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球岭炮台(英语:Shihciouling/Shih-chio-ling Fort)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仁爱区狮球岭的一处炮台遗址,始建于台湾清领时期,目前属基隆市市定古迹

狮球岭炮台
弹药库现貌 地图
位置 台湾基隆市仁爱区狮球路
坐标25°07′08″N 121°44′07″E / 25.118825°N 121.735167°E / 25.118825; 121.735167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10年(1884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全日
官方名称狮球岭炮台
类型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关塞
详细登录资料

历史

编辑
 
狮球岭炮台之炮座

狮球岭炮台位居台湾东北角,亦是日本菲律宾航线的中点,往来船只必须于此运补。因此,自十七世纪以来,外来殖民者西班牙荷兰明郑王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都意识到狮球岭炮台的重要,并对之进行防御建设。

清领时期

编辑

光绪时代之前,基隆的炮台建筑是为了应付敌人的袭击而赶工,光绪元年(1875年)随洋务推行的风潮,以及清国受到日本入侵刺激,对台军事规划改为“广建洋式炮台”,狮球岭炮台则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据传为清国巡抚刘铭传为巩固海防,抵御法军入侵,聘英国技师所建,也是清国据守基隆通往台北盆地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年(1884年),清国与法国越南统治问题,而爆发中法战争。法国为避免战线过长,后方补给不易,改以福建海域为主要战场。福州、基隆遂沦为主要战场。是时清国以刘铭传亲自前往督师,于狮球岭指挥,以大砂湾炮台为基地,对法展开攻击。法军李埤斯(Lespes)以侧击方式,猛轰基隆达二日,刘铭传命大军撤至水返脚(今汐止区),基隆港不久后即沦陷,狮球岭炮台也因守军撤离而失守,转为法军的防线要地,同年十二月底开始,清军向狮球岭发起多次反攻,但均未能成功夺回狮球岭[1],直到法军在久战后感到不支,与清国签约讲和,乃退出基隆港[2]

光绪十九年(1893年),狮球岭炮台加装火力配备为5吋英国前膛炮一尊。光緖二十年(1894年)的火力配置为12吋前膛加农炮及6吋加农炮各一门[1],成为扼守基隆港口、屏障台北盆地的重要军事设施。

日治时期

编辑
 
狮球岭炮台之石造指挥所

中日甲午战争后,光绪二十一年3月23日(1895年4月17日),清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福建台湾省割让给日本。由于马关条约让渡协议事前并未征得当地军民共识,因此在4月29日(1895年5月23日)当地官绅发表了〈台湾民主国自主宣言〉,成立台湾民主国军队,发起了乙未抗日战争。清国之前在基隆港建立的要冲自然成为守军抗日的主要凭借。但日军选择在贡寮登陆,避开了守军在基隆港的主力,使得当时大多的炮台要冲无法发挥预期战力。只有狮球岭炮台,恰好对着日军登陆的地点轰击日军,使日军进攻失利[1]:139-140

据日军记载,1895年6月3日,日军趁着守军内部意见不合之际,攻克该据点。至此乙未抗日战役终于落幕[1]:139-140。日治初期,基隆港被规划为足以取代淡水的商港,也计划若战事爆发,可以其优异的条件做为军事的支援港。基隆要塞施工最早的纪录为明治33年(1900年)3月兴建木山炮台。然而狮球岭不在整建计划之列。直到日本明治42年(1909年)才在施工的计划中,比起其他基隆炮台要晚。

1934年到1945年,狮球岭的火力有所变动,分别布署2门加农炮及一门加农炮一门野炮。辅仁大学历史学系许毓良推测是日军利用前清阵地规划的阵地,配有牵引式的大炮而没有固定建筑。这时代配置的火力已较先前强大,可以合乎海防的需求[1]。 此外,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也有特地强化基隆的各个炮台,以防俄罗斯突袭台湾。

二战后

编辑

狮球岭炮台逐渐荒废,丧失军事功能,目前仅存石造指挥所、炮座与弹药库等多处遗迹,1985年8月19日,狮球岭炮台被指定为第二级古迹,而后则改为市定古迹,由于视野辽阔,近年狮球岭炮台附近也开发为公园,已成为民众游憩景点之一。

地理位置

编辑

狮球岭炮台标高150米,位于基隆港南方,中山高速公路大业隧道上,因其地势高且位居内陆,成为基隆港的重要防线,在此可俯瞰整个基隆市区,最远时可见基隆屿,能有效掌握整个港区船只进出及移动状况,前往炮台可开车由中山高速公路北上,出基隆交流道后,右转忠四路直行,再右转成功路,过成功路桥后右转可以抵达。

设施

编辑

狮球岭炮台格局为西、中、东三处区域。今日古迹保存范围以中炮台为主,西炮台和东炮台则淹没在荒烟蔓草中,基隆市政府过去曾有整修计划,希望能早日使炮台恢复全貌[2],周围地区则有战后时期所建造,目前已经废弃的防空壕和碉堡。

中炮台

编辑

中炮台现仅存一座炮座、弹药库与石造指挥所,主材质皆是砂岩,配置方式是一字排开,营舍位于后方,墙角下设有尖拱形的贮弹孔。炮盘遗迹则呈扇状平面,低处为大炮位置,稍高处原铺设弧型轨道,其前方的胸墙内存有十个弹孔以供紧急发炮之用。至于放射型的凹槽则为排水沟,可见设计之精良。弹药库为回字型的双重墙体,前有两道拱门,开口朝南[3]

石造指挥所墙体以山岩及三合土筑成,屋顶则为坚硬无比的钢铁水泥构造,内部设有房间及回廊,墙厚约一米。

西炮台

编辑

西炮台位于中炮台距其2公里的炮台山的山顶上,有残遗水泥碉堡、弹药库、小型营舍、和一处炮盘遗迹,目前部分区域被杂草遮蔽。在邻近平安宫附近则有湘军之墓,及西炮台略异的炮盘与库房遗迹。

东炮台

编辑

东炮台位于狮球岭山东侧,大业隧道偏东侧山坡上,在文献中法军称之为鹰巢炮台,其营舍形式与大小,跟中炮台营舍非常接近,目前仅存遗迹仅留石砌库房大门、炮盘、弹药库和观测碉堡,当前全被杂草遮蔽,保存程度较差。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许毓良. 基隆獅球嶺砲台考. 台北文献 (台北市: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2002年12月, 直字 (142): 123–149 (中文(台湾)). 
  2. ^ 2.0 2.1 戴震宇. 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台湾地理百科.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03年2月: 34-43. ISBN 9573049333 (中文(台湾)). 
  3. ^ 獅球嶺砲臺.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