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

明朝开国功臣
(重定向自汤和信俗

汤和(1326年—1395年8月22日),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汤和
汤和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汤和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大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议军国事
爵位信国公
追赠东瓯王
族裔汉族
字号鼎臣
谥号襄武
出生泰定三年(1326年)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凤阳县东湖里[1]
逝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
应天府
墓葬汤和墓
亲属长子汤鼎
少子汤醴

汤和早年参加郭子兴军,后写信建议朱元璋参加郭军。此后随朱元璋攻占集庆,升统军元帅,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击败方国珍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攻占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封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逝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是明代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者。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汤和在幼年时是孤儿,与朱元璋是同乡。他幼年便有远大志向,嬉戏玩耍时,曾练习骑马射箭,统率群童。长大之后,身高七尺,举止洒脱,善于谋略。郭子兴起兵时,汤和带领十余人前去归附,因功被授予千户之职[2]。至正十二年(1352年),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3]。后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担任管军总管[4]。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唯独他认真谨慎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后随军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生擒陈野先。另外攻下溧水句容,随军占领集庆。汤和跟随徐达攻取镇江后,晋升为统军元帅。又率军进攻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以枢密院同佥的身份驻守常州[5]

常州与张士诚控制地域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消息。吴军屡次出兵侵犯,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斩俘敌人数以千计。然后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祐,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巡行黄杨山,将吴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平定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后随大军进攻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围攻平江,在与吴军战于阊门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召返回应天。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攻克平江,因功被赐黄金和布帛[6]

元年(1367年),朱元璋建立御史台,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随即又被授以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军队进攻方国珍。大军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全部平定[7]。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率军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招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军乘机入城。然后分兵进攻兴化漳州泉州福宁诸州县。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攻占延平,陈友定自杀未遂,押送应天处死[8]

南征北伐

编辑

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在海上遭遇飓风,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此后,汤和担任偏将军,跟随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州潞州晋州绛州诸州郡。又跟随徐达攻占河中。第二年,汤和率军渡河入潼关,分兵直趋泾州,派部将招降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其俘获斩首。又过了一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徐达在定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宁夏,向北追击至察罕脑儿,擒获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攻战于东胜大同宣府,汤和都立有战功[9]。返回京城后,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为中山侯,年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世券[10]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占据险要地势,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长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关中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11]。第二年,汤和随徐达北伐,遇元军于断头山,战败,一名指挥阵亡,朱元璋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征讨察罕脑儿,取得大捷。洪武九年(1376年),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乞和,汤和率军返回。洪武十一年春,晋封信国公,年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屡次出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伍,修缮城廓。洪武十四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而归。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少数民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楚王朱桢征讨,俘获四万人,擒获其首领而归[12]

晚年生涯

编辑

汤和沉着、敏捷、有智谋,却经常因酒醉犯错。驻守常州时,他曾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酒醉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朱元璋听说之后便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还师论功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党,使八闽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为由,不予封公。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券上[13]。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立即赐钱让他在中都凤阳修建府宅,并且为诸公、侯修建府宅[14]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朱元璋心中忧虑,便探访汤和,对他说:“你虽已年老,但仍请尽力为朕做此一行吧。”汤和到沿海,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轻犯[15]。第二年,闽中沿海修城竣工,汤和返京复命,中都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陛下辞行,陛下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帛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这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面圣[16]。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有妾百余,他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所得的赏赐,汤和大多分给了乡亲,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总是显得非常高兴[17]。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曾想建造府宅,从汤和处借卫士三百人,汤和立即悄悄把此事告诉朱元璋[18]

洪武二十三年元旦,汤和因病失声,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他病稍好一点时,又命其子将他接至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他,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兴兵之艰难。汤和已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第二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19][20]。明朝开国功臣中,汤和与徐达是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者[21]嘉靖年间,东南方被倭寇袭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坚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22]

家庭

编辑

汤和有五个儿子。长子汤鼎为前军都督佥事,从征云南,道卒。少子汤醴,积功至左军都督同知,征五开,卒于军[23]。汤和有女为鲁荒王朱檀王妃[24]

汤鼎之子汤晟,汤晟之子汤文瑜,都早逝,皆没能继承爵位,明英宗时,汤文瑜之子汤杰请求继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没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汤杰无子,以其弟汤伦之子汤绍宗(为汤和之来孙)为后。明孝宗任用功臣之后,授汤绍宗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封为灵璧侯,食禄千石。汤绍宗传子至孙汤世隆,隆庆年间汤世隆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任四十余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进升少保。死后,谥号僖敏。爵位传至明朝灭亡而终。[25]

曾孙汤胤𪟝,善于文笔,颇有才气。江南巡抚、尚书周忱请他做文,汤胤𪟝即席下笔,成万言书。周忱遂向兵部侍郎于谦推荐。于谦向其询问古今兵事,汤胤𪟝对答如流。英宗封锦衣卫百户。天顺年间,汤胤𪟝被告发受贿,下狱并废为平民。成化初年,复出并担任都指挥佥事、延绥东路参将,出镇孤山堡。当时兵事紧急,汤胤𪟝奏请铸城聚粮,增兵守卫。奏折未报,敌军已经到来。汤胤𪟝虽重病,仍坚持上马作战,后中埋伏而死。[26]

