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战役朝鲜语:오산 전투烏山戰鬪,英语:Battle of Osan),或称竹美岭战役朝鲜语:죽미령 전투竹美嶺戰鬪[2],是1950年7月5日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朝鲜人民军最早的交锋之一,在联合国安理会83号决议授权会员国出兵一周后发生。在乌山战役中,由美军步兵第21团第1营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约400名兵员为主力、一个炮兵连为支援的史密斯特遣队(Task Force Smith)开赴大韩民国首都汉城(今首尔)以南的京畿道乌山面,奉命殿后英语rearguard延迟人民军的推进,为美军后续部队争取时间抵韩巩固南方的防线。史密斯特遣队缺乏反坦克炮和有效的步兵用反坦克武器,仅有落伍的2.36英寸火箭弹发射器和一些57mm无后座力炮。驻韩的美国陆军部队除了发给特遣队的105mm榴弹炮6发破甲弹,仍未配备足以打击苏联T-34坦克的武器。

乌山战役
朝鲜战争的一部分

美军士兵罗伯特·维齐希(Robert L. Witzig)在乌山战役期间,手持2.36英寸巴祖卡火箭筒瞄准朝鲜人民军坦克。其右侧的肯尼斯·沙德里克后来经新闻报导为朝鲜战争期间第一位阵亡的美国军人。
日期1950年7月5日
地点
 大韩民国京畿道乌山面
(今乌山市
结果 朝鲜人民军胜利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参战单位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第4师
  • 第16步兵团
  • 第18步兵团
兵力
540名步兵及支援兵力
  • 5,000名步兵
  • 36辆坦克
伤亡与损失
  • 60人阵亡[1]
  • 21负伤[1]
  • 82遭俘
  • 1门榴弹炮毁损、5门弃置
  • 42人阵亡
  • 85人负伤
  • 1辆坦克毁损、3辆故障

7月5日早晨,两军于乌山的竹美岭爆发首波对战[3],一支配有苏制T34/85坦克的朝鲜人民军装甲纵队攻过了特遣队,并继续挥兵南下。当朝鲜坦克突破美军阵线后,史密斯特遣队又对着接近其阵地的5,000名朝鲜军步兵开火,暂时拖住了其行进速度。但是人民军最终攻克美军侧翼英语flanking maneuver,突破了美方阵地,寡不敌众的史密斯特遣队余部则展开溃退。

乌山战役以朝鲜人民军的胜利告终。参战的史密斯特遣队除了装备落伍之外,兵员训练及作战经验亦不敌人民军,而后者的进军虽然因为乌山之战了而受到耽搁,但事后仍通过乌山,击退了后方其他的美军和大韩民国国军部队,一路挺进至韩国最南角的釜山环形防御圈,直到其攻势在当地受挫为止。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韩美两国先后于乌山设置“‘联合国军’初战纪念碑”(유엔군 초전기념비)、“‘联合国军’初战纪念馆”(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等设施,追念此役。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通过的第83号决议“建议联合国会员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所需之援助”,授权会员国出兵[4],但乌山战役期间尚未正式成立联合国军,安理会于7月7日在苏联缺席下通过第84号决议,联合国军才正式成立。

背景

编辑

战争爆发

编辑

1950年6月25日夜间,朝鲜人民军的10个师对其南邻的大韩民国展开全面进攻,为数89,000人的参战兵力分成6股纵队,使韩国国军猝不及防,陷入大乱。规模较小的韩国陆军苦于普遍的组织、装备不周问题,对战事缺乏准备[5]。韩国国军前线的38,000人进行了孤立抵抗,但朝鲜人民军凭借数量优势将之摧毁,接着便开始步步南征[6]。韩军大部分部队在攻势之下都进行了后撤,首都汉城则在6月28日落入朝军之手,逼迫韩国政府和遭到重创的军队退往更南之处 [7]

为了防止韩国瓦解,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投票表决派兵。美国第7舰队调遣第77特遣舰队英语Task Force 77 (United States Navy)、由福吉谷号航空母舰领航;英国皇家海军东方舰队则派出了凯旋号英语HMS Triumph (R16)在内的数艘船舰,提供海空支援[8]。纵使两国海军成功包围了朝鲜,并派出战机阻拦人民军,这些措施仍无法停止其南进攻势[9]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遂命令陆上部队赴韩填补空中支援的不足[10]。然而,美军在远东的兵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年以来已逐渐下降,距离韩国最近的援军则是师部设在日本美国第八集团军第24步兵师。美国军费的削减意味着该师战力不足、装备过时[10]

