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重定向自现实

现实拉丁语Realitas)在日常应用时意味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合于客观情况的条件”[1][2]。现实是所有实际事物或是存在事物的总和,和全然想像虚构的事物相反。现实一词也常用来表示事物本体论的状态,包括其是否存在等[3]。哲学上有关自然现实、存在或是存有的问题可以在本体论(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脉络下讨论。许多哲学领域中也有本体论的问题,像是科学哲学宗教哲学数学哲学哲学逻辑这些哲学领域中都有。相关的问题包括是否只有实际物体才是真实的(物理主义)、现实在本质上是否是非物质的(唯心主义)、是否有假定符合科学理论,但是不可观察的实体存在、是否有、是否存在其他的抽象对象可能世界是否存在等。

广义的讲,“现实”包括所有可以观察到或能理解的事物,所以既包括存在、也包括虚无。狭义的“现实”在哲学上有不同的概念层次,包括现象事实真实公理等。

相关概念 编辑

现象 编辑

最主观和广义的层次,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事件的理解、好奇和疑问叫做基于现象学的现实,这种现实是个人的经验,但随着时间推移,会传播给没有经验但相信他的其他人,例如灵性就成为这种层次的现实,这种现实是建筑在个人的感觉上的,是他们想要相信的真实,并传播给其他人,在这个层面上不存在“不真实”。

真理 编辑

根据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真理是主观的,当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事件有相同的经验和解释,他们或更多的人的经验开始形成被这些人所共同相信的真理,但不同的群体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群体有足够多的人可以组成社会结构的真理,甚至传播到全世界,例如宗教或社群的信仰。反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并不存在超出一定社会可以接受的客观真理,也就是说存在多种真理而不存在普世真理。

但对现实主义者来说,存在一个不以人类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真理,(《逻辑哲学论》中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二值原理[4]的基本理论表达为:麦克白夫人有三个孩子或没有,大树倒了或没有倒,只要符合实际都是真理,即使没有一个确定的状态。所以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都是对知识论的反动。

事实 编辑

事实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很难被个人的主观愿望解释,经常是自然世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是一件事实,对于不管是来自世界任何地方,说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国籍的人们都是事实。伽利略认为哥白尼的理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是一件事实,但在他的一生中并不被大部分人们所承认,并接受其为真理。对于这个世界上许多不同人类社团所认为的各种真理,其中只有少部分是事实。大部分科学探索、实验解释分析都是在这个层次上来认知现实。

菲利普·狄克阐述这种现实观为“现实就是当你并不相信它时,它也仍然存在”。

不现实 编辑

“现实”和很多种观念都是不相符的,因此取决于各种文化层面,不同的人对“现实”和“不真实”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并没有一个对“现实”的基本结论,一般来说认为如果没有起因和可靠的证明,就是不真实的。

哲学角度来说,现实是相对于“不存在”和“可能”的。企鹅真实存在,所以是现实的;山可能存在,但在没有人真正发现以前是不现实的,虽然大部分普通语言中“现实”和“存在”是同义词,但有时两者是相反的,例如在人们心中认为真实或倾向真实的,即使实际并不存在,这也被称为“存在”,例如上面所提到的金山,大部分哲学家认为这种存在是不必要的,20世纪分析哲学不承认这种存在是真实的。

有的佛教派别认为现实即“有”并不是永恒的,只有“涅槃”才是永恒的。道教也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只有“无名”才是天地之始。

一般来说,许多哲学家并不研究什么是“不现实”,只是在不断增加什么是“真实”的领域,本体论则主要研究现实的问题。

伦理学政治艺术领域,现实是相对于理想的,否则背后总为残酷。

伦理学的基础是“是和应该的问题”,表达为:“我们具有了这个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但怎样我们才能知道这个世界应该这样的原因?” 一般伦理学的观点认为显示的世界并不是理想的,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艺术领域,从19世纪开始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派别出现,开始寻找具体描绘现实的方法,但接之而来的浪漫主义是对其的反动,力图描绘理想的状态。所以在艺术领域现实和理想是对立的,一方面要表现普通的、自然的、普遍的状态;另一方面要表现特殊的、罕见的、最好的、甚至超自然的状态。所以在这些领域中的“现实”和哲学领域中的“现实”并不是同一种意思。

在艺术领域以及日常口语中,现实还和幻想是相对的,在绘画中如实反映物体是现实的,但将对象变形扭曲,例如毕加索的作品,就是不现实的。也有一些作品看起来很真实,但实际画家重新在作品中将对象更换位置或创造,这些作品看起来是现实的,但实际是不现实的。