注释

编辑
  1. ^ 国朝献征录》(卷5):“故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议军国事、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姓汤氏,讳和,字鼎臣,世居凤阳县之东湖里。”
  2. ^ 明史》(卷126):“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
  3. ^ 吴晗:《朱元璋传》第二章
  4. ^ 国朝献征录》(卷5):“时高皇帝处滁阳王甥馆,王委心推奉,率兵从攻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长万夫。复从攻滁州,杀其守帅,以功多,授管军总管。”
  5. ^ 明史》(卷126):“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师。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6. ^ 明史》(卷126):“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进攻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走莫天祐,获其妻子,进中书左丞。以舟师徇黄杨山,败吴水军,获千户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长兴,与张士信战城下。城中兵出夹击,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叛,进击败之,连破其十七寨,围城三月,克之,执安以献,还守常州。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7. ^ 国朝献征录》(卷5):“除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阶荣禄大夫。时方谷珍据温、台、庆元三郡,与士诚比境,闻士诚败,固巳震恐。王督诸军攻之,谷珍惧,乘大舶逃匿海岛中,王遣人持书,谕以国家威德。谷珍即率昆弟子侄待罪军门,得兵械舟楫以万计,所至不扰。”
  8. ^ 明史》(卷126):“初建御史台,以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寻拜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帅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渡曹娥江,下余姚、上虞,取庆元。国珍走入海,追击败之,获其大帅二人、海舟二十五艘,斩馘无算,还定诸属城。遣使招国珍,国珍诣军门降,得卒二万四千,海舟四百馀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伐陈友定,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抵福州之五虎门,驻师南台,使人谕降。不应,遂围之。败平章曲出于城下。参政袁仁请降,遂乘城入。分兵徇兴化、漳、泉及福甯诸州县。进拔延平,执友定送京师。时洪武元年正月也。”
  9. ^ 国朝献征录》(卷5):“明年,与中山王、宋国公至定西,袭元将扩阔帖木儿营,西北取宁夏至,察罕脑儿获其猛将虎陈。定东胜、大同、宣府,皆以劳先诸将。”
  10. ^ 明史》(卷126):“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拜偏将军。从大将军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取泽、潞、晋、绛诸州郡。从大将军拔河中。明年,渡河入潼关,分兵趋泾州,使部将招降张良臣,既而叛去。会大军围庆阳,执斩之。又明年,复以右副副将军从大将军败扩廓于定西,遂定宁夏,逐北至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中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11. ^ 明史》(卷126):“四年拜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险,攻不克。江水暴涨,驻师大溪口,久不进,而傅友德已自秦、陇深入,取汉中。永忠先驱破瞿塘关,入夔州。和乃引军继之,入重庆,降明升。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
  12. ^ 明史》(卷126):“明年从大将军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寻与李善长营中都宫阙。镇北平,甓彰德城。征察罕脑儿,大捷。九年,伯颜帖木儿为边患,以征西将军防延安。伯颜乞和,乃还。十一年春,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数出中都、临清、北平练军伍,完城郭。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出塞,征乃儿不花,破敌灰山营,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而还。十八年,思州蛮叛,以征虏将军从楚王讨平之,俘获四万,擒其酋以归。”
  13. ^ 明史》(卷126):“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馀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
  14. ^ 明史》(卷126):“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15. ^ 明史》(卷126):“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凡得五万八千七百馀人。”
  16. ^ 明史》(卷126):“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和帅妻子陛辞,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赐亦称是。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岁一朝京师。”
  17. ^ 明史》(卷126):“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馀,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18. ^ 明史》(卷127):“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
  19. ^ 国朝献征录》(卷5):“二十八年八月七日,薨于里第之正寝,至是年七十矣。”
  20. ^ 明史》(卷126):“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疾小间,复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21. ^ 明史》(卷126):“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22. ^ 明史》(卷126):“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己,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23. ^ 明史》(卷126):“和五子。长子鼎为前军都督佥事,从征云南,道卒。少子醴,积功至左军都督同知,征五开,卒于军。”
  24. ^ 明史》(卷116):“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籓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薨,谥曰荒。子靖王肇辉,甫弥月。母妃汤,信国公和女,抚育教诲有度。”
  25. ^ 明史》(卷126):“鼎子晟,晟子文瑜,皆早世,不得嗣。英宗时,文瑜子杰乞嗣爵,竟以历四十余年未袭,罢之。杰无子,以弟伦之子绍宗为后。孝宗录功臣后,授绍宗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嘉靖十一年封灵璧侯,食禄千石。传子至孙世隆,隆庆中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四十余年,以劳加太子太保,进少保。卒,谥僖敏。传爵至明亡乃绝。”
  26. ^ 明史》(卷126):“和曾孙胤𪟝,字公让。为诸生,工诗,负才使气。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具数万言。忱荐之朝。少保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𪟝应对如响。累授锦衣千户。偕中书舍人赵荣通问英宗于沙漠,脱脱不花问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景泰中,用尚书胡濙荐,署指挥佥事。天顺中,锦衣侦事者摭胤𪟝旧事以闻,谪为民。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为延绥东路参将,分守孤山堡。孤山最当寇冲,胤𪟝奏请筑城聚粮,增兵戍守。未报,寇大至。胤𪟝病,力疾上马,陷伏死。事闻,赠祭如例。”

原因:明太祖追封之
明东瓯国国王 继任:

后一相同头衔:朱当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