以表其决心,不胜则不班师回秦国。不久,秦军击败了晋军的地方部队,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是为王官之战。秦军示威一番后,就回到昔日殽山战场,埋葬并祭祀在殽之战战死的将士的尸骨,随即班师回秦国。
殽之战后,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征服蛮夷,结果“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给秦穆公十二只铜鼓,承认他为西方的霸主。
李斯在《谏逐客书》上所称赞穆公多进人才,不问国籍、种族、出身,用以劝谏秦始皇应用人才。肴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同时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注释
编辑- ^ “殽”,大陆音:xiáo(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台湾音:yáo(根据《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粤语音:ngaau4
- ^ 公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周襄王20年、郑文公41年、晋文公5年、楚成王40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先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经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同年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这亦是为何晋国发兵围郑之因。
- ^ 公元前650年(鲁僖公10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1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而将焦、瑕两城池送给秦国则是公元前651年(鲁僖公9年、晋献公26年、秦穆公9年)答应予秦河东之地的事
- ^ 劳师远征,千里之遥,必会增加运输补给的危险性,造成军心溃散。
-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 “原圃”即圃田泽,亦作甫田,为郑国蓄养禽兽之所,供郑侯打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