精神病学中,精神分裂症病人有幻想状态,当然是不真实的,但在18世纪医生说想逃跑的黑奴是疯子也同样是不真实的。

所以究竟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不现实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对现实的解释取决于什么是不现实。

现实和世界观 编辑

一般口语中常说的现实只是对现实的看法、感觉和信仰,所谓“我的现实并不是你的现实”,主要是因为口语中的现实是谈话人之间共同认为的现实,而不是具有不同的观念的人所一致承认的现实,比如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会说:“你可能不相信,但对我来说,现实就是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到天堂中去。”

所以现实和世界观联系到一起,现实是所有可以观察到或不能观察到的事物、组织(真实的和想象的)、事件(过去的和现在的)、现象的总和,是人们基于自己世界观所试图描绘的。

物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领域,对现实都有不同的解释理论,有人认为除了自己的感觉和信仰以外,其实并不存在“真实”,具体的说就是:“感觉即现实”,或“生活就是你感觉的真实”,或“现实就是和你同在的”。反现实主义认为不管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解释世界,实际并不存在客观真理。

托马斯·库恩在他的书中认为许多科学哲学的观念,实际经常是被文化社会所决定。

西方哲学观点 编辑

哲学认为存在两种现实,一种是自然的现实,另一种是思想的现实(包括语言文化方面)

一方面本体论主要研究存在的事物,但有多种表达方式,如存在、现存的、“什么是”和现实等,本体论的任务是描述最普遍的现实的内容包括,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有些哲学家会区分现实和存在,但许多分析哲学家在本体论的讨论中会避免使用“真实”或“现实”这种字眼,而用“存在”。分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存在是否是事物的本质之一,大部分哲学家认为不是,不过这种观念在近十年中有一些变化。

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中讨论客观性时,牵扯到“现实”是否取决于思想和文化因素。如感觉、信仰、宗教政治运动等以及世界观

现实主义则认为,现实是不受任何感觉和信仰影响而独立存在的,只要物体、存在和基本特性能被分辨出来,就证明其不受任何感觉、语言、信仰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就可以称为是这个物体的现实。

反现实主义则有相反的见解,最早的反现实主义是由爱尔兰经验主义乔治·贝克莱宣称事物实际是人类思想的一种概念,现实是存在于思想中,是思想的产物因此被称为唯心主义。20世纪时,类似的观点都被称为现象主义,但和贝克莱有所区别,有多种观点,如伯特兰·罗素的理论认为思想本身就是感觉和记忆的集合,所以并不存在位于事件之上的思想或灵魂。此外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外部世界只是由社会、文化等人为建构起来的;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社会单元如道德等也不是绝对的,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真理符应论对于知识的解释,认为存在如果是“真实”的知识,对它的描述必须与其实际相符合,例如科学方法的描述可以用观察存在的事物来证实,许多人可以指出落矶山的存在是现实的,即使没有人去观察或描述它,它仍然存在。没有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是不可以被观察到和描述的,例如外星生物如果存在,一定会被观察到,而不是仅仅根据推论。

存有 编辑

存有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常见的议题。例如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论点是现实是单一,不会改变的存有,而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都是新的。二十世纪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先前的哲学家着重存有事物的问题,忽略了“存有”本身的问题,因此需要再回到巴门尼德的论点。哲学中的范畴论试着列出现实的基本组。有关是否存在的问题是近代已在讨论的命题,尤其和有关神是否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有关。存在(某物的在或不在)已经和其本质(某物是什么)成为了对比。 由于没有本质的存在似乎是空白的,因此黑格尔等哲学家将其和相联结。虚无主义表示对存有的一个负面论点,而绝对英语absolute (philosophy)则是正面的论点。

感知 编辑

有关直接实在论或是“朴素”实在论英语direct realism,以及与其相对的间接实在论或是“表现”实在论英语indirect realism,是感知的哲学英语philosophy of perception精神哲学中的议题,主要是针对有关意识感质本质的讨论感质[5][6]。有关人们所看到的周围,知识论层级的问题是看到的是实际的世界本身,或者只是由人脑神经系统处理,所产内部感知性副本。“朴素”实在论也称为直接实在论,其发展是和间接实在论(或是“表现”实在论、或认识论二元论英语epistemological dualism)相对的[7]。在哲学上,人类意识的体验不是真实世界本身,只是其内在的呈现,是的真实世界的微型虚拟现实复本。

蒂莫西·利里创建了Reality tunnel英语Reality Tunnel一词,他认为是一种“表现”实在论。此理论认为,因着人们信念及经验所形成的潜意识心理过滤器,每一个人会对同一个世界有不同的诠释,因此“Truth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此理论也影响了他朋友罗伯特·安东·威尔森英语Robert Anton Wilson的理论。

