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于特纳

汉斯·古斯塔夫·戈特洛布·于特纳[注 1](德语:Hans Gustav Gottlob Jüttner[3],1894年3月2日—1965年5月24日)是一名纳粹德国武装亲卫队将领,最高军衔为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及武装亲卫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特纳担任亲卫队行动总部英语SS Führungshauptamt负责人,并于1944年7月21日至1945年4月期间担任后备军英语Replacement Army参谋长,且由于该单位的总司令海因里希·希姆莱仅名义上领导,实则由于特纳控制[4]

汉斯·于特纳
汉斯·于特纳(1944年照)
本名Hans Gustav Gottlob Jüttner
出生(1894-03-02)1894年3月2日
 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波森省施米格尔
逝世1965年5月24日(1965岁—05—24)(71岁)
 西德巴伐利亚巴特特尔茨
效命 德意志帝国
 魏玛共和国
 纳粹德国
军种冲锋队
亲卫队
服役年份1933年至1945年
军衔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及武装亲卫队上将
统率亲卫队行动总部英语SS Führungshauptamt
参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章带剑骑士战功十字勋章
其他工作商人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于特纳于1894年3月2日出身于小资阶级家庭[5],父亲为中学教师,并最后升至副校长。与常见说法不同,冲锋队上级集团领袖马克斯·于特纳德语Max Jüttner与其并无任何血缘关系。于特纳文理中学毕业后进行银行学徒训练,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志愿加入德意志帝国陆军。1915年,晋升为少尉,战后1920年由于裁军以上尉军衔退役,并曾短暂于自由军团中服役。离开军旅后于特纳从商,于1928年创业。

纳粹时期

编辑

1931年6月1日,于特纳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编号544163)[6][7],同年他也加入了冲锋队。1933年,于特纳成为布雷斯劳的大学体育教练,并负责当地的SA大学办公室。1934年,他还担任了慕尼黑SA训练部门的负责人[8]

1935年5月,于特纳转入亲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即后来的武装亲卫队(亲卫队编号264497)[7]。1936年9月1日,于特纳晋升为突击队大队领袖,并被调往柏林亲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监察部门。1939年,任亲卫队特别机动师后备部队监察。1940年初,任亲卫队指挥办公室(Kommandoamt der SS-Verfügungstruppen)负责人。同年夏天,任新设立的亲卫队行动总部英语SS Führungshauptamt参谋长,主管武装亲卫队的组织和行政事务。1941年4月20日,晋升亲卫队集团领袖与武装亲卫队中将。1943年1月30日,任亲卫队行动总部英语SS Führungshauptamt部长[8]。同年7月21日,晋升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和武装亲卫队上将。

1944年7月21日起,于特纳担任后备军英语Replacement Army参谋长,成为陆军装备总监与后备军总司令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副手[8]。于特纳还参与了大量设置战俘营的工作,这些设施主要用于关押苏联战俘。1944年11月,于特纳在匈牙利亲眼目睹犹太人被驱逐的队伍,使他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并要求至少停止驱逐妇女和儿童。据鲁道夫·卡斯特纳德语Rudolf Kasztner描述,随后有7500名犹太人被送回布达佩斯[9][10]

1945年5月初、在战争的最后几天,于特纳随希姆莱经北方鼠线德语Rattenlinie Nord逃往弗伦斯堡[11]

战后时期

编辑

1945年5月17日,于特纳被英国当局逮捕并拘禁。[5]。在医生审判期间,他为被告卡尔·根茨肯德语Karl Genzken作了宣誓证词[7]。在新城集中营审判中,于特纳因其在纳粹时期的活动被归类为“主要责任人”,被判处10年劳改和财产没收。在1949年的复审中,罪行被降为“有罪”,劳改刑期缩减为4年,并与拘禁时间相抵销。由于于特纳形式上并未拥有武装亲卫队前线部队的指挥权,因此没有无须于盟军军事法庭受审。尽管如此,于特纳对亲卫队的崛起和建立纳粹暴力统治起了重大作用,其主管集中营监察局两年时间,而其指挥的武装亲卫队后备部队和训练单位也曾于1941年秋参与了捷克平民的屠杀,1943年春参与了华沙犹太区起义的镇压[12]

1960年前后,于特纳在巴伐利亚定居,并在巴特特尔茨赫尔德大街经营一家疗养院[13]。1961年,于特纳以辩方证人身份出席了艾希曼审判德语Eichmann-Prozess[14]。于特纳是前武装党卫队老兵互助会巴特特尔茨分会的创始成员之一。1965年5月24日,于特纳去世,在其葬礼上有数名前武装党卫队老兵互助会成员出席,其全国发言人卡尔·采尔夫德语Karl Cerff代表保罗·豪塞尔和全国委员会献上花圈[15]

荣誉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姓氏简体中文译名取自《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索引页面[1],繁体中文译名取自《平凡的邪恶: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索引页面[2]

注脚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 Linne, Karsten; Dörner, Klaus (编). Erschließungsband zur Mikrofiche-Edition: Mit einer Einleitung von Angelika Ebbinghaus zur Geschichte des Prozesses und Kurzbiographien der Prozeßbeteiligten. München: Mikrofiche-Edition. 1999 (德语). 
  • Vierhaus, Rudolf. Vierhaus, Rudolf , 编. Deutsche Biographische Enzyklopädie 5 2. München: Saur. 2006. ISBN 978-3-598-25035-4 (德语). 
  • Kroener, Bernhard R. "Der starke Mann im Heimatkriegsgebiet". Generaloberst Friedrich Fromm. Eine Biographie. Paderborn. 2005 (德语). 
  • Howell, Esther-Julia. Von den Besiegten lernen? Die kriegsgeschichtliche Kooperation der U.S. Armee und der ehemaligen Wehrmachtselite 1945–1961. Berlin: De Gruyter Oldenbourg. 2015 (德语). 
  • Gerlach, Christian; Aly, Götz. Das letzte Kapitel. Der Mord an den ungarischen Juden 1944-1945. Frankfurt am Main. 2004. ISBN 3596157722 (德语). 
  • Fritz, Regina. Die Verfolgung und Ermordung der europäischen Juden durch das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land 1933–1945 15. München. 2021. ISBN 978-3-11-036502-3 (德语). 
  • Link, Stephan. Paul, Gerhard; Schwensen, Broder , 编. „Rattenlinie Nord“. Kriegsverbrecher in Flensburg und Umgebung im Mai 1945. Mai ’45. Kriegsende in Flensburg (Flensburg). 2015 (德语). 
  • The Testimony of Hans Jüttner. The Nizkor Project. 31. Mai 1961 [202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德语). 
  • Abschied von einem großen Soldaten. Der Freiwillige. Juni 1965 (德语). 
  • Patzwall, Klaus D. Die Ritterkreuzträger des Kriegsverdienstkreuzes 1942–1945. Hamburg: Militaria-Archiv Patzwall. 1984 (德语). 
  • Bundesarchiv R 9361-IX KARTEI/18590545 (德语). 
  • Weiß, Hermann (编). Biographisches Lexikon zum Dritten Reich. Frankfurt am Main: S. Fischer. 1998 (德语). 
  • 汉娜·阿伦特.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44764940 (中文). 
  • 汉娜·鄂兰.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台北: 玉山社. 2013. ISBN 978986294057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