美24师师长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将判定第21步兵团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是全师3个团级单位中备战程度最佳者,并决定派遣21团1营出战,因该营营长查尔斯·布拉德福德·史密斯中校(Charles Bradford Smith)是最富经验的领导,曾亲身投入二战期间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史密斯麾下1个营的兵力随即由C-54运输机英语C-54 Skymaster从24师的驻地空运到韩国,并快速进行了部署,藉以阻击进攻的朝鲜人民军,实施延迟战,让师上其他的部队能走海路抵韩[11]

史密斯特遣队

编辑

你到釜山后就前往大田。我们想要尽己之力、把北朝鲜挡的离釜山越远越好,尽可能在最远之处阻断主要道路。去跟丘奇将军英语John H. Church联系,如果你找不到他,就到大田去,可以的话就再走远点。抱歉我不能给你更多信息了——我知情的只有这些。祝你好运,希望上帝保佑你和你的弟兄!

——威廉·迪安少将对史密斯中校的嘱咐[12]
 
史密斯特遣队抵达韩国大田铁路车站

美24师的第一支部队于6月30日离开日本九州板付空军基地(今福冈机场)[13]。史密斯特遣队以其队长的姓氏命名,队员中的406人来自21团1营,134人则来自米勒·佩里中校(Miller O. Perry)麾下的第52野战炮兵营A连[14][15]。两个单位均装备不齐、兵力不足:21团1营仅有两个连(B连和C连)的步兵,与美国陆军正规营级部队的3个连截然不同。该营抽调了营部连所需兵员数量的一半,通信排与重兵器排也各出了半个排的兵力,而此兵器排的装备包括6支陈旧的M9A1火箭筒、2门75毫米无后座力炮、2门4.2英寸迫击炮英语M2 4.2 inch mortar和4门60毫米迫击炮,这些装备大部分都取自战力不足的21团[16]。整个特遣队的炮兵支援均由A连构成,其所用的武器则为105毫米榴弹炮[10],配有1,200发高爆弹,但仍不足以穿透坦克装甲。该炮队分配到的破甲弹仅有6枚,并且全部配给主炮阵地前端的6号榴弹炮[14]

史密斯特遣队战斗序列
  • 第21团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营,营长查尔斯·史密斯中校Charles B. Smith
    • 营部排
    • B连,连长查尔斯·托马斯中尉Charles Thomas[17]
    • C连,连长理查德·达什默上尉Richard W. Dashmer[17]
    • 重兵器排
  • 第52野战炮兵营,营长米勒·佩里中校Miller O. Perry[18]
    • A连,连长杜恩·斯科特中尉Dwain L. Scott[17]

史密斯特遣队大部分的兵员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青年,仅受过8周的[19]基础训练[20]。军官当中只有3分之1的人参加过二战[12],有参战经历的士兵更低达6分之1[21]。纵然如此,这些人员当中仍有许多人是志愿加入特遣队[16]。各个单兵只配有120发弹药和2天分的C口粮[21]

截至7月1日[22],史密斯特遣队已经全员抵韩,并在大田简易设立了队部[15][23]。不久之后,特遣队便透过铁路和卡车北上,迎战朝鲜人民军[24]。在数支入韩执行初期“震慑”朝军任务的小型美军部队当中,史密斯特遣队即为最早的一支,旨在迟滞规模大得多的人民军部队推进速度,换取更多美军部队援韩的时间。史密斯部队的使命是竭其所能地北进,与人民军交战并遏阻其攻势,好让美军第24步兵师能及时到韩国增援[15][25]。迪安师长亲自嘱咐史密斯去水原南下的公路沿线截停朝军,且要尽可能“远离釜山”[12][26]