科学观点 编辑

科学实在论 编辑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是只有用科学描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个人理解没有关系。在科学哲学中,科学实在论常被描述为回应“科学的成就应当如何解释?”的答案。有关科学成就的争议,主要会涉及科学理论无法直接观测实体的特性。一般来说,科学实在论会认为人可以对这些实体提出可靠的主张(例如这些实体有相同的本体状态),就像处理直接观测的实体一样,此一论点和工具主义所提出的不同。目前普遍使用及研究的科学理论或多或少都说明了真相。

量子物理学观点 编辑

量子力学从诞生开始就造成了物理学哲学关于现实的本性的争论。

量子力学认为物理系统某些因素的确定,只能局限在概率上,而达不到一定的精确度,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阐述对同一系统其中一个因素的测定会导致对其他因素测定的干扰,例如对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可能同时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对其中一项测定的越精确,另一项会越模糊。这种理论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成问题,他们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实在论(英语:realism),也译为唯实论),不管人们能否观察到。但有些人则由此推论,现实并不存在(反实在论英语Anti-realism(英语:Anti-realism)),是依赖于人们的观察或意识的。[8]后者就是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英语Measurement problem”(measurement problem)[9],可是并没有证据证明人类的意识在仪器的测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现象同样可以解释为量子系统有自己的特性,不过这种特性并不能在大型仪器的测定系统中被反映出来。[8]

多重宇宙 编辑

多重宇宙论是有可能有多个宇宙存在的假说,其中也包括人类目前所感知的这个宇宙,在这些宇宙中都有完整的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以及描述彼此关系的物理定律以及物理常数。这个词是1895年由美国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提出[10]。在量子力学诠释中有一个主流诠释是多世界诠释,其中提到有无限多个宇宙,每一个量子态的结果会在某一个宇宙中出现。

多重宇宙的结构、每一个宇宙的本质、各个宇宙之间的关系,会因所使用的多重宇宙论假说而不同。在宇宙学物理天文学宗教哲学超个人心理学虚构作品中都有假设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的存在,特别是在科学幻想奇幻作品中。在这些文本中,平行宇宙也会称为另类宇宙、量子宇宙、诠译维度、平行维度、平行世界、另类实境、另类时间线等。

技术 编辑

虚拟现实及信息空间 编辑

虚拟现实(VR)是计算机模拟的环境,其中看到的类似在真实世界中所呈现的样子。 虚拟连续体英语Virtuality Continuum是在完全虚拟(虚拟现实)及完全真实(现实)之间的连续性尺度。现实-虚拟连续体包括了所有现实和虚拟物件的所有可能变化及组合。现实-虚拟连续体曾叙述为新媒体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不过也可以是人类学中的概念。虚拟连续体最早是由Paul Milgram提出[11]

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混合了虚拟及真实的区域,称为混合实境,其中包括了扩增实境( Augmented Reality)及扩增虚拟(Augmented virtuality) 信息空间是将世界上所有的电脑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也可以视为是一种虚拟现实。例如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所出现的叙述。第二人生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例如魔兽世界)都是信息空间中虚拟世界的例子,某程度上是简化的信息空间虚拟现实。

相反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5年 北京
  2. ^ 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Full entry for reality: "reality · noun (pl. realities) 1 the state of things as they actually exist, as opposed to an idealistic or notional idea of them. 2 a thing that is actually experienced or seen. 3 the quality of being lifelike. 4 the state or quality of having existence or substance.")
  3. ^ reality | Definition of reality in English by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Dictionaries | English. [2017-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4.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on Michael Dummett
  5. ^ Lehar, Steve. (2000).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An Analogical Paradigm of Perception and Behavi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6. ^ Lehar, Steve. (2000). Naïve Realism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8-11.,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7. ^ Lehar, Steve. Representationalism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9-05.
  8. ^ 8.0 8.1 Norsen, T. - Against "Realism" (PDF).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8-19). 
  9. ^ 世界就是量子波函數:如果不驀然回首,那人還會在燈火闌珊處嗎?——《詩性的宇宙》2017/11/20. [201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10. ^ James, William, The Will to Believe, 1895; and earlier in 1895, as cited in OED's new 2003 entry for "multiverse": "1895 W. JAMES in Internat. Jrnl. Ethics 6 10 Visible nature is all plasticity and indifference, a multiverse, as one might call it, and not a universe."
  11. ^ Milgram, Paul; H. Takemura; A. Utsumi; F. Kishino. Augmented Reality: A class of displays on the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 (PDF). Proceedings of Telemanipulator and Telepresence Technologies: 2351–34. 1994 [2007-03-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0-04).