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在《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简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衒之[1]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伽蓝(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同,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缘起描述
编辑据书中自言,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528年-529年)曾官奉朝请,见帝都洛邑极盛时。时隔二纪,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因行役重览洛阳,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甚至连钟声都罕闻。追思往昔,难免黍离麦秀之悲,故撰斯记,传诸后世。
洛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孝文汉化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师洛阳的兴废,不少大伽蓝(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516-534))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衒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鉴。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繁简得宜,文笔优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上乘之作。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认为:“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为公认的反佛的激烈文献。”
《洛阳伽蓝记》原书有正文、子注之别,注语占大半。唐朝以前文注分明,宋朝以后在传抄过程中文注混淆,读解不便。至清道光间,方有吴若准撰《洛阳伽蓝记集证》,改定正文、子注,恢复原貌,但正文太简,注文过繁。
版本
编辑校注本
编辑- 周延年 《洛阳伽蓝记注》
- 田素兰 《洛阳伽蓝记校注》
- 范祥雍 《洛阳伽蓝记校注》
- 杨勇校笺 《洛阳伽蓝记校笺》 台北正文书局 1982
- 刘九洲注译,侯迺慧校阅《新译洛阳伽蓝记》 台北三民书局 1994,1998
- 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 中华书局 2006,2008
- 周祖谟校译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 1963
翻译本
编辑此外,还有日本学者人矢义高译注的《洛阳伽蓝记》(平凡社,1974);英国W.J. F.Jemier译注的Memories of Loyang:Yang Hsiian-chik and the Lost Capital(493- 534)(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美国华裔学者王伊同的评本A Record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Lo-ya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等。[2]
邱苏伦的泰文全译本,于2011年在泰国出版发行。
- ลั่วหยางสังฆารามรำลึก หยางเสวี้ยนจือ (ราชวงศ์เป่ย์เว่ย์)/ โดย Yang Xuanzhi,แปลโดย ชิว ซูหลุน.กรุงเทพฯ: โรงพิมพ์แห่ง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 2554.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洛阳伽蓝记校笺》 杨勇校笺 中华书局 2006,2008 ISBN 978-7-101-04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