3天之后的7月4日[22],史密斯部队将据点选在两座能够眺望公路的山丘上,位在乌山以北、水原以南6英里(9.7千米)处及汉城以南25英里(40千米)处[12][27]。两座山脊与路面的高度落差可达300英尺(91米),提供的视野可以一览无遗地眺望到水原。该营也在山脊上划设1英里(1.6千米)长的阵线[21]。7月5日凌晨3时,部队抵达竹美岭,分别将B连和C连部署在公路左右两侧,榴弹炮阵地则位于山岭后的水清里(수청리[3],当中5门榴弹炮置于步兵后方1英里(1.6千米)处,而配有6发破甲弹的6号榴弹炮设在步兵与另5门榴弹炮之间的中途位置[28]。史密斯特遣队于当地等待进军中的朝鲜人民军到来[10],其陆上支援兵力为金熙濬中校(김희준)指挥的韩国国军第17团[2][注 1],驻扎乌山以南0.93英里(1.50千米)的葛串里(갈곶리[29],但空中支援却因雨势过大而无法实施,史密斯队长和佩里营长只得冀望炮队的火力能够奏效[16]

战役始末

编辑

装甲纵队

编辑
朝鲜人民军战斗序列

7月5日早晨7时30分左右[1],史密斯特遣队观测到朝鲜人民军第105装甲师第107战车团隶下一支由8辆T-34/85坦克组成的纵队向他们接近[31],此批从汉城南下的人民军部队正在追击后撤中的韩国国军[32]。8时16分,美军炮兵对进击中的人民军坦克开了第一炮[10]。距其步兵部队尚有2千米(1.2英里)之遥的坦克,虽然遭105毫米榴弹炮击中,但不受影响[1]。当其继续前进至美军阵地700米(2,300英尺)以内时,75毫米无后座力炮又接着开火,成功命中领队的坦克,却没造成它们损伤[14]。尽管人民军坦克开火回击,不过却因为无法锁定美军阵地和炮火布设位置,因此没有产生作用[1][14]

 
于乌山战役中出现的T-34坦克是1950年代朝鲜人民军的制式坦克。

坦克一到达步兵阵线,奥利·康纳少尉(Ollie Connor)就在射程15码(14米)之处用其M9A1火箭筒射出约22发的2.36英寸火箭弹,当中有些火箭弹引爆失败,其余引爆者中则有几发命中了数辆T-34坦克的后部钢板,即全车装甲最薄之处。然而这些弹头却贯穿不了装甲,因此人民军坦克继续前进,无视路障沿路而下。坦克操作员认为这些路障是韩国国军所设,因未对其构成重大威胁,而决定将之忽略[33]。当人民军装甲纵队开抵道路顶端的时候,炮组组长赫尔曼·克里奇菲尔德下士(Herman V. Critchfield)领导的前线榴弹炮和5位炮手发射了破甲弹,炸毁前两辆坦克,并让其中一辆着火[1]。燃烧的坦克上有一名乘员手持PPSh-41冲锋枪出现,在战死前射杀了美军机枪组的一位组员,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陆上战斗中的第一起伤亡,该员身份在后来误判为肯尼斯·沙德里克[34]。美军官兵耗尽了反坦克弹的榴弹炮后,开始发射高爆弹,然后被第3辆T-34击毁,该辆坦克接着又不顾美军榴弹炮和巴祖卡的火力而向前开行。美军眼见另一部T-34坦克的履带因105毫米炮弹炮击而受损,遂设法将之破坏[35],但T-34坦克的履带也辗断了美方步兵、炮兵两部队间的通讯电缆,致使混乱状态加剧。佩里营长在试着让故障坦克的乘员投降时,腿部遭朝鲜人民军小型兵器开火击中而受伤,而他麾下的炮兵部队也继续射击人民军坦克,不过没有起效[34]

不到1小时后,由25辆T-34坦克组成的第2批纵队抵达当地,以单辆或三两成群的方式前进,未明显形成正式队形。榴弹炮射中了此纵队中1辆坦克的履带,使之故障,并毁损另外3辆。人民军坦克已摧毁了前线的第6号榴弹炮,并伤及一名炮组组员,美军步兵的死伤人数估计有20人。除步兵阵线后方的所有停放车辆遭其击毁之外,炮兵主阵地剩余5座105毫米炮的其中1座也受到近距开火而轻微损伤[1][36]。炮队中开始有数名队员擅离阵地,不过大多数人在佩里营长劝说之下重回岗位[37]。尽管史密斯队长事后表示他相信弹药已经随着时间劣化,但2.36英寸巴祖卡火箭筒的成效不彰,在二战对抗纳粹德国装甲之时已屡次显露出来[38]。第24步兵师由于承平时期的国防经费删减,未曾收到能够击败苏制坦克、并备有M28A2破甲弹的美制3.5英寸巴祖卡火箭筒[39]。最后一批坦克通过史密斯特遣队的阵线之后,在1个小时之内均未有朝鲜人民军部队出现[37]

步兵纵队

编辑
 
乌山战役地图

上午11时整,又出现了3辆北方开来的坦克[1],后方则跟着6英里(9.7千米)长的卡车纵队,载满了2个步兵团——朝鲜人民军第4师第16团和第18团,共达5千人,在师长李权武少将指挥之下从汉城进发[37]。该批纵队显然与先前的坦克没有联系,朝军步兵对于当地有美军一事也不知情[36]

11时45分,朝军纵队已行进至美方位置1,000码(910米)之内,此时史密斯队长下令特遣队发射队上所有的武器[1],迫击炮、机关枪、炮兵和步枪射击下毁了数辆军车,打散了纵队。领头的3辆坦克驶至史密斯特遣队300米(980英尺)内开火,后头约1千名步兵也在道路东边的稻田里整队,意图包抄英语Flanking maneuver美军,惟遭到击退。史密斯试着下令炮击朝鲜人民军,但传令兵无法回到野炮阵地,他只得假设其已遭到坦克击毁[40]。另一批夹击部队于45分内集结于道路西侧,迫使史密斯将一个排撤到路东边。美军步兵此后不久就开始受到朝军迫炮和炮兵火力攻击[1][41]

美军撤退

编辑
 
朝鲜人民军处决的美24师21团俘虏

史密斯特遣队试图固守阵线3小时,但苦于弹药稀少和通讯中断,史密斯在14时30分命令美军撤退[1]。此时点上的朝鲜人民军正移至美军的两边侧翼,朝向部队的后方。史密斯下令有序撤退,一次撤一支部队,让剩余的部队在其后撤时掩护。美军军医跟在C连后面撤退,之后则是队部和B连[1][41]。然而B连第2排却未接获撤退令,当其发现全排成为孤军之时,已来不及实施有序撤退,伤员后送的速度也不够快。2排将大部分的装备都留在阵地上,之后由朝鲜人民军缴获[42],大部分的幸存者都免于沦为战俘,但几位担架上的伤兵和随行军医均抛弃在后方,之后才发现这些伤员全部于担架内中弹而亡,军医则从此不知去向[43][44]。一位朝鲜人民军军官事后告诉美国历史学者约翰·杜兰英语John Toland (author)说,此战中的美军看起来“恐惧到无法打仗了”[9]

撤退行动很快就化为混乱无序的溃败。史密斯特遣队的死伤在此次后撤中达到最高,因队上士兵大多数暴露在敌军火力下[45]。存活的特遣队队员们抵达A连阵地,而炮手们将剩下5座榴弹炮的瞄准具炮闩英语breechblock拆除,使之无法再使用,并以良好秩序随着史密斯特遣队的其他单位徒步前往乌山北郊,特遣队大部分的运输用车都原封不动的停放在那[1],未受朝鲜人民军波及。这些车辆开往平泽忠清南道天安,沿路将脱队的士兵接上车,最后与建立了第二道防线的24师部队会合[44]

史密斯特遣队有250人在日落之前返回美军阵线,而阵亡负伤或失踪者则约150人。在接下来的数天内,多数散兵均找到了前往美军防线的路。初步估计,史密斯特遣队阵亡20人、负伤或失踪者130人,并有36人成为俘虏[44],朝鲜人民军则于7月11日安排其在乌山所俘的美军炮兵军官——安布罗斯·纽根特上尉(Ambrose H. Nugent)透过汉城广播电台对美广播、宣称乌山一战中有72名美军战俘[46]。朝鲜战争结束后,史密斯特遣队的伤亡数据上修为60死、21伤、82人被俘,当中32人死于在囚期间。第一位上报的阵亡者为肯尼斯·沙德里克[1]。这些死伤数据占了史密斯特遣队队员的40%[1]。美军突破釜山环形防御圈挥兵北上期间,发现了一系列埋有24步兵师士兵遗体的浅坑,全部都后脑中弹、双手以通讯电线反绑在身后[47]。朝鲜人民军的死伤数据大约是42死、85伤,4辆坦克毁损或无法开动,而其进军速度大约拖延了7小时[42][48]

后续

编辑
 
1955年在乌山立碑的“旧联合国军初战纪念碑”,碑前为出席乌山战役纪念式的美军21团1营营长提尔登·利德中校(Tilden Ried)、25师师长亚历山德·韦安德少将(Alexander M. Weyand)及韩美联合司令部副司令朴鲁荣上将,摄于1982年

乌山战役是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第一次地面行动[49],也是美朝两军陆上部队首次交战。据时任朝鲜人民军第2军作战参谋、后来成为俘虏的李学九朝鲜语이학구所述,当下的朝鲜当局并没料到美国会介入战争,因此第4师时任师长李权武也可能不知道他在乌山的敌手是美军[50]。尽管如此,美军与训练较为精良的朝鲜人民军相比,对战事仍然显得孱弱而欠缺准备;落伍的装备不足以抗衡朝军装甲车,而受训不全、缺乏经验的部队也无法与之匹敌[1],兵力上的悬殊确实对此战和后续战役产生深切影响。军纪松懈的美军贸然弃守阵地,将装备和伤兵遗留下来等待朝军捕获[42]。史密斯队长亦表示,他自认滞留阵地过久,让朝军有机会包抄部队、造成其撤离时伤亡惨重[1]。这样的弱点在下个月的朝鲜人民军进一步推进之时,复于其他美军单位重演[51]

史密斯特遣队虽然遭到惨败,但却完成将朝鲜人民军进军速度延迟数个小时的任务[42][48][52]。乌山战役进行时,同属美军24师、由杰伊·罗弗勒斯上校(Jay B. Lovless)领导的第34团英语34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在当天上午[53]得以部署到乌山以南15英里(24千米)的平泽,但于翌日的平泽战役英语Battle of Pyongtaek中以类似方式落败[54];作为后援的韩国国军17团,则在乌山、平泽间的葛串里阵地遭到通过史密斯部队的朝军第4师和第105装甲师进攻,后经安城和平泽撤往天安重新集结[55]。24师在下个月内投入了数次拖迟朝军的交战,也招致相似的结果,1周之内就被击退到大田,在大田战役再度吃了败仗[9]。一再压倒美军部队的朝鲜人民军,因而能将美第八集团军一路逼退至釜山,在那开打的釜山战役导致了朝军的最终败果[56]。3个月后的9月19日,乌山成为了两股部队会师的地点——分别是由南方进发、隶属美国第八集团军麾下的美军及联合国军部队,以及自仁川登陆奇袭朝鲜人民军不久后即从北方南下的美军第10军英语X Corps (United States),当时两者正在发动攻势将朝军推回北方,最后使其在南方全面战败[57]

 
1982年落成的乌山市“新联合国军初战纪念碑”和史密斯特遣队队员雕像,摄于2008年。2013年开馆的“联合国军初战纪念馆”亦设址在该像旁边

朝鲜战争数年之后,美国陆军将史密斯特遣队在日本的练兵场变为纪念地,而乌山战场上也为该部队建碑[58]。1995年7月5日,美第24师、第八集团军和韩国陆军同志会、在乡军人会朝鲜语대한민국 재향군인회于乌山树立“联合国军初战纪念碑”[59],专门追念史密斯部队和美军[60]。1982年4月6日时的韩国交通部(今国土交通部)和京畿道厅朝鲜语경기도청又另立了一座新碑[59],并将纪念对象扩大为整个联合国军[60]。战后仍将指挥部设于韩国的美第八集团军,也在此举办年度纪念式[61]

2010年7月16日、乌山战役开打60周年时,第八集团军高层与乌山市厅的官员一同举办了另一场典礼,提及史密斯特遣队之余,还将这场交战形容为“存续至今的思想战争当中所开的第一枪”[62]。2013年4月23日,乌山市的“联合国军初战纪念馆”正式开馆[63],馆址位在1982年建成的新初战碑旁,并设有联合国军18个参战国的升旗场[64]。该馆于同年5月13日经韩国国家报勋处指定为显忠设施朝鲜语현충시설[63]

注释及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韩国国军第17团于7月3日到史密斯特遣队驻地南方的平泽西井里朝鲜语서정동 (평택시)设置阵地,但因韩国陆军本部下令,而于7月4日将阵地往北设至更接近乌山的葛串里。17团原任团长白仁烨上校在7月3日因军机误袭而负伤后,由副团长金熙濬中校接替他统率该团[29]及其下辖兵力——第1营(营长李宽洙少校)、第2营(营长宋虎林朝鲜语송호림少校)与第3营(营长吴益庆少校)[3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Millett 2010,第138页.
  2. ^ 2.0 2.1 2.2 2.3 2.4 2.5 전쟁기념관 2013
  3. ^ 3.0 3.1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 자료마당
  4. ^ Under One Flag. 联合国军.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83 and 84 provide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authority for member states to restore peac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y designate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leader of the unified command we know as UN Command. 
  5. ^ Alexander 2003,第1页.
  6. ^ Alexander 2003,第2页.
  7. ^ Varhola 2000,第2页.
  8. ^ Malkasian 2001,第23页.
  9. ^ 9.0 9.1 9.2 Malkasian 2001,第24页.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Varhola 2000,第3页.
  11. ^ Appleman 1998,第61页.
  12. ^ 12.0 12.1 12.2 12.3 Alexander 2003,第55页.
  13. ^ Varhola 2000,第74页.
  14. ^ 14.0 14.1 14.2 14.3 Alexander 2003,第58页.
  15. ^ 15.0 15.1 15.2 Millett 2010,第135页.
  16. ^ 16.0 16.1 16.2 Millett 2010,第137页.
  17. ^ 17.0 17.1 17.2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第348页.
  18.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第344页.
  19. ^ Hanson 2010,第8页.
  20. ^ Alexander 2003,第53页.
  21. ^ 21.0 21.1 21.2 Fehrenbach 2001,第65页.
  22. ^ 22.0 22.1 Millett 2010,第136页.
  23. ^ Varhola 2000,第84页.
  24. ^ Alexander 2003,第54页.
  25. ^ Alexander 2003,第52页.
  26. ^ Catchpole 2001,第13页.
  27. ^ Catchpole 2001,第14页.
  28. ^ Alexander 2003,第57页.
  29. ^ 29.0 29.1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第363页.
  30.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第362页.
  31. ^ Fehrenbach 2001,第xix页.
  32. ^ Malkasian 2001,第22页.
  33. ^ Fehrenbach 2001,第67页.
  34. ^ 34.0 34.1 Fehrenbach 2001,第68页.
  35. ^ Alexander 2003,第59页.
  36. ^ 36.0 36.1 Alexander 2003,第60页.
  37. ^ 37.0 37.1 37.2 Fehrenbach 2001,第69页.
  38. ^ Green & Green 2000,第38–39页.
  39. ^ Blair 2003,第50页.
  40. ^ Fehrenbach 2001,第70页.
  41. ^ 41.0 41.1 Alexander 2003,第61页.
  42. ^ 42.0 42.1 42.2 42.3 Fehrenbach 2001,第71页.
  43. ^ Sandler 1999,第56–58页.
  44. ^ 44.0 44.1 44.2 Alexander 2003,第62页.
  45. ^ Summers 2001,第272页.
  46. ^ 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1999,第73页.
  47. ^ Hackworth & Sherman 1989,第123页.
  48. ^ 48.0 48.1 Varhola 2000,第4页.
  49. ^ Summers 2001,第18页.
  50. ^ 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1999,第71页.
  51. ^ Millett 2010,第139页.
  52. ^ Catchpole 2001,第15页.
  53.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第356页.
  54. ^ Fehrenbach 2001,第72页.
  55.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第358-359, 366页.
  56. ^ Varhola 2000,第289页.
  57. ^ Varhola 2000,第10页.
  58. ^ Summers 2001,第273页.
  59. ^ 59.0 59.1 경기도뉴스포털 & 비 2014
  60. ^ 60.0 60.1 Ryuk 2013,第24页.
  61. ^ 3rd Battalion 2nd Air Defense PAO 2008
  62. ^ Ham 2010
  63. ^ 63.0 63.1 경기도뉴스포털 & 관 2014
  64. ^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 이용안내

线上资源

编辑

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37°11′6″N 127°3′10″E / 37.18500°N 127.05278°E / 37.18500; 127.05278 (Battle